薛胜祥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按形态可以分为囊状、梭形及夹层动脉瘤.动脉瘤的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赵云龙;李京臣;李志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女,48岁,2012年11月17日下午17点20分因“腰部及双下肢疼痛3个月,急性加重至截瘫2h”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右下肢酸胀疼痛,症状呈缓慢加重,未行特殊治疗,入院前2h患者突发下肢剧烈疼痛,并很快出现运动障碍,不能行走,伴大小便难解,家属急送其来我院治疗,入院时查体神志清,双下肢肌力0级,耻骨联合平面以下至双下肢深浅感觉明显减退,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韩洋;张恒柱;王晓东;佘磊;严正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占颅内血肿的10%[1],好发于老年人,钻孔冲洗引流术是首选治疗方法[2].我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超高龄(年龄≥80岁)患者16例,现总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3例,女3例,年龄80~92岁,平均年龄87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7例,其中摔伤6例,器物打击伤1例.2.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4例,轻瘫6例,进行性智能障碍3例,昏迷2例,语言障碍4例.
作者:类家豪;林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5%.其大多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尤以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程度高.由于胶质瘤的无肿瘤边界、高异质性以及遗传不稳定性等特征,即使患者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其复发率依然很高,平均生存率约为1.5年[1].
作者:冀晨辰;程光;张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颅底积气为颅内积气的一部分,是指颅内积气见于环池及鞍上池部位.目前颅内积气的文献多是报道关于颅内积气产生的机制及治疗,尚少有关于颅内积气与预后的报道.为探讨头部不同受力部位引起颅底积气患者的伤情及预后差异,回顾了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7例颅底积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连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一、微波治疗的理论基础1.微波的基本概念与效应:微波是一种非电离辐射,其生物学效应及防护措施已成为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微波是指波长在0.1mm~1m(相应频率为3 000 GHz ~300MHz)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它位于红外线和无线电波频率之间.为了防止民用微波功率对无线电通讯、广播或雷达等造成干扰,国际上规定:应用于工业、科研、医疗及家用等民用微波的频率为(2 450±50)MHz.
作者:吕建南;章薇;章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颅颈连接处的畸形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也比较复杂[1].近年来,对此病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对我院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李振东;王振宇;刘斌;孙建军;于涛;张嘉;林国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颅底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穿行其中,因此涉及到颅底部位的手术往往伴随各种风险,无论医生多么有经验,多么知名,如操作不慎就会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的症状,严重的可以导致患者死亡.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手术与风险,并尽可能平衡手术获益与手术所带来的创伤.
作者:王运杰;吴安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亚甲蓝(MB)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从新鲜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脑肿瘤细胞,接种于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改良Eagle培养基/F-12(DMEM/ F-12)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形成干细胞球,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检测和鉴定.随机将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采用生长曲线法,软琼脂克隆形成法检测亚甲蓝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亚甲蓝作用后的胶质瘤干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生长曲线、集落形成能力结果和凋亡检测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相比,亚甲蓝中、高剂量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且亚甲蓝的低有效浓度为1μM,佳有效浓度为10 μM.结论 亚甲蓝可以降低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者:王淑为;张剑宁;刘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栓素A2受体(TP)在正常大鼠脑内的表达分布特点.方法 正常成年SD大鼠脑组织冰冻切片,TP免疫荧光染色,TP/神经核蛋白(NeuN),T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TP/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TP在脑内分布表达情况.结果 TP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扣带回皮质、皮层Ⅲ~Ⅴ层、下丘和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层;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TP与神经元胞核特异性标记物NeuN共存,但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共存;同时,所有TP阳性神经元表达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标记物GAD67.结论 TP表达于大鼠扣带回皮质、皮层Ⅲ~Ⅴ层、下丘脑和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层,主要分布于GABA能神经元,提示TP可能参与了大鼠大脑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调节和病变过程.
作者:黄建;陈婧;王静;惠娟;史明;邹兴菊;刘之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寻求一种灵敏的观测侧脑室容积变化的线性测量方法,用以指导脑积水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根据正常成人颅脑CT轴位图像资料建立侧脑室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脑积水发生时侧脑室的扩张过程,观察分析侧脑室各部的扩张特点,提出一种灵敏的观测侧脑室容积变化的线性测量方法.结果 有限元模拟结果显示脑积水发生时侧脑室各部的扩张并不均衡,体部向外侧的位移显著,而侧脑室前、后角及其它部位向外侧的位移均小于体部.结论 侧脑室体部脑室-颅腔比是反映侧脑室容积变化的灵敏的线性测量方法.
作者:翟国德;齐山美;庞琦;翟慎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额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7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可以作为大型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作者:朱晓锋;李绍山;付强;吴淦春;周庆九;刘波;柳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饱和氢气盐水对脑血管痉挛其及缺血性脑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 7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10)、生理盐水组(n=30)和氢水治疗组(n=30).于建模后第3d、第5d和第7d处死动物,脑组织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直径及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氢水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仅在第5d氢气治疗可明显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P =0.039),其他各组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饱和氢气盐水注射不能显著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但能减轻痉挛高峰期的缺血性脑损害.
作者:吴一娜;方亦斌;韩昭龙;刘柯;程冰封;郑娟;孙学军;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TSH腺瘤)约占垂体腺瘤总数的2%,一线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面临许多困难并且效果一般.有研究表明:TMZ的疗效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TSH腺瘤标本中MGMT的表达来评估TMZ对TSH腺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本研究所用15例TSH腺瘤标本均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TSH腺瘤中MGMT表达;在光镜下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标本中阳性细胞核的表达情况来评分.结果 本研究15例TSH腺瘤中女性8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53.2±15.9)岁.超过一半(53.3%) TSH腺瘤的MGMT表达<25%,绝大多数(93.3%)TSH腺瘤的MGMT低表达(≤50%).结论 大部分TSH腺瘤低表达MGMT,可能适合TMZ治疗.
作者:齐文涛;王友伟;马驰原;王鸿生;曹德茂;武永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不同时期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盐水+乙酰唑胺(ACZ)组、SAH模型组和SAH+ ACZ组,其中盐水对照组、盐水+ ACZ组、SAH模型组和SAH+ ACZ组又分为1d、3d、5d、7d4个亚组,对各亚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不同时间大鼠皮层脑血流.结果 SAH模型组脑血流较空白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对照组与盐水+ ACZ组之间的脑血流变化及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SAH+ ACZ组与SAH模型组比较脑血流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下降,以5d组为著.结论 SAH后不同时期脑血管储备功能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且二者具有相关性.
作者:郝璞珩;李娜;金林;张冬子;贾卓鹏;陈斌;行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鼠枕大池直接注入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后,基底动脉是否出现痉挛,建立HMGB1动物模型.方法 应用3种剂量的HMGB1(10 ng/只、100 ng/只、1 000 ng/只)枕大池给药,应用组织H.E染色方法,观察给药后基底动脉管腔面积以及管壁厚度的变化.结果 枕大池内注入HMGB1(三种剂量10 ng/只、100 ng/只、1 000 ng/只)大鼠基底动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以术后第1d开始出现痉挛,5d为明显,之后逐渐减轻,14 d时恢复正常.10 ng/只的HMGB1诱导大鼠基底动脉痉挛均明显较100 ng/只组、1 000 ng/只组轻;而100 ng/只组、1 000 ng/只组基底动脉痉挛差别不明显.结论 枕大池注入HMGB1后导致基底动脉痉挛,100 ng/只HMGB1是合适剂量.
作者:罗伟;韩德清;胡国瑜;尚爱加;黄军;郑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在整个椎管占位病变的比例并不高,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共有526例椎管病变患者开展外科治疗,其中14例为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约占2.66%.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出现急性截瘫后大多进展快,临床症状突出,对患者危害极大,若延误治疗,神经功能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根据我们对14例硬脊膜外占位并急性截瘫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手术时间选择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程立冬;舒凯;陈旭;蒋伟;李然;万学焱;雷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脑肿瘤是常见高发性肿瘤,病变类型多样复杂,早期诊断及针对性治疗,是稳定病情的关键[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可促进组织或细胞生长发育,刺激有丝分裂的过程,以上作用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似.临床研究显示,IGF-Ⅰ作为一种生长调控因子,不仅与多种肿瘤发病有关,与脑肿瘤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已经有学者研究[3]证实,胶质瘤患者体内IGF-Ⅰ的表达异常升高,并且与病变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薛胜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CSD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占颅内血肿10%[1].临床上经确诊后大多数医生均选用钻孔引流术,效果显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我科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入路治疗CSDH,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彭逸龙;伍益;李智斌;董家军;陈少霭;古机泳;冯正健;黄戈;李小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338例,其中男196例,女142例,年龄42 ~ 90岁,平均年龄(69.83 ±7.715)岁.收集所有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死亡14例(4.14%),9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1例患者死于脑实质出血,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肺栓塞.单因素分析结果:死亡患者年龄(P=0.000)、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比例(P=0.003)、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P=0.001)高于生存组;术前Glasgow评分(P =0.000)低于生存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高龄(P=0.002;比值比(OR) =1.311;95%可信区间(CI)=1.104-1.557)、Glasgow评分低(P =0.000;OR =0.172;95% CI=0.077-0.380)、既往COPD病史(P=0.020; OR=14.333;95% CI=1.529-134.325)是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Glasgow评分低、既往COPD病史是CSDH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宇;阚志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