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慢病毒载体系统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基因治疗载体系统,它不仅可以高效转导处于分裂期的靶细胞,而且可以转导非分裂期的细胞.目前的研究表明它是一个有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转移系统.本文从慢病毒载体的结构、感染性、慢病毒载体系统的应用及安全性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陈波斌;林果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间充质干细胞既是骨髓基质细胞的祖细胞,又可分化为骨、软骨、肺、心肌、肌腱、脂肪、神经等细胞,且具有来源方便、扩增能力强且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重建等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造血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周敦华;黄绍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采血与用血方面的资料显示,对血液及血液成分的输用需求与自愿捐献全血的献血者的供给之间不能保持平衡.
作者:赵凤绵;牛宏伟;季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淋巴瘤(ML)与粘附分子(AM)的表达密切相关.人类淋巴细胞存在着多种AM,参与淋巴细胞粘附、分化、增殖、移动及吞噬等功能的调节.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进行特异性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的归巢性.这种生物学特性对ML病变的转移及播散有重要意义.AM的异常表达与ML的肿瘤负荷、侵袭行为、肿瘤原发部位、细胞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全身症状、疗效和预后等因素有相关性.
作者:归薇;麦羡霞;苏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共刺激因子B7是目前肿瘤免疫学方面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B7分子与恶性淋巴瘤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一些恶性淋巴瘤的免疫治疗途径.
作者:汪海岩;潘秀英;徐开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前言一个多世纪以来,输血和血液制品起着挽救生命的作用.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输血的广泛应用也导致了血源性病毒的传播.
作者:张虹;雍兰娜;赵志弘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 571,STI571)可竞争性抑制Ph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癌基因Bcr-Abl代谢过程中ATP或底物与酪氨酸激酶催化中心结合而发挥靶向治疗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轻微.本文就其在CML治疗中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高蕾;陈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三氧化二砷(ATO)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先证明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近年来,随着对ATO研究的深入,其临床治疗谱也不断扩大.本文就其在恶性血液病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旭辉;张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续前一期389页)5初始化疗现在已有的选择包括:·单用马法兰或环磷酰胺(加/不加强的松龙),也用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包含烷化剂),治疗的目的是达到稳定的疗效或平台期.
作者:陈森;方力维;肖志坚;郝玉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副作用之一为诱发静脉血栓.其机制为雌激素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雌激素可提高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抑制多种抗凝因子的活性.凝血因子的遗传性缺陷、年龄及用药剂量等可能是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雯;朱广瑾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