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报告及分析

王文龙;杨旭;贺兴鄂;许允;陈丽敏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 播散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诊断
摘要:目的 掌握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3例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疗经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皮损、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损害等;其中2例合并于艾滋病.病变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确诊有赖于涂片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发现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1例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付反应,自动出院;另2例死亡.结论 在艾滋病流行时期,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应高度警惕,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图像和表格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生早接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后续医学课的奠基石.该学科属于形态学科,直观性强,课程内容多,涉及到微观领域.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对微细结构的感性认识,理解和记忆难度大,易产生模糊的概念,学习效果不佳.如果能恰当地将图像和表格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两者有机地结合、相互渗透,将会弥补上述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唐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保留尿道内括约肌腔内前列腺切除压力-流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对保留尿道内括约肌腔内前列腺切除术后的尿动力学改变进行研究.方法 240例BPH患者采用电汽化或等离子汽化治疗,术前、术后的国际症状评分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8.02±4.02)mL/s增加至术后的(17.83±4.78)mL/s,大尿流量术前的(143.33±57.63)mL增加至术后的(245.56±68.73)mL,术前残余尿(PVR)为(87.92±73.47)mL减少至术后的(9.31±8.49)mL,IPSS评分由术前23.44分降至10.73分,剩余分数(RF)由术前的(0.54±0.22)降至术后的(0.03±0.05),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由术前的78.41cmH2O下降至术后的38.68 cmH2O,膀胱颈压由术前的36.35 cmH2O下降至术后的8.26 cmH2O,膀胱顺应性由术前的22.76 mL/cmH2O上升至术后的41.22mL/cmH2O.RF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r=-0.253,P<0.01),PRV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r=-0.220,P<0.05).RF与PRV呈正相关(r=0.2870,P<0.05).A-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该研究以客观的指标证实保留尿道内括约肌腔内前列腺切除可切实地解除由BPH所致的膀胱流出道梗阻改善膀胱功能.

    作者:郑鸣;苏继峰;李树人;黎明;何坚;杨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目的 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PBCA-NP),考察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包封率的因素,并优化其制备条件.方法 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E2-PB-CA-NP,以粒径大小、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正交设计法优化E2-PBCA-NP制备工艺.结果 搅拌速度、浓缩温度、有机溶剂种类及表面活性剂类型均可影响粒径.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 nm,分布范围50~180nm,包封率90.3%.结论 经过优化筛选出的工艺,为制备E2-PB-CA-NP的佳工艺.

    作者:谢建萍;谭德明;肖平;潘一峰;周建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1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14例(18椎),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经椎弓根在伤椎内置入球囊扩张后使塌陷椎体复位后,将含钡骨水泥填充物灌注入球囊扩张后所形成的空腔内重建伤椎的稳定,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VAS法)的变化与Cobb's角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7个月,均达到疼痛缓解,手术前后Cobb's角有显著差异,手术前后椎体前中高度有明显改变.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可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同时还可部分纠正后突畸形,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肖晟;黄象望;刘向阳;张毅;王国平;王靖;刘宏哲;王家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组腺相关病毒-阳离子脂质体载体的构建及评价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rAAV)-阳离子脂质体(LyoVec)复合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转染率评价.方法 构建rAAV-GFP,rAAV-LyoVec复合载体及rAAV-GFP-LyoVec.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测定rAAV-GFP,LyoVec-GFP及rAAV-GFP-LyoVec对定量C6细胞的转染率,筛选出高转染率载体.结果 rAAV-GFP组24、48、72和96 h转染率分别为16%、23%、21%和9%;LyoVec-GFP组为28.5%、33%、32%和11%;rAAV-GFP-LyoVec组为49%、59%、64%和20%.rAAV-GFP-LyoVec组分别在24、48、72和96 h的转染率显著高于rAAV-GFP组(P<0.01)及LyoVec-GFP组(P<0.01).结论 新构建rAAV-LyoVec复合载体基因的转染效率远远高于rAAV或LyoVec独立转染.

    作者:吴畏;吴辉;任常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骨密度变化的初步探讨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的变化.方法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0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和123例健康女性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并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女性患者与健康女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女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的骨密度相似.

    作者:谭小红;张红;刘玮;曹行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浆D-二聚体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 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 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 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杨艳敏;李乃静;邱枫;田力;潘作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关节炎疼痛对大鼠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关节炎疼痛对大鼠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0只,150~180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右后踝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左后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4周后用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法测定关节炎疼痛行为学变化,取腰段脊髓,ELISA法测定脊髓中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 实验组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IL-1 β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关节炎疼痛时脊髓IL-1 β和TNF-α水平升高,提示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与关节炎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作者:罗云;吕恩;张敏;简道林;王顶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分析和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中自主神经活动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动态心电图的基础上测量分析3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RMSSD和HRV三角指数)的改变.结果 32例患者的长程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改变和昼夜分布规律.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失常,心率变异性分析有助于对病情的诊断.

    作者:申庆;裴志芳;杨天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治(附8例报告)

    目的 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限,治疗不佳,终死亡;6例经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的治疗,平顺出院.结论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后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使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雷凯波;罗万俊;蒋海诃;陈胜喜;袁明道;龙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42例U波倒置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U波倒置在高血压、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广电9320型心电图机六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观察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出现U波倒置,采用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U波倒置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发现两者U波倒置有不同的时相变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U波为负正双相且与血压的波动也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U波则呈正负双相.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中心电图偶尔伴有U波倒置,临床意义重大.

    作者:周静;王明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方丝弓托槽固定再植牙的临床观察

    颌面外伤中,由于前牙的位置靠前,常伴有上下牙脱位,尤以上牙多见.笔者利用方丝弓托槽固定再植牙,保存自然牙,恢复前牙功能,保持原有弓形.经过5年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频;刘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闭经及性发育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闭经及性发育异常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并协助其临床诊断.方法 常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135例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7例,异常检出率27.4%,全部涉及到性染色体异常.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原发闭经及性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时行细胞遗传学检查十分必要.

    作者:刘红霞;胡旭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浅谈医院经营性资产管理

    医院经营性资产是从非经营性资产中逐步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二者虽同属国有资产,但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经营性资产是国有资产中具活力和增值潜力的部分.当然,风险与收益共存.为加强医院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该文着重阐述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思路、任务、目标和主要措施,以求摸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

    作者:刘杏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

    目的 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9月采用国产封堵器对122例(男65例,女5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1~25岁,平均(9.6±6.4)岁,经胸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2~14mm,平均(5.6±2.4)mm,心室造影示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2~10 mm,平均(4.0±1.9)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22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成功率100%.术后超声及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12例,3个月内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4周内消失.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无残端,应用偏心封堵器成功,1个月后复查出现主动脉辩穿孔.结论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宏辉;蒲晓群;杨天伦;张赛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NS-398处理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处理48 h、72 h后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50、100、200 umol/L NS-398处理hela细胞48 h,72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特点.200 umol/L NS-398处理hela细胞48h后,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表明,NS-398处理组G1期细胞明显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而细胞凋亡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体外实验表明,NS-398能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其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吴敏;李新国;张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探讨

    目的 在医学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医学界的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和频繁.医学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国际接轨.于是,我国的医学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本文旨在探讨临床麻醉学双语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临床麻醉学的专业人才.

    作者:徐莉;郭曲练;鄢建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金双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微生态制剂金双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内镜确诊为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及治疗组(27例).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1.0 g,口服,4次/d;治疗组予金双歧4.0 g,灌肠,1次/晚,并予柳氮磺胺吡啶1.0 g,口服,4次/d,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进行症状评分,对药物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复查肠镜取病理观察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在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组织学进步方面(总有效率分别为88.0%和63.0%,80.0%和51.9%,76.0%和48.1%).经χ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金双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满意,较单用柳氮磺胺吡啶好.

    作者:刘丹;陈维顺;吴达军;罗虹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31例,术后1~12个月随访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子宫瘤体改变情况.结果 肌瘤及子宫体积均有明显缩小,月经量及周期恢复正常,贫血改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伟东;王志平;侯春美;周小明;龚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tRNAval-CTE复合核酶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目的 构建tRNAval-CTE复合核酶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用RT-PCR法扩增CTE cDNA;合成含tRNAval启动子和HCV 5-NCR区195位的核酶以及内切酶Kpn Ⅰ和EcoRⅤ序列,通过退火连接到pPUR质粒的BamHⅠ和EcoRⅠ的酶切位点之间,构建质粒pPHCV-Rz;用KpnⅠ和EcoRⅤ双酶切后,将CTE cDNA定向插入表达载体pPHCV-Rz多克隆位点中,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并用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进行了鉴定.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tRNAval启动子和HCV 5-NCR区195位的核酶基因以及CTE cDNA被正确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UR.结论 tRNAval-CTE复合核酶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开展利用tR Naval-CTE复合核酶切割HCV RNA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蒋永芳;龚国忠;许允;何艳;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