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4例临床分析

刘胜中;丛伟;曾富春;甘崇志;王雪海;薛洋;贾克刚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继发孔, 微创外科, 封堵器
摘要: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全组14例患者,ASD直径14~36 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胸骨旁2~3 cm小切口进胸,再经食道心脏彩超(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结果 14例手术中13例一次封堵成功;1例术后3小时封堵器脱落,换用大号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手术时间(82.37±9.54)min,术中失血量(30.25±8.71)ml;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予以过度通气及静脉输入前列地尔扩管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胸腔内出血,予以闭式引流及加强止血治疗后停止;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6天痊愈出院;经2~12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封堵器位置良好,ASD无残余分流,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有效,术中与超声医生密切协作,选择与ASD大伸展径相匹配的封堵器,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哌替啶-咪达唑仑在全麻恢复期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在全身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ASAⅠ级行全麻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术毕气管导管拔除前3分钟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哌替啶25 mg+咪达唑仑1 mg配制成2 ml),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比较两组术前、拔管前给试验药物后、拔管后3个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 观察组心率及血压均于给药后降低(P < 0.01),拔管后无明显波动;对照组心率及血压均于拔管后升高(P < 0.05).结论 小剂量哌替啶-咪达唑仑合剂用于全身麻醉恢复期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祖平;姚秀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口服硫酸锌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口服硫酸锌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107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2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补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硫酸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硫酸锌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较对照组短,疗效较对照组提高(P < 0.05),未出现不良反应,患儿均能耐受.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锌口服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肯定,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俐;岑琴;饶睿;刘婷婷;代强;史良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和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经硬膜外与经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根据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OVID、EMbase、PubMed、CNKI、VIP、CBM等数据库,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RCT,包括435例患者.按镇痛方法和测量指标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4、12、24、48 h的镇痛效果均优于静脉自控镇痛(PCIA),住院时间短于PCIA;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PC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EA的镇痛效果、康复速度和总体满意度均优于PCIA.但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病例数有限,且偏倚情况不确定,尚期待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彭珠峰;王婷婷;周程辉;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R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R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R钼靶检查(CDUS)、彩色多普勒检查(CDUS)及病理资料完整的75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分析CR钼靶和CDUS两种检查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对乳腺癌诊断率的差异.结果 CR钼靶单独诊断乳腺癌6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1%;CDUS单独诊断乳腺癌59例,诊断率符合为80.9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72例,诊断符合率为95.24%,较两种方法单独使用诊断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R钼靶与CDUS联合检查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对于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廖嘉煦;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心脏体外循环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 (BIS)指导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25例,BIS组予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速度使BIS 值维持在45±5,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3 mg/(kg·h).记录患者开放静脉通路时(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 )、主动脉阻断后20 min (T2)和主动脉开放后20 min(T3)4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及患者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 (ICU)停留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和CVP、心脏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BIS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在CPB手术麻醉中,采用BIS监控可以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作者:姚洪林;任静华;何常佑;王桂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间苯三酚在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在第一产程治疗宫颈水肿中的作用及其促进产程和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将278例宫口扩张缓慢或有宫颈水肿活跃期延缓的头位单胎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给予间苯三酚40 mg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地西泮(商品名:安定)10 mg静脉推注,观察两组产程进展、阴道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3.12±0.23)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7±0.15)小时(P < 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43.21±1.13)分钟,对照组为(43.19±2.14)分钟;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为82.01%,对照组为80.92%;观察组产后出血量为(158.18±12.03)ml,对照组为(160.31±13.11)ml;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6±0.17)分,对照组为(9.75±0.11)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间苯三酚有加速宫颈扩张和促进产程的作用,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李萍;常林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穿刺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将240例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中的静脉留置针10~20度进针角度,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30~40度进针角度.结果 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采用30~40度进针角度一次成功率高,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既往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由于免疫功能状态改变,可能导致HBV复制再活跃,引起肝功能受损,甚至发生爆发性肝衰竭.早期应用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能减少HBV再激活,改善预后.

    作者:王蜀强;江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骨髓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BMB)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9例骨髓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法(PAS)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PV9000法系列抗体标记.结果 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均显示造血组织增生,有小巨核细胞和原始细胞异常定位;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显著原始粒细胞或原始红细胞增生;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显示粒系细胞增生为主,各阶段粒细胞均可见到;3例浆细胞性骨髓瘤(PCM)和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均系骨髓肿瘤性增生,两者的HE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能够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论 MDS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标记没有太大帮助;对AML、CML、PCM和NHL的诊断而言,除病理形态学观察外,各类肿瘤组织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王西川;赵剑萍;吴蓉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针对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有目的 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患者1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以及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减少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作者:康海燕;赵文芳;刘雪梅;何小玉;陈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妇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一种新型激素宫内避孕系统,24小时恒定释放20 μg左炔诺孕酮至宫腔发挥作用.它除了能有效、长期的达到避孕效果外,近年来发现其还具有治疗功效,如月经过多、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腺肌病等.本文就其在妇科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邓婷;周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FOLFOX4方案对肿瘤患者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肿瘤患者应用奥沙利铂+四氢叶酸+氟尿嘧啶(FOLFOX4方案)化疗后外周神经毒性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方法 21例肿瘤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及化疗3周期后进行外周神经毒性的评价及外周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有18例患者出现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为85.7%;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较化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周神经毒性是FOLFOX4化疗方案常见的毒副反应,表现为外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

    作者:敖睿;刘浩;潘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脏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快通道麻醉技术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手术中实施快通道麻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30例6~45岁ASAⅡ~Ⅲ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麻醉诱导采用TCI模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5~55,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和BIS值适当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观察并记录BIS值、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清醒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 目标BIS麻醉诱导丙泊酚浓度为1.8 μg/ml,术中维持2.0~2.5 μg/ml,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可较快(﹤3小时)清醒拔管,ICU停留时间较短(﹤18小时).结论 丙泊酚TCI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时实施快通道麻醉技术.

    作者:谢先丰;万永灵;兰志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儿童感染后肾炎的再认识

    感染在人类普遍存在,感染后对肾脏的损害早有认识.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引起肾脏损害明显减少,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导致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尤其随着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病毒感染所致肾脏损害的问题更加突出,其数量及重症病例的报告均见增加.如何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感染后肾脏损害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李运璧;朱小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四川省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成本效率分析与评价

    目的 探讨四川省县级及县级以上340家公立医院的成本效率,为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和提高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公立医院2003~2007年的投入产出情况,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评价各医院成本效率.结果 全省340家公立医院平均成本效率值为0.824;省级医院中的二级医院成本效率较低;县级和二级医院的固定资产比例较高;级别越低的医院,其人员支出比例越大.结论 四川省县级及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总体经营状况较好;省级医院中的二级医院规模偏大,各项投入利用率不够,部分大型设备闲置;低级别医院人员冗余,人事制度有待改进.

    作者:张靖;钟若冰;廖菁;张菊英;韩亮;曹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临床应用经验,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全组14例患者,ASD直径14~36 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胸骨旁2~3 cm小切口进胸,再经食道心脏彩超(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结果 14例手术中13例一次封堵成功;1例术后3小时封堵器脱落,换用大号封堵器后再次封堵成功;手术时间(82.37±9.54)min,术中失血量(30.25±8.71)ml;1例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予以过度通气及静脉输入前列地尔扩管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胸腔内出血,予以闭式引流及加强止血治疗后停止;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6天痊愈出院;经2~12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封堵器位置良好,ASD无残余分流,心功能改善.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AS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安全、有效,术中与超声医生密切协作,选择与ASD大伸展径相匹配的封堵器,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作者:刘胜中;丛伟;曾富春;甘崇志;王雪海;薛洋;贾克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腭咽成形术后两种护理方法镇痛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腭咽成形术后镇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进行腭咽成形术患者5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镇痛泵加强镇痛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痛优良率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进行腭咽成形术后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镇痛泵加强镇痛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值得推广.

    作者:毛金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治疗银屑病,至今已推广到其他多种皮肤疾病.本文就NB-UVB在皮肤科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琳;陈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及文献复习

    患者,女,32岁.因双下肢胫前、大腿和背部可见扁平隆起的黄褐色丘疹伴瘙痒17年,于2009年10月19日就诊.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胫前出现针头大小褐色斑点,自感瘙痒,未予治疗.

    作者:佘姝娅;王勤;李娟;薛竞;刘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产前双胎输血综合征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在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预测、诊断、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50例双胎进行系统产前超声检查,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65例在16~18孕周后每2~4周作1次检查,对TTTS进行预测、诊断及分期;根据超声分期及孕龄对TTTS进行预后评估及宫内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TTTS 31例,占11.2%;通过宫内治疗,存活21例,存活率67.7%,死亡率32.3%.结论 产前TTTS超声诊断及分期,对TTTS及时、有效的宫内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柳英;赵婧;陈德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