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护理在肿瘤疼痛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李文艳;杨志华;亓芳迎;陈广育;杨茹;李涛;宋娟荣

关键词:循证护理, 肿瘤疼痛, 护理
摘要:用循证护理方法对20例癌痛患者进行护理实践,综合评价.其中95%的患者疼痛得到完全缓解.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ET/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CT、MRI,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以及PET/CT,并成功地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寻找转移性肿瘤的原发病灶,确定肿瘤的分期,选择佳治疗方案、指导肿瘤治疗等等.由于放射肿瘤治疗学的不断进步,PET/CT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作用尤为突出,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PET/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崔立春;许世成;商子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非哺乳期育后乳腺积乳囊肿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育后乳腺积乳囊肿在临床上的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3年收治的26例非哺乳期育后乳腺积乳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乳腺肿块切除术9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16例,25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因囊肿继发性感染而行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经换药后伤口愈合.结论:非哺乳期育后乳腺积乳囊肿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以防继发感染.

    作者:孙新平;张立文;孙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素对人乳腺癌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能否促进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方法:将胰岛素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543),运用四氮唑盐,直接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等方法观察胰岛素对MDA-MB-543细胞株活力,细胞总数,细胞周期等的影响.结果:胰岛素(0.5~16mu/ml,8~18小时)使MDA-MB-543细胞株活力,细胞总数增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流式检测证实胰岛素(7.5mu/ml)使S期细胞增多.结论:在体外,胰岛素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543增殖.

    作者:田春桃;焦顺昌;魏秀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鼻咽癌放疗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初治患者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体积、放疗结束时残留肿瘤体积、原发肿瘤大截面积、T分期、N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与放疗50Gy时肿瘤退缩率(V50/V0、S50/S0)的关系.通过对原发肿瘤体积(V0)、50Gy肿瘤退缩率(V50/V0)、放疗结束时残留肿瘤体积(V70)进行均数统计分析,并对以上因素和放疗50Gy残留肿瘤体积(V50)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随T分期渐晚,肿瘤原发体积增大,T4期肿瘤退缩未达PR.肿瘤病理类型中未分化癌原发肿瘤体积大,腺样囊性癌体积小,但V50/V0中高分化鳞癌、腺样囊性癌未达PR,分别为(0.68、0.55),显示肿瘤病理类型与近期疗效密切相关(P=0.000),V50/V0(体积退缩率)与S50/S0(大截面积退缩率)在反映肿瘤近期疗效时,密切相关,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50Gy时肿瘤退缩率是评价近期疗效的较可靠指标,可部分反映肿瘤放射敏感性.肿瘤大体积退缩率与肿瘤大截面积退缩率均可作为评价近期疗效的指标.

    作者:高力英;王小虎;赵林;张秋宁;张春林;任锦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发生的基因机制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十余年,有很多关于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和基因机制的研究报道.随着研究的进展和很多新的相关基因的出现,对结直肠癌的基因机制认识不断完善.本文对结直肠癌的分类、相关基因以及发病机制作简要综述.

    作者:赵旭东;王亚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B细胞、NK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发期及进展期MM患者CD3细胞、CD4细胞、B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CD8细胞明显升高(P<0.01);除B细胞明显减少外,稳定期MM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正常;NK细胞的比例在初发期患者明显高于正常(P<0.01),稳定期患者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进展期患者显著低于正常(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期MM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细胞免疫调节与MM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陈银霞;刘捷;马肖容;杨云;张王刚;何爱丽;田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参与三氧化二砷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胶质瘤细胞U251凋亡中的作用,为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胶质瘤奠定基础.方法:50μmol/L三氧化二砷作用U251细胞,不同时间检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半定量PCR检测ERK1/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K1/2蛋白表达;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转染ERK1/2上游激酶MEK1,应用ERK1/2激酶抑制剂U0126观察ERK1/2通路在肿瘤凋亡及增殖中的作用;比色分析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三氧化二砷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明显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加ERK1/2蛋白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阻断ERK1/2信号通路后胶质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Caspase-3活性下降.结论:ERK1/2信号通路在三氧化二砷诱导的胶质瘤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天虎;郭庆杰;王福梅;刘兴汉;赵世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常见的类型,表达Kit蛋白,向Cajal细胞分化(或起源于Cajal细胞).诊断GISTs需结合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目前正确诊断GISTs主要而简便的方法.本文阐述了GISTs的病理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

    作者:沈雯雯;章宜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得力生注射液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得力生注射液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中药组:得力生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21天,休息1周,再继续21天.化疗组:盖诺25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快速),第1,8天,DDP(顺铂)50 mg/m2静脉滴注,第2~3天,28天重复完成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71例可评价疗效,近期疗效和临床获益率两组相近,无显著差异.症状缓解方面(咳嗽、咳痰、胸痛、乏力),中药组分别为70%、60.6%、100%、83.3%,化疗组分别为62%、48.4%、43.3%、8.5%.KPS评分,中药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1.3和82.6,化疗组分别为72.0和70.9.毒副反应方面,Ⅲ-Ⅳ度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在中药组均为0,化疗组分别为11.43%、2.86%、5.71%.结论:得力生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大致相似,得力生在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NP方案组,毒副反应低于NP组.

    作者:宋爱英;高磊;姚家琪;毕俊芳;高晋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XCR4单克隆抗体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CXCR4单克隆抗体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方法:以CXCR4单克隆抗体作用于MCF-7细胞,通过DNA梯状电泳、Hochest 33258/PI荧光染色进行凋亡定性分析,以Annexin V/PI双染法定量检测MCF-7细胞的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XCR4单克隆抗体作用后MCF-7细胞出现凋亡,凋亡率明显升高.结论:CXCR4单克隆抗体明显促进MCF-7细胞的凋亡,提示CXCR4/SDF-1生物学轴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也有重要影响.

    作者:马大昌;武力;王育成;马宇光;张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皮穿刺碘油-EADM注射治疗肾上腺转移瘤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碘油-表阿霉素EADM注射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在B超、CT引导下定位穿刺,注射碘油-EADM的混悬液,EADM 20mg~40mg,共4次.结果:12例患者完全缓解(CR)41.66%(5/12),部分缓解(PR)41.66%(5/12),稳定(SD)8.33%(1/12),进展(PD)8.33%(1/12),总有效率(CR+PR)83.33%.结论:经皮穿刺碘油-EADM注射治疗肾上腺转移瘤不失为临床可选用的治疗手段.

    作者:谢印法;谭学芬;吕晓春;杨波平;刘玉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D105标记的MV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105表达,探讨其与相关生物学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105、IL-8、VEGF、ER、PR表达水平.结果:①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值(MVD)在乳腺癌组织中计数值范围为0~17.67,中位数为5.33;②MVD与VEGF及IL-8表达均呈现一定正相关性,rs值分别为0.361、0.359,P=0.000;③MVD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④MVD与乳腺癌预后有关(P=0.004);⑤MVD与ER、PR、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CD105标记MVD与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某些生物学因子及临床指标相关,MVD高表达,预后差,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指标.

    作者:李明;刘霞;刘运江;高鹏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西他塞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对32例有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并有可测量病灶、多程化疗后复发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给予多西他塞(Docetaxel)3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异环磷酰胺(Ifosamide,IFO)1.2g/m2静脉滴注,第2~4天,21天为1周期,平均2~4周期.32例患者中无CR,PR8例,SD14例,PD10例,总有效率(CR+PR)25.0%(8/32),临床受益率(CR+PR+SD)68.8%,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1年生存率31.3%.主要毒性反应为白细胞下降,其发生率为90.6%,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占9.4%.初步临床观察结果为多西他塞联合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好,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李彬;温福刚;周立中;刘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von Hippel-Lindau病(附2例家系报告)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von Hippel-Lindau病(VHL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6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7例VHLd患者进行CT、MRI、检查和手术治疗,并进行家系调查.结果:7例患者均病理证实为血管网织细胞瘤,同时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瘤、肾囊肿等.4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显微手术全切除6例,痊愈出院;次全切除1例,术后1月死亡.结论:MRI增强扫描对中枢神经系统VHLd的检查极其敏感,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应长期随访,并防止遗漏颅外病变.

    作者:施辉;江伟;周辉;孙维晔;马逵;陈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泛素-蛋白酶体及其抑制剂

    蛋白酶体与泛素化信号系统一起构成的泛素-蛋白酶体(UPP)是哺乳动物细胞内主要的蛋白水解酶体系,参与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蛋白酶体是一个由20S催化颗粒、11S调控因子和2个19S调节颗粒组成的ATP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复合体.蛋白酶体的活性状态对细胞功能正常维持是非常重要的.26S蛋白酶体对蛋白的降解依赖于靶蛋白的泛素化和泛素化蛋白识别.蛋白酶体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进而干扰和影响细胞原有的功能,尤其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改变蛋白酶体的酶切位点活性也成为免疫、炎症等研究的热点.蛋白酶体的抑制剂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合成化合物两类,其中Bonezomib(Velcade,PS-341)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

    作者:沈子珒;许啸声;李稻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后脑脊液鼻漏的预防及护理

    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是近代神经外科的一项常用技术,它较经颅手术安全、创伤小,病人恢复快,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脑脊液鼻漏仍是本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轻者可使病程延期,重者可引发颅内感染,给患者身心造成痛苦.本院自1997年9月~2005年12月经蝶垂体瘤切除术86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12例.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冯桂萍;冯春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希罗达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国内外推荐希罗达为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和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一线用药.本研究探讨希罗达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服用希罗达每日1500mg/m2,分2次口服,服用14d,停药7d,每21天为一个疗程,至少服用2个疗程以上.对照组:16例采用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3.3%、0;临床获益率为53.3%、0;肿瘤缩小率为40.0%、0;甲胎蛋白(AFP)下降率为45.5%、12.5%;中位生存期为9.6月、4.7月,P均<0.05.服用希罗达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腹泻、骨髓抑制及转氨酶增高.结论:希罗达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优于支持治疗.

    作者:唐武兵;杨文;古伟光;伍楚蓉;罗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近侧胃癌胃裸区受侵及淋巴结转移的手术前判断及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近侧胃癌(PGC)侵犯胃裸区(GBA)的术前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GC病人的CT、B超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经手术证实是PGC侵犯GBA,观察其术前影像特征,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37例CT及B超表现为肿瘤侵犯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左膈肌脚或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结论:PGC侵犯GBA术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术中癌灶的完整切除、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改善PGC的预后.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PTEN,Bcl-2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研究PTEN、Bcl-2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Bcl-2在1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8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Bcl-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5).在子宫内膜腺癌中Bcl-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PYEN和Bcl-2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它们的检测可对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恶性程度、预后的判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海;刘琴;冯一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胃癌组织p53、p63、p7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p53、p63、p7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57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胃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的p53、p63、p73蛋白表达,同时用Tunel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结果:胃癌组织p53、p63、p7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旁组织(P<0.05);低、未分化型腺癌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型腺癌(P<0.05);有淋巴转移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p53、p63、p73高表达的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减少,早期胃癌凋亡低于晚期胃癌(P<0.05).结论:胃癌组织p53、p63、p7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可延缓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机制障碍可能是胃癌增生失控的基础.

    作者:伍楚蓉;黄红东;JIANG Hai-xing;姜海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