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现状

陈雅慧;符兆英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抗肿瘤免疫活性细胞
摘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是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之后,第二代抗肿瘤免疫活性细胞.它具有高效、特异、副作用小等优点,它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免疫细胞,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TIL的研究现状作进行综达.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奥沙利铂联合足叶乙甙治疗耐药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O-LHP)联合足叶乙甙(VP-16)治疗老年耐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36例老年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疗,化疗方案采用O-LHP(130mg/m2,静滴,d1)+VP-16(50mg,口服,d1~10),每个病例至少化疗2周期.结果: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0例,有效率为27.8%;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和神经毒性,患者可以耐受.结论:奥沙利铂联合足叶乙甙治疗老年耐药NSCLC患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黄平;徐艺安;罗展雄;朱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手术前诊断(附37例分析)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师术前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准确率.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9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37例,占同期住院手术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88%(37/197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检查37例患者中12例(32.43%)诊断为输卵管癌,37例患者中有25例行盆腔CT检查,其中12例(48.00%)诊断为输卵管癌.综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准确率达到37.84%.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术前诊断正确率已有所提高,但远不理想.如何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术前诊断率仍需研究.

    作者:张润驹;徐开红;卢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细胞腺瘤的克隆性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报道1例发生于33岁女性患者的肝细胞腺瘤,并探讨其病因、鉴别诊断及其克隆性.方法:对本例标本进行了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克隆性检测,并分析了国内外报道病例的发病因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病变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由两层细胞构成,由窦状隙相分隔.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与周围肝细胞相似,未见核分裂;瘤组织内无汇管区,中央静脉及胆小管结构;瘤组织呈细胞角蛋白(CK)18阳性,CK19和波形蛋白阴性.克隆性检测证明该肿瘤是单克隆性.与国外报道的病例(n=130)不同,国人发生的肝细胞腺瘤(n=127)呈男性优势,男女之比为1.76:1,且很少(3.9%)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结论:报道了1例肝细胞腺瘤,并显示了其单克隆性;国人肝细胞腺瘤的发病因素和性别分布可能不同于国外患者;诊断中需要与局灶性结节状增生,高分化肝细胞癌以及其它病变鉴别,克隆性分析可能对区别肝细胞腺瘤和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有用.

    作者:巩丽;苏勤;张伟;李爱宁;朱少君;冯英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60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对60例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初次疗效等因素,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结果:Kaplan-Meier分析示:年龄、B症状、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免疫分型、LDH、治疗及初次疗效均影响患者的生存,COX回归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免疫分型、LDH、治疗和初次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鼻咽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进行综合治疗,首程治疗达完全缓解可改善预后,针对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熊莉;张灿珍;任宏轩;沈丽达;张晓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癌基因的激活和抗癌基因的失活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检测癌基因的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对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评价预后、制定治疗方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C-erbB-2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在乳腺癌中的扩增或过度表达率约为20~40%[1],对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预测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潜在价值.但有关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在乳腺癌扩散和转移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还存在许多争论,现就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马代远;王仁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在男性仅次于肺癌,女性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3.02%[1],居各类癌死亡的第一位,其死亡率高、预后差,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许多年来人们对胃癌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从胃粘膜上培养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p)以来,其与胃癌的关系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94年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抗Hp治疗,但随着研究的进行,也有一些结果并不支持两者之间有相关性[14-22],因此,部分学者对Hp的致癌性及抗Hp治疗能否有效的预防胃癌持怀疑态度,并鉴于抗Hp治疗的副作用、耐药性、易复发等问题在治疗上有顾虑.本文就近几年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小艳;王曙升;王淑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国产吉西他滨(泽菲)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有明确病理和/或细胞学诊断的晚期NSCLC病例30例,泽菲1.0g/m2,静脉滴注,d1、d8,顺铂80mg/m2,静脉滴注,d1,以21天为1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0例均可评价,CR 0,PR 13例,NC 9例,PD 7例.有效率为43.33%(13/30),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反应和血液毒性,Ⅲ~Ⅳ级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分别为21.74%和16.67%.结论:泽菲联合顺铂治疗NSCLC有较好疗效,毒性较小可以耐受.

    作者:黄健恒;李毅刚;赖淑贞;刘丹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不同淋巴细胞输注对非清髓小鼠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目的:建立小鼠非清髓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探讨不同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s infusion DLI)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受者鼠为Balb/c小鼠,供者鼠为C57b1/6小鼠,依据不同DLI将受者鼠随机分为A、B、C、D和E 5组,每组5只.5组均给予预处理,A组预处理后于移植d1给予供者小鼠全脾细胞1.0×107个;B组分别于移植后d1、7、14给予供者小鼠全脾细胞0.3×107个;C组于移植后d1、7给予去除CD8+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D组于移植后d1、7给予供者鼠全脾细胞0.5×107个,E组为对照组,只作预处理,不作干细胞移植及DLI处理.观察各组嵌合状态、造血恢复情况、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结果:未移植组嵌合率为22.33%,为非特异性粘着,移植组小鼠嵌合率均在80%以上,与未移植组相比差别显著;除C组一只小鼠死亡外其余均存活,并于移植后20天自行恢复造血功能,但C组白细胞计数小于2.0×109/L持续到d16,恢复明显比其余组慢,GVHD评分A、B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3),C、D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3).结论:建立非清髓小鼠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条件适宜,且去除CD8+细胞的DLI移植后GVHD比未去除组要严重,移植效果相对较差.

    作者:方烨;刘文超;薛妍;张红梅;黄颖;斯晓明;程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术中放疗加术后放疗治疗晚期肺癌

    目的:观察术中放疗加常规术后胸腔外照射的方法对晚期肺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效果.方法:对42例Ⅲ~Ⅳ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选用12MeV电子线,剂量为20Gy~30Gy,时间约4~7分钟,立即在直线加速器下对瘤床进行照射,术后一月再进行体外照射,剂量为20Gy~40Gy,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中照射未引起常见的放疗后并发症,存活2年以上的病人中,无手术区肿瘤的增大,20例患者术后1~2年出现肿瘤远处转移,2年生存率为65%,中位生存时间为26.8个月.结论:术中放疗对Ⅲ~Ⅳ期肺癌的局部复发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不能有效控制肿瘤的远处转移.

    作者:周斌;张潍;李少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的诊断和治疗及其病理特点、预后.方法:对2例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依靠病变组织完整切除获得明确病理诊断.手术是治疗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主要方式,术后可以酌情辅以放化疗等治疗.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预后差,易复发转移.

    作者:赵佳;刘晓安;刘力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毒副反应的护理

    40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治疗,主要毒副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40例,放射性气管炎11例,白细胞下降35例,胃肠道反应10例.对发生的毒副反应,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能有效控制毒副反应的发展,保证治疗的继续.

    作者:林娟;郑小灵;陈秀平;卓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0~2004年间10例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Miles手术7例,直肠前切除3例;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1例,尿道损伤2例,盆底腹膜裂孔疝2例,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前列腺出血1例,性功能及排尿功能障碍各1例.结果:盆底腹膜裂孔疝、吻合口漏经再次手术痊愈,尿道损伤采用修补及吻合痊愈,骶前静脉丛出血用ZT胶粘堵,图钉法控制出血,前列腺出血用腹会阴联合捆扎控制出血.结论:直肠癌手术并发症重在预防,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并发症也很关键.

    作者:洪勇;曹杰;夏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软腭癌术后缺损一期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软腭癌切除术后软腭缺损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本组28例软腭癌切除术后软腭部分或全部缺损,用不同皮瓣一期修复.结果:24例皮瓣成活,2例完全坏死,2例皮瓣远端部分裂开.25例获得较好的外形及功能恢复.结论: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大小采用不同的皮瓣对软腭癌术后缺损行一期修复,获得较好效果.颏下皮瓣具有距离近,供瓣区隐蔽,厚薄适中,血供可靠及操作方便等优点,术后形态恢复较满意,是修复软腭缺损的理想选择.处理好皮瓣鼻腔侧创面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赞;赵素萍;周晓;陈杰;喻建军;黄文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问题及对策

    目的:探讨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8例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观察心理护理效果.结果:患者均能接受造口手术,主动学习自护方法,积极寻求帮助,愿意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结论: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在手术前期、恢复期和康复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配合治疗,尽快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孟宝亲;房雪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微波深部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晚期消化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热疗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51例消化道肿瘤均由病理、CT、B超证实为晚期或手术后复发、转移.其中热化疗组(A组)25例,化疗组(B组)26例,治疗方案:均给予全身化疗或腹腔化疗,所用化疗药物及方案为L-OHP+CF/5-FU或CDDP/CF/5-FU等,化疗2~3个周期.热化疗组使用微波热疗机由南京启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体外无创微波聚焦肿瘤热疗系统MTC-3(D),化疗于热疗前2~3小时内进行或与热疗同时进行.结果:热化疗组有效率40%,单纯化疗组为30.8%(P>0.05);热化组临床受益率76.0%,而单纯化疗组46.2%(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观察到热化疗联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有良好耐受性和较好的近期疗效,并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的疗效.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张宇;张军;朱朝勇;王成;李富秀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芦荟凝胶抑制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理研究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抑制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理.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日进行鲜芦荟凝胶对辐射伤口区的外涂,每日两次.辐射伤后2、6、10、18、24、34d各活杀大鼠10只,每组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伤口局部ICAM-1、EGF和bF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ICAM-1的表达总体均数低于对照组的表达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EGF和bFGF的表达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的表达,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有抑制作用,机理与ICAM-1分泌的抑制及EGF,bFGF分泌的促进相关.

    作者:卢金利;刘小平;杨芳;李明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p73基因与乳腺癌关系研究进展

    p73基因是新近发现的p53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编码的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与p53基因编码蛋白相似,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个候选的抑癌基因.

    作者:林瀛;施作霖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的疗效观察(附28例)

    我们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7月采用三维适形治疗胰腺癌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全组28例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64.5岁.11例经剖腹探查病理检查确诊,17例经CT、MRI、ERCP检查临床诊断.病变位于胰头19例,体尾部9例.按UICC标准,Ⅲ期21例,Ⅳ7例.肝转移5例,腹腔淋巴结转移7例.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KPS评分≥60分,肝肾功能、血常规基本正常.

    作者:叶宏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进行分析.结果: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术前确诊较难,手术可解除压迫症状,但难以完整切除,预后差.结论: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尽早手术切除,并辅以放射等综合治疗.

    作者:周文斌;李晓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CD3AK细胞的研究进展

    过继免疫疗法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辅助治疗方法.它是指体内回输免疫活性细胞,从而达到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的目的.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相比,它可以在没有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用于过继免疫疗法的免疫活性细胞必须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和增殖力,目前常用的有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lmonodonal antibody activated killler cells,CD3A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LAg)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aKl)[1~3].其中研究多重要的就是CD3AK细胞.本文拟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子;师建国;张希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