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海玉;胡素萍;王岩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其相互作用所致的平衡失调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鼻咽癌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拟对这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以及相关候选癌基因和候选抑癌基因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丁洁琼;何志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效果,TD 38Gy~48Gy/7~12次/2.5~3周.同期30例肝动脉介入+碘油栓塞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近期疗效有效率70.0%(21/30),观察组78.9%(15/19);对照组与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3%、26.7%、13.3%,73.7%、42.2%、21.1%.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不亚于动脉介入+碘油栓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智策;许建林;朱姣;卢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国产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CF)及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4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给予L-OHP 135mg/m2静脉滴入,持续4h,d1;CF 150mg/m2静脉滴入,持续2h,d1~d5;5-Fu 500mg/m2静脉滴入,持续4h,d1~d5.每3周重复1次,用药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14例,进展(PD)8例,总有效(CR+PR)率35.3%.毒副反应主要是末梢神经毒性、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及静脉炎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L-OHP联合CF/5-Fu治疗晚期结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玛依努尔.艾力;忙泥沙;包永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人源幼虫巨大致死性基因Hugl-1基因表达与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关系,探讨Hugl-1基因表达与肺癌肿瘤细胞发生、侵袭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NSCLC标本(含癌旁组织)和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Hugl-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NSCLC中Hugl-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肺癌肿瘤组织中Hugl-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Hugl-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结论:Hugl-1基因表达下降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作者:杨勇;邹良建;周栋;郎希龙;金海;黄盛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盆腔四野盒式照射的临床价值.方法:47例中晚期宫颈癌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采用盆腔四野(前/后及左/右野)盒式照射,DT46~50Gy,每天一对对穿野照射,每野1Gy,每天2Gy,前后野与左右野剂量权重:1.3~1.5:1.同期后装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盆腔前后野对穿照射,DT46~50Gy,每天2野,每野1Gy,两野剂量权重:1:1.同期后装治疗.结果:下消化道、膀胱、腹壁皮肤等急性放射反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两组近期疗效及血液系统急性放射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宫颈癌盆腔四野盒式照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小肠、直肠、膀胱剂量低,放射反应小.
作者:王会霞;燕归如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2岁,因体检发现胰腺肿物3周入院.既往健康.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刘星野;周默巍;王军;丁保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升荣胶囊联合草酸铂+CF+5-FU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64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升荣胶囊联合化疗)和对照组(30例,单纯化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CR+PR+SD)分别为88.2%和60.0%(P<0.05),9个月及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1.5%,74.6%和67.3%,45.8%(P<0.05).升荣胶囊可提高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降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缓解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升荣胶囊联合草酸铂+CF+5-FU治疗晚期大肠癌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相建国;崔祥滨;范志刚;唐凤珍;李曾;李煜庆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的适用性.方法:20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术前3h经纤维肠镜、肛镜于病灶周围粘膜下注入99mTc标记的右旋糖苷,术中在病灶周围浆膜下注入亚甲蓝,探测仪检测放射性高出背景组织10倍以上或(和)蓝染的淋巴结视为结直肠癌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行常规病理检查,分别计算前哨淋巴结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假阴性率等,并根据SLN活检结果决定结直肠癌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结直肠癌SLN的检出成功率为80%(16/20),每例检出1~3个,平均2.4个/例,SLN的转移率为37.5%(18/48);诊断敏感性80%(16/20);诊断准确率83.3%(15/18);假阴性率20%(4/20).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适合于结直肠癌,联合示踪法检测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可判断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并可用于指导结直肠癌淋巴结清扫范围.
作者:李宏武;张弘彬;姚红;梁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治疗中晚期喉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声门型癌和5例声门上型癌,包括:T1b N0 M0 3例,T2 N0 M0 6例,T3 N0 M012例,T4 N0 M02例,分别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加环舌固定术或环舌会厌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3年生存率92.9%(13/14).术后第10~18天(平均16天)拔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术后拔除鼻饲管时间为第7~35天(平均14天).23例患者均能进行日常言语交流.结论: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加环会厌固定术或环舌会厌固定术可以治疗T1b~T4声门型和声门上型喉癌.该技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能使患者保留呼吸、吞咽和部分发音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李晓江;张世文;隋军;孙瑞梅;马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耳廓内肿物较少见,肿物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常很棘手,如植皮则影响美观.从2001年3月~2006年11月我们共收治耳廓内肿物9例,清除病灶后用耳后皮瓣进行修复,效果良好.
作者:宋建星;白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探讨如何应用现代放射治疗机的佳摆位技术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计算机数显辅助摆位技术提高了摆位准确性,能为有效的放射治疗提供了质量保证.
作者:梁增奇;王笃平;刘美社;王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恶性胸、腹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胸、腹腔积液可引起呼吸循环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积极处理恶性胸腹腔积液就成为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人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采用热疗加局部用药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4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金声;盛翠萍;梁传新;杨岩丽;黄锡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方法:应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抗原含量测定法,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放疗中和结束的血清TGF-β1进行测量.结果: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前(0Gy)、中(28Gy~30Gy)和结束(56Gy~60Gy)时患者血清的TGF-β1为11.56±2.16μg/L、10.46±1.64μg/L、9.32±1.57μg/L,正常组血清的TGF-β1为8.35±1.19μg/L;PLC组病人放射治疗前TGF-β1与正常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LC组病人放射治疗前TGF-β1与放疗中(P<0.05)、放疗结束(P=0.0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正常人TGF-β1与放疗中(P=0.000)、放疗结束(P=0.02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LC近期有效组放疗结束的TGF-β1为8.814±0.975μg/L,无效组放疗结束的TGF-β1为10.723±0.581μg/L.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调节TGF-β1水平,使患者TGF-β1水平趋向正常;PLC近期有效组放疗结束的TGF-β1水平趋向正常人,无效组趋向PLC放疗前水平.
作者:李龄;梁新强;黄启芳;杨云莉;刘颖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膜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像相关因素.方法:对20例复发性和98例非复发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CT、MRI影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蕈形及结节形者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圆形者(P<0.01);中度和重度水肿组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水肿和轻度水肿组(P<0.05);无钙化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有钙化肿瘤(P<0.01);骨质溶解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骨质增生肿瘤(P<0.01);有肿瘤内坏死复发率显著高于无肿瘤内坏死肿瘤(P<0.01);非均一强化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有均一强化肿瘤(P<0.01).结论:CT、MRI表现为蕈形及结节形者、严重瘤周水肿、无钙化、周围骨质溶解、肿瘤内坏死及肿瘤非均一强化者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复发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围骨质溶解、肿瘤内坏死、蕈形及结节形者、肿瘤非均一强化、无钙化、严重瘤周水肿.其中有周围骨质溶解者复发率远远高于其它(P<0.01).
作者:贾栋;高国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α)和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乳腺癌标本中MT和TopoⅡα的表达.结果:MT和TopoⅡα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48.61%.MT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及有否巴结转移有关(P<0.05).TopoⅡα阳性表达率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检测MT和TopoⅡα对提示预后和临床选择化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宁;薄爱华;张晓丽;邢立强;吴迎爽;王发亮;赵倩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31I治疗中转移灶不摄取或轻度摄取131I,服ATRA 2个月后再行131I治疗,7天后SPECT显像,对转移灶部位进行感兴趣区(ROI)计数,并和ATRA治疗前SPECT显像进行比较,评价ATRA治疗前后131I摄取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服用ATRA后,其中7例131I摄取增加,治疗有效率43.7%.结论:ATRA治疗能促进部分失分化DTC细胞的再分化.
作者:许建林;谢小伟;赵华;袁梦晖;施常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在大肠癌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7例大肠癌标本中的PTTG,bFGF和endostatin的表达水平.并对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PTTG,bFGF和endostat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TTG表达同bFGF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而endostatin表达与PTTG和bFGF呈负相关.结论:大肠癌的侵袭性可能与PTTG和bFGF表达增高及endostatin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秦先锋;史成章;王红建;黄秋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时,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的差异.方法:观察我院49例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的NSCL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49例患者均可进行临床评价,≥70岁组和<70岁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2.9%和40.0%;毒副反应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乏力发生率分别为21.4%、14.3%、14.3%和11.4%、5.7%、0.结论:一般情况较好的高龄(≥70)NSCLC患者可以接受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
作者:李瑞中;刘汉锋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β-Catenin、p53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p53、Ki-67在正常脑组织、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正常脑组织中β-Catenin、p53、Ki-67表达均为阴性.β-Catenin、p53、Ki-67表达均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增高,与组织分级密切相关(P<0.01),β-catenin在Ⅰ级胶质瘤中阳性率33.3%(2/6),阳性部位为胞质;Ⅱ级阳性率28.6%(8/28),阳性部位为胞质;Ⅲ级阳性率60.0%(18/30),阳性部位为胞质,其中3例出现核阳性;Ⅳ级阳性率78.3%(18/23),其中8例出现核阳性.β-Catenin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增高有关,其与p53异常积聚可能相互协调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应用组织芯片进行胶质瘤分子病理学研究较常规免疫组化方法有高通量、大样本以及经济快速等优势.
作者:武永康;董伦;顾学文;申林海;于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延安市子长县人民医院于2006年2月和11月分别收治两例胃癌患者,系同卵双生的孪生姐妹,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彦玲;李慧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