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伯刚;臧家兰;孙贵富
目的:探讨TNF-α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肾癌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人肾癌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TNF-α和多西紫杉醇的联合作用下观察其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T-PC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ax、Bcl-2基因mRNA表达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TNF-α组、多西紫杉醇组及对照组相比,TNF-α和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组可抑制肾癌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且肿瘤体积明显减少(P<0.01).Bax mRNA表达上调,而Bcl-2表达水平下降,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结论:TNF-α和多西紫杉醇对肾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引起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增高,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加速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张运涛;姜茹;袁建林;汪涌;邵晨;秦卫军;秦军;张更;刘贺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头颈肩膜固定体位治疗脑肿瘤的效果评价.方法:脑肿瘤患者用头颈肩膜固定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包括疗程治疗结束后采集EPID验证片,比较摆位重复性的情况.结果:用头颈肩膜固定对脑肿瘤患者实施IMRT放疗,经验证片与模拟定位片比较基本无误差. 结论:由于头颈部是个多变易动的部位,且脑肿瘤患者大多意识不够清楚,单单头架不足以固定患者体位,患者身体不自主的移动会造成头架的移动,头颈肩膜的使用有助于体位的固定.提高了摆位精度.
作者:邱梅;傅深;张志红;王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为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但以肝、肺、皮肤、软组织多见,也见于骨骼、颅内.有关其病理学诊断与鉴别及临床治疗,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且大多为成人肝脏与肺等部位的病例.我们收治一例12岁的皮肤EH患者,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许峰;张斌豪;何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NOK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率与病理分型、分级及临床TNM分期间的关系,为研究NOK的功能及其机制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nsion法检测NOK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K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质中.NSCLC中NOK总阳性率68.1%,癌旁组织阳性率只有12.1%,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0);肺鳞癌和腺癌总阳性率分别为60.49%、78.33%,两者差异显著(P=0.009);鳞癌中分化、低分化阳性率分别为51.1%、72.22%,差异显著(P=0.01),腺癌的高、中、低分级的阳性率分别是 20.0%、79.5%、100%,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NSCLC(鳞癌、腺癌)TNM分期Ⅱa、Ⅱb、Ⅲa、Ⅲb的阳性率,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其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0).结论:NOK在肺鳞癌、腺癌中高表达,表达的高低与病理分型、分级及临床TNM分期(转移)有关.
作者:李小飞;张志培;王小平;周勇安;姜涛;韩勇;王英禹;汪建;邓迎春;王银银;常智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探讨其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方法: 对61例脊柱转移瘤行手术治疗,包括颈段10例、胸段28例、腰段20例、骶段3例,观察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疼痛缓解率85.5%(47/55例),51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le分级提高1-3级,6例术前术后均没有神经症状,4例无神经功能恢复.短生存4.5个月,长生存3年,生存期超过2年者19.6%(12/61例).结论: 根据肿瘤的Tokuhashi、Tomita、WBB分期系统设计手术方案,合理切除肿瘤,脊髓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王金堂;聂治军;杨益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 阳性率为53.3% (32/60),显著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100%(60/60).在各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PTEN 蛋白阳性表达率高73.3% (22/30)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27.3%(6/22).PFE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TEN基因的异常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大肠癌进一步恶化的标志之一,可作为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怡;吴博;宋爱玲;付强;刘文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肿瘤干细胞的残存是恶性肿瘤复发的根源.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郑璐玉;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给予多西他赛70mg/m2,21天为1个周期,完成至少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随访至疾病进展和死亡,长随访两年.结果:24例可评价的病例中,总有效率为33.3 %,临床收益率为79.1%,中位生存时间为10.9个月,1年生存率为41.7%,2年生存率12.5%.不良反应以粒细胞减少、疲劳乏力、脱发为主,分别为70.8%、75%、100%.结论:多西他赛单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李蔚;朱寿兴;朱为民;章烨;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浓度为0、10、20、40、80μg/ml的奥沙利铂与CNE-2细胞作用24、36、48h,用SRB法检测奥沙利铂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奥沙利铂对CNE-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奥沙利铂主要将CNE-2细胞阻滞于G2/M期.奥沙利铂浓度为80μg/ml 作用48小时,CNE-2细胞生长抑制率为(97.46 ± 1.76)%,CNE-2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4.48 ± 1.23)%、晚期凋亡和继发坏死率为(9.48 ± 2.3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药组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奥沙利铂能够抑制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增殖,能使CNE-2细胞阻滞于G2/M期,可诱导CNE-2细胞发生一定的凋亡.
作者:袁渊;楚建军;肖大江;朱国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泽菲(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作用.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2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泽菲1000mg/m2静滴第1,8天.顺铂80 mg/m2静滴第 1天,每21日为一个周期,每例至少完成2个周期以评价疗效.结果:26例肺癌至少观察2个化疗周期.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6例,进展(PD)9例,有效率42.3%.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白细胞下降者占23.1%(6/26),血小板下降者占30.7%(8/26),贫血占19.2%(5/26).结论:泽菲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可耐受.
作者:李志彪;陈文晟;吴迪;刘晓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HLFO方案(HCPT+CF+替加氟+L-OHP)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 36例羟基喜树碱10mg,亚叶酸钙100mg,替加氟700mg,d1-5静滴;艾恒130mg/m2,静滴 ,d1;每3周为1个周期,2-3 个周期评价疗效.对照组24例采用HLFP方案化疗:顺氨氯铂25mg/m2,静滴,d1-3,羟基喜树碱6mg/m2,静滴,d1-5;甲酰四氢叶酸钙100mg,静滴2小时,d1-5;5-氟尿嘧啶400mg/m2静滴,d1-5;每21日为1周期,完成3周期后判定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CR+PR)为58.3%(21/3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4.2%(13/ 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的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和外周感觉神经异常.治疗组的周围神经毒性较对照组高 (P<0.05),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反应较治疗组高(P<0.05),其余不良反应均相似.结论:HLFO方案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确切且毒性较小的联合化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姜立喜;靳庆燕;肖军;任海华;栾丽娟;王小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报告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腹腔镜姑息性手术治疗经验,并回顾总结近年相关文献.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入院行姑息性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检索并回顾总结近年相关文献.结果: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中,壶腹部癌3例,胰头癌2例,胆管癌4 例;2例中转开腹,1例为难以控制的出血,1例为高碳酸血症;腹腔镜下完成的术式包括胆囊空肠吻合术4例,胆肠吻合口手工缝合2例,机械缝合2例,平均手术时间115min;平均失血量56.3ml,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天;围手术期死亡率0.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胆肠吻合口手工缝合1例,机械缝合2例,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平均失血量150ml;术后并发症: 自限性胆汁瘘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天;围手术期死亡率0.结论: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是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的安全、有效和可行的选择.
作者:田雨;吴硕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基因.XRCC1基因中存在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位点多态对各种肿瘤易感性的影响不一.目前,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分歧.
作者:吴昊;谢裕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Egfl7的表达对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SP 法对82 例肾癌及6例正常肾组织标本进行Egfl7和CD3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Egfl7表达和CD34 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分析Egfl7表达和MVD之间,及其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82 例肾癌病例中,57 例Egfl7表达阳性,总阳性率为69.5%.Egfl7表达与肾癌组织学分类、分期、分级和静脉浸润有关(P<0.05).Egfl7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组织中MVD 值分别为127.3±31.3和79.4±27.2, 差别有显著性(P=0.001),且MVD 和Egfl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Egfl7可能在促进肾细胞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韩峰;刘学锋;殷晓鸣;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胸苷酸合成酶(TS)是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作用的分子靶点,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顺铂具有解毒作用.研究发现TS、GST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有关,TS和GST表达越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TS、GST可为有针对性地选择化疗药物提供依据并成为新的预后因子.
作者:李凤月;黄俊星;肖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男,10岁,间断性胸痛二月,加重半月于2007年12月13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比值为41.6%,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为51.4%,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压积39%.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 胸部增强CT显示前纵隔内一团块状密度影 8.0cm×5.0cm×7.0cm,不均匀,左胸腔见少量积液.于2007年12月24日经胸正中切口行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前纵隔,和左侧胸腺相连,侵及心包和左膈神经,大小约7.0cm×6.5cm×7.0cm,质硬.左膈神经被完全包绕.完整切除左侧胸腺、肿瘤、受累心包.
作者:张毅;潘铁成;魏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hMSH2是DNA MMR系统的重要基因,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是已经确定的新的抑癌基因,因含脆性位点FRA3B,其基因具有不稳定性,与许多恶性肿瘤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错配修复基因hMSH2、FHIT和Hp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卢克美;王淑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7岁,以胸闷、胸痛、进食梗咽4年,加重半年为主述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胸闷、胸痛、进食梗咽,2年前于当地医院行胸CT检查,显示右肺下叶巨大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侵犯胸壁、心脏、食管,考虑为恶性肿瘤.于上级医院会诊,仍考虑为恶性肿瘤,因肿瘤侵犯较重未行手术治疗.今年患者来我院就诊,再次行胸CT检查(图1,2)发现肿瘤有所增长,明显侵犯胸壁、心脏及食管,与右肺静脉关系紧密且肿块密度不均一,边缘不规整,纵隔内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仍考虑为恶性肿瘤.建议患者行超声定位下取病理活检,病理回报为炎性假瘤.患者以炎性假瘤为诊断收入院(不排除肺癌的可能),拟行手术治疗.
作者:黄波;王晓东;刘志良;郎贤平;肖旭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小细胞肺癌多药耐药细胞H446/CDDP差异表达片段I-2PP2A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I-2PP2A基因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功能特征,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Northern杂交与半定量RT-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I-2PP2A在H446、H446/CDDP、A549、A549/CDDP、SK-HEP-1、Namalwa、SGC7901等7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I-2PP2A在H446细胞、H446/CDDP细胞及Namalwa细胞中均有表达,经进一步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表明I-2PP2A在H446/CDDP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H446细胞中的表达量(P<0.01),在H446/CDDP与Namalwa间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H446细胞来说,I-2PP2A在其耐药细胞株H446/CDDP中有差异高表达.I-2PP2A可能参与了H446/CDDP多药耐药性的形成,其参与途径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李昆霖;吴国明;戢福云;徐智;黄桂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5例,肿瘤直径3.5cm-5.0cm,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内衬上皮样肿瘤细胞,细胞呈透明状,间隔内肿瘤细胞呈巢状.Fuhrman分级为Ⅰ-Ⅱ.免疫组化标记:CK(+)、EMA(+)、Ki67(<3%+)、CD68(-).5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是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预后良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作者:曹薇;杨向红;高霭峰;徐灿;姜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