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宁;耿熠;刘晓凤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转移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转移性肝癌患者30例,通过全身麻醉、超声肿瘤定位进行HIFU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率及sIL-2R的变化.采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HIFU治疗后CD3+、CD4+、NK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NK细胞杀伤活性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sIL-2R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U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吴发伟;冯蕾;党亚正;曹玮;齐涛;蔡永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干扰RNA质粒载体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制备了针对FGF3基因的干扰RNA质粒载体(pRNATU6.1/NeoGFP-FGF3),并选用大肠癌细胞株HT-29为实验对象,流式细胞仪观察干扰RNA质粒载体对HT-29细胞周期和凋亡活性的影响.结果:细胞周期分析发现转染pRNATU6.1/NeoGFP-FGF3后,HT-29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凋亡实验表明干扰RNA质粒载体有明显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结论:干扰RNA质粒载体能明显抑制HT-29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且能显著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黄丽华;杜雪;张孝卫;李铁军;王兵;王丽珍;史世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作者: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张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IGRT(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时两种不同定位方法的重复摆位误差,分析两种定位方法的摆位精度.方法:选择经立体定位体架(A组,11例)和热塑体膜(B组,10例) 方法定位,进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治疗前重复摆位后,利用XVI技术获取经两种不同定位方法的图像信息与治疗计划中的参考图像信息匹配,得到X(床的左右方向)、Y(床进退方向)、Z(床升降方向)方向的误差,对经两种定位方法106次摆位后X、Y、Z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组在X、Y、Z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19±0.23cm、0.4±0.37cm、0.27±0.26cm;B组在X、Y、Z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2±0.18cm、0.46±0.42cm、0.2±0.19cm.对两种定位方法的重复摆位误差分别在同一方向上两两比较结果:在X、Y方向上比较,两组误差均无差异(P>0.05),在Z方向上两组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定向体架定位在Z方向上误差大于热塑体膜定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IGRT时利用XVI(X-ray volume image,XVI)技术可以准确获取经两种不同的定位方法导致的摆位误差,热塑体膜定位精度高于立体定向体架,为医生确定在不同定位方法下勾画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与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之间的margin大小提供依据.
作者:王永刚;陈宏;刘均;刘跃;林旭;李英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肿瘤的生成、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随着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发,大量研究证实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可能具有较强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很可能会为肿瘤的防治,特别是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作者:季秀海;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患者均以仰卧位用负压袋固定、经CT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输入γ-TPS系统,由医师确定精确的靶区,由物理师设计靶点,调整剂量分布,尽量避开肝脏和胰腺、肾脏等正常组织,以50%-85%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边缘剂量DT 2.5-3.2Gy/f,3f/W,总量DT 20-32Gy/8-10f.CT定位及每次治疗前,患者均定量充盈胃腔.比较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及CT片中病灶的大小、临床症状,统计生存率并观察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放射治疗后,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上腹疼痛不适减轻23例,呕血黑便停止2例,进食改善17例,体重增加20例);3月时复查钡餐或CT,总有效率为72.09%,其中病灶完全缓解4.65%(2/43),部分缓解67.44%(29/43),无变化27.91%(12/43),恶化0.治疗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1.16%(22/43),25.58%(11/43),中位生存期为18.2月.放疗反应:腹痛腹胀55.8%(15例出现,9例加重,24/43),骨髓抑制18.6%(8/43),放射性胃炎4.7%(2/43).全部患者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后,放疗反应逐渐恢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并均按计划完成放疗.结论: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贲门癌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放疗反应较轻,是中晚期贲门癌姑息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
作者:邵秋菊;赵品婷;梁军;齐宇红;袁慧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31I-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及颈部B超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3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行甲状腺吸131I率、颈部B超、131I显像及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结果:治疗剂量131I-WBS较诊断剂量131I-WBS多发现3例转移灶;64人次Tg与131I-WBS检查结果:Tg与131I-WBS均阳性者19/64,均阴性者35/64,Tg阳性而131I-WBS阴性者5/64,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者5/64;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者为80.6%.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突出,131I-WBS、Tg测定与颈部B超在其随访中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爱民;薛建军;高蕊;邓惠兴;喻铭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EGFR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较多,对其相应药物的开发已成为抗癌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相关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GFR及相关抗瘤药物的研究,为寻找新的抗瘤药研究提供资料.
作者:罗文娟;郭远文;许雪梅;李小颖;贺浪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 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 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 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 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 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 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 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 vs 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 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 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维洁;金冶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肌上皮细胞断裂是乳腺癌微浸润的早期事件.以前的研究在肌上皮细胞缺口处发现了一些形态独特的细胞,这些细胞完全缺乏ER的表达.本试验对这些形态独特的ER阴性细胞群的免疫组化性质进一步进行研究,目的是寻找肿瘤微浸润的早期生物学标志,并探讨微浸润癌细胞免疫性质的改变对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的潜在影响.方法:选择30例微浸润乳腺导管癌蜡块,分别用ER、PR、细胞增殖和肿瘤侵袭等相关的指标进行标记.结果:微浸润癌细胞群除失表达ER外,还缺乏细胞增殖及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但是,它们却高表达c-erb-B2.结论:ER阴性细胞群可能是许多病理改变的目靶,微浸润癌细胞免疫组化性质的改变可能又进一步促进了早期浸润的发生.
作者:李会平;邢鲁奇;陈登庭;胡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透射比浊法测定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期TSGF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TSGF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TSGF水平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作者:章正华;张霞;杨华强;姜铧;夏云金;万楚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分离方法.方法:对用RosetteSepR法直接从全血分离NK细胞的方法进行改进,先从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与红细胞按比例混合后再进行分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并且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改进后分离每毫升血所需RosetteSep抗体复合物用量仅为直接分离法的1/50;NK细胞的纯度由纯化前的(11.02±3.15)%提高到(96.52±2.42)%,细胞回收率为(70.24±10.51)%;纯化的NK对靶细胞K562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与直接分离法比较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NK细胞,该分离方法不影响NK的杀伤活性,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分离成本.初步建立了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简便,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纯化方法.
作者:王新利;李卿;高婷;姜又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人类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鼠抗NDRG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NDRG2在不同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并分析NDRG2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DRG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或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研究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提供了线索,而且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华栋;付强;张健;鲁建国;何显力;王青;南菁;杨媛;药立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TSH),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发现2例具有复杂核型,间期FISH证实2例均含有PML/RARA融合基因,多重FISH明确复杂核型性质.2例预后均较差.结论: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FISH,多重FISH可以准确明确复杂核型的性质.具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马力;李建勇;潘金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蛋珍油对急性放射损伤所致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2只家兔随机分为放射组与蛋珍油组,在照射后第5天取材,观察各组食管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在脂滴水平、间隙变化、肿胀情况、脱落程度、尤其是染色质的改善方面,蛋珍油组家兔食管放射后细胞损伤情况,较单纯放射组明显改善.结论:蛋珍油可以防治放射损伤所引起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白双峰;史恒军;梁军;姚家久;侯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3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 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子宫内膜腺癌与除不典型增生外的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p16 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症子宫内膜差异无显著性(P>0.05) 增生症子宫内膜各组间p16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N P16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PTEN、p16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978,P<0.05).结论: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
作者:薛玲玲;何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睾丸原发不典型类癌非常罕见,2009年4月13日我科收治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邹传涛;刘光贤;王志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淋巴结靶区,给予69Gy(2.3×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5野调强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所有患者完成了放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CT,病灶达CR(complete response)占66.7%(36/54),PR(partial response)占 33.3%(18/54),总有效率(CR+PR)达到1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物理学优势明显,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长华;朱振亚;韩济华;朱卫国;潘鹏;李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 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 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 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率为93.75% (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 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作者:刘静;荣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