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9Sr及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对照研究

袁彬;陈晓泉;许建林;杨琪;蒋喆;施常备

关键词:89Sr核素, 唑来膦酸, 多发骨转移癌
摘要:目的:探讨89Sr及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89 Sr治疗组(单纯组)和89 Sr联合唑来膦酸(联合组)各32例,观察镇痛疗效、骨转移病灶及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率:单纯组81.2%,联合组90.6%,骨病灶缓解率:单纯组75%,联合组87.5%.联合组优于单纯组,毒副作用无叠加.结论:对于多发骨转移癌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联合组更优,可重复给药,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pGBKT7-cide-3的构建、鉴定以及毒性、自激活效应的检测

    目的:构建并转化酵母双杂交体系中“诱饵”载体pGBKT7-cide-3以便用于人肝cDNA文库的筛选.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细胞株QZG中扩增cide-3基因全外显子片段,并定向克隆入细菌-酵母穿梭表达质粒pGBKT7中;用PEG/LiAC法将pGBKT7-cide-3转化感受态酵母菌AH109.提取转化酵母菌的质粒DNA和总蛋白进行鉴定.同时检测表达产物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及对酵母株AH109的毒性.结果:成功扩增出人cide-3 c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pGBKT7-cide-3;获得可在色氨酸缺陷培养基(SD/-Trp)上生长含pGBKT7-cide-3的酵母菌克隆.鉴定表明pG-BKT7-cide-3已转化入酵母菌AH109,无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能力及对酵母的生长无毒性.结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cide-3构建获得成功,可应用于酵母双杂交体系.

    作者:闵婕;李青;马楠;康艳霞;李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EZH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分化和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EZH2的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恶性程度和增殖能力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判断HCC的分化级别;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EZH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EZH2的表达水平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P<0.05);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的HCC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HCC中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相关,提示EZH2可为判断HCC病理分级和增殖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曹相玫;王映梅;谷雨;蒋丽娜;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胃癌分子病理学中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新进展

    胃癌的进展过程涉及多种癌基因抗癌基因,是多阶段多途径协同作用的产物,因此早期发现这些基因及标志物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胃癌分子病理学中的相关标志物进行总结和展望.

    作者:钱屹崟;倪润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细胞印片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细胞印片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46例术中送检标本进行细胞印片和冰冻切片诊断,并分别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比较、计算诊断符合率,分析两者符合率的差异.结果:本组收集的术中标本246例,同时做细胞印片及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结果对比,细胞印片能准确诊断的为232例,符合率为94.31%;冰冻切片能明确诊断的为235例,符合率为95.53%.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中,细胞印片是一种简易、快速、直接判断良恶性的可靠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陈香菊;黄晓玲;王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PRL的生物学功能及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肝再生磷酸酶(PRL)家族包含PRL-1、PRL-2、PRL-3三个亚型,是一种新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研究表明其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通过参与有丝分裂,缩短细胞周期,加快细胞的生长、成熟等生理功能.在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中,PRL的异位异常表达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途径,为其在肿瘤的分子靶点检测、个体化诊断治疗、判定预后情况等临床行为中的潜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现综述PRL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的发生、转移等过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延林;朱彦君;伍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研究一直是女性肿瘤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及放疗设备的更新,早期乳腺癌术后放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就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在不同照射方式、不同放疗技术、不同分割剂量及不同类型射线的运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刘艳莉;李文辉;常莉;张明;李国苗;王雪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无创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收集60例膀胱癌和40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液中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三者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83.3%,特异性43.3%;端粒酶敏感性82%,特异性90%;细胞学检查敏感性30%,特异性100%.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96%,特异性78%.结论:联合检测NMP22、端粒酶活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诊断、随访价值.

    作者:吴静;方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IF与Calpain-Ⅰ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IF与Calpain-Ⅰ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上调,其阳性率分别为84%和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增高,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临床分期的变晚,逐渐表现出下调趋势.结论:在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上调,且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作者:赵悦;彭杰;李兴德;朱中成;张明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14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组12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3例为术前穿刺诊断,全部行术中冰冻检查,12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时伴淋巴结转移者7例,被膜有浸润者5例.术后平均随访47.3个月,有5例复发,复发病例中2例伴肺转移,伴肺转移中有1死亡病例.结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是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佳方法.

    作者:王凤华;常占平;王殿军;宋晶莹;周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TBNA在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胸部CT和(或)增强检查提示肺部肿块或者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病变,需要行TBNA的患者行TBNA检查术.结果:TBNA诊断准确率为71.4% (30/42),其中恶性肿瘤86.7% (26/30).除3例穿刺部位少量出血外,1例出现轻微感染,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TBNA操作简单、创伤小、诊断率高,是诊断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谦;龚享文;刘春云;许军莲;曾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雷公藤红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对SU-MO依赖性特异泛素E3连接酶(RNF4)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处理NB4细胞,测定细胞生长曲线;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RNF4 mRNA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能够显著抑制NB4细胞的增殖,雷公藤红素对NB4细胞处理48h的细胞半数抑制浓度为0.854±0.035 μmol/L;0.5 μmol/L和1μmol/L雷公藤红素处理NB4细胞48小时后均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0.1μmol/L雷公藤红素可使NB4细胞中的RNF4mRNA水平上调约60%.结论:雷公藤红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可能通过与RNF4相关的信号通路达到抗白血病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红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涤;赵万红;雷鸣;郑雅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2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为缺失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且PTEN表达在G1级肿瘤高于G2、G3级(P<0.05),PTEN蛋白缺失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为高表达,P-AKT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AKT与PTEN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P-AKT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李志伟;李彩红;张智慧;席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食管癌放疗胸骨受照射剂量与骨髓抑制的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胸骨受照射剂量与发生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在我院行放疗的4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放疗过程中血象变化情况分为骨髓抑制组和无骨髓抑制组,比较两组的胸骨受照射剂量.结果:骨髓抑制组胸骨受照射剂量中Dmean、V20、V30、V40分别为2824.5cGy、66.56%、51.84%、21.95%;无骨髓抑制组胸骨Dmean、V20、V30、V40分别为1882.5cGy、45.17%、25.55%、8.72%.两组胸骨Dmean、V20、V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抑制的发生与胸骨受照射剂量正相关,食管癌放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胸骨的保护.

    作者:朱云云;陈杰;程惠华;李东石;林贵山;傅志超;朱锦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膀胱癌组织中GCS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酰胺合成酶(GGS)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神经酰胺合成酶(GCS)在膀胱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胞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结果均证实,相对于正常组织,GCS在膀胱肿瘤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P<0.01),GCS光密度值的测量也显示,GCS不仅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P<0.01),而且在膀胱癌复发组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GCS在膀胱癌肿瘤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判断膀胱癌分化、预后的一种理想指标.

    作者:李刚;胡滨;闫若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局部晚期食管下段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食管下段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局部晚期食管下段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前灌注化疗组及直接手术组.前者术前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表柔比星60-80mg,顺铂40-60mg,5-FU 750-1000mg.化疗后2周左右接受手术治疗.观察动脉灌注化疗不良反应、组织学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动脉灌注化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均为Ⅱ度以下.灌注化疗组手术切除率为100%,R0切除率为87.5% (28/32),均高于直接手术组(P<0.05),后者手术切除率为78.1% (25/32),R0切除率为62.5%(20/32).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灌注化疗组术后病理分期较术前降低,其中Ⅱ期病例明显增多.结论:局部晚期食管下段癌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作者:刘厚斌;袁光金;李向阳;丁友宏;邱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中Ki-67、Kras和Braf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Ki-67、Kras和Braf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组织的Ki-67、Kras和Braf蛋白表达情况.分析Kras、Braf和Ki-67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中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3%,在1、2、3、4级胶质瘤中分别为0、37.0%、65.4%、73.9%,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确相关关系(P >0.05);Kras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1%,Braf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1.7%,二者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Kras与Braf蛋白表达间无明确相关关系(P>0.05),且二者表达均与Ki-67表达无明确相关关系(P>0.05).结论:Ki-6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检测Ki-67的表达可能会有助于判断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胶质瘤中Kras与Braf蛋白表达相互独立的发现提示胶质瘤存在多种发病机制.

    作者:姜振富;李梅;韦鸿;王朝晖;魏明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颅骨转移1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颅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恶性肿瘤颅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多发颅骨转移为主(9/11),同时伴发颅外其他部位骨转移(9/11).头痛、头昏、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多发(7/11).综合治疗有效,随访未再发生颅骨转移相关性骨相关事件及死亡.结论:恶性肿瘤颅骨转移在临床上较少见,早期发现及干预可减少颅骨转移骨相关病症的发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中玉;史清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分析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8月-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7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法分析比较生存期,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根据Mann-Whitney U方法比较脑局部控制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脑部放疗方式、原发灶治疗方式、T分期、KPS评分、颅外转移数目对患者生存期有影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转移瘤不同治疗方案为独立预后因素(P =0.0001).71例病例中20例(28.2%)给予单纯脑部放疗,13例(18.3%)给予单纯全身化疗,16例(22.5%)进行脑部放疗+全身化疗联合治疗,22例(31.O%)仅给予佳支持治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在脑部局部控制率(62.5%)均优于单纯全身化疗(15.4%)以及单纯全脑放疗(35.0%,P =0.0002),且在中位生存期(37.1个月)明显优于单纯全身化疗(8.7个月)以及单纯全脑放疗(18.8个月,P=0.0003).结论:脑转移瘤不同治疗方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全脑放疗联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佳治疗模式.

    作者:孙红梅;陈文彰;燕丽香;徐广萍;常中飞;杨云鹏;鲍云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IQGAP1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IQGAP1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癌低潜力脑转移细胞与高潜力脑转移细胞中IQGAPI表达的差异;构建质粒载体pcDNA3.1-IQGAP1,将其转染至非小细胞型肺癌低潜力脑转移细胞系,并用RT-PCR方法鉴定转染效果;进而应用Transwell的方法和免疫荧光检测上调IQGAP1表达后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C14/B细胞内IQGAP1表达明显高于PC14细胞;外源性高表达IQGAP1的质粒载体pcDNA3.1-IQGAP1成功转染至PC14细胞,同时细胞形态经过转染后也发生显著变化;外源性上调的IQGAP1表达显著增强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14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IQGAP1在肺癌脑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肺癌脑转移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庞晓雯;闵婕;刘佳钰;周菁;张峰;刘理礼;张贺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5例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同期经病理确诊各期神经母细胞瘤102例,5例诊断肺转移,发病率为4.9%.胸部CT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实性、磨玻璃密度或混合密度、边缘光滑或锐利、无钙化的结节,常伴胸膜转移.2例经化疗肺转移灶消失,1例完全缓解,另1例肺转移复发死亡.3例病情呈进行性恶化、死亡.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CT有一定的特征,常规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灶,化疗对肺转移有效,但可复发,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者预后不良.

    作者:刘颖;孙艳丽;程士凯;付大军;贺嘉;王艳芳;邹杰;高英;闻德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