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颅骨转移1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王中玉;史清明

关键词:骨转移, 颅骨, 恶性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颅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恶性肿瘤颅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多发颅骨转移为主(9/11),同时伴发颅外其他部位骨转移(9/11).头痛、头昏、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多发(7/11).综合治疗有效,随访未再发生颅骨转移相关性骨相关事件及死亡.结论:恶性肿瘤颅骨转移在临床上较少见,早期发现及干预可减少颅骨转移骨相关病症的发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雌激素受体α和β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点关系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α和β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有组织学病理诊断的1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α和ERβ与EGF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1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Rα表达阳性率为8.5% (14/164),ERβ表达阳性率89.0%(146/16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率为57.9% (95/164).ERα的阳性表达与NSCLC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分期有关,<60岁的年轻患者(14.1%,P=0.043)和Ⅰ、Ⅱ期的患者(17.3%,P<0.001)的表达率更高;ERβ的表达在年轻患者(95.3%,P=0.039)和疾病分期较晚的患者(95.2%,P=0.011)中有更高阳性率表达,在肺腺癌(67.6%,P =0.032)和高分化肺癌(83.3%,P=0.001)的患者ERβ(++)-(+++)高表达率更高;EGFR阳性率在女性(69.8%,P=0.033)和不吸烟的患者(68.9%,P=0.01)更高.结论:ERα、β和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具有相关性,提示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琳;王晖;杜俊;张萍;程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磷酸肌酸对阿霉素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对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7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在以阿霉素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天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0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周一疗程.对照组35例,给予以阿霉素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在阿霉素化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虽然EF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是预防和减轻阿霉素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的理想药物,对慢性心脏毒性发生的减轻也有益.

    作者:李芹;杨林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食管癌放疗胸骨受照射剂量与骨髓抑制的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胸骨受照射剂量与发生骨髓抑制的关系.方法:在我院行放疗的4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放疗过程中血象变化情况分为骨髓抑制组和无骨髓抑制组,比较两组的胸骨受照射剂量.结果:骨髓抑制组胸骨受照射剂量中Dmean、V20、V30、V40分别为2824.5cGy、66.56%、51.84%、21.95%;无骨髓抑制组胸骨Dmean、V20、V30、V40分别为1882.5cGy、45.17%、25.55%、8.72%.两组胸骨Dmean、V20、V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抑制的发生与胸骨受照射剂量正相关,食管癌放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胸骨的保护.

    作者:朱云云;陈杰;程惠华;李东石;林贵山;傅志超;朱锦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无创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收集60例膀胱癌和40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液中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比三者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83.3%,特异性43.3%;端粒酶敏感性82%,特异性90%;细胞学检查敏感性30%,特异性100%.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96%,特异性78%.结论:联合检测NMP22、端粒酶活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诊断、随访价值.

    作者:吴静;方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APK/ERK通路影响人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MAPK/ERK通路对人胃癌细胞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奥沙利铂对人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上述两种细胞后,测定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ERK、ERK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π,GST-π)蛋白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g/L-100mg/L奥沙利铂分别作用BGC823和SGC7901细胞,48h的IC50分别为24.26mg/L和18.44 mg/L;20μmol/L的PD98059预处理BGC823和SGC7901细胞,再加入奥沙利铂继续培养48h,IC50分别降至12.42mg/L和7.97mg/L,表明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显著提高.进一步检测发现PD98059处理BGC823和SGC7901细胞24h后,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GST-π蛋白亦显著下调.结论:PD98059通过抑制MAPK/ERK通路,下调GST-π蛋白表达,显著提高人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张晔;徐玲;刘云鹏;曲秀娟;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张敬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保罗样激酶PLK1与肿瘤预后及治疗研究进展

    保罗样激酶1(PLK1)在启动、维持及完成有丝分裂中扮演重要角色.已发现PLK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并与某些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标记物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PLK1与肿瘤预后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蒋思明;王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硼替佐米增加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DNR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是否可以增加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DNR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MTT法计算硼替佐米逆转耐药倍数,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调亡比及细胞内药物浓度.结果:表柔比星单独及联合硼替佐米作用于K562/DNR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417.0μg/ml和210.4 μg/ml,逆转倍数为1.98倍;柔红霉素单独及联合硼替佐米作用于K 562/DNR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457.7μg/ml和324.9 μg/ml,逆转倍数为1.4倍.单独应用表柔比星组细胞调亡比为(28.74±4.6)%,联合硼替佐米组细胞调亡比为(39.14±9.6)%.硼替佐米能使K562/DNR细胞内柔红霉素含量增加,而对K562/S细胞无类似影响.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能增加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 DNR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逆转耐药性.

    作者:李迎春;王慧涵;李佳;廖爱军;张嵘;吴斌;刘卓刚;杨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YFRA21-1和CEA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预后的意义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短期疗效评价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85例初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YFRA21-1的水平,所有统计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前CEA、CYFRA21-1在治疗有效组(CR+ PR)和无效组(SD+ PD)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二者的水平在治疗有效组的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无效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高于化疗前,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低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保护性因素,化疗后高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危险性因素.结论:化疗前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的变化与疗效有关,疗效越好,下降越明显,提示它们在肺癌的疗效评价及治疗监测中有重要的价值.化疗一个周期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是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丽娜;么建立;郝殿晋;李洪臣;王术艺;张庆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携带干扰素基因的内皮祖细胞靶向抑制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携带阿尔法干扰素(hαIFN)基因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用健康捐献者的骨髓体外诱导培养EPCs,携带hαIFN基因的腺病毒Ad5-hαIFN转染EPCs制备EPCs-hαIFN,ELISA法检测EPCs-hαIFN培养上清液中hαIFN浓度.体外EPCs-hαIFN与HepG-2肝癌细胞按照1∶5的浓度混合培养,观察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制作裸鼠肝癌模型,静脉注射EPCs-hαIFN,观察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和对荷瘤动物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使用人骨髓可以培养出CD133、KDR和CD34阳性的EPCs.携带hαIFN基因的EPCs-hαIFN培养液中可以测得hαIFN,高浓度可以达1400pg/ml以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细胞培养液的hαIFN浓度保持稳定.EPCs-hαIFN与HepG-2细胞按照1∶5的浓度混合培养4天,HepG-2细胞的存活率为(70.50±3.33)%(P<0.05).通过静脉注射EPCs-hαIFN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重量:EPCs-hαIFN组(0.71 ±0.23)g,空白对照组(3.27±1.28)g,P<0.05],而皮下注射hαIFN和静脉注射EPCs-EGFP对肿瘤没有抑制作用.尾静脉注射EPCs-hαIFN可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EPCs-hαIFN组为39天,空白对照组为33天,P<0.05).结论:肿瘤靶向性的EPCs-hαIFN可以通过分泌hαIFN抑制肿瘤的进展.

    作者:王鈜;王春平;毕京峰;高旭东;楼敏;曲建慧;陆荫英;白文林;许桂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14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组12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3例为术前穿刺诊断,全部行术中冰冻检查,12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时伴淋巴结转移者7例,被膜有浸润者5例.术后平均随访47.3个月,有5例复发,复发病例中2例伴肺转移,伴肺转移中有1死亡病例.结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是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佳方法.

    作者:王凤华;常占平;王殿军;宋晶莹;周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个人剂量计检测结果,了解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量真实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或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检测结果,分析个人受量情况.结果:个人剂量超过50mSv 2008年1人,为核医学科人员,占当年检测人数的1.12%(1/89),2009年无1人,2010年3人,均为从事心内科介入手术人员,占当年检测人数的2.67%(3/112).个人剂量超过20mSv但小于50mSv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2人、4人和4人,占当年检测人数的2.25%(2/89)、4.12% (4/97)和3.57% (4/112).其中心内科9人,骨科1人.通过调查、现场检测和模拟实验,确认超过50mSv的4人中,核医学1人为周末下班后个人剂量计放在储源罐附近导致检测的数据失真,心内科3人为将个人剂量计佩戴之铅衣外侧导致数据失真.剔除失真数据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人年均受量情况分别为2.5mSv、3.5mSv和3.76mSv.结论:检测机构和管理部门通过加强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和监管方能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工作人员应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减少射线的接触时间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得到个人防护的目的.

    作者:王永刚;冯子良;陈宏;刘均;袁贵红;刘跃;林旭;李英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在宫颈癌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宫颈癌的发生并加以适当的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依据妇科检查及病理结果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法判定患者所处状态,但不能准确判断宫旁、盆壁、直肠及膀胱侵犯、远处转移情况,准确性较差.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检测患者病变区及局部血流阻力指数(RI)变化可作为诊断宫颈癌范围及程度、放化疗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另外,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造影技术在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对彩色多普勒在宫颈癌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做如下综述.

    作者:向小庆;叶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鸦胆子油乳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鸦胆子油的成分复杂,其中油酸、亚油酸被认为是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破坏肿瘤的细胞膜和线粒体;抑制癌细胞生长和DNA合成,阻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升白细胞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有逆转作用.

    作者:韩凤娟;蔡冬燕;吴效科;翟小龙;王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胃癌术后DFC方案辅助治疗毒副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胃癌术后DFC方案辅助治疗的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经病理证实分期为Ⅱ、Ⅲ期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DFC方案组(研究组,25例)及单纯DFC方案组(对照组,24例),每名患者给予六周期的化疗并评估毒副反应.结果:研究组共25例患者可以评估化疗的毒副反应,对照组共24例患者可以评估化疗的毒副反应.研究组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及乏力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肾毒性发生率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减少DFC方案化疗毒副作用,增加患者化疗耐受性.

    作者:陆彬彬;王朝霞;王莉;王娟;樊英瑞;李娟;王继荣;王科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siRNA干扰LEF-1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株F5M2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检测LEF-1在骨肉瘤细胞株F4和F5M2中的表达;探讨siRNA干扰前后对骨肉瘤细胞中LEF-1的表达及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blot及qRT-PCR检测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的骨肉瘤细胞株(F4,F5M2)中LEF-1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干扰技术将LEF-1 siRNA转染到F5M2细胞中,使用Western-blot检测转染LEF-1 siRNA后细胞中LEF-1蛋白的表达变化;Tanswell实验检测干扰LEF-1的表达对F5M2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LEF-1在骨肉瘤细胞株F4,F5M2中差异表达,其中在F5M2细胞中的表达较高.在转染LEF-1 siRNA的F5M2细胞中,LE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F5M2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LEF-1 siRNA可以下调骨肉瘤细胞中LEF-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LEF-1有可能成为骨肉瘤诊治的新靶点.

    作者:任坤;闫康;张迎龙;曾照辉;刘涛;裘秀春;马保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和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静脉全身化疗方案,实验组接受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方案.观察第2周期化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变化情况及第2周期化疗期间血液学毒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变化.结果: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QOL均值(92±3.4)高于全身化疗组(8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要低于全身化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CD3+、CD4+/CD8+、IFN-γ和IL-2的均值较全身化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术后进行全身化疗的患者,联合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减轻术后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有增强和调节化疗期间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全身化疗无差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加鹏;李高峰;叶联华;陈楠;冯雨;叶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癌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分析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为91.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0.0%;不同病理分型VEGF-C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VEGF-C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文有;周松;刘静;李冉冉;张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在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疗效观察及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对60例符合人选条件的Ⅰb2-Ⅱb期原发性宫颈鳞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两组化疗前后血清SCCA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两个疗程化疗后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确定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术后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SCCAg测定值进行比较.结果:有效组化疗后血清SCCA水平明显降低,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SCCAg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A ≥4.0ng/ml者淋巴结转移率大于SCCA <4.0ng/ml (P <0.01).结论:SCCA可作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监测指标;SSCA升高与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有关;以4ng/ml为界值可判断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淋巴结是否转移.

    作者:王静;田小飞;袁渊;王效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IF与Calpain-Ⅰ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IF与Calpain-Ⅰ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上调,其阳性率分别为84%和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增高,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临床分期的变晚,逐渐表现出下调趋势.结论:在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上调,且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作者:赵悦;彭杰;李兴德;朱中成;张明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中由游离癌细胞分泌的TGF-β1影响腹膜间皮形态与功能进而促进癌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腹膜的破坏机制及TGF-β1抑制剂对腹膜的保护.方法:ELISA法检测胃癌分泌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及在胃癌-腹膜相互作用中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水平.观察TGF-β1抑制剂SB431542对腹膜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5种胃癌细胞系均能分泌大量TGF-β1,TGF-β1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其他细胞因子.Western证实了TGF-β1及其信号通路TGF-β1/Smad2、3参与胃癌对间皮的损伤.胃癌上清能破坏间皮层,致损伤脱落,与TGF-β1共培养能明显影响间皮细胞生长.TGF-β1抑制剂SB431542可阻止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结论:胃癌上清中TGF-β1高表达,影响腹膜间皮形态与功能进而促进了癌转移,机制可能与Smad信号通路有关.TGF-β1抑制剂能减轻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

    作者:那迪;刘福囝;姜成钢;徐昊;王振宁;徐惠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