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王晖;杜俊;张萍;程刚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 vaccine PA)对肝癌瘤株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并观察其对肝癌瘤株细胞的体外增殖影响及杀伤作用的剂量依赖性.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剂量PA对肝癌瘤株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和杀伤作用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PA与肝癌瘤株细胞的结合过程及肝癌瘤株细胞的凋亡过程;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剂量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肝癌瘤株细胞的凋亡影响.结果:PA能结合肝癌瘤株并进入细胞内部,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肝癌瘤株细胞增殖和生长,产生杀伤作用,且杀伤作用随着用药浓度增加而加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有直接杀伤肝癌瘤株细胞的作用,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孙建民;包丽颖;张玉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分别联合多西他赛、吉西他滨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106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他赛组和吉西他滨组,给予单药、周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多西他赛20-25mg/m2,d1、8、15,28天重复;吉西他滨800mg/m2,d1、8、15,28天重复.有效者于第三周期化疗第一天开始联合局部三维适形放疗,共接受4周期化疗.结果:多西他赛组总有效率(CR+ PR)为85.2%,腺癌总有效率(CR+ PR)为93.8%;吉西他滨组总有效率(CR+ PR)为86.5%,其中鳞癌总有效率(CR+ PR)为90.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多西他赛组3-4级血液毒性发生率1.9%,吉西他滨组为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多西他赛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37.0%、18.5%;吉西他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19.2%、17.3%.结论: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但多西他赛对腺癌疗效比吉西他滨更有优势,吉西他滨对鳞癌更有优势;两组1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2、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明云;杜娟;韩立杰;赵悦;朱中成;季洪阁;李兴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演进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L1-CAM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的进展、转移、侵袭、预后密切相关,是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深入研究L1-CAM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开发有关L1-CAM的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上能否取得突破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L1-CAM的结构、生物学功能、肿瘤组织中的L1-CAM与信号转导机制以及L1-CAM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等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彭梓月;韩毅敏;王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注入碘油剂量的不同,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肝癌病例分成两组,比较两组碘油沉积情况、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及生存率.结果:A组(大剂量组)碘油沉积情况优于B组(常规剂量组),以密实型沉积为主;甲胎蛋白下降所占百分数优于B组,碘油沉积与甲胎蛋白下降呈正相关.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26.2%及7.7%,高于B组生存率,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两组化疗栓塞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作者:毛景松;梁茂全;苏洪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9岁.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外院门诊行18F-FDG PET-CT检查未见全身明显代谢异常征象.检查3天后突然出现下腹部绞痛,解黑便300ml,伴乏力、心慌.入我院后查血色素9g/L,给予抑酸补液治疗,同时查血肿瘤标记物CA199、CEA、AFP均<正常值.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口有个环形隆起伴溃疡,围绕贲门,质硬、周边隆起,胃窦部黏膜光滑,红白相间,胃蠕动好,幽门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病理活检示腺癌.胸部及盆腔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胃充盈不佳,胃贲门部壁略厚,僵硬,浆膜面可见结节及条状高密度影,余未见异常.后行近端胃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中见约3cm肿瘤位于胃体近贲门后壁.手术标本病理:胃食管交界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透全层达外周脂肪,侵犯神经,累及食管下段,网膜组织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作者:张萍;武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以pGenesil-1质粒为介导,构建针对MBP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方法:设计特异性表达MBP shRNA结构的互补DNA序列3个及1个阴性对照序列,退火并克隆至质粒载体pGenesil-1中,转化DH5α菌株,进行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筛选出的重组体测序结果和靶序列相同,成功构建了shRNA重组质粒载体pGenesil-1-MBP-1、pGenesil-1-MBP-2、pGenesil-1-MBP-3及pGenesil-1-MBP-neg.结论:成功构建MBP sh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BP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易芳;田瑞敏;王含彦;陈建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个人剂量计检测结果,了解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量真实情况.方法:选择某医院2008-2010年从事放射或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检测结果,分析个人受量情况.结果:个人剂量超过50mSv 2008年1人,为核医学科人员,占当年检测人数的1.12%(1/89),2009年无1人,2010年3人,均为从事心内科介入手术人员,占当年检测人数的2.67%(3/112).个人剂量超过20mSv但小于50mSv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2人、4人和4人,占当年检测人数的2.25%(2/89)、4.12% (4/97)和3.57% (4/112).其中心内科9人,骨科1人.通过调查、现场检测和模拟实验,确认超过50mSv的4人中,核医学1人为周末下班后个人剂量计放在储源罐附近导致检测的数据失真,心内科3人为将个人剂量计佩戴之铅衣外侧导致数据失真.剔除失真数据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人年均受量情况分别为2.5mSv、3.5mSv和3.76mSv.结论:检测机构和管理部门通过加强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和监管方能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工作人员应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减少射线的接触时间和合理的工作安排得到个人防护的目的.
作者:王永刚;冯子良;陈宏;刘均;袁贵红;刘跃;林旭;李英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ZH2的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恶性程度和增殖能力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判断HCC的分化级别;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EZH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EZH2的表达水平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P<0.05);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的HCC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HCC中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相关,提示EZH2可为判断HCC病理分级和增殖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曹相玫;王映梅;谷雨;蒋丽娜;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120例晚期NSCLC(其中Ⅲb期和Ⅳ期患者各60例)及6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单因素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患者生存的关系,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晚期NSCLC患者CD3+T细胞和NK细胞比例低于健康对照,调节性细胞(regular T cell,Treg)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亦低于健康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Treg细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显示,肿瘤分化越差,分期越高,Treg细胞数量越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随疾病进展而增高,Treg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瑞萍;徐冰心;王社论;郑成中;董青;翟树森;崔庆超;高云阁;周学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89Sr及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89 Sr治疗组(单纯组)和89 Sr联合唑来膦酸(联合组)各32例,观察镇痛疗效、骨转移病灶及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率:单纯组81.2%,联合组90.6%,骨病灶缓解率:单纯组75%,联合组87.5%.联合组优于单纯组,毒副作用无叠加.结论:对于多发骨转移癌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联合组更优,可重复给药,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袁彬;陈晓泉;许建林;杨琪;蒋喆;施常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抑癌基因AIF与Calpain-Ⅰ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上调,其阳性率分别为84%和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增高,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临床分期的变晚,逐渐表现出下调趋势.结论:在胃癌组织中,AIF与Calpain-Ⅰ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上调,且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作者:赵悦;彭杰;李兴德;朱中成;张明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鸦胆子油的成分复杂,其中油酸、亚油酸被认为是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破坏肿瘤的细胞膜和线粒体;抑制癌细胞生长和DNA合成,阻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升白细胞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有逆转作用.
作者:韩凤娟;蔡冬燕;吴效科;翟小龙;王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DCBSI)对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鼻咽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放疗及常规护理;小牛组36例,除接受与对照相同的治疗外,还给予静脉滴注DCBSI,比较两组放疗不良反应,免疫状态及生活质量(QOL).结果:小牛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小牛组患者的免疫状态、疼痛评分及QO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BSI能减轻皮肤放射性损伤,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放疗患者的免疫状态和QOL.
作者:张小玉;李迎春;任丽;王卓敏;何兰兰;陈成宏;钟国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surv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中独特一员,参与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调节,在细胞凋亡抑制中起重要作用.鉴于组织分布的特点及与多数肿瘤相对关联性,其研究为肿瘤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survivin可以作为较好的肿瘤靶向治疗基因,肿瘤的突破很可能是基因水平的突破,因此survivin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肿瘤治疗研究扫清障碍.
作者:夏荣耀;张冉冉;孙亚娇;陈复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胃癌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腹膜的破坏机制及TGF-β1抑制剂对腹膜的保护.方法:ELISA法检测胃癌分泌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及在胃癌-腹膜相互作用中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水平.观察TGF-β1抑制剂SB431542对腹膜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5种胃癌细胞系均能分泌大量TGF-β1,TGF-β1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其他细胞因子.Western证实了TGF-β1及其信号通路TGF-β1/Smad2、3参与胃癌对间皮的损伤.胃癌上清能破坏间皮层,致损伤脱落,与TGF-β1共培养能明显影响间皮细胞生长.TGF-β1抑制剂SB431542可阻止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结论:胃癌上清中TGF-β1高表达,影响腹膜间皮形态与功能进而促进了癌转移,机制可能与Smad信号通路有关.TGF-β1抑制剂能减轻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
作者:那迪;刘福囝;姜成钢;徐昊;王振宁;徐惠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印片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46例术中送检标本进行细胞印片和冰冻切片诊断,并分别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比较、计算诊断符合率,分析两者符合率的差异.结果:本组收集的术中标本246例,同时做细胞印片及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结果对比,细胞印片能准确诊断的为232例,符合率为94.31%;冰冻切片能明确诊断的为235例,符合率为95.53%.二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中,细胞印片是一种简易、快速、直接判断良恶性的可靠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陈香菊;黄晓玲;王文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IL-2)及凝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患者采用胸腔穿刺术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分三组分别灌注博莱霉素、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比较三组治疗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组23例,有效率87.0%;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组26例,有效率96.2%;而单用博莱霉素组23例,有效率60.9%(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而联合用药组未增加治疗相关毒副反应,P>0.05).结论: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提高了胸水的控制率,未增加治疗的毒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马少林;李润浦;王艳丽;王卫军;潘岩;甄桂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颅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恶性肿瘤颅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多发颅骨转移为主(9/11),同时伴发颅外其他部位骨转移(9/11).头痛、头昏、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多发(7/11).综合治疗有效,随访未再发生颅骨转移相关性骨相关事件及死亡.结论:恶性肿瘤颅骨转移在临床上较少见,早期发现及干预可减少颅骨转移骨相关病症的发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中玉;史清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TC组)和替吉奥(TS组)方案组进行化疗,其中TC组44例,TS组42例.对照组(TC组):多西紫杉醇每次剂量25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第1、8、15天给药,卡培他滨每日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8天重复.治疗组(TS组):多西紫杉醇用法同前,替吉奥80mg/(m2·d),口服,2次/天,第1-14天,每28天重复.结果:TC组有效率(RR)为43.2%,中位生存期(MST) 10.9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4.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TS组RR为42.9%,MST为10.5个月,TTP为4.3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等.TC组与TS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3.6%及26.2% (P <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和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熊海林;刘洵祺;孙爱华;何樱;李俊;袁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构建并转化酵母双杂交体系中“诱饵”载体pGBKT7-cide-3以便用于人肝cDNA文库的筛选.方法:用RT-PCR方法从人肝细胞株QZG中扩增cide-3基因全外显子片段,并定向克隆入细菌-酵母穿梭表达质粒pGBKT7中;用PEG/LiAC法将pGBKT7-cide-3转化感受态酵母菌AH109.提取转化酵母菌的质粒DNA和总蛋白进行鉴定.同时检测表达产物对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及对酵母株AH109的毒性.结果:成功扩增出人cide-3 c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获得正确的重组质粒pGBKT7-cide-3;获得可在色氨酸缺陷培养基(SD/-Trp)上生长含pGBKT7-cide-3的酵母菌克隆.鉴定表明pG-BKT7-cide-3已转化入酵母菌AH109,无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能力及对酵母的生长无毒性.结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cide-3构建获得成功,可应用于酵母双杂交体系.
作者:闵婕;李青;马楠;康艳霞;李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