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熊海林;刘洵祺;孙爱华;何樱;李俊;袁霞

关键词:胃癌, 多西紫杉醇, 替吉奥, 卡培他滨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TC组)和替吉奥(TS组)方案组进行化疗,其中TC组44例,TS组42例.对照组(TC组):多西紫杉醇每次剂量25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第1、8、15天给药,卡培他滨每日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8天重复.治疗组(TS组):多西紫杉醇用法同前,替吉奥80mg/(m2·d),口服,2次/天,第1-14天,每28天重复.结果:TC组有效率(RR)为43.2%,中位生存期(MST) 10.9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4.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TS组RR为42.9%,MST为10.5个月,TTP为4.3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等.TC组与TS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3.6%及26.2% (P <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和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碘油栓塞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注入碘油剂量的不同,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肝癌病例分成两组,比较两组碘油沉积情况、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及生存率.结果:A组(大剂量组)碘油沉积情况优于B组(常规剂量组),以密实型沉积为主;甲胎蛋白下降所占百分数优于B组,碘油沉积与甲胎蛋白下降呈正相关.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26.2%及7.7%,高于B组生存率,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两组化疗栓塞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作者:毛景松;梁茂全;苏洪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男性乳腺癌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及外周血CK19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1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及8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水平,同时抽取相应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EGF在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男性,二者差异显著(P=0.015);亚组分析表明,在腋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P=0.026).CK19在健康男性外周血标本中未见表达,在男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5例(27.8%),而外周血中CK19阳性的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CK19阴性的患者(130.34 ±77.18pg/ml vs58.01 ±52.43pg/ml,P=0.038).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播散,可作为男性乳腺癌早期血行播散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樊菁;凌瑞;易军;袁时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14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本组12例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3例为术前穿刺诊断,全部行术中冰冻检查,12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时伴淋巴结转移者7例,被膜有浸润者5例.术后平均随访47.3个月,有5例复发,复发病例中2例伴肺转移,伴肺转移中有1死亡病例.结论: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是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佳方法.

    作者:王凤华;常占平;王殿军;宋晶莹;周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兆伏级锥形束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

    目的:评估兆伏级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RT)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用西门子配备有MVision兆伏级CBCT的直线加速器,对32例三维适形放疗(3DRT)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的5周内每周1次,分别对治疗前、摆位误差调整后行CBCT扫描.通过计划CT图像与治疗图像进行匹配,获取左右(X)、头脚(Y)、前后(Z)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结果:32例患者共获取320幅CBCT图像.在校正前,患者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1.25±3.28)mm、头脚(-0.63±5.00)mm、前后(0.84±3.26) mm;根据Van等提供的公式,CTV至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9.38mm,头脚12.28mm,前后7.70mm.摆位误差调整后:误差分别为左右(0.19±1.89) mm、头脚(-0.56±3.71)mm和前后(0.53±1.54)mm,与调整前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摆位误差调整后PTV外扩边界,左右3.68mm,头脚4.83mm,前后4.24mm.结论: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作者:张学成;杨植;王永锋;王方勇;刘小超;华保卫;韩良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脑胶质瘤中Ki-67、Kras和Braf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Ki-67、Kras和Braf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组织的Ki-67、Kras和Braf蛋白表达情况.分析Kras、Braf和Ki-67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胶质瘤中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3%,在1、2、3、4级胶质瘤中分别为0、37.0%、65.4%、73.9%,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确相关关系(P >0.05);Kras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1%,Braf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1.7%,二者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Kras与Braf蛋白表达间无明确相关关系(P>0.05),且二者表达均与Ki-67表达无明确相关关系(P>0.05).结论:Ki-67蛋白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检测Ki-67的表达可能会有助于判断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胶质瘤中Kras与Braf蛋白表达相互独立的发现提示胶质瘤存在多种发病机制.

    作者:姜振富;李梅;韦鸿;王朝晖;魏明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托泊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宫颈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分析

    对1例化疗期间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宫颈癌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应用托泊替康联合奈达铂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后果.托泊替康与奈达铂联用有增加奈达铂肾毒性可能.因样本有限,普遍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罗兰;周岱翰;吴建奇;陈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和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静脉全身化疗方案,实验组接受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方案.观察第2周期化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变化情况及第2周期化疗期间血液学毒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变化.结果: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QOL均值(92±3.4)高于全身化疗组(8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要低于全身化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CD3+、CD4+/CD8+、IFN-γ和IL-2的均值较全身化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术后进行全身化疗的患者,联合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减轻术后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有增强和调节化疗期间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全身化疗无差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加鹏;李高峰;叶联华;陈楠;冯雨;叶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8F-FDG PET-CT检查漏诊胃癌1例

    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9岁.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外院门诊行18F-FDG PET-CT检查未见全身明显代谢异常征象.检查3天后突然出现下腹部绞痛,解黑便300ml,伴乏力、心慌.入我院后查血色素9g/L,给予抑酸补液治疗,同时查血肿瘤标记物CA199、CEA、AFP均<正常值.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口有个环形隆起伴溃疡,围绕贲门,质硬、周边隆起,胃窦部黏膜光滑,红白相间,胃蠕动好,幽门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病理活检示腺癌.胸部及盆腔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胃充盈不佳,胃贲门部壁略厚,僵硬,浆膜面可见结节及条状高密度影,余未见异常.后行近端胃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中见约3cm肿瘤位于胃体近贲门后壁.手术标本病理:胃食管交界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透全层达外周脂肪,侵犯神经,累及食管下段,网膜组织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作者:张萍;武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防治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DCBSI)对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鼻咽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放疗及常规护理;小牛组36例,除接受与对照相同的治疗外,还给予静脉滴注DCBSI,比较两组放疗不良反应,免疫状态及生活质量(QOL).结果:小牛组患者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小牛组患者的免疫状态、疼痛评分及QO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BSI能减轻皮肤放射性损伤,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放疗患者的免疫状态和QOL.

    作者:张小玉;李迎春;任丽;王卓敏;何兰兰;陈成宏;钟国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2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为缺失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且PTEN表达在G1级肿瘤高于G2、G3级(P<0.05),PTEN蛋白缺失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为高表达,P-AKT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AKT与PTEN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P-AKT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李志伟;李彩红;张智慧;席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TC组)和替吉奥(TS组)方案组进行化疗,其中TC组44例,TS组42例.对照组(TC组):多西紫杉醇每次剂量25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第1、8、15天给药,卡培他滨每日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8天重复.治疗组(TS组):多西紫杉醇用法同前,替吉奥80mg/(m2·d),口服,2次/天,第1-14天,每28天重复.结果:TC组有效率(RR)为43.2%,中位生存期(MST) 10.9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4.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TS组RR为42.9%,MST为10.5个月,TTP为4.3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等.TC组与TS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3.6%及26.2% (P <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和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熊海林;刘洵祺;孙爱华;何樱;李俊;袁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BP序列特异性shRNA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以pGenesil-1质粒为介导,构建针对MBP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方法:设计特异性表达MBP shRNA结构的互补DNA序列3个及1个阴性对照序列,退火并克隆至质粒载体pGenesil-1中,转化DH5α菌株,进行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筛选出的重组体测序结果和靶序列相同,成功构建了shRNA重组质粒载体pGenesil-1-MBP-1、pGenesil-1-MBP-2、pGenesil-1-MBP-3及pGenesil-1-MBP-neg.结论:成功构建MBP sh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BP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易芳;田瑞敏;王含彦;陈建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MAPK/ERK通路影响人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MAPK/ERK通路对人胃癌细胞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奥沙利铂对人胃癌BGC823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上述两种细胞后,测定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p-ERK、ERK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π,GST-π)蛋白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g/L-100mg/L奥沙利铂分别作用BGC823和SGC7901细胞,48h的IC50分别为24.26mg/L和18.44 mg/L;20μmol/L的PD98059预处理BGC823和SGC7901细胞,再加入奥沙利铂继续培养48h,IC50分别降至12.42mg/L和7.97mg/L,表明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显著提高.进一步检测发现PD98059处理BGC823和SGC7901细胞24h后,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GST-π蛋白亦显著下调.结论:PD98059通过抑制MAPK/ERK通路,下调GST-π蛋白表达,显著提高人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张晔;徐玲;刘云鹏;曲秀娟;杨向红;侯科佐;滕月娥;张敬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保罗样激酶PLK1与肿瘤预后及治疗研究进展

    保罗样激酶1(PLK1)在启动、维持及完成有丝分裂中扮演重要角色.已发现PLK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并与某些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恶性肿瘤的又一新标记物及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PLK1与肿瘤预后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蒋思明;王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紫杉醇在TRAIL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中的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试验中紫杉醇(PX)能否增强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悬浮培养法从U87细胞中培养出GSCs并鉴定.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单药PX组、单药TRAIL组和PX与TRAIL联合给药组及序贯给药组对GSCs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给药方案对GSC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TRAIL与PX对GSCs的增殖抑制作用均较低.两药同时联合应用未见协同作用;若PX与TRAIL先后序贯给药则出现协同作用(CDI=0.80).与单独用药组相比,PX与TRAIL序贯给药可显著提高GSCs的凋亡率(P<0.001),提示PX可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蛋白检测发现死亡受体(DR)4、半胱天冬酶(caspase)8和3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PX与TRAIL序贯给药后PX可能上调DR4的表达,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并激活外源性凋亡途径caspase-8及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PX与TRAIL序贯用药对GSCs有一定的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仇波;林毅;王勇;陶钧;欧绍武;王运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IQGAP1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IQGAP1的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肺癌低潜力脑转移细胞与高潜力脑转移细胞中IQGAPI表达的差异;构建质粒载体pcDNA3.1-IQGAP1,将其转染至非小细胞型肺癌低潜力脑转移细胞系,并用RT-PCR方法鉴定转染效果;进而应用Transwell的方法和免疫荧光检测上调IQGAP1表达后对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结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C14/B细胞内IQGAP1表达明显高于PC14细胞;外源性高表达IQGAP1的质粒载体pcDNA3.1-IQGAP1成功转染至PC14细胞,同时细胞形态经过转染后也发生显著变化;外源性上调的IQGAP1表达显著增强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PC14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IQGAP1在肺癌脑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肺癌脑转移的具体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庞晓雯;闵婕;刘佳钰;周菁;张峰;刘理礼;张贺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中由游离癌细胞分泌的TGF-β1影响腹膜间皮形态与功能进而促进癌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腹膜的破坏机制及TGF-β1抑制剂对腹膜的保护.方法:ELISA法检测胃癌分泌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及在胃癌-腹膜相互作用中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水平.观察TGF-β1抑制剂SB431542对腹膜癌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5种胃癌细胞系均能分泌大量TGF-β1,TGF-β1的分泌量明显多于其他细胞因子.Western证实了TGF-β1及其信号通路TGF-β1/Smad2、3参与胃癌对间皮的损伤.胃癌上清能破坏间皮层,致损伤脱落,与TGF-β1共培养能明显影响间皮细胞生长.TGF-β1抑制剂SB431542可阻止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结论:胃癌上清中TGF-β1高表达,影响腹膜间皮形态与功能进而促进了癌转移,机制可能与Smad信号通路有关.TGF-β1抑制剂能减轻胃癌上清对间皮的损伤.

    作者:那迪;刘福囝;姜成钢;徐昊;王振宁;徐惠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vastin联合FOLFIRI治疗晚期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Avastin(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与单 用FOLFIRI化疗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组.Avastin联合FOLFIRI治疗组12例:Avastin后于化疗药物使用,化疗后第二天使用,用量为5mg/kg.首次应用Avastin静脉滴注90min以上,如果第1次滴注耐受良好,第2次滴注可为60min以上,如果60min也耐受良好,以后的滴注可控制在30min以上.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d1,四氢叶酸钙注射液200mg/m2静脉滴注2h,d1-2,5-FU 400mg/m2静脉推注d1-2;600mg/m2持续静脉输注22h,d1-2.2周重复用药.对照组16例,单用FOLFIRI方案进行化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结果:临床有效率两组分别为25.00%和18.75%;无进展生存期6.625±0.547月和5.25±0.403月,联合化疗方案明显优于单用化疗方案(P<0.05).不良反应有腹泻、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高血压等,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astin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能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较单用FOLFIRI化疗方案,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王继荣;李娟;陆彬彬;樊英瑞;林岩;王朝霞;王科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癌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分析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为91.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0.0%;不同病理分型VEGF-C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VEGF-C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文有;周松;刘静;李冉冉;张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YFRA21-1和CEA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预后的意义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短期疗效评价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85例初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YFRA21-1的水平,所有统计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前CEA、CYFRA21-1在治疗有效组(CR+ PR)和无效组(SD+ PD)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二者的水平在治疗有效组的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无效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高于化疗前,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低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保护性因素,化疗后高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危险性因素.结论:化疗前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的变化与疗效有关,疗效越好,下降越明显,提示它们在肺癌的疗效评价及治疗监测中有重要的价值.化疗一个周期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是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丽娜;么建立;郝殿晋;李洪臣;王术艺;张庆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