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杉醇在TRAIL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中的增敏作用研究

仇波;林毅;王勇;陶钧;欧绍武;王运杰

关键词:脑胶质瘤, 胶质瘤干细胞, TRAIL, 紫杉醇, 凋亡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试验中紫杉醇(PX)能否增强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悬浮培养法从U87细胞中培养出GSCs并鉴定.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单药PX组、单药TRAIL组和PX与TRAIL联合给药组及序贯给药组对GSCs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给药方案对GSC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TRAIL与PX对GSCs的增殖抑制作用均较低.两药同时联合应用未见协同作用;若PX与TRAIL先后序贯给药则出现协同作用(CDI=0.80).与单独用药组相比,PX与TRAIL序贯给药可显著提高GSCs的凋亡率(P<0.001),提示PX可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蛋白检测发现死亡受体(DR)4、半胱天冬酶(caspase)8和3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PX与TRAIL序贯给药后PX可能上调DR4的表达,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并激活外源性凋亡途径caspase-8及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PX与TRAIL序贯用药对GSCs有一定的诱导凋亡作用.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紫杉醇在TRAIL诱导脑胶质瘤干细胞凋亡中的增敏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试验中紫杉醇(PX)能否增强胶质瘤干细胞(GSCs)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悬浮培养法从U87细胞中培养出GSCs并鉴定.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单药PX组、单药TRAIL组和PX与TRAIL联合给药组及序贯给药组对GSCs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给药方案对GSCs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TRAIL与PX对GSCs的增殖抑制作用均较低.两药同时联合应用未见协同作用;若PX与TRAIL先后序贯给药则出现协同作用(CDI=0.80).与单独用药组相比,PX与TRAIL序贯给药可显著提高GSCs的凋亡率(P<0.001),提示PX可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蛋白检测发现死亡受体(DR)4、半胱天冬酶(caspase)8和3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PX与TRAIL序贯给药后PX可能上调DR4的表达,提高GSCs对TRAIL的敏感性,并激活外源性凋亡途径caspase-8及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PX与TRAIL序贯用药对GSCs有一定的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仇波;林毅;王勇;陶钧;欧绍武;王运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托泊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宫颈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分析

    对1例化疗期间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宫颈癌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应用托泊替康联合奈达铂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后果.托泊替康与奈达铂联用有增加奈达铂肾毒性可能.因样本有限,普遍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罗兰;周岱翰;吴建奇;陈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科收治的5例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同期经病理确诊各期神经母细胞瘤102例,5例诊断肺转移,发病率为4.9%.胸部CT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实性、磨玻璃密度或混合密度、边缘光滑或锐利、无钙化的结节,常伴胸膜转移.2例经化疗肺转移灶消失,1例完全缓解,另1例肺转移复发死亡.3例病情呈进行性恶化、死亡.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胸部CT有一定的特征,常规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灶,化疗对肺转移有效,但可复发,神经母细胞瘤肺转移者预后不良.

    作者:刘颖;孙艳丽;程士凯;付大军;贺嘉;王艳芳;邹杰;高英;闻德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紫草油及微波热疗防治严重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紫草油及微波热疗在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作用.方法:不同部位恶性肿瘤病人438例共849野接受常规分割放疗,放疗总剂量50-72Gy/25-36次.随机分为两组,紫草油组227例共434野,于放疗20Gy或出现Ⅰ度放射性皮炎时,开始用紫草油涂抹野内皮肤继续完成放疗,观察并记录皮损反应,对出现Ⅲ-Ⅳ度的放射性皮炎,采用紫草油配合微波热疗以利皮损愈合,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总热疗5-8次.对照组211例共415野,不用药或外用芦荟胶、烧伤膏、地塞米松+维生素B12针混合液等涂抹野内皮肤,观察并记录皮损反应,对照组中出现Ⅲ-Ⅳ度的139野放射性皮炎患者又分为两组,一组处理同紫草油组,另一组继续原处理,观察并记录皮损愈合时间.结果:放疗全程中,发生Ⅲ-Ⅳ度严重放射性皮炎的患者,紫草油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采用紫草油配合微波热疗治疗严重皮损时,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紫草油可有效预防严重放射性皮炎,明显降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毒性分级,配合微波热疗可大幅度缩短皮损治愈时间,有助于完成放疗全程.

    作者:黄梅芳;侯兴兰;邓省益;郎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癌中PTEN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2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及P-AKT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为缺失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而且PTEN表达在G1级肿瘤高于G2、G3级(P<0.05),PTEN蛋白缺失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P<0.05),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为高表达,P-AKT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学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显著相关(P<0.05),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P-AKT与PTEN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PTEN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蛋白表达缺失常发生细胞分化较差的子宫内膜癌.PTEN蛋白表达缺失与P-AKT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李志伟;李彩红;张智慧;席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放疗联合紫杉醇奈达铂同期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同期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食管癌的近期、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09年7月的150例患者,其中80例接受单纯放疗(RT),70例接受放疗联合紫杉醇及奈达铂化疗(RCT).放疗前9天开始TP方案化疗(紫杉醇70mg/m2,d1,8;奈达铂20mg/m2,d1-4),21天为一周期,放疗前后共计化疗4周期.结果:治疗结束后7个月,同期放化疗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64.29% vs 42.5%,x2=7.11,P=0.008),同期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14%和73.75%(x2=4.19,P=0.04).1、2、3年局部控制率同期放化疗分别为75.71%、67.14%、37.14%;单纯放疗组为67.50%、48.75%、22.50%;两组患者2、3年局部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期放化疗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7%、38.57%、31.45%,而单纯放疗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3.75%、32.50%、15.0%,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2).同期放化疗组骨髓抑制及放射性食管炎反应较单纯放疗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同期联合紫杉醇奈达铂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食管癌近期疗效及局部控制率较好,可提高远期生存率,但毒副反应较明显,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明帮春;骆志国;胡江;罗鸣;张书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Avastin联合FOLFIRI治疗晚期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Avastin(贝伐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与单 用FOLFIRI化疗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组.Avastin联合FOLFIRI治疗组12例:Avastin后于化疗药物使用,化疗后第二天使用,用量为5mg/kg.首次应用Avastin静脉滴注90min以上,如果第1次滴注耐受良好,第2次滴注可为60min以上,如果60min也耐受良好,以后的滴注可控制在30min以上.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d1,四氢叶酸钙注射液200mg/m2静脉滴注2h,d1-2,5-FU 400mg/m2静脉推注d1-2;600mg/m2持续静脉输注22h,d1-2.2周重复用药.对照组16例,单用FOLFIRI方案进行化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结果:临床有效率两组分别为25.00%和18.75%;无进展生存期6.625±0.547月和5.25±0.403月,联合化疗方案明显优于单用化疗方案(P<0.05).不良反应有腹泻、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高血压等,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astin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能有效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较单用FOLFIRI化疗方案,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王继荣;李娟;陆彬彬;樊英瑞;林岩;王朝霞;王科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鸦胆子油乳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鸦胆子油的成分复杂,其中油酸、亚油酸被认为是抗肿瘤的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破坏肿瘤的细胞膜和线粒体;抑制癌细胞生长和DNA合成,阻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升白细胞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有逆转作用.

    作者:韩凤娟;蔡冬燕;吴效科;翟小龙;王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IL-2)及凝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患者采用胸腔穿刺术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分三组分别灌注博莱霉素、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比较三组治疗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组23例,有效率87.0%;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组26例,有效率96.2%;而单用博莱霉素组23例,有效率60.9%(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而联合用药组未增加治疗相关毒副反应,P>0.05).结论:博莱霉素联合白介素-2及凝血酶提高了胸水的控制率,未增加治疗的毒副反应,值得推广.

    作者:马少林;李润浦;王艳丽;王卫军;潘岩;甄桂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8F-FDG PET-CT检查漏诊胃癌1例

    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9岁.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外院门诊行18F-FDG PET-CT检查未见全身明显代谢异常征象.检查3天后突然出现下腹部绞痛,解黑便300ml,伴乏力、心慌.入我院后查血色素9g/L,给予抑酸补液治疗,同时查血肿瘤标记物CA199、CEA、AFP均<正常值.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口有个环形隆起伴溃疡,围绕贲门,质硬、周边隆起,胃窦部黏膜光滑,红白相间,胃蠕动好,幽门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病理活检示腺癌.胸部及盆腔CT未见异常,腹部CT示胃充盈不佳,胃贲门部壁略厚,僵硬,浆膜面可见结节及条状高密度影,余未见异常.后行近端胃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中见约3cm肿瘤位于胃体近贲门后壁.手术标本病理:胃食管交界部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透全层达外周脂肪,侵犯神经,累及食管下段,网膜组织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癌,术后恢复好.

    作者:张萍;武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乌骨藤制剂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乌骨藤制剂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株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乌骨藤制剂处理人肝癌细胞Bel-7402,未经药物处理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凋亡情况以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乌骨藤制剂(10mg/ml,20mg/ml,40mg/ml)处理肝癌Bel-7402细胞后,其增殖受到抑制,作用24h的抑制率分别为11.57%、21.09%、31.27%,48h的抑制率为27.55%、35.95%、45.13%,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20mg/ml,40mg/ml,80mg/ml)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凋亡率分别为(12.2±0.67)%、(17.4±0.69)%、(22.9±1.38)%,而p53蛋白的表达也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乌骨藤制剂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53基因有关.

    作者:张锐;刘静;刘阳晨;周绍兵;叶宏勋;崔永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或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8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TC组)和替吉奥(TS组)方案组进行化疗,其中TC组44例,TS组42例.对照组(TC组):多西紫杉醇每次剂量25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第1、8、15天给药,卡培他滨每日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8天重复.治疗组(TS组):多西紫杉醇用法同前,替吉奥80mg/(m2·d),口服,2次/天,第1-14天,每28天重复.结果:TC组有效率(RR)为43.2%,中位生存期(MST) 10.9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 4.5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TS组RR为42.9%,MST为10.5个月,TTP为4.3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及恶心呕吐等.TC组与TS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63.6%及26.2% (P <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和替吉奥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熊海林;刘洵祺;孙爱华;何樱;李俊;袁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YFRA21-1和CEA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预后的意义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短期疗效评价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85例初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YFRA21-1的水平,所有统计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前CEA、CYFRA21-1在治疗有效组(CR+ PR)和无效组(SD+ PD)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二者的水平在治疗有效组的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无效组化疗后的表达水平高于化疗前,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低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保护性因素,化疗后高水平的血清CEA、CY-FRA21-1是近期疗效的危险性因素.结论:化疗前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的变化与疗效有关,疗效越好,下降越明显,提示它们在肺癌的疗效评价及治疗监测中有重要的价值.化疗一个周期后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是近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丽娜;么建立;郝殿晋;李洪臣;王术艺;张庆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男性乳腺癌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及外周血CK19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1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及8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水平,同时抽取相应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CK1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VEGF在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男性,二者差异显著(P=0.015);亚组分析表明,在腋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P=0.026).CK19在健康男性外周血标本中未见表达,在男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5例(27.8%),而外周血中CK19阳性的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CK19阴性的患者(130.34 ±77.18pg/ml vs58.01 ±52.43pg/ml,P=0.038).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播散,可作为男性乳腺癌早期血行播散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张聚良;姚青;陈江浩;王廷;王辉;樊菁;凌瑞;易军;袁时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雷公藤红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对SU-MO依赖性特异泛素E3连接酶(RNF4)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处理NB4细胞,测定细胞生长曲线;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RNF4 mRNA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能够显著抑制NB4细胞的增殖,雷公藤红素对NB4细胞处理48h的细胞半数抑制浓度为0.854±0.035 μmol/L;0.5 μmol/L和1μmol/L雷公藤红素处理NB4细胞48小时后均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0.1μmol/L雷公藤红素可使NB4细胞中的RNF4mRNA水平上调约60%.结论:雷公藤红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可能通过与RNF4相关的信号通路达到抗白血病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红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涤;赵万红;雷鸣;郑雅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n-3PUFA联合5-FU对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n-3 PUFA联合5-FU对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方法: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饲料组、5-FU组、n-3 PUFA高剂量组、n-3 PUFA低剂量组、n-3 PUFA对照组,除正常饲料组、5-FU组添加正常饲料外,其余各组添加不同含量的n-3 PUFA饲料,同时,各给药组腹腔注射5-FU(35 mg/kg),一周2次,连续3周,每次给药前称体重、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并称重;通过各组肿瘤的生长曲线和抑瘤率观察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效果.结果:与正常饲料组比较,n-3 PUFA高、低剂量组和5-FU组肿瘤平均体积显著性减小(P< 0.05);肿瘤平均重量明显减轻(P<0.05).结论:n-3 PUFA联合5-FU对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黄文革;李婕;陈凤英;郭芬芬;黄河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EZH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分化和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EZH2的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恶性程度和增殖能力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判断HCC的分化级别;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EZH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EZH2的表达水平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而明显升高(P<0.05);EZH2与Ki67蛋白在不同分化级别的HCC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HCC中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相关,提示EZH2可为判断HCC病理分级和增殖能力提供参考.

    作者:曹相玫;王映梅;谷雨;蒋丽娜;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89Sr及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89Sr及89Sr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89 Sr治疗组(单纯组)和89 Sr联合唑来膦酸(联合组)各32例,观察镇痛疗效、骨转移病灶及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结果:疼痛缓解率:单纯组81.2%,联合组90.6%,骨病灶缓解率:单纯组75%,联合组87.5%.联合组优于单纯组,毒副作用无叠加.结论:对于多发骨转移癌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联合组更优,可重复给药,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袁彬;陈晓泉;许建林;杨琪;蒋喆;施常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磷酸肌酸对阿霉素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对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7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在以阿霉素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前3天予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0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周一疗程.对照组35例,给予以阿霉素为主的一线方案化疗.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SD),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速度比值(A/E),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各项指标.结果:在阿霉素化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虽然EF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电图异常改变及LVIDD、LVISD、A/E、F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是预防和减轻阿霉素引起的急性心脏毒性的理想药物,对慢性心脏毒性发生的减轻也有益.

    作者:李芹;杨林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Cik细胞治疗对肺癌术后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和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静脉全身化疗方案,实验组接受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方案.观察第2周期化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变化情况及第2周期化疗期间血液学毒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变化.结果: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QOL均值(92±3.4)高于全身化疗组(85±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要低于全身化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患者的CD3+、CD4+/CD8+、IFN-γ和IL-2的均值较全身化疗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术后进行全身化疗的患者,联合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减轻术后化疗过程中的骨髓抑制,有增强和调节化疗期间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全身化疗无差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杨加鹏;李高峰;叶联华;陈楠;冯雨;叶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