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津3000份脐带血HLA单体型多态性分析

杨丛林;梁晓岚;邱录贵;韩俊领;谢云富;闫凤英;韩忠朝

关键词:HLA单体型, 单体型频率, 连锁不平衡参数
摘要:目的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找出分布特征,预计不同型别的患者找到相同供者的可能性.方法用方根法、四格表、2×2×2表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结果计算出AB单体型372种,>1%的25种,以A30-B13居多.ABDR单体型2753种,>0.5%的27种,以A30-B13DR7居多.与美国资料相比接近亚裔美国人,与台湾资料相比接近北方汉族人.结论根据ABDR单体型频率计算出的表型例数与实际查询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计算出的单体型频率基本正确.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概貌反映出了天津脐血库的特征.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测定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适用于流动采血站的血红蛋白测定新方法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规定献血者在献血时要检查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要求男性≥120g/L;女性≥110g/L.检测Hb含量的方法有硫酸铜比重法或比色法(氰化高铁法或联苯胺法).虽然比色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由于需要仪器设备,在流动采血环境中使用不便,因此,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在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时均使用硫酸铜比重法.硫酸铜比重法简单、快速,但是,存在自行配制误差较大、携带不方便、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等缺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献血者体检测定Hb含量的Hb检测卡.

    作者:张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标本存放温度、时间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血标本存放于不同温度,于不同时间测定葡萄糖(Glu)、pH值、丙酮酸(PY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比较其含量的变化.结果16℃以下温度存放时间低于4h的血标本转存4℃冰箱后72h内对ALT活性单位变化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越显著.结论ALT检测的活性单位与血标本存放的温度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刘正敏;高新谱;李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输血科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

    当今大型医院的工作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的干预越来越少,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也就成了必然趋势[1].笔者研发的输血科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输血科的信息化管理,达到高效和准确的目的,并与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多网无缝联接[2],介绍如下.

    作者:邱骏;顾国浩;王雪明;吴昀;金陵;汤培勤;沈隽;刘宗建;吴清岭;曹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常规剂量rhG-CSF动员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5μg/(kg·d)的rhG-CSF对20名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方法rhG-CSF5μg/(kg·d)连续5d皮下注射,第4.5天、5.5天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2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动员第4.5天,MNC和CD34+细胞达高峰,第5.5天略有下降.第4.5天和5.5天采集产品的MNC分别为(324.3±67)×108个和(257.3±46.2)×108个,CD34+细胞数分别为(272±102)×106个和(201.5±79.4)×106个.所有受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而捐献者均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5μg/(kg·d)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

    作者:李明;汪明春;杜新;聂李平;吴国光;蔡云;游伟文;陶小梅;张琼丽;蓝欲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IgG/IgM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46岁,汉族,因患膀胱癌围手术期治疗多次输血.2年后复发,于2004年5月入住本院,Hb为47g/L,申请输血.血型鉴定为B型Rh(+),同型配血时发现盐水和凝聚胺两介质中主侧均出现凝集.

    作者:吕毅;邵树军;王艳;林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对18名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设对照组18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缩短了治疗周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较快,降低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作者:马红丽;孙先玲;毕业;张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量输注红细胞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 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胜楠;刘雪燕;易菁;周知远;黎子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植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熊志高;罗贤瑞;李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站系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选择

    血站系统使用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主要有两大系统,其中前处理全自动加样器是AT、RSP以及STAR,后续酶免分析系统是FAME和BEPⅢ,为了使部分血站选择购买时有较详细的了解,笔者对这些仪器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作者: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于建生;杨廷富;吕晓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HLA配型指南(续)

    2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和HLA配型的关联下面的分析评估资料来源于美国NMDP等资助的一项大规模调查[10]、美国西雅图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对慢性粒型白血病(CML)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的分析[11]、以及成人病人使用脐带血移植的报告[12].

    作者:赵桐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造血干(祖)细胞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血干(祖)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造血干(祖)细胞输注是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中的重要一环,其输注液中除含有造血干(祖)细胞外,还有各类造血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增殖细胞和成熟血细胞.从这一概念来说,造血干(祖)细胞液的输注实际上是受者接受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输血.因此,所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在造血干(祖)细胞液输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外,部分人的造血干(祖)细胞液需要冷冻保存,而冷冻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为此,笔者就造血干(祖)细胞液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概述,供参考.

    作者: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几种常用HBsAg ELISA试剂的灵敏度比较

    为减少输血感染HBV的风险,血站对HBsAg检测试剂除注重特异性外,更关注灵敏度.部分血站则采用了检测成本更高的进口试剂.为了解本省常用的HBsAg ELISA试剂的整体情况,笔者收集了5个试剂厂的产品(3家进口,2家国产)进行灵敏度的比较.

    作者:陈颖;林洪铿;江伟梅;林海娟;涂东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采血车内献血反应与气温关系的探讨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这对无偿献血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心理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空腹、晕针及晕血史、献血室环境、采血时间长短等有关.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外界气温>30℃时,流动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探讨如下.

    作者:曹晓娜;李文新;武宪政;单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自动样本处理仪在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血型正定型试验的快速自动血样分配方法,用于血站系统大批量ABO血型正定型、RhD定型试验.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加样系统,完善仪器加样程序的编辑,使其自动完成对待检样本的稀释、血样分配及加入试剂的全过程.结果共检测48300份样本,纠正ABO初筛错误13例,查出A亚型2例,检出RhD阴性146例.用原倍试剂,试管法复检,符合率100%,其中弱D阳性样本5例.结论全自动样本处理仪操作简单、快捷,可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仪器自动取血样条码能有效防止因工作量大而造成的错报、漏报结果.

    作者:曾劲峰;张红;马兰;聂冬梅;李活;陈云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贮存期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后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其比值,并对3组RBC、WBC、Plt,测其Hb和K+的改变,详细观察溶血程度和渗透性.结果红细胞形态、WBC、RBC、Plt,Hb和血K+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只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略有升高,Hb室温预热组为(170.8±29.18)g/L,37℃加热组为(170.72±27.9)g/L,44.5℃加温组为(171.08±22.3)g/L(P>0.05).血清K+3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1%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室温预热组是(4.5±0.18),(3.6±0.1)g/L,37℃加温组为(4.41±0.38)和(3.42±0.36)g/L,44.5℃加温组为(4.3±0.2)和(3.4±0.1)g/L在室温预热时溶血值已在正常参考范围的高上限.5种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在14、21、28、35d时光滑球形红细胞的比率3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35d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光滑球形红细胞也略有升高.结论红细胞悬液在温度可控培养箱(44.5℃)中加温30min,红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溶血反应和其它损害.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形态略有改变.

    作者:徐恩英;王秀华;郑萍;胡新苗;邓威;景晓红;曹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澳大利亚采供血服务特点及启示

    近十年来,世界各地为进一步加强血液安全,促进血液充足有效的临床供应,在采供血服务体系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内容上均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澳大利亚实行的就是一个国家高度协调下的采供血服务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概况和特点的介绍,能为快速发展中的我国输血服务体系有所借鉴.

    作者:高东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伴同种抗体引起输血反应1例

    抗-e是较为罕见的同种抗体,笔者在1名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清中,检出自身抗体及同种抗-e,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萍;罗志红;宋学辉;孙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膜类和胶原纤维类血小板代用品研究进展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隔而成,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生理功能与血小板细胞膜、贮存颗粒和骨架蛋白的生化组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玉华;周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