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54名湖北汉族ALL患者(ALL组)和181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ALL组HLA-DRB1*12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58%vs10.50%,x2=4.27,RR=2.24,P<0.05),而HLA-DRB1*07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79%vs12.7%,x2=4.57,RR=0.55,P<0.05).结论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对湖北汉族ALL有遗传易感作用,而HLA-DRB1*07等位基因可能对湖北汉族ALL患者有遗传拮抗作用.
作者:沈长新;夏琳;杜艳;田莉;蔡木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干(祖)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造血干(祖)细胞输注是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中的重要一环,其输注液中除含有造血干(祖)细胞外,还有各类造血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增殖细胞和成熟血细胞.从这一概念来说,造血干(祖)细胞液的输注实际上是受者接受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输血.因此,所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在造血干(祖)细胞液输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外,部分人的造血干(祖)细胞液需要冷冻保存,而冷冻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为此,笔者就造血干(祖)细胞液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概述,供参考.
作者: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站集中化管理模式,笔者在调研国外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常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和血站室间质评等实际出发,对血液安全与血站集中化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沈武;王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中以3、4个核苷酸为单位的STR,因其含量大、且具有高度多态性而被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人类遗传学、法医学研究,为基因定位、基因诊断、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笔者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和Profiler P1us Kit对1例特殊亲子关系案例进行鉴定,探讨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作者: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11964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26例发生献血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本调查中18~25周岁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为3.16%,26~40周岁的反应率为1.11%,41~55周岁的反应率为1.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作者:杨琼芳;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带有白细胞滤器(994-EF组)和不带白细胞滤器(994-E组)的两种不同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两种采集方法供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EF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大大低于994-E组;其它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机采血小板的同时过滤白细胞,血小板产量、采集效率以及采集处理时间与原采集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可大大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可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王明元;李丽;曹维娟;夏毓伟;程根林;方振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HLA,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定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短臂区域6p21.3,包括220多个基因,大小4Mb左右.其中许多基因编码免疫系统蛋白质,包括那些控制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反应的蛋白质.HLA命名所包括的基因,是涉及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基因,或与它们相关的功能缺陷基因.HLA系统的核心由21个高度多态的HLA基因组成,它们影响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的疗效,一些等位基因还与感染性疾病的进程有关,一些则是广泛范围内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原因[1~2].
作者:孙继丽;张工梁;陈仁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血液HBVDNA标本汇集、核酸提取、扩增及检测的全自动筛查模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血清学追踪检测,为血液HBV DNA自动化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血液基础上,应用STAR2000加样仪自编程序进行全自动血样汇集(24人份),在MPLC仪上全自动提取标本核酸,应用PCR方法在COBAS AMPLICOR进行扩增和检测分析结果,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检出限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追踪血清转换过程.结果全自动汇集、全自动核酸提取和扩增及检测HBV DNA 95%检出限量为38.9IU/ml,95%CI为(21323).通过对16512个标本共688个汇集池分析,HBV 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0.049%.其中C型3人,B型2人,D型1人,2人未能确定基因型,6例阳性标本追踪发现,3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HBV DNA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可应用于24人份血液混样核酸筛查.
作者:叶贤林;周一炎;杨立新;王良华;尚桂芳;朱为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健忠;杨向萍;蔡于旭;唐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作者: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于建生;杨廷富;吕晓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标本存放温度、时间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血标本存放于不同温度,于不同时间测定葡萄糖(Glu)、pH值、丙酮酸(PY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比较其含量的变化.结果16℃以下温度存放时间低于4h的血标本转存4℃冰箱后72h内对ALT活性单位变化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越显著.结论ALT检测的活性单位与血标本存放的温度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刘正敏;高新谱;李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医院输血科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采用专人实地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对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库)目前的人员组成及储血设备状况了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刘振北;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74年Nurden和Caen发现血小板聚集障碍引起的的血小板无力症主要分子机制是膜缺失GPⅡb/Ⅲa,从而开展了GPⅡb/Ⅲa与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性研究,此后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等黏附蛋白结合是多种因素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不可缺少的终共同途径,因此,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被认为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标志,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亦成为目前抗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作用靶标.在过去的30年中,国外研究机构对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笔者仅就其结构及激活机制的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任霞;王字玲;周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BT)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疗效,为众多无法获得传统的血缘或非血缘关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患者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契机.然而由于采集的脐血量有限、所含的造血干细胞较少,限制了CBT在成人患者的应用.直到1996年法国首次报道1名55kg体重受者CBT成功[1],才拉开了成人CBT的研究序幕.
作者:齐珺;张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当今大型医院的工作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的干预越来越少,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也就成了必然趋势[1].笔者研发的输血科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输血科的信息化管理,达到高效和准确的目的,并与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和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多网无缝联接[2],介绍如下.
作者:邱骏;顾国浩;王雪明;吴昀;金陵;汤培勤;沈隽;刘宗建;吴清岭;曹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新RHD等位基因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以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分析1例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结果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3~7、9~10外显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外显子均为阴性;检测RHD基因第2内含子(Din2)和Rh下游盒子区Box 3,结果显示,Din2为阴性,Box3为阳性;检测RHCE基因,结果显示基因型为Ccee.应用3个PCR反应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10内含子(Din10),结果显示为阴性.个例的RHD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第1、2外显子序列与正常RHD基因一致,其余外显子缺失.结论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个例为RHD抗原阴性,RHD基因阳性的个体,携带新的RHD-CE(2-10)融合等位基因.
作者:熊文;邵超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这对无偿献血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献血反应与献血者心理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空腹、晕针及晕血史、献血室环境、采血时间长短等有关.在采取了相应措施,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影响因素,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的同时,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当外界气温>30℃时,流动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探讨如下.
作者:曹晓娜;李文新;武宪政;单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后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其比值,并对3组RBC、WBC、Plt,测其Hb和K+的改变,详细观察溶血程度和渗透性.结果红细胞形态、WBC、RBC、Plt,Hb和血K+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只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略有升高,Hb室温预热组为(170.8±29.18)g/L,37℃加热组为(170.72±27.9)g/L,44.5℃加温组为(171.08±22.3)g/L(P>0.05).血清K+3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1%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室温预热组是(4.5±0.18),(3.6±0.1)g/L,37℃加温组为(4.41±0.38)和(3.42±0.36)g/L,44.5℃加温组为(4.3±0.2)和(3.4±0.1)g/L在室温预热时溶血值已在正常参考范围的高上限.5种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在14、21、28、35d时光滑球形红细胞的比率3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35d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光滑球形红细胞也略有升高.结论红细胞悬液在温度可控培养箱(44.5℃)中加温30min,红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溶血反应和其它损害.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形态略有改变.
作者:徐恩英;王秀华;郑萍;胡新苗;邓威;景晓红;曹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血站实验室ELISA试验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块96人份HBsAg酶标板等分3组,分别加入1ng/ml HBsAg质控血清,试验的孵育时分别放入水浴箱、孵育箱,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孵育;另外使用温控器做3种孵育设备的升温曲线图.结果水浴箱、孵育箱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之间的孵育效果一致.结论目前血站使用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孵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曹庆宏;刘素珍;朱广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