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孵育设备对ELISA检测试验的影响

曹庆宏;刘素珍;朱广亮

关键词:设备, ELISA试验, 升温曲线, 反应平台
摘要:目的了解血站实验室ELISA试验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块96人份HBsAg酶标板等分3组,分别加入1ng/ml HBsAg质控血清,试验的孵育时分别放入水浴箱、孵育箱,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孵育;另外使用温控器做3种孵育设备的升温曲线图.结果水浴箱、孵育箱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之间的孵育效果一致.结论目前血站使用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孵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成人脐血移植新进展

    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BT)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疗效,为众多无法获得传统的血缘或非血缘关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患者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契机.然而由于采集的脐血量有限、所含的造血干细胞较少,限制了CBT在成人患者的应用.直到1996年法国首次报道1名55kg体重受者CBT成功[1],才拉开了成人CBT的研究序幕.

    作者:齐珺;张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测定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造血干(祖)细胞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血干(祖)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而造血干(祖)细胞输注是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术中的重要一环,其输注液中除含有造血干(祖)细胞外,还有各类造血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增殖细胞和成熟血细胞.从这一概念来说,造血干(祖)细胞液的输注实际上是受者接受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输血.因此,所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在造血干(祖)细胞液输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此外,部分人的造血干(祖)细胞液需要冷冻保存,而冷冻保护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为此,笔者就造血干(祖)细胞液在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作一概述,供参考.

    作者: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海南汉族RhD阴性个体RHD基因研究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健忠;杨向萍;蔡于旭;唐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HLA-DRB1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154名湖北汉族ALL患者(ALL组)和181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ALL组HLA-DRB1*12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58%vs10.50%,x2=4.27,RR=2.24,P<0.05),而HLA-DRB1*07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79%vs12.7%,x2=4.57,RR=0.55,P<0.05).结论HLA-DRB1*12等位基因可能对湖北汉族ALL有遗传易感作用,而HLA-DRB1*07等位基因可能对湖北汉族ALL患者有遗传拮抗作用.

    作者:沈长新;夏琳;杜艳;田莉;蔡木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贮存过期红细胞的生化功能及形态的恢复研究

    目的研究如何使贮存过期红细胞的生化功能和形态恢复到正常水平.方法恢复前红细胞组为ACD保养液在(4±2)℃贮存3周过期3d洗涤2次的红细胞,将此红细胞分成等量的2组,1组加入由腺嘌呤、肌苷、丙酮酸钠、磷酸氢二钠混合组成的恢复液作为恢复组,另1组加入25ml 0.9%NaCl作为盐水对照组,2组均37℃孵育1h,从上清液中离心分离获得囊泡;将采集献血者新鲜全血的同时分离的红细胞作为正常水平组.分别测定4组红细胞ATP、2,3-DPG、MCV、形态学积分、渗透脆性程度及Hb浓度.结果ATP、2,3-DPG及形态学积分:恢复组比恢复前组和盐水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01),与正常水平组无显著差异(P>0.05).MCV:恢复组显著低于恢复前组及盐水对照组(P<0.001).恢复组与盐水对照组红细胞在0.50%和0.55%NaCl处的低渗性溶血度比恢复前组显著减少(P<0.05),与正常水平组无显著差异(P>0.05).恢复组囊泡内脱落的Hb比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腺嘌呤、肌苷、丙酮酸钠、磷酸氢二钠组成的恢复液可使ACD(4±2)℃贮存过期3d的红细胞的生化功能和形态都恢复到正常水平;在恢复再生过程中,出胞的微小囊泡引起细胞膜部分脱落,导致红细胞的MCV变小.

    作者:尹建平;张庆武;王曦;张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孵育设备对ELISA检测试验的影响

    目的了解血站实验室ELISA试验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块96人份HBsAg酶标板等分3组,分别加入1ng/ml HBsAg质控血清,试验的孵育时分别放入水浴箱、孵育箱,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孵育;另外使用温控器做3种孵育设备的升温曲线图.结果水浴箱、孵育箱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之间的孵育效果一致.结论目前血站使用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孵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曹庆宏;刘素珍;朱广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作者: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于建生;杨廷富;吕晓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回输未处理自体血的争议

    回收和回输自体血是节约用血的重要措施.回收自体血有两种方法:①简单的回收系统它是术中和术后古老、简单的自体血回输方法,包括心胸和整形外科术野和术后引流血的吸引收集,经过简单过滤(<170μm滤器、抗凝剂(枸橼酸)与血之比1:7),然后再经40μm滤器回输给患者.这种方法称为未处理自体血回输(Autotransfusion of unprocessed blood,AUB).②洗血细胞机系统是将术野血或引流血经离心、清洗加工为洗涤红细胞,然后回输给患者.AUB是否安全有效?它有何优缺点、是否值得推广?

    作者:邓硕曾;汪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量输注红细胞对出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 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吴胜楠;刘雪燕;易菁;周知远;黎子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硅藻土、珍珠岩细菌内毒素限量检测

    目的探寻硅藻土、珍珠岩细菌内毒素含量的简便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细菌内毒素限量检测法测定生产用主要原辅材料硅藻土、珍珠岩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同时分别考察样品的前处理、干扰试验,与定量检测结果也作相应比较.结果样品前处理采用60℃1h水浴或放置过夜相比较无差别;样品对方法无干扰;同时与定量法比较,两种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样品前处理可采用60℃1h水浴代替放置过夜,限量法可作为硅藻土、珍珠岩细菌内毒素含量检测的常规方法.

    作者:邓洋国;姚登勇;黄亚平;叶琬;王建辉;倪永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新鲜、冰冻两种血小板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检测输注冰冻血小板的AL患者(A组79例)、输注新鲜血小板的AL患者(B组51例),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率(P-LCR)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4.51±4.50)×109/L、(4.47±4.45)×109/L,输注后为(35.12±9.75)×109/L、(33.74±10.10)×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DW、P-LCR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鲜平;魏绪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膜类和胶原纤维类血小板代用品研究进展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质分隔而成,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生理功能与血小板细胞膜、贮存颗粒和骨架蛋白的生化组成密切相关.

    作者:张玉华;周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种新的RHD等位基因的分析鉴定

    目的分析新RHD等位基因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以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分析1例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结果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3~7、9~10外显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外显子均为阴性;检测RHD基因第2内含子(Din2)和Rh下游盒子区Box 3,结果显示,Din2为阴性,Box3为阳性;检测RHCE基因,结果显示基因型为Ccee.应用3个PCR反应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10内含子(Din10),结果显示为阴性.个例的RHD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第1、2外显子序列与正常RHD基因一致,其余外显子缺失.结论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个例为RHD抗原阴性,RHD基因阳性的个体,携带新的RHD-CE(2-10)融合等位基因.

    作者:熊文;邵超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2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分析

    医院输血科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采用专人实地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对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库)目前的人员组成及储血设备状况了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刘振北;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CR-STR16位点试剂盒在父子二联体亲子鉴定的应用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中以3、4个核苷酸为单位的STR,因其含量大、且具有高度多态性而被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人类遗传学、法医学研究,为基因定位、基因诊断、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笔者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和Profiler P1us Kit对1例特殊亲子关系案例进行鉴定,探讨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作者: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适用于流动采血站的血红蛋白测定新方法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规定献血者在献血时要检查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要求男性≥120g/L;女性≥110g/L.检测Hb含量的方法有硫酸铜比重法或比色法(氰化高铁法或联苯胺法).虽然比色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由于需要仪器设备,在流动采血环境中使用不便,因此,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在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时均使用硫酸铜比重法.硫酸铜比重法简单、快速,但是,存在自行配制误差较大、携带不方便、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等缺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献血者体检测定Hb含量的Hb检测卡.

    作者:张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医院血库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

    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有关的研究正在成为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焦点之一.现将本院两年来出现的血库血型鉴定错误分析如下.

    作者:郭文俊;吴端;杨惠;王晓阳;李晓明;李时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血小板采集方法采集血小板的比较

    目的对带有白细胞滤器(994-EF组)和不带白细胞滤器(994-E组)的两种不同血小板采集方法进行比较.方法检测两种采集方法供者采集前后相关指标以及单采血小板计数和残留白细胞量,并计算采集效率.结果994-EF组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残存白细胞量大大低于994-E组;其它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机采血小板的同时过滤白细胞,血小板产量、采集效率以及采集处理时间与原采集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可大大降低血小板成品中的残留白细胞量,可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作者:王明元;李丽;曹维娟;夏毓伟;程根林;方振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液HBV DNA全自动检测及基因分型分析

    目的建立血液HBVDNA标本汇集、核酸提取、扩增及检测的全自动筛查模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血清学追踪检测,为血液HBV DNA自动化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血液基础上,应用STAR2000加样仪自编程序进行全自动血样汇集(24人份),在MPLC仪上全自动提取标本核酸,应用PCR方法在COBAS AMPLICOR进行扩增和检测分析结果,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检出限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追踪血清转换过程.结果全自动汇集、全自动核酸提取和扩增及检测HBV DNA 95%检出限量为38.9IU/ml,95%CI为(21323).通过对16512个标本共688个汇集池分析,HBV 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0.049%.其中C型3人,B型2人,D型1人,2人未能确定基因型,6例阳性标本追踪发现,3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HBV DNA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可应用于24人份血液混样核酸筛查.

    作者:叶贤林;周一炎;杨立新;王良华;尚桂芳;朱为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