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种新的RHD等位基因的分析鉴定

熊文;邵超鹏

关键词:RHD基因, RhD阴性, 遗传多态性, RHCE基因
摘要:目的分析新RHD等位基因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以及DNA序列分析技术,分析1例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结果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3~7、9~10外显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外显子均为阴性;检测RHD基因第2内含子(Din2)和Rh下游盒子区Box 3,结果显示,Din2为阴性,Box3为阳性;检测RHCE基因,结果显示基因型为Ccee.应用3个PCR反应检测个例RHD基因的第10内含子(Din10),结果显示为阴性.个例的RHD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第1、2外显子序列与正常RHD基因一致,其余外显子缺失.结论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个例为RHD抗原阴性,RHD基因阳性的个体,携带新的RHD-CE(2-10)融合等位基因.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适用于流动采血站的血红蛋白测定新方法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规定献血者在献血时要检查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要求男性≥120g/L;女性≥110g/L.检测Hb含量的方法有硫酸铜比重法或比色法(氰化高铁法或联苯胺法).虽然比色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但由于需要仪器设备,在流动采血环境中使用不便,因此,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在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时均使用硫酸铜比重法.硫酸铜比重法简单、快速,但是,存在自行配制误差较大、携带不方便、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等缺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献血者体检测定Hb含量的Hb检测卡.

    作者:张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效价IgG抗-M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1病例简介患儿母亲,23岁,无输血史.2002年5月药流1胎,第2胎于2003年11月20日剖腹产,男婴.婴儿腹部膨窿,肺、胸、腹壁水肿,生后1h死亡.为查明婴儿死因,医院将患儿母亲、父亲、患儿标本送到我中心血型室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经检查发现患儿及母亲血清中均含有IgG的抗-M,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云;范道旺;苗天红;刘素芳;闫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Rh缺失型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Rh缺失型在国内极少见,本院收治1名高黄胆患儿,准备对其换血治疗时,对其母亲检测Rh时,发现其母亲为Rh缺失型(-D-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根水;童小燕;李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澳大利亚采供血服务特点及启示

    近十年来,世界各地为进一步加强血液安全,促进血液充足有效的临床供应,在采供血服务体系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内容上均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澳大利亚实行的就是一个国家高度协调下的采供血服务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概况和特点的介绍,能为快速发展中的我国输血服务体系有所借鉴.

    作者:高东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几种常用HBsAg ELISA试剂的灵敏度比较

    为减少输血感染HBV的风险,血站对HBsAg检测试剂除注重特异性外,更关注灵敏度.部分血站则采用了检测成本更高的进口试剂.为了解本省常用的HBsAg ELISA试剂的整体情况,笔者收集了5个试剂厂的产品(3家进口,2家国产)进行灵敏度的比较.

    作者:陈颖;林洪铿;江伟梅;林海娟;涂东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天津3000份脐带血HLA单体型多态性分析

    目的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找出分布特征,预计不同型别的患者找到相同供者的可能性.方法用方根法、四格表、2×2×2表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结果计算出AB单体型372种,>1%的25种,以A30-B13居多.ABDR单体型2753种,>0.5%的27种,以A30-B13DR7居多.与美国资料相比接近亚裔美国人,与台湾资料相比接近北方汉族人.结论根据ABDR单体型频率计算出的表型例数与实际查询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计算出的单体型频率基本正确.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概貌反映出了天津脐血库的特征.

    作者:杨丛林;梁晓岚;邱录贵;韩俊领;谢云富;闫凤英;韩忠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浓缩红细胞和去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红细胞、粒细胞及其它因素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及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将浓缩红细胞(PRBC)、去白PRBC,按不同浓度比例加入MLR体系,并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浓度,即利用其体外抗原提呈功能(以下单核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APC),以PBMC(正常APC)的MLR为阴性对照,以环胞A为阳性对照,计算上述因素对MLR的抑制率.结果PRBC剂量的增加,其对MLR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去除白细胞后可以减弱这一抑制作用;加入红细胞量较大时,去白PRBC的抑制作用也相对不明显.两倍APC可以明显减弱红细胞对MLR的抑制作用.结论红细胞及粒细胞可能通过干扰APC的提呈功能而抑制MLR.也许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解释及证实大剂量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骆群;刘景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标本存放温度、时间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血标本存放于不同温度,于不同时间测定葡萄糖(Glu)、pH值、丙酮酸(PY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比较其含量的变化.结果16℃以下温度存放时间低于4h的血标本转存4℃冰箱后72h内对ALT活性单位变化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越显著.结论ALT检测的活性单位与血标本存放的温度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刘正敏;高新谱;李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站系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选择

    血站系统使用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主要有两大系统,其中前处理全自动加样器是AT、RSP以及STAR,后续酶免分析系统是FAME和BEPⅢ,为了使部分血站选择购买时有较详细的了解,笔者对这些仪器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作者: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于建生;杨廷富;吕晓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IgG/IgM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1病例简介患者,男,46岁,汉族,因患膀胱癌围手术期治疗多次输血.2年后复发,于2004年5月入住本院,Hb为47g/L,申请输血.血型鉴定为B型Rh(+),同型配血时发现盐水和凝聚胺两介质中主侧均出现凝集.

    作者:吕毅;邵树军;王艳;林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测定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自动样本处理仪在血型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血型正定型试验的快速自动血样分配方法,用于血站系统大批量ABO血型正定型、RhD定型试验.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加样系统,完善仪器加样程序的编辑,使其自动完成对待检样本的稀释、血样分配及加入试剂的全过程.结果共检测48300份样本,纠正ABO初筛错误13例,查出A亚型2例,检出RhD阴性146例.用原倍试剂,试管法复检,符合率100%,其中弱D阳性样本5例.结论全自动样本处理仪操作简单、快捷,可减少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仪器自动取血样条码能有效防止因工作量大而造成的错报、漏报结果.

    作者:曾劲峰;张红;马兰;聂冬梅;李活;陈云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HLA配型指南(续)

    2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和HLA配型的关联下面的分析评估资料来源于美国NMDP等资助的一项大规模调查[10]、美国西雅图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对慢性粒型白血病(CML)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的分析[11]、以及成人病人使用脐带血移植的报告[12].

    作者:赵桐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伴同种抗体引起输血反应1例

    抗-e是较为罕见的同种抗体,笔者在1名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清中,检出自身抗体及同种抗-e,现报告如下.

    作者:粟玉萍;罗志红;宋学辉;孙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国部分城市无偿献血返还经费情况的调查

    近期,一些血站反映无偿献血返还经费逐年增加,对血站非营利单位的财政管理带来压力.为此,笔者于2004年6月,选取20家规模不同的血站对该问题进行书面表格式专项征询意见和调研,其目的是了解各有关单位用血返还政策和基本数据,分析研究返还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未来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新的用血返还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赵艺;单藕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对悬浮红细胞质量影响.方法对去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悬浮红细胞植测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K+、血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结果红细胞回收率89.9%,白细胞去除率99.993%,血小板去除率>99.76%,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质量可靠,白细胞去除率高,能使输血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熊志高;罗贤瑞;李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11964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26例发生献血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本调查中18~25周岁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为3.16%,26~40周岁的反应率为1.11%,41~55周岁的反应率为1.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作者:杨琼芳;胡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对18名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设对照组18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缩短了治疗周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较快,降低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作者:马红丽;孙先玲;毕业;张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液安全与血液集中化检测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站集中化管理模式,笔者在调研国外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常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和血站室间质评等实际出发,对血液安全与血站集中化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沈武;王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