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新;夏琳;杜艳;田莉;蔡木安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检测输注冰冻血小板的AL患者(A组79例)、输注新鲜血小板的AL患者(B组51例),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比率(P-LCR)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4.51±4.50)×109/L、(4.47±4.45)×109/L,输注后为(35.12±9.75)×109/L、(33.74±10.10)×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PDW、P-LCR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L患者接受联合化疗后输注新鲜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鲜平;魏绪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医院输血科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采用专人实地调查结合问卷调查对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库)目前的人员组成及储血设备状况了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刘振北;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恒温培养箱加温对不同时间贮存红细胞悬液的影响.方法红细胞悬液在恒温培养箱中37℃、44.5℃分别放置30min,观察红细胞形态渐进规律性改变.将室温预热组、37℃加温组、44.5℃加温组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涂片,Wright、Giemse染色后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计算其比值,并对3组RBC、WBC、Plt,测其Hb和K+的改变,详细观察溶血程度和渗透性.结果红细胞形态、WBC、RBC、Plt,Hb和血K+及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没有随着温度升高而改变,只是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略有升高,Hb室温预热组为(170.8±29.18)g/L,37℃加热组为(170.72±27.9)g/L,44.5℃加温组为(171.08±22.3)g/L(P>0.05).血清K+3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1%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室温预热组是(4.5±0.18),(3.6±0.1)g/L,37℃加温组为(4.41±0.38)和(3.42±0.36)g/L,44.5℃加温组为(4.3±0.2)和(3.4±0.1)g/L在室温预热时溶血值已在正常参考范围的高上限.5种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在14、21、28、35d时光滑球形红细胞的比率3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在35d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光滑球形红细胞也略有升高.结论红细胞悬液在温度可控培养箱(44.5℃)中加温30min,红细胞不会产生明显的溶血反应和其它损害.而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形态略有改变.
作者:徐恩英;王秀华;郑萍;胡新苗;邓威;景晓红;曹丽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血站实验室ELISA试验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差异.方法将1块96人份HBsAg酶标板等分3组,分别加入1ng/ml HBsAg质控血清,试验的孵育时分别放入水浴箱、孵育箱,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进行孵育;另外使用温控器做3种孵育设备的升温曲线图.结果水浴箱、孵育箱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之间的孵育效果一致.结论目前血站使用的不同孵育设备之间的孵育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曹庆宏;刘素珍;朱广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46岁,汉族,因患膀胱癌围手术期治疗多次输血.2年后复发,于2004年5月入住本院,Hb为47g/L,申请输血.血型鉴定为B型Rh(+),同型配血时发现盐水和凝聚胺两介质中主侧均出现凝集.
作者:吕毅;邵树军;王艳;林常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十年来,世界各地为进一步加强血液安全,促进血液充足有效的临床供应,在采供血服务体系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内容上均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澳大利亚实行的就是一个国家高度协调下的采供血服务体系.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概况和特点的介绍,能为快速发展中的我国输血服务体系有所借鉴.
作者:高东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找出分布特征,预计不同型别的患者找到相同供者的可能性.方法用方根法、四格表、2×2×2表对3000份脐带血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进行计算.结果计算出AB单体型372种,>1%的25种,以A30-B13居多.ABDR单体型2753种,>0.5%的27种,以A30-B13DR7居多.与美国资料相比接近亚裔美国人,与台湾资料相比接近北方汉族人.结论根据ABDR单体型频率计算出的表型例数与实际查询结果大致相同.这说明计算出的单体型频率基本正确.HLA-AB和AB-DR单体型频率概貌反映出了天津脐血库的特征.
作者:杨丛林;梁晓岚;邱录贵;韩俊领;谢云富;闫凤英;韩忠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相对离心力条件下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测定值的关系,寻找能基本准确测定Hct的较低的相对离心力,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不同相对离心力离心5min,测定标准配制红细胞32种浓度(15%~40%,45%、50%、55%、60%、65%及70%)血液的Hct.结果相对离心力为1502和845g时所测定Hct与相对离心力13600g时所测定Hct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5,P<0.01),前者所获得的结果与13600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临床麻醉中测定Hct可以采用较低的相对离心力(1502g)替代现行的较高的相对离心力(13600g).
作者:李晓霞;张兰;刘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站系统使用的自动化检测仪器主要有两大系统,其中前处理全自动加样器是AT、RSP以及STAR,后续酶免分析系统是FAME和BEPⅢ,为了使部分血站选择购买时有较详细的了解,笔者对这些仪器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对18名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治疗,设对照组18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缩短了治疗周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恢复较快,降低了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作者:马红丽;孙先玲;毕业;张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5μg/(kg·d)的rhG-CSF对20名无关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方法rhG-CSF5μg/(kg·d)连续5d皮下注射,第4.5天、5.5天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2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动员第4.5天,MNC和CD34+细胞达高峰,第5.5天略有下降.第4.5天和5.5天采集产品的MNC分别为(324.3±67)×108个和(257.3±46.2)×108个,CD34+细胞数分别为(272±102)×106个和(201.5±79.4)×106个.所有受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而捐献者均未见明显的并发症.结论5μg/(kg·d)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
作者:李明;汪明春;杜新;聂李平;吴国光;蔡云;游伟文;陶小梅;张琼丽;蓝欲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站集中化管理模式,笔者在调研国外情况的基础上,从我国常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和血站室间质评等实际出发,对血液安全与血站集中化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沈武;王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HLA,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定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短臂区域6p21.3,包括220多个基因,大小4Mb左右.其中许多基因编码免疫系统蛋白质,包括那些控制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反应的蛋白质.HLA命名所包括的基因,是涉及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基因,或与它们相关的功能缺陷基因.HLA系统的核心由21个高度多态的HLA基因组成,它们影响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的疗效,一些等位基因还与感染性疾病的进程有关,一些则是广泛范围内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原因[1~2].
作者:孙继丽;张工梁;陈仁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BT)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疗效,为众多无法获得传统的血缘或非血缘关系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患者提供了延续生命的契机.然而由于采集的脐血量有限、所含的造血干细胞较少,限制了CBT在成人患者的应用.直到1996年法国首次报道1名55kg体重受者CBT成功[1],才拉开了成人CBT的研究序幕.
作者:齐珺;张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输血技术规范>,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行科学、合理用血,避免由输血引起的法律纠纷,笔者对2003年收取的1980分输血申请单核查分析如下.
作者:于俐丽;季美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血液采集多使用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由于采血所使用的针头较粗,止血、愈合慢,处理不当便易出现皮下淤血或感染.本站自2002年2月起使用创伤愈合海绵作为采血后针眼止血与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献血者的肯定.
作者:孙姝丽;朱霞;王美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血液HBVDNA标本汇集、核酸提取、扩增及检测的全自动筛查模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血清学追踪检测,为血液HBV DNA自动化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血液基础上,应用STAR2000加样仪自编程序进行全自动血样汇集(24人份),在MPLC仪上全自动提取标本核酸,应用PCR方法在COBAS AMPLICOR进行扩增和检测分析结果,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检出限量,对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并追踪血清转换过程.结果全自动汇集、全自动核酸提取和扩增及检测HBV DNA 95%检出限量为38.9IU/ml,95%CI为(21323).通过对16512个标本共688个汇集池分析,HBV 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0.049%.其中C型3人,B型2人,D型1人,2人未能确定基因型,6例阳性标本追踪发现,3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HBV DNA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可应用于24人份血液混样核酸筛查.
作者:叶贤林;周一炎;杨立新;王良华;尚桂芳;朱为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为建立适合本群体的正确的RHD基因定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盐水法和抗球蛋白法筛选RhD阴性献血者,通过吸收放散试验确定其中RhDel,并采用PCR-SSP技术分析其RHD基因存在情况,对存在全部外显子的个体进一步检测RHD内含子2、10和RHDψ假基因.结果筛选获得的106名RhD阴性个体中,31例(29.25%)为RhDel,存在完整RHD基因;剩下75例中,67例(63.21%)完全缺失RHD基因,8例缺失部分RHD基因;存在全部外显子的31例RhDel个体均存在RHD内含子2、10而无RHDψ基因.另外,在1例ccdEe样本中检测到外显子1、3、4、6、7、9及10,仅缺少外显子5.结论海南汉族RhD阴性群体中存在高比率的RhDel,且所有RhDel样本均可检测到全部的RHD基因外显子;海南汉族真实RhD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呈多态性,缺失部分RHD基因的个体均未检测到RHD外显子5,提示对本群体而言,特异性扩增外显子5在RHD基因定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健忠;杨向萍;蔡于旭;唐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粒细胞及其它因素对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及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将浓缩红细胞(PRBC)、去白PRBC,按不同浓度比例加入MLR体系,并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浓度,即利用其体外抗原提呈功能(以下单核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APC),以PBMC(正常APC)的MLR为阴性对照,以环胞A为阳性对照,计算上述因素对MLR的抑制率.结果PRBC剂量的增加,其对MLR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去除白细胞后可以减弱这一抑制作用;加入红细胞量较大时,去白PRBC的抑制作用也相对不明显.两倍APC可以明显减弱红细胞对MLR的抑制作用.结论红细胞及粒细胞可能通过干扰APC的提呈功能而抑制MLR.也许可以应用此方法来解释及证实大剂量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骆群;刘景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中以3、4个核苷酸为单位的STR,因其含量大、且具有高度多态性而被作为遗传标记,用于人类遗传学、法医学研究,为基因定位、基因诊断、亲子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笔者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和Profiler P1us Kit对1例特殊亲子关系案例进行鉴定,探讨应用Identifiler Plus Kit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
作者: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