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圣;程立顺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在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现就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汪莉;汪海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传统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作为新一代的利尿剂,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中具有积极作用,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反应性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其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产生反应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激素调节异常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以及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主要是通过能量供需矛盾、纤溶失活、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失衡等机理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因此,一些研究提示反应性高血糖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现就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反应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振燕;吴永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他汀治疗对改善心血管病人预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公认的降胆固醇作用外,研究证据亦表明,他汀具有明确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作用.虽然临床中他汀降脂的同时均伴有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但仍有部分预后终点改善不能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所解释,而刚好与他汀调脂外机制的作用吻合.显然,他汀治疗与预后终点改善间存在重要的干预机制,那就是包括他汀调脂在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杨国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钙渗漏是心力衰竭的特征之一,而且其产生而导致的延迟后除极可能是心力衰竭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机制,现对钙渗漏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蕾;刘志华;邹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依折麦布为一种新型口服调血脂药物,它能选择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和相关植物甾醇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均能降低具有冠心病风险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现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作者:吴文静;柯元南;郑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概念的提出,所谓血压晨峰现象即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受内、外源性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且在清晨好发.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都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晨峰成为治疗高血压达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现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冯品;王瑞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特异性作用于红系祖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但新近有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重要的心脏保护功能.动物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改善左心室功能,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刺激内皮前体细胞有丝分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合并贫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尽管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可能有导致血压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但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肌缺血和慢性心力衰竭是安全的.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有可能开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途径.但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的影响还需在经过精确设计的前瞻性研究中进行检测,其长期治疗心脏的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探讨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起始治疗时间、选用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的靶目标也尚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权;李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Rho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钙敏化效应,抑制炎细胞的迁移和浸润,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等机制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一氧化氮生成,保护损伤心肌组织,抑制心室重构,从而达到改善心力衰竭的作用.现简要心力衰竭与Rho激酶抑制剂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孔一慧;李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条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王雅洁;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首次报道是在1972年.但至今其发病机理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相关病理机制有:内皮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失调、冠脉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炎症.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病理机制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机制相关.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理华;徐新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急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住院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在传统药物基础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新型血管扩张剂奈西利肽及血管加压素拮抗剂托伐普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充血症状,可能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非药物治疗方面无创通气、左室辅助装置及超级滤过装置正成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作者:李从圣;程立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心肌细胞凋亡,心脏重塑,收缩机制异常并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其根本上都是由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堆积等,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所致,且各机制间相互影响.现试就其临床情况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雯雯;李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原溶解失衡,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现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理生理、血脂异常、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雌激素改变、合并心房颤动、血尿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面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做一综述.
作者:季亚娟;丁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有斑块切除及远端保护装置、扩血管、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黏附、减轻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无再流的防治,但无再流现象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现就无再流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泉;雷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表现是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缓激肽、生长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许多研究证实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心肌纤维化相互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立峰;马礼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的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异常,机制复杂.遗传与许多环境因素都影响血压变异.当前,对血压变异及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日益深入.血压变异和血压水平一样决定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及总体预后.异常血压变异应尽早发现及恰当治疗.
作者:侯斌;陈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作者:许耀;梁雨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拥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数据.早期他汀类的研究主要是与安慰剂比较,对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结果令人振奋.进入新世纪以来,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效果也充分得到研究.越早积极降脂,效果越佳.同时,对稳定性冠心病采取积极强化他汀降脂比常规他汀降脂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益处.除了临床终点性的研究之外,影像学研究上也发现强化他汀可以减缓粥样斑块进展,甚至可以逆转病变.对冠心病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女性患者,也应当进行积极降脂.
作者:朱建华;耿隽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作为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生命质量评价对于高血压防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高血压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汤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