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获益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是关键

杨国君

关键词:他汀, 胆固醇, 多效性, 抗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他汀治疗对改善心血管病人预后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公认的降胆固醇作用外,研究证据亦表明,他汀具有明确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作用.虽然临床中他汀降脂的同时均伴有心血管事件的减少,但仍有部分预后终点改善不能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所解释,而刚好与他汀调脂外机制的作用吻合.显然,他汀治疗与预后终点改善间存在重要的干预机制,那就是包括他汀调脂在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逐步被阐明,药物后处理作为一种更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现重点阐述相关药物应用于再灌注期所模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或触发的具体物质,以及近几年来药物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冯晓贺;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降压治疗的原则与趋势

    我国拥有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相继出现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指南使以往的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用药方案得以更新.现将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更新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对降压治疗的原则和趋势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有效降压提供依据.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原溶解失衡,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现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理生理、血脂异常、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雌激素改变、合并心房颤动、血尿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面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做一综述.

    作者:季亚娟;丁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药物支架

    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支架术后血栓问题困扰着人们.新型药物支架的研发不断进行,现分别对选用不同支架材料、药物载体、涂层药物及药物释放方式的新型药物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郜俊清;赵德强;刘宗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一些争议

    代谢综合征以多种心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为特征,人群中其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而且其增加了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发生危险,增加了心血管病性死亡风险.然而,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代谢综合征的存在和特征是否有益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质疑,现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说明.

    作者:董征;杨进刚;李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有斑块切除及远端保护装置、扩血管、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黏附、减轻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无再流的防治,但无再流现象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现就无再流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泉;雷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关系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作者:许耀;梁雨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重视.其通过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钙化、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研究还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不仅可用于判断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还可用于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介入治疗的预后.

    作者:胡云辉;马依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1-7)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终末活性产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以及与心脏和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和血管重构作用.现就血管紧张素-(1-7)对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官洪山;乔树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作为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生命质量评价对于高血压防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高血压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汤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脏重构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心脏重构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包括心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两者互相联系.目前研究认为,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肌肥大和凋亡所致心脏重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信号转导作用,现就该领域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扼要概述.

    作者:刘善红;李景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常见单基因高脂血症的概述

    作为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直接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其中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清楚了解突变基因的位点,针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干预预防或及早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年轻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

    作者:王慧;郑金刚;柯元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高,病死率进一步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平衡支架内血栓和严重出血的危险,两者都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建议给予消化科和心脏科个体化治疗,积极液体复苏和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早期行胃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根据评分系统分级调整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孙毅;施晓宇;范国峰;冯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降脂药——依折麦布的研究进展

    依折麦布为一种新型口服调血脂药物,它能选择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和相关植物甾醇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均能降低具有冠心病风险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现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作者:吴文静;柯元南;郑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住院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在传统药物基础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新型血管扩张剂奈西利肽及血管加压素拮抗剂托伐普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充血症状,可能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非药物治疗方面无创通气、左室辅助装置及超级滤过装置正成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作者:李从圣;程立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延时增强MRI对心肌活性的评价及应用进展

    对活性心肌准确的检测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心肌活性的评价中,MRI延迟增强技术正快速成为一种突出有效的检查手段,现就MRI延迟增强在心肌活性评价中价值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赵新湘;杨达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现状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姜海滨;赵仙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率: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现有的证据及基本机制

    很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快心率在一般人群及各种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都联系着不良预后,这种联系在心率>80次min-1的时候已经比较明显.随着特异降心率药物的出现,单纯降低心率带来的获益也已经得到证实,另外,很多实验也已表明快的心率可能联系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顺应性的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炎症反应并可能增加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这些证据都表示,心率应该被列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作者:龚玲;陈晓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速度向量成像是评价心肌结构力学、分析局部心功能的一项新技术,通过检测心脏的轴向、径向和环向运动,分析心脏扭转运动、应变及应变率以及心脏同步化收缩,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心脏的运动,现就该技术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胡国兵;朱向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量的研究均发现氧化应激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从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氧化应激、抗氧化应激药物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后,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