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俊清;赵德强;刘宗军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反应性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其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产生反应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激素调节异常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以及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主要是通过能量供需矛盾、纤溶失活、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失衡等机理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因此,一些研究提示反应性高血糖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现就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反应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振燕;吴永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传统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作为新一代的利尿剂,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中具有积极作用,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作者:许耀;梁雨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以多种心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为特征,人群中其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而且其增加了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发生危险,增加了心血管病性死亡风险.然而,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代谢综合征的存在和特征是否有益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质疑,现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说明.
作者:董征;杨进刚;李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Celacade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疗法,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拮抗炎症反应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免疫炎性疾病.现综述了celacade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以及它在这些免疫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作者:伍勇;张振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电解质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现对钠、钾、钙、镁等电解质与高血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赵芳;徐新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以及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某些不良影响.客观认识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艺芳;张倩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姜海滨;赵仙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逐步被阐明,药物后处理作为一种更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现重点阐述相关药物应用于再灌注期所模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或触发的具体物质,以及近几年来药物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冯晓贺;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多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表现是心肌纤维化.心肌纤维化受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缓激肽、生长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许多研究证实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心肌纤维化相互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立峰;马礼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在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现就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汪莉;汪海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对活性心肌准确的检测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心肌活性的评价中,MRI延迟增强技术正快速成为一种突出有效的检查手段,现就MRI延迟增强在心肌活性评价中价值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赵新湘;杨达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很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快心率在一般人群及各种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都联系着不良预后,这种联系在心率>80次min-1的时候已经比较明显.随着特异降心率药物的出现,单纯降低心率带来的获益也已经得到证实,另外,很多实验也已表明快的心率可能联系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顺应性的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炎症反应并可能增加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这些证据都表示,心率应该被列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作者:龚玲;陈晓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在PCI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药物治疗仍然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研究证实:严格、正规的药物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且降低病死率.规范的PCI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也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1-3] .
作者:霍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钙渗漏是心力衰竭的特征之一,而且其产生而导致的延迟后除极可能是心力衰竭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机制,现对钙渗漏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蕾;刘志华;邹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体内外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细胞的趋化、迁移、增殖、凋亡等,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血管再狭窄产生抑制作用,并对代谢综合征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具有治疗作用,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周卫建;吴宗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条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王雅洁;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Rho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钙敏化效应,抑制炎细胞的迁移和浸润,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等机制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促进一氧化氮生成,保护损伤心肌组织,抑制心室重构,从而达到改善心力衰竭的作用.现简要心力衰竭与Rho激酶抑制剂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孔一慧;李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依折麦布为一种新型口服调血脂药物,它能选择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和相关植物甾醇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均能降低具有冠心病风险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现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作者:吴文静;柯元南;郑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有斑块切除及远端保护装置、扩血管、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黏附、减轻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无再流的防治,但无再流现象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现就无再流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泉;雷寒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