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新研究证据重新思考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

郭艺芳;张倩辉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 降压药物
摘要: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以及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某些不良影响.客观认识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肥胖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异常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调节食欲和代谢的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可能为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在这些新发现包括:瘦素信号转导机制及瘦素抵抗机制;生长素和肽YY调节饥饿和饱食的信号传导机制;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这些新的发现可能会有助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朱红涛;吴方斌;朱春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elacade——一种免疫调节疗法在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免疫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Celacade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疗法,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拮抗炎症反应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免疫炎性疾病.现综述了celacade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以及它在这些免疫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作者:伍勇;张振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单药治疗血压控制达标率低,而联合治疗通过干预多种升压机制,不仅使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增高,而且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在众多联合治疗方案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是优化的一种,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张君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反应性高血糖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反应性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其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产生反应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激素调节异常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以及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主要是通过能量供需矛盾、纤溶失活、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失衡等机理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因此,一些研究提示反应性高血糖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现就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反应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振燕;吴永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血压与电解质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电解质代谢异常在高血压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现对钠、钾、钙、镁等电解质与高血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赵芳;徐新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现状及展望

    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等多种成熟组织,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很多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促血管生成、旁分泌等作用参与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改善心脏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细胞来源,现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宋雷;杨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药物支架

    药物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支架术后血栓问题困扰着人们.新型药物支架的研发不断进行,现分别对选用不同支架材料、药物载体、涂层药物及药物释放方式的新型药物支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郜俊清;赵德强;刘宗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重视.其通过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钙化、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研究还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不仅可用于判断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还可用于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介入治疗的预后.

    作者:胡云辉;马依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降脂药依折麦布评价

    第一个肠道胆固醇吸收的选择性抑制剂依折麦布(商品名益适纯,EZETROL),是一种口服、强效的降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降脂药物不同(如:他汀类、胆酸螯合剂、苯氧酸衍生物和植物性固醇酯化物),可单独或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杂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纯合子谷甾醇血症(或植物甾醇血症).

    作者:赵水平;陈雅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逐步被阐明,药物后处理作为一种更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现重点阐述相关药物应用于再灌注期所模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或触发的具体物质,以及近几年来药物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冯晓贺;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发低钠血症应用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传统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作为新一代的利尿剂,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中具有积极作用,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原溶解失衡,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现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理生理、血脂异常、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雌激素改变、合并心房颤动、血尿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面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做一综述.

    作者:季亚娟;丁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量的研究均发现氧化应激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从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氧化应激、抗氧化应激药物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后,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隐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隐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但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对其发病率、发病机制、对靶器官损害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研究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及早发现、控制高血压及其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有益.

    作者:陈万;陈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关系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作者:许耀;梁雨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特异性作用于红系祖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但新近有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重要的心脏保护功能.动物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改善左心室功能,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刺激内皮前体细胞有丝分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合并贫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尽管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可能有导致血压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但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肌缺血和慢性心力衰竭是安全的.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有可能开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途径.但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的影响还需在经过精确设计的前瞻性研究中进行检测,其长期治疗心脏的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探讨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起始治疗时间、选用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的靶目标也尚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权;李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心血管疾病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影响血浆纤溶和凝血系统的平衡,引起或者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尤其对冠心病的诊断、分型、危险分层、预后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的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的辅助检查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将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张冬梅;陈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调节凝血功能及其机制

    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心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从多个水平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包括抑制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反应,以及增强凝血抑制物的抗凝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大多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无关,其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信号蛋白的异戊二烯化.

    作者:周祁娜;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降压治疗的原则与趋势

    我国拥有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相继出现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指南使以往的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用药方案得以更新.现将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更新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对降压治疗的原则和趋势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有效降压提供依据.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高,病死率进一步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平衡支架内血栓和严重出血的危险,两者都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建议给予消化科和心脏科个体化治疗,积极液体复苏和静脉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早期行胃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根据评分系统分级调整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孙毅;施晓宇;范国峰;冯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