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他汀类药物调节凝血功能及其机制

周祁娜;黄全跃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凝血反应, 凝血因子
摘要: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心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从多个水平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包括抑制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反应,以及增强凝血抑制物的抗凝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大多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无关,其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信号蛋白的异戊二烯化.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特异性作用于红系祖细胞的造血生长因子,但新近有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重要的心脏保护功能.动物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改善左心室功能,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刺激内皮前体细胞有丝分裂,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合并贫血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临床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尽管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肾性贫血过程中可能有导致血压增高、血栓形成的危险,但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心肌缺血和慢性心力衰竭是安全的.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有可能开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途径.但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的影响还需在经过精确设计的前瞻性研究中进行检测,其长期治疗心脏的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探讨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起始治疗时间、选用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的靶目标也尚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权;李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逐步被阐明,药物后处理作为一种更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现重点阐述相关药物应用于再灌注期所模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或触发的具体物质,以及近几年来药物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冯晓贺;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重视.其通过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钙化、影响脂质代谢、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等途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研究还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不仅可用于判断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还可用于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介入治疗的预后.

    作者:胡云辉;马依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脏重构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心脏重构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包括心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两者互相联系.目前研究认为,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肌肥大和凋亡所致心脏重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信号转导作用,现就该领域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扼要概述.

    作者:刘善红;李景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CI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从证据到实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在PCI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药物治疗仍然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石.研究证实:严格、正规的药物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且降低病死率.规范的PCI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也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1-3] .

    作者:霍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处理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条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王雅洁;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关系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与肥胖症共存,且已证实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因此,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对肥胖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起作用.这篇综述主要阐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的交互作用,以及进一步关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的潜在暗示含义.

    作者:许耀;梁雨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及血糖管理

    糖尿病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于2004年被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2~3倍,对于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遭遇心肌缺血的打击,其更加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拥有明显更差的预后,一系列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将有20%~35%合并心力衰竭,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率增加2~4倍.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糖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大型临床试验的治疗靶点和治疗目标均不统一,现将结合欧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联合指南以及阜外医院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

    作者:宋光远;吴永健;杨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肥胖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异常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调节食欲和代谢的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可能为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在这些新发现包括:瘦素信号转导机制及瘦素抵抗机制;生长素和肽YY调节饥饿和饱食的信号传导机制;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这些新的发现可能会有助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朱红涛;吴方斌;朱春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早期生长反应元件的研究进展

    早期生长反应元件是关键调节因子,调节多个基因的表达;早期生长反应元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黄鹤;黄德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拥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数据.早期他汀类的研究主要是与安慰剂比较,对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结果令人振奋.进入新世纪以来,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效果也充分得到研究.越早积极降脂,效果越佳.同时,对稳定性冠心病采取积极强化他汀降脂比常规他汀降脂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益处.除了临床终点性的研究之外,影像学研究上也发现强化他汀可以减缓粥样斑块进展,甚至可以逆转病变.对冠心病特殊人群如老年和女性患者,也应当进行积极降脂.

    作者:朱建华;耿隽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糖尿病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心肌细胞凋亡,心脏重塑,收缩机制异常并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其根本上都是由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堆积等,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所致,且各机制间相互影响.现试就其临床情况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雯雯;李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急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住院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来,在传统药物基础上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新型血管扩张剂奈西利肽及血管加压素拮抗剂托伐普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充血症状,可能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非药物治疗方面无创通气、左室辅助装置及超级滤过装置正成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作者:李从圣;程立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新研究证据重新思考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以及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某些不良影响.客观认识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艺芳;张倩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调节凝血功能及其机制

    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心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从多个水平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包括抑制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反应,以及增强凝血抑制物的抗凝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大多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无关,其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信号蛋白的异戊二烯化.

    作者:周祁娜;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研究进展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在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现就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汪莉;汪海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降压治疗的原则与趋势

    我国拥有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相继出现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指南使以往的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用药方案得以更新.现将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更新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对降压治疗的原则和趋势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有效降压提供依据.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反应性高血糖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反应性高血糖即应激性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其显著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产生反应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是激素调节异常和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以及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主要是通过能量供需矛盾、纤溶失活、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失衡等机理影响患者近期预后,因此,一些研究提示反应性高血糖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现就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反应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振燕;吴永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压晨峰现象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概念的提出,所谓血压晨峰现象即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受内、外源性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且在清晨好发.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都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晨峰成为治疗高血压达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现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冯品;王瑞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作为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生命质量评价对于高血压防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高血压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汤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