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勇;张振刚
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等多种成熟组织,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很多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促血管生成、旁分泌等作用参与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改善心脏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细胞来源,现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宋雷;杨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传统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作为新一代的利尿剂,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中具有积极作用,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钙渗漏是心力衰竭的特征之一,而且其产生而导致的延迟后除极可能是心力衰竭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机制,现对钙渗漏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王蕾;刘志华;邹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现对近年来自主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如自主神经的分布、自主神经介导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肺静脉和自主神经在维持心房颤动的作用以及心房颤动的治疗等进行综述.
作者:杨立华;钟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条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王雅洁;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姜海滨;赵仙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舒张功能不全是触发心肌细胞释放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重要因素.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是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和预后判断重要的生化学指标,独立于传统的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现简要介绍血浆BNP和NT-proBNP检测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
作者:屈克学;杨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糖尿病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于2004年被美国心脏病学会正式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加2~3倍,对于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如果遭遇心肌缺血的打击,其更加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拥有明显更差的预后,一系列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将有20%~35%合并心力衰竭,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率增加2~4倍.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我国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糖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大型临床试验的治疗靶点和治疗目标均不统一,现将结合欧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联合指南以及阜外医院的临床经验详细阐述.
作者:宋光远;吴永健;杨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早期生长反应元件是关键调节因子,调节多个基因的表达;早期生长反应元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黄鹤;黄德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心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从多个水平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包括抑制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反应,以及增强凝血抑制物的抗凝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大多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无关,其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信号蛋白的异戊二烯化.
作者:周祁娜;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普罗布考具有降低血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近年研究发现其在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中疗效显著.
作者:李婷婷;郭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第一个肠道胆固醇吸收的选择性抑制剂依折麦布(商品名益适纯,EZETROL),是一种口服、强效的降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降脂药物不同(如:他汀类、胆酸螯合剂、苯氧酸衍生物和植物性固醇酯化物),可单独或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杂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纯合子谷甾醇血症(或植物甾醇血症).
作者:赵水平;陈雅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依折麦布为一种新型口服调血脂药物,它能选择性抑制肠道对胆固醇和相关植物甾醇的吸收.单独应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合用,均能降低具有冠心病风险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现主要对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作者:吴文静;柯元南;郑金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血管紧张素-(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终末活性产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以及与心脏和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抑制心脏和血管重构作用.现就血管紧张素-(1-7)对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官洪山;乔树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作为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生命质量评价对于高血压防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高血压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汤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以及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某些不良影响.客观认识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艺芳;张倩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概念的提出,所谓血压晨峰现象即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受内、外源性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且在清晨好发.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都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晨峰成为治疗高血压达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现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冯品;王瑞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的并发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为心肌细胞凋亡,心脏重塑,收缩机制异常并终发展为心功能不全,其根本上都是由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缺乏通过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或引发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堆积等,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所致,且各机制间相互影响.现试就其临床情况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雯雯;李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有斑块切除及远端保护装置、扩血管、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黏附、减轻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无再流的防治,但无再流现象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现就无再流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何泉;雷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脏重构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包括心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两者互相联系.目前研究认为,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在心肌肥大和凋亡所致心脏重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信号转导作用,现就该领域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扼要概述.
作者:刘善红;李景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