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关键词:氧化应激, 高血压, 药物治疗, 因果关系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量的研究均发现氧化应激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从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氧化应激、抗氧化应激药物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后,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降压治疗的原则与趋势

    我国拥有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相继出现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指南使以往的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用药方案得以更新.现将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更新的高血压指南为依据,对降压治疗的原则和趋势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有效降压提供依据.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新研究证据重新思考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β受体阻滞剂一直作为一类重要的降压药物而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以及改善预后方面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某些不良影响.客观认识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大程度的降低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艺芳;张倩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单药治疗血压控制达标率低,而联合治疗通过干预多种升压机制,不仅使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增高,而且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在众多联合治疗方案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能是优化的一种,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张君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命质量作为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已被广泛应用.生命质量评价对于高血压防治、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现就高血压生命质量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马丽娜;汤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调节凝血功能及其机制

    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心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从多个水平调节凝血级联反应,包括抑制凝血酶催化的凝血反应,以及增强凝血抑制物的抗凝作用,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大多与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无关,其调节凝血级联反应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信号蛋白的异戊二烯化.

    作者:周祁娜;黄全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处理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正随着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和拟行外科手术人数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尽管有很多近期的研究、综述和指南均把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危险的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预防作为关注焦点,但有关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一旦发生时相应处理方法的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因此就主要对外科手术背景条件下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和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其诊断与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王雅洁;于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常见单基因高脂血症的概述

    作为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直接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其中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清楚了解突变基因的位点,针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干预预防或及早进行治疗,可大大降低年轻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

    作者:王慧;郑金刚;柯元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现状及展望

    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脂肪等多种成熟组织,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很多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其可以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促血管生成、旁分泌等作用参与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改善心脏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肌再生治疗的细胞来源,现就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宋雷;杨跃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逐步被阐明,药物后处理作为一种更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研究.现重点阐述相关药物应用于再灌注期所模拟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主要环节或触发的具体物质,以及近几年来药物后处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作者:冯晓贺;张英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他汀预处理对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不仅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而且有明显的抗炎,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效能,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国内有关他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国外近年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现综述他汀预处理对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张铭;马长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和纤维蛋白原溶解失衡,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现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理生理、血脂异常、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雌激素改变、合并心房颤动、血尿酸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面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改变做一综述.

    作者:季亚娟;丁晓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率: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现有的证据及基本机制

    很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快心率在一般人群及各种心血管疾病人群中都联系着不良预后,这种联系在心率>80次min-1的时候已经比较明显.随着特异降心率药物的出现,单纯降低心率带来的获益也已经得到证实,另外,很多实验也已表明快的心率可能联系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顺应性的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炎症反应并可能增加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这些证据都表示,心率应该被列入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作者:龚玲;陈晓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发低钠血症应用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终末状态的表现,而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而传统的治疗低钠血症的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较多.作为新一代的利尿剂,研究表明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低钠血症中具有积极作用,现将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徐少东;施有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elacade——一种免疫调节疗法在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免疫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Celacade作为一种免疫调节疗法,通过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拮抗炎症反应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免疫炎性疾病.现综述了celacade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以及它在这些免疫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作者:伍勇;张振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压晨峰现象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概念的提出,所谓血压晨峰现象即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受内、外源性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生物节律性,且在清晨好发.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都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晨峰成为治疗高血压达标及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现就血压晨峰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冯品;王瑞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型降脂药依折麦布评价

    第一个肠道胆固醇吸收的选择性抑制剂依折麦布(商品名益适纯,EZETROL),是一种口服、强效的降脂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其它降脂药物不同(如:他汀类、胆酸螯合剂、苯氧酸衍生物和植物性固醇酯化物),可单独或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杂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纯合子谷甾醇血症(或植物甾醇血症).

    作者:赵水平;陈雅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早期生长反应元件的研究进展

    早期生长反应元件是关键调节因子,调节多个基因的表达;早期生长反应元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现对此做一综述.

    作者:黄鹤;黄德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钠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舒张功能不全是触发心肌细胞释放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重要因素.血浆BNP和NT-proBNP水平是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和预后判断重要的生化学指标,独立于传统的临床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现简要介绍血浆BNP和NT-proBNP检测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

    作者:屈克学;杨曙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是大量的研究均发现氧化应激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并发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从基础与临床两个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氧化应激、抗氧化应激药物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一些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后,对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关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首次报道是在1972年.但至今其发病机理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相关病理机制有:内皮功能障碍、微血管功能失调、冠脉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抵抗、炎症.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病理机制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机制相关.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理华;徐新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