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艺芳;刘坤申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一般常规治疗预后不佳.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基因治疗方法,补充缺失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抑制体内某些基因的过度表达等,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的目的,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现就心力衰竭基因治疗的作用靶点以及心脏基因转运技术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作者:孙培钰;李江;胡申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并长期维持(控制心律)和允许心房颤动存在,仅控制心率在目标水平(控制心率)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两种策略,就目前认识的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这两种策略以及前瞻性对照试验尚未解决的领域等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兰永乔;曾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房室阻滞和传导系统其他部位病变患者,常需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但近研究表明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左右心室同步可能比房室同步更重要.Kristensen 等报道:对窦房结功能不全患者AAIR 起搏与DDDR起搏相比可减少术后心房颤动(Af)的发生.他们的研究目的是观察右室心尖部起搏是否是心房解剖发生重构的可能原因,心房解剖重构后增加了Af发生的危险.这项研究结果对起搏方式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如兴;蒋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不稳定斑块的形态特点及病理生理特性的研究,对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水平,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通过对动物动脉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损伤建立起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目前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主要通过建立动物模型.不稳定斑块有其特点:大的脂核、薄的纤维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等.
作者:徐宝华;赵慧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标比率(goal rates)-高血压患者达到建议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百分率,是临床上降压药疗效重要的评价.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准确评价患者的高血压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并提供在24 h剂量期间降压药物疗效准确的度量.本研究为12周随机、平行组研究(4周单盲安慰剂期,随后8周双盲药物治疗期),报告在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袖带的DBP上,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建议的起始剂量哦美沙坦(olmesartan,olme)20mg/d,比氯沙坦(losartan,los)50mg/d,缬沙坦(valsartan,val)80mg/d及伊贝沙坦(irbesartan,irbe)150mg/d的起始剂量更为有效.现在的报告包括这12周试验2期的疗效变量的分析.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电图(ECG)证实的左束支阻滞(LBBB)常伴有左室肥厚(LVH),某些研究证实其他方面正常者LBBB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目前尚不明确ECG证实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左室几何模式和功能是否与LBBB有关.本文通过对氯沙坦减少高血压终点事件试验(LIFE研究)完成超声心动图(UCG)亚组研究患者的分析,对这一领域进行评价.
作者:刘璟瑜;曾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冬眠心肌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所致的心肌及左室功能持续性损害,改善心肌灌注血流,可使心肌及左室功能异常达到部分或完全恢复.冬眠心肌存在于多种临床综合征中.冬眠心肌在血流动力学、能量物质代谢、形态和组织学特征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临床上有多种无创性方法可用来检测冬眠心肌的存在,术前对心肌的缺血程度和范围进行准确的评估,是选择性地施行心肌血运重建术的主要依据.
作者:许耀强;陈道中;陈良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晕厥综合征.由于其病理生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VVS的诊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对VVS的发病机理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淑莲;李醒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正在世界范围内增长,美国估计每年新发生55万人,2001年因HF的出院人数约100万人.2004年治疗HF的费用约288亿美元.小于65岁HF患者8年内几乎80%死亡.因此,必须采用HF处理程序来节制治疗HF的费用和改善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HF疾病处理(HFDM)认识到HF是一种慢性衰竭性疾病,佳治疗需要一套包括医药、心理、行为和财政情况,并适合每一个体患者的功能整体性方案,HFDM包括:HF实践指南、多学科队伍共同处理、目标患者人群以及评价疾病处理程序的措施.
作者:康力;曾朝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的发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IPC分为快速相和延迟相,快速相IPC对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在IPC后1~2 h即消失.延迟相IPC在IPC后24 h出现,心脏保护持续时间长,保护范围广.现对IPC延迟相的机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春梅;张兴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深入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血管内皮细胞有密切的关系.现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张庆斌;刘伏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引起了心血管界的关注.现就端粒酶在正常心脏中的表达及活性的变化,端粒酶与心肌细胞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和检测心脏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常连生;郭志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妊娠相关蛋白-A是一种高分子量的锌结合金属蛋白酶,是易损斑块新的标志物.PAPP-A检测方便,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它在检测易损斑块方面的准确性,并且能够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现就其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作简要综述.
作者:孙宇;姚荣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心血管系统急症,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认为,免疫系统激活在AC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蝶呤作为一种细胞介导免疫激活的敏感标志物,其血清水平升高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谢荣盛;富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脂联素为脂肪组织的特异胶原样因子,是代谢综合征的关键致病因子之一.在肥胖、2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血浆脂联素浓度降低.业已证实,脂联素两种基因多态型(I164T和G276T)与糖尿病脂联素浓度高低相关.本文意就血中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与高血压罹病危险间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钠钙交换蛋白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钠钙交换蛋白被认为是钙超载的主要路径,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的机械和电活动功能障碍.钠钙交换蛋白抑制剂benzyloxyphenyl衍生物(KB-R7943、 SEA0400 和SN-6)能特异地、有效地抑制钠钙交换蛋白的Ca2+内流模式,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汪飞;杨双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哺乳动物心血管活动调节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RAS系统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研究和认识已为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相当有效的帮助.近来,一种新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被发现,ACE2的新的代谢通路对RAS系统传统代谢通路可能有着负性调节作用,ACE2代谢通路的发现为RAS系统的研究、认识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等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作者:邵颖;陆利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可分化成心肌细胞,减少缺血心肌,改善心功能.现概述目前临床可用的细胞移植种类、方法和应用范围.
作者:杨人强;刘晨;程晓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伴或不伴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均能有效地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对合并有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亦是有效的.另外,ACEI也是有效的降血压药,尽管当前的数据表明,在达到同等降压效果的情况下,ACEI和传统的降压药相比,并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
作者:黄燕;胥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国外伊布利特已广泛应用于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近年更有临床研究发现伊布利特与Ic类药物合用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成功率增加、而致严重心律失常与单用伊布利特时相当.现对伊布利特与Ic类药物合用的药理基础、临床试验结果及问题和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杨敏;廖德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