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辉;封兴华;吴国锋;肖晨亮;王博;毕云鹏
目的:探讨应用口内入路进行功能性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术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适应证.方法:白、红唇交界区域设计三角形皮瓣,结合口腔内粘膜切口入路,在恢复患侧唇峰、唇珠结构的同时,一次性完成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人中嵴的成形和鼻翼畸形的纠正.结果:本组30例患者伤口均为Ⅰ期愈合,鼻底丰满度良好,鼻孔横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人中窝及人中嵴形态良好.所有患者对轻微的白唇瘢痕能够接受,表示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口内入路功能性唇裂及鼻畸形修复术具有手术后瘢痕轻微,减少术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优点,结合口内切口入路可同期完成传统入路的各项操作要求,是治疗Ⅰ度裂或隐裂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尹立铮;尹宁北;赵振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TGF-β)超家族是一大类多效能细胞因子,分布及作用十分广泛.
作者:罗雯;何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加强两侧鼻翼软骨的强度,探索理想的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方法.方法: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加强两侧鼻翼软骨强度的方法对30例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行鼻畸形矫正术.结果:30例患者鼻翼塌陷畸形均得到了明显地改善,18例随访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排异反应.结论: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是一种理想的植入材料,通过运用这种材料,可以使双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矫正术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曹强;封兴华;蒋威;陆斌;张浚睿;魏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切开取出方法和同期假体隆乳的适应证.方法:在乳房彩超提示下,经腋窝或乳晕切口取出乳房内水凝胶和变性坏死组织,在受植腔良好情况下同时植入硅凝胶假体隆乳.结果:本组189例,术后随访3个月~5年6个月,注射隆乳并发症消失,同期假体隆乳156例术后乳房形状好、手感软.结论:针对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的不同情况,选择腋窝或乳晕切口能大限度取出乳房内水凝胶,尤其腋窝切口更隐蔽,应首选;对乳房受植腔良好者,同期置入假体隆乳安全可行、效果好.
作者:王炳航;王才盛;王珊珊;刘爽;王彤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乳头内陷是种比较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常为先天性,或为遗传性.单侧或双侧,双侧常见,发生率约为1.77%[1].先天性乳头内陷是由于乳头、乳晕的平滑肌和乳腺导管发育不良,乳腺导管间的纤维束挛缩牵引乳头向内,且内陷乳头多发育不良、细小,常没有乳头颈部.
作者:马瑛;严晓雪;赵晓丽;申璐璐;潘勇;杨力;鲁开化;郭树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将正畸与烤瓷贴面联合应用进行前牙美容修复.方法: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技术和烤瓷贴面联合治疗52颗前牙(21例患者),包括错位、扭转、过小、牙间隙,或伴牙齿部分缺损、色泽异常.结果:6~24个月随访显示:修复体边缘密合度良好,色泽形态自然,修复体和基牙边缘过渡自然,未发生敏感或其他牙髓症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于单纯采用正畸或修复都不能彻底解决的前牙美容修复问题,采用正畸与烤瓷贴面联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作者:兰晓静;钱红;杨顺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多发病.发病原因多数认为与外界风尘刺激、紫外线照射有关.
作者:李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下腹部慢性溃疡中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间,对5例不同原因引起的下腹部慢性溃疡患者进行修复,术前根据腹部组织缺损的大小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岛状股前外侧皮瓣,充分游离血管蒂部,在合适张力下经过皮下或开放隧道将皮瓣带蒂转移至下腹部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所有5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无远端坏死,术后加强供瓣肢体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6月,皮瓣及组织缺损区域外形良好.结论: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治疗下腹部慢性溃疡,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外形厚薄比较一致,可以作为修复下腹部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付松林;王建国;李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肥胖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营养过剩和体态异常的疾病.心理问题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指出,情绪和心理的障碍往往是肥胖的起因,也常常成为肥胖的后果.
作者:冯居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改良应用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的临床疗效,探讨矫正乳头内陷的方法.方法:回顾研究2007年4月~2008年12月,10例中重度乳头内陷患者,改良应用矫正器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内容包括:适应证选择、效果分析及并发症发生.结果:矫正器佩戴时间均为6个月,去除矫正器后随访6~12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例重度内陷患者已经顺利哺乳;没有并发症发生.在去除矫正器后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8个月.结论:改良应用乳头内陷矫正器适用于任何程度的乳头内陷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保国;乔群;赵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颊脂垫摘除术.方法:对30例颊脂垫肥大患者行颊脂垫摘除术,其中28例采用口内小切口径路行颊脂垫摘除术,2例在行面部除皱术的同时行颊脂垫摘除术.结果:对30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29例对面型改善效果满意,1例经再行下颌角肥大截除术后亦获满意疗效.结论:口内小切口径路行颊脂垫摘除术是一种理想的颊脂垫摘除手术方法,具有简便性、安全性、微创性、显效性,且并发症少,恢复快,符合美容手术原则.
作者:胡克苏;蒋平;王磊;祁俊;蔡玉辉;张逸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在皮肤重建中,剥脱性激光可在少治疗次数下提供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治疗中要汽化全部的表皮和部分真皮,愈合时间较长,并常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等并发症[1].
作者:余文林;李勤;刘宏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大面积牙体缺损通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及根冠修复,使多数残根残冠得以保留,会属桩以其良好的物理特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易于加工成精确的形状,在残根残冠的修复中得以广泛应用,但金属桩弹性模量大,易导致根管内牙本质局部区域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发生根折且会属机不透光会影响前牙修复体的美观,非贵会属桩核的腐蚀析出物沉积于牙龈组织或牙根导致变色.
作者:朱珊;边少峰;李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微静脉畸形,原称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葡萄酒色斑(port wine stains,PWS),为先天性、低血流量的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畸形,新生儿发病率约为0.3%[1],无明显性别差异.
作者:曹梁;余文林;李勤;程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内眦赘皮采用改良Y-V成形术,即Y-V推进并切除两边的三角形皮肤.之后,根据新内眦位置行重睑术.结果:2007年8月~2009年10月共矫正40例患者,35例经3个月~1年半的初步随访,术后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有5例出现内眦部增生发红,3~4个月逐渐软化消退.结论:采用重睑术同期改良Y-V成形术是矫正内眦赘皮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充分的矫正内眦赘皮,又尽可能的减少了切口设计,避免了过大瘢痕的产生,值得研究推广.
作者:庄(风劦);马海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完成后,虽此时颌骨骨骼畸形已得到矫正,但是由于神经肌肉还未适应新的甲衡,加之上颌骨前移或下颌骨后退手术瘢痕的牵拉,往往会存存不同程度的回复.
作者:高宇;刘清莲;刘怀勤;徐扬;蔡建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改良功能性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美学效果.方法:收集32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例,采用腮腺美容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区域性切除和SMAS筋膜填塞(或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等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随访6~24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患者面部外形满意度、腮腺区味觉出汗症状和术区感觉恢复情况,临床检查和淀粉碘试验评价面部外形、面神经功能和Frey's综合征.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随访6~24个月,腮腺区外形良好,凹陷畸形不明显.28例面神经功能评价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4例为Ⅱ级;3例术侧耳垂麻木,术后3~8个月触觉、痛觉和温度觉逐渐恢复;1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应用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尽可能保留了术后腮腺功能,有效减少了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获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作者:陈巨峰;李嘉朋;李金;符志锋;劳均平;冼淡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腋臭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代谢性疾病,常由于腋窝大汗腺过度分泌的有机物质和细菌分解所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所致.
作者:陈织;尹宁北;赵振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在皮肤科主要应用于治疗各种非黑素瘤皮肤肿瘤及其痛前病变,以及用于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嫩肤等,此外还可用丁银屑病、扁平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硬皮病、皮肤T淋巴细胞瘤、斑秃、寻常疣、Darier's病以及皮肤癣菌病等.本章主要介绍光动力疗法对银屑病、扁平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慢性苔藓样糠疹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治疗.
作者:李翠华;杨慧兰;刘仲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Q-switched Nd:YAG激光对培养状态下的人表皮黑素细胞生物效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用1064nm Q-switched Nd:YAG激光,光斑直径6伽,频率2HZ,分别用低能量密度与高能量密度进行照射.光学显微镜观察黑素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照射后0、24h、48h、72h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射24h后细胞周期与凋亡.结果:各能量密度组激光照射后即刻黑素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但24h后高能量密度照射组黑素细胞体积变小,树突数量减少,长度缩短.与对照组比较,低能量密度照射组黑素细胞增殖无显著差异,而高能量密度照射组显著降低,并在48h内逐渐下降至低点,随后又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低能量密度照射组S期细胞比率轻度增加,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高能量密度照射组S期细胞比率减少,凋亡率显著增加.结论:高能量密度Q-switched Nd:YAG激光照射对表皮黑素细胞的影响大于低能量密度,当其达到一定阈值时能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而这种损伤在一定范围内是可逆性的,黑素细胞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进行自我修复.低能量密度激光照射对黑素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作者:王玲;李承新;坚哲;高杨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