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淋巴瘤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分析及预后研究

郑敬;苑鑫;刘永辉;牛文凯;李逢将;刘慧莹;衡芝芝;金欣;肖秀斌

关键词:肺孢子菌肺炎, 淋巴瘤, 预后
摘要:目的 研究淋巴瘤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淋巴瘤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淋巴瘤患者确诊合并PCP,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患者的痰中检出耶氏肺孢子菌(PJ)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余15例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出PJ的特异性基因片段.首发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8例)、呼吸困难(13例).10例患者诊断时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10例为呼吸衰竭,其中7例给予机械通气,死亡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15例患者(75%)起病时存在白细胞下降,平均(3.2±2.8)× 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平均(374.6±197.2) U/L.平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2.6±4.4)分.支气管镜下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自肺门向外周的磨玻璃影,较少累及胸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及死亡组在化疗周期、白细胞计数、G试验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LDH、APACHEⅡ评分、延迟诊断、合并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热及渐进性呼吸困难,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并PCP主要的临床表现.血清LDH增高、高APACHEⅡ评分、延迟诊断、合并感染四种因素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相关文献
  •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性评价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他汀类药物治疗ARD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RCT研究文献,共入选1 48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治疗组709例,安慰剂对照组780例.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组比,他汀类治疗组无法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RR=1.01,95% CI 0.86~1.18,P=0.91),无法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MD=3.92,95% CI-14.10 ~21.94,P=0.67),也无法缩短其非机械通气时间(MD=0.65,95% CI-0.20 ~ 1.50,P=0.13)以及无肺外器官功能障碍时间(MD=1.20,95% CI-1.46~3.87,P=0.38).安全性评价显示他汀类治疗组肌酸激酶(CK)值显著升高(MD =6.92,95% CI 5.77 ~8.07,P<0.000 01).结论 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无法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其安全性亦需进一步评估.

    作者:董亮;李朗;严洁;严正;张秀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和肺气肿为重要特征,病程长且迁延不愈,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自噬在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噬根据其底物的不同,来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选择性自噬,如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内质网自噬(reticulophagy)、过氧化物酶体自噬(pexophagy)等,其中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的特异性自噬过程,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清除受损或多余线粒体的自噬现象.

    作者:王萌萌;韩锋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纵隔脓肿继发纵隔支气管瘘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以“间断发热,胸闷半个月”为主诉于2015年10月12日收入我科.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胸痛,发热,伴颈部压迫感,体温高38℃,为稽留热,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无牙周炎、扁桃体炎病史,无异物吞咽或误吸史,无外伤及局部软组织皮肤感染史.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示左前纵隔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规则,密度均匀,截面大小为5 cm ×3 cm,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诊断为:(1)前纵隔占位:肿瘤?(2)右侧胸腔积液.

    作者:杨麟;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诱导痰细胞分类特点及其与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诱导痰细胞分类特点及其与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65例初诊慢阻肺患者诱导痰细胞分类特点,分析其与肺功能、功能性呼吸困难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SGRQ)的相关性,并分析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与慢阻肺治疗反应性的相关性.结果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Neu)、巨噬细胞、Eos、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6.24±15.04)%、(5.75±6.96)%、(4.71±4.79)%、(1.30±1.09)%,其中Eos百分比≥3%者31例(60.78%).Neu百分比与FEV1、FEV1% pred、FVC、FVC% pred呈负相关(P均<0.01),与SGRQ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304,P=0.034).Eos百分比与FEV1/FVC呈负相关(r=-0.399,P =0.004).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治疗后,Eos百分比≥3%者肺功能及症状改善较Eos百分比<3%者更加显著(P均<0.05).结论 部分稳定期慢阻肺可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性炎症,诱导痰Eos百分比与慢阻肺气流受限呈负相关,对长效型糖皮质激素联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反应较好.

    作者:柳威;陈荣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在呼吸危重症治疗中的获益与风险

    呼吸危重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主要收治因呼吸系统疾病如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重症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等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这类患者在基于积极、复杂或包含创伤性操作等在内的急救抢救措施同时,还涉及多药联合应用,以挽救生命、改善预后.糖皮质激素作为RICU抢救患者的重要治疗药物之一,常在这类危重症患者中应用,且认为可为上述患者带来生存获益[1-5],尤其伴有重症感染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在抑制系统炎症反应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

    作者:肖永久;汪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垂体后叶素导致低钠血症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咯血是呼吸系统较常见的急症,其原因有多种,支气管疾病常见的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等;肺部疾病常见的有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较少见的有肺瘀血、肺栓塞等;一些心血管疾病,较常见的是二尖瓣狭窄所致的咯血,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引起肺动脉高压时,也可发生咯血;此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如多动脉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均可导致咯血症状的发生.临床止血应及时、迅速,以免患者发生大咯血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

    作者:关丽娜;孔英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淋巴瘤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分析及预后研究

    目的 研究淋巴瘤患者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淋巴瘤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淋巴瘤患者确诊合并PCP,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患者的痰中检出耶氏肺孢子菌(PJ)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余15例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出PJ的特异性基因片段.首发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8例)、呼吸困难(13例).10例患者诊断时血气分析为低氧血症,10例为呼吸衰竭,其中7例给予机械通气,死亡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15例患者(75%)起病时存在白细胞下降,平均(3.2±2.8)× 109/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平均(374.6±197.2) U/L.平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2.6±4.4)分.支气管镜下无特异性表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自肺门向外周的磨玻璃影,较少累及胸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及死亡组在化疗周期、白细胞计数、G试验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LDH、APACHEⅡ评分、延迟诊断、合并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热及渐进性呼吸困难,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并PCP主要的临床表现.血清LDH增高、高APACHEⅡ评分、延迟诊断、合并感染四种因素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郑敬;苑鑫;刘永辉;牛文凯;李逢将;刘慧莹;衡芝芝;金欣;肖秀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浅谈弥散功能测定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肺泡弥散是指肺泡内的气体分子(主要包括O2和CO2)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膜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常以弥散量(DL)作为衡量的指标.它是指肺泡膜两边分压差为1.0 mm Hg(1 mmHg=0.133 kPa)时每分钟内所能通过的气体容积,通常以mL为单位.肺弥散功能测定就是用来检查肺弥散能力的一种方法,但在其临床应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和拙见整理如下.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肺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肺癌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肺癌相关的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肺癌并发VTE延长住院时间,带来高费用、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2],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肺癌并发VTE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潘颖超;陆月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1995株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至2015年住院患儿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6 236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 995株,阳性率为31.99%.1 281株(64.21%)来自男性,714株(35.79%)来自女性.患儿年龄1 d~14岁,平均年龄(1.2±2.1)岁,其中小于1岁的患儿有1 393例(69.82%).1 99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 016株(50.93%),革兰阳性菌704株(35.29%),真菌275株(13.78%).分离率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29.82%、15.09%、13.18%、12.73%和5.9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31.76%,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100.00%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52%~5.93%,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妥布霉素耐药率<30.00%.结论 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人群中1岁以内婴儿比例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分离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和肠杆菌属为主,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各有差异,临床应参照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秀红;李朗;董亮;耿先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膈肌放电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膈肌放电的影响.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大潮气量组(10 mL/kg)、小潮气量组(5 mL/kg)和对照组.大潮气量组和小潮气量组大鼠进行不同潮气量的容量控制通气4h,对照组麻醉后进行自主呼吸.在0、2、4h分别测定大鼠膈肌放电情况,并监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分析大鼠膈肌放电在不同潮气量和通气时长下的变化趋势以及SpO2 PetCO2与膈肌放电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大潮气量组膈肌放电频率降低,膈肌放电面积增大,膈肌放电振幅×膈肌放电频率(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潮气量组膈肌放电频率及膈肌放电面积无显著差异,仅膈肌放电振幅×膈肌放电频率(A×R)明显升高.SpO2在对照组及大潮气量组有所下降,PetCO2在大潮气量组也有所下降,其余各指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膈肌放电的影响不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兴奋呼吸中枢,增强膈肌放电,而大潮气量则表现为抑制效应.

    作者:王云霞;董慧;张成;周天渝;孙超;王广发;张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痰培养联合曲霉血清学GM试验对诊断侵袭性曲霉感染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评价痰培养联合曲霉血清学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侵袭性曲霉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间疑似曲霉感染的216例住院患者进行痰培养和血清ELISA检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估痰培养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测的疾病识别能力.结果 痰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0.4%和69.9%,GM试验为94.3%和94.5%,二者联合检测可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至98.1%和99.4%.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可信区间为0.929~0.992.结论 痰真菌培养联合血清GM抗原检测能大幅提高曲霉感染病例的临床诊断效率.

    作者:刘利华;刘元元;高东田;李怀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1预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近期死亡率的价值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近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中符合VAP诊断标准的患者118例,依据28 d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两组间基础资料,以及诊断后第1、4和7d的HMGB1、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全身感染性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预测VAP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预测近期死亡率的准确性.结果 存活组87例,死亡组31例.死亡组和生存组之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各时间点的HMGB1水平、APACHEⅡ和SOFA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4d的HMGB1(P=0.031)、APACHEⅡ(P=0.018)和SOFA评分(P =0.048),第7d的HMGB1(P=0.087)、APACHEⅡ(P =0.073)和SOFA评分(P=0.049)与VAP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第4d的HMGB1(HR=1.43,95%CI1.07~1.78,P=0.021),第4d的SOFA评分(HR=1.15,95%CI 1.06 ~1.21,P=0.019)和第7d的HMGB1(HR=1.27,95%CI 1.18~ 1.40,P=0.003)是预测VAP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第4d的HMGB1 >51.2 μg/L(敏感性92.7%,特异性81.9%),第4d的SOFA评分>7.9(敏感性68.9%,特异性71.0%),第7d的HMGB1 >47.5 μg/L(敏感性73.2%,特异性88.2%)是预测VAP患者28 d死亡的理想阈值.结论 HMGB1是一种可有效预测VAP近期死亡率的新指标.

    作者:杨丹芬;谢园媛;宋根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以急性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症状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八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通过对以急性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症状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临床特点的分析,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2009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以急性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症状的8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4.8±9.2)岁.主要表现为发热(8例)、气促(8例)、进行性呼吸困难(8例)、干咳(6例)、肌力减退(8例),7例有典型皮疹.8例肌电图检查呈神经源性或肌源性损害,7例肌肉活检符合肌炎,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双肺弥漫磨玻璃样改变或实变影.全部患者入院第1d即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并于入院后第(2.3±1.4)d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单用或联合静脉环磷酰胺治疗.6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死亡.结论 发热、气促、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肌力减退为PM/DM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的主要症状,大部分有典型皮疹,结合HRCT、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特点可诊断本病,早期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及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陈小波;罗群;李时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患者致死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患者的致死原因.方法 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哮喘与ACOS患者,其中哮喘患者348例,ACOS患者145例.通过病历记录获得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基于不同结局分为两组以及FEV1% pred分为三组,分析对比其基本特征以及致死原因,对连续性数据采用t检验,离散型数据采用x2检验或Fish精确检验.结果 不同结局的患者在年龄(t =3.457,P<0.001),性别(x2=15.394,P<0.001)和烟龄(x2=12.418,P=0.002)等方面,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ACOS患者,不同结局患者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3,P=0.008),ACOS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哮喘患者,男性ACOS患者的人数偏高,占86%.恶性肿瘤是导致ACO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5%患者死于恶性肿瘤;其次是肺炎,约26%;第三是心血管疾病,占16%.FEV1% pred分组结果显示,当FEV1% pred≥50%,恶性肿瘤是引起ACO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当FEV1%pred< 50%,肺炎感染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三组患者致死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结论 恶性肿瘤是引起ACOS患者死亡主要的原因,其次是肺炎和心血管疾病.

    作者:彭琦;倪高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初始治疗对胸腔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初始治疗是否充分对社区获得性胸腔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符合英国胸科医师协会胸腔细菌感染诊断标准的急性社区获得性胸腔感染患者,按是否给予充分的初始抗生素及胸腔积液引流联合治疗分为初始充分治疗组(31例)和初始未充分治疗组(17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炎症指标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差别.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胸腔感染部位、伴发基础疾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初始充分治疗组体温较初始未充分治疗组下降更快,在治疗后第5、6、7d与初始未充分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0.1)℃比(38.3 ±0.2)℃,P<0.001;(37.4±0.1)℃比(37.9 ±0.1)℃,P<0.05;(37.4±0.1)℃比(38.1 ±0.2)℃,P<0.01].治疗后6周内,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沉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均>0.05),初始充分治疗组在治疗第1周时C反应蛋白(CRP)较初始未充分治疗组显著降低[(123.1±13.8)mg/L比(182.7±25.3) mg/L,P<0.05].初始充分治疗组较初始未充分治疗组住院花费显著减少[(28 367±3 328)元比(43334±7 134)元,P<0.05],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25 ±4)d比(34 ±4)d,P<0.05].结论 初始选择正确的抗生素并联合充分有效的胸液引流可以使患者体温及CRP更快地下降,从而降低住院花费、缩短住院时间.治疗5d体温是否低于37.5℃以及CRP是否明显下降是评价初始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治疗措施.

    作者:姜红妮;汤敏;刘洁;瞿介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否可抑制肺部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环节.方法 以脂多糖(LPS)腹腔注射法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将84只雄性昆明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2只,包括空白组、LPS组、地塞米松(DXM)组(LPS+DXM)、HSYA低剂量组(LPS+HSYA6 mg/kg)、HSYA中剂量组(LPS +HSYA 15 mg/kg)、HSYA高剂量组(LPS+ HSYA 37.5 mg/kg),以及HSYA对照组(生理盐水+HSYA 37.5 mg/kg).采用ELISA法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6水平;RT-qPCR法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 HSYA在浓度分别为6、15、37.5 mg/kg时均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中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TNF-α、IL-1β及IL-6蛋白的表达,且抑制效应随着HSYA剂量升高而增强.DXM抑制效应强于HSYA.结论 HSYA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中TLR4、TNF-α、IL-1β及IL-6表达升高有抑制作用,且呈现一定的量效趋势,但其抑制效应弱于DXM.

    作者:宋丽娟;朱煜;金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支气管扩张症住院且有完整资料的283例患者,随访至2015年10月,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呼吸困难评分、影像学资料,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指标,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283例患者中好转231例,死亡52例,患者1、2、3、4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6%、71%、4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RR=2.222,95% CI1.145~4.314)、BMI< 18.5 kg/m2(RR=2.328,95% CI 1.205~4.497)、肺HRCT累及肺叶数≥3个(RR=0.382,95% CI 0.188~0.774)、FEV1% pred< 70%(RR=1.032,95% CI 0.923~1.180)是影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识别危险因素有利于支气管扩张症管理.

    作者:盛伟利;张永祥;尹凤先;赵莹;刘亚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标志物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PC)、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探讨氧化/抗氧化失衡在慢阻肺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慢阻肺组)和100名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血清MDA、PC、8-OHdG和TAC的含量;同时对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检测,收集一般资料.慢阻肺组按是否吸烟分为吸烟亚组和未吸烟亚组,按气流受限程度分为轻-中度亚组和重-极重度亚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阻肺组患者血清MDA、PC、8-OHdG浓度明显升高(P均<0.O1),而血清TAC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吸烟亚组慢阻肺患者血清PC、8-OHdG浓度明显高于未吸烟亚组的慢阻肺患者(P均<0.05).重-极重度亚组的慢阻肺患者血清PC的浓度明显高于轻-中度亚组的慢阻肺患者(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慢阻肺患者血清PC、8-OHdG的浓度与FEV1% pred存在关联,血清中PC、8-OHdG的水平均与FEV1% pred呈负相关,且血清PC的水平对FEV1% pred的影响比8-OHdG大(β=-0.230,-0.219,P均<0.01).结论 吸烟引起慢阻肺患者血清PC、8-OHdG的水平异常升高,血清PC、8-OHdG的水平均与FEV1% pred呈负相关,表明氧化应激在慢阻肺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蒋雪莲;钟萍;黄成亮;孟原竹;何芳;范贤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阻塞性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一例

    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或抑制的患者,发病率在所有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占一半以上,预后差,病死率高.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aspergillus tracheobronchitis,ATB)是IPA的一种独特形式,其感染局限于气管支气管树.ATB常分为三种:溃疡性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ulcerative ATB,UATB)、伪膜性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pseudomembranous ATB,PMATB)、阻塞性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obstructiveATB,OATB) [1].

    作者:李晓晨;谢敏;饶晓玲;徐永健;刘先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