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柳曦;王金锐

关键词:颈动脉, 超声检查, 脑缺血,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 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患者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颅外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部位包括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多普勒波形的特点.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双侧颈总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差(△CCA-PSV)、双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差(△CCA-RI)、双侧颈内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差(△ICA-PSV)、双侧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差(△ICA-EDV)、双侧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差(△ICA-RI)及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VA-RI)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双侧ICA及VA收缩期S1与S2段波峰斜率比值的绝对值(LICA-SL1/SL2、RICA-SL1/SL2、LVA-SL1/SL2、RVA-SL1/SL2)均明显减低(P均<0.05);②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CA-PSV、△ICA-EDV、△VA-RI、右侧ICA-SL1/SL2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7以上;③患者组与对照组间ICA及VA多普勒波形的对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致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颅外颈动脉多普勒可预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RI诊断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的放射性肠炎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放射性肠炎(RE)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所致RE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RE以直肠发病多见,28例RE中,直肠25例(25/28,89.29%),乙状结肠2例(2/28,7.14%),直肠和乙状结肠1例(1/28,3.57%).病变肠壁在T2WI和DWI上均表现为“同心圆”分层状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同心圆”分层状环形强化;23例(23/28,82.14%)病变肠壁较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内壁较光滑,未见明确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3例(3/28,10.71%)病变肠壁不均匀环形肿胀增厚,局部内缘不规整,呈隆起状,2例(2/28,7.14%)伴发直肠-阴道瘘.结论 放射治疗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所致R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RE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仙海;高明勇;周新韩;卢瑞梁;赵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瓣狭窄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arteries,CTGA)合并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 spetal defect,VSD)时,常合并动力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PVS)[1-2].采用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的效果较好,术后动力性PVS自然消失,而CTGA合并器质性PVS时,常不能单纯选择ASO[3-5].本研究探讨CTGA合并器质性PVS的超声特征和诊断指标.

    作者:吕志宿;蒋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也是死胎、死产或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前诊断神经系统畸形是超声产前诊断的早应用之一.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 2011年8月在我院超声科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及外院疑诊胎儿畸形而来我院会诊的孕妇26400例,孕妇年龄17~44岁,平均(27.3±3.2)岁,孕周13~40周.

    作者:洪燕;覃伶伶;符小艳;游佳;肖欣;王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

    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对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12年3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34岁;其中3例以患肢肿大、皮肤颜色改变且症状逐渐加重就诊,9例以皮下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和局部皮肤颜色改变就诊;病程8~32年,病变范围15~28 cm.

    作者:王超峰;许进;秦石成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1例

    患者女,58岁,阴道不规则出血1月余.经阴道超声:子宫后位,长7.0 cm,宽6.3 cm,厚5.0 cm,体积增大,轮廓不规整,子宫肌层明显变薄,呈粗点状回声,分布不均匀,宫腔内可见约4.3 cm×6.0 cm×6.2 cm包块,形态欠规则,回声不均匀,其内见网格状无-低回声区.该包块浸润深度达子宫肌层的2/3,与肌层分界不清,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PWD示收缩期峰值流速20 cm/s,阻力指数0.5.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

    作者:方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误诊肝脏结核性肉芽肿1例

    患者男,45岁,间断性上腹痛半个月,无肝炎及结核病史;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AFP及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B超于肝左叶外侧段见约7.04 cm×4.82 cm较均匀低回声区.PET/CT:CT平扫发现肝左叶外侧段约6.60 cm×4.12 cm低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34 HU;PET显示肿块放射性明显增高,分布较均匀,内有散在小灶状放射性减低区,SUVmax=8.57.

    作者:任金武;王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腺癌甲状腺转移1例报道

    患者女,66岁,7年前曾因左侧乳腺癌接受改良根治术.入院查体于左侧颈前部触及约2 cm×3 cm肿物,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无压痛,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颈部淋巴结无肿大.B超:甲状腺左叶内见约1.8 cm×1.6cm×2.7 cm低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见点状强回声,内探及较丰富血流;甲状腺右叶内见两处低回声区,约0.4 cm×0.6 cm和1.2 cm×1.2 cm,后者边界不清.颈部CT:甲状腺左叶密度不均匀减低,边界欠清,不均匀强化;甲状腺右叶内1.1cm×1.9 cm低密度灶,中度强化;气管无受压移位;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A、B).

    作者:温群;尹化斌;孟凡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T2WI-DWI融合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目的 评价T2WI-DWI融合技术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13例前列腺癌及43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行MR检查,由2名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先审阅常规MR图像,诊断有无前列腺癌,随后在MR后处理工作站将T2WI与DWI图像融合,根据融合图像提供的信息再次做出诊断.结果 2名医师采用常规MRI及T2WI-DWI融合图像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3%00(40/56)、76.92%(10/13)、69.77%(30/43)和87.50%(49/56)、84.62%(11/13)、88.37%(38/43),以及60.71%(34/56)、61.54%(8/13)、60.47%(26/43)和80.36%(45/56)、76.92%(10/13)、81.40%(35/43).融合图像的准确率、特异度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T2WI-DWI融合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特异度,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作者:程悦;冯杰;刘晓斌;沈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前列腺结节

    目的 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经直肠超声造影(CETRUS)声像图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患者68个结节行CETRUS检查,观察内、外腺结节的增强特征,并对结节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利用ACQ软件定量分析前列腺良恶性结节增强方式的差异.结果 68个结节中,恶性46个,良性22个.前列腺癌CETRUS多表现为明显增强(40/46)、不均匀增强(41/46)、快进(36/46)、快出(30/46)、弥漫性增强(37/46).恶性结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强度明显大于良性结节(P<0.05).良性结节与周围组织呈同步灌注均匀增强.结论 CETRUS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前列腺癌结节的血流情况,相关参数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作者:张翠;张艳华;程文;刘莹;李洁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比较数字断层融合与数字X线摄影检出模拟肺结节的能力

    目的 利用仿真体模对比分析数字断层融合(DTS)与数字x线摄影(DR)检出模拟肺结节的能力.方法 采用五种规格(直径3、5、8、10、12 mm)、三种密度(CT值100、-630及-800 HU)的模拟肺结节共15个,先后分别置于体模两肺的上、中、下肺野,形成模拟肺结节共计90个(15个×6).以常规曝光参数分别进行DTS和DR,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DTS及DR对肺结节的检出率;测量DTS的辐射剂量,转换为有效剂量,与文献报道的DR有效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DTS对模拟肺结节的检出率为78.89% (71/90),DR的检出率为28.89%(26/90),DTS检出率高于DR(P<0.01);对于三种不同密度(CT值100、-630和-800 HU)的模拟结节,DTS与DR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TS的有效剂量高于文献报道的DR剂量.结论 对于肺结节,DTS较DR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作者:彭盛坤;曾勇明;赵峰;彭刚;郁仁强;王杰;蔡文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泪囊肿瘤(附2例报告)

    泪囊肿瘤(lacrimal sac tumor,LST)少见,多为恶性,早期一般不会引起泪道堵塞,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增大、阻塞鼻泪管,可导致溢泪,溢出脓性分泌物,易误诊为慢性泪囊炎而延误治疗.本文报道2例经病理证实的LST.

    作者:王利华;谷丽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肉瘤样肝癌1例

    患者女,56岁,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乏力、纳差,腹胀以进食后为甚,每日进食不足250 g;乙肝病史50余年,乙肝标记物阳性,未经正规检查及治疗.查体:慢性肝病病容,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巩膜轻度黄染,颜面部见多枚蜘蛛痣,双手轻度肝掌;腹平坦,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超声示肝包膜不光滑,实质点状回声粗大,于肝右前叶见11.6 cm×9.8cm不均质类圆形较强回声区,边界尚清,内部强弱回声相间,并见不规则无回声及多个斑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CDFI示内部见星点状血流信号,周边有彩色血流绕行.

    作者:孙厚坦;滕红;赵威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T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3例报告)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梭形细胞.本研究结合文献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例HEHE的影像学表现.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7、53和57岁,表现为右上腹间歇性疼痛,均无肝炎病史,甲胎蛋白等癌相关抗原正常.

    作者:翟跃杰;王志芳;杨义军;王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腹腔异物性肉芽肿18F-FDG PET/CT显像1例

    患者男,83岁,腹痛伴恶心呕吐1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发热,无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近几月感烧心、反酸、伴暖气,多于进食后平卧出现,无食欲不振;4个月前接受左侧腹膜后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腹膜后胃肠型间质瘤.血常规:WBC 8.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35;生化检查;AIB 33.1g/L;血糖:6.21mmol/L;BUN:15.14 mmol/L;Cr:146.6 μmol/L.入院后予抑酸、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全腹CT:于脾胃间隙见肿块影,与胃壁分界不清,其内见树枝状的略高密度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诊断:脾胃间隙内占位,考虑来源于胃的间质性肿瘤.PET/CT:脾胃间隙见肿块影,伴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大标准摄取值为1.5,大小8.0 cm×4.6 cm,与胃分界不清,间质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作者:段钰;李斌;吴晶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SCTA扫描触发方式对肺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Test-Bolus法和Bolus-Tracking法两种扫描触发方式对MS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68例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检查,根据扫描前预注射实验时的肺动脉监测峰值分为A组(≥150 HU)和B组(<150 HU),随机以Test-Bolus和Bolus-Tracking两种触发方法完成扫描;分析评估A、B两组中不同触发方式获得的CTPA图像质量,测量并计算右肺下叶基底动脉及同一层面伴行肺静脉密度的差值.结果 A组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质量优于Bolus-Tracking法(F=40.05,P<0.01),B组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质量优于Test-Bolus法(F=67.84,P<0.01).A组中采用Test-Bolus法获得的图像的成像密度差值高于Bolus-Tracking法(t=10.59,P<0.01),B组中采用Bolus-Tracking法获得的图像的成像密度差值高于Test-Bolus法(t=3.41,P<0.01).结论 对于小剂量预注射肺动脉监测峰值<150 HU的患者,采用Bolus-Tracking法触发扫描能增加成像成功率和提高图像质量;而对于监测峰值>150 HU者,采用Test-Bolus法则能更为合理.

    作者:肖虎;党军;木合拜提·买合苏提;刘文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分布广泛,在肿瘤边缘找到与其发生神经的连接关系是超声诊断该病的要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1例体表神经鞘瘤的声图像特征及误诊原因,探讨其与其他常见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体表神经鞘瘤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8~66岁,平均(40.2±17.5)岁.

    作者:李鹏;张惠;赵京;王彬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Tei指数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左心功能

    目的 探讨Tei指数对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3只随机分为两组:13只予垂体后叶素腹腔注射(实验组),10只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对照组).建模后分别记录两组大鼠心电图,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EF)、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及等容舒张时间(IRT),然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ICT、Tei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CT及Tei指数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EF相关性良好(P<0.01).结论 Tei指数及其相关参数能客观评价大鼠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左心功能,可作为基础研究中判断该期心功能异常的良好指标.

    作者:林蔚;白旭东;刘美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融合图像显示肝癌病灶

    目的 评估双源CT双能量线性混合(LB)和非线性混合(NLB)图像显示肝癌病灶的能力.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行肝脏双能量CT扫描,并将140 kV和80 kV两种能量图像进行融合,生成0.3LB、0.5LB、0.7LB、NLB1(λ=80 HU,ω=400 HU) 、NLB2(λ=150 HU,ω=200 HU)和NLB3(λ=80 HU,ω=200 HU)图像,比较肝动脉期6种混合能量图像和80 kV图像的背景噪声、肝内病灶的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背景噪声、病灶对比度和CNR在7种图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0.3LB图像比较,0.5LB、0.7LB、80 kV、NLB1、NLB2和NLB3图像的病灶对比度及CNR均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NLB1图像显示病灶的CNR大.结论 0.5LB、0.7LB及NLB技术能明显提高CT对肝癌病灶的显示效果,特别是λ为80 HU、ω为400 HU时,NLB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

    作者:曹建新;王一民;杨诚;张羽;王爱军;王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T透视引导下经皮放射性125Ⅰ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CT透视(CTF)引导下125Ⅰ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施行CTF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Ⅰ永久植入进行组织间放疗,包括原发性肺癌15例(15个病灶),转移性肺癌9例(13个病灶),共28个病灶,大直径2.1~7.6 cm(中位直径3.95 cm),单个病灶的处方剂量80~100 Gy.术后定期观察并发症情况,分析肿瘤局部控制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耐受手术,手术耗时30~75 min(中位时间46 min),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穿刺侧出现少量气胸,4例术后穿刺针道少量出血,无咯血;随访期间未发现放射性肺炎.中位随访时间31.5个月(8~46个月),病灶局部控制率78.57%(22/28);3年累积生存率为55.00%,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8~46个月),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F为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实时引导和准确定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肺部恶性肿瘤125Ⅰ粒子组织间放疗可达到理想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李家开;于淼;肖越勇;杨立;张金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MSCT诊断左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患者女,48岁,左颈部无痛性包块4年,1周前突然增大;无外伤及手术病史.查体:左颈部包块无波动感,站立位体积较卧位时缩小.CT平扫于甲状腺平面、左侧胸锁乳突肌后外方见3.40 cm×4.30 cm软组织密度块影,密度均匀,CT值42 HU,前缘与颈外静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无强化,静脉期与颈外静脉同步强化,周围见厚薄不均匀的囊壁,MPR示肿块位于颈外静脉后方,并见颈外静脉破口,VR示肿块与颈外静脉关系密切.

    作者:郑生喜;黄宝生;贾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