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懿;赵纪春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技术沉默生长激素受体(GHR)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预先合成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通过GenMuteTM外转染至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非特异性的siRNA)和特异转染组(转染特异性干扰GHR表达的siRNA)3组.分别利用real-time 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HR mRNA和蛋白在3组细胞中的表达,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能力,用Transwell法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 GHR mRNA及蛋白在特异转染组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GHR沉默后,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特异转染组肝癌细胞SMMC-7721中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Transwell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siRNA干扰GHR表达后,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减弱.
作者:钱崇崴;齐浩龙;冯梦龙;刘志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检索乳腺癌骨转移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虽然乳腺癌骨转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甚多,但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方法包括普通X线平片检查、骨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病理学活检及检测相关血清学指标.在临床治疗方面,有骨转移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杨勇;姜玉秋;王永高;栾梅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管镜、气囊鼻胆管探查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符合人选标准的43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逆行法游离胆囊并切除,再经胆囊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术或液电碎石术,气囊鼻胆管取石术、乳头扩张术和鼻胆管引流术,结石取净后,施行胆囊管汇合部切口和胆总管前壁切口一期缝合术.结果 有选择性地对43例胆总管内径0.3 ~ 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胆管镜下取净结石27例,联合气囊鼻胆管下取净结石9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7例.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鼻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治愈.术后发生轻症胰腺炎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经鼻胆管造影有1例呈现胆总管前壁切口一期缝合处轻度狭窄影像.无残余结石.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0%(3/43).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患者.结论 从本研究对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病例选择合适,腹腔镜、胆管镜、气囊鼻胆管同期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陈安平;高原;李华林;胡铤;王佳牧;张胜龙;刘进衡;索运生;刘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68岁.主因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3年伴出血1周入院.既往曾有高血压病史10年,3年前,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区一皮肤肿物,约“黄豆粒”样大小,暗红色,表面光滑,无触痛,周围皮肤正常,未行诊治.1周前肿物增大约“芒果样”大小,表面溃烂并出血,伴有局部疼痛,遂收入我科.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系统检查无特殊.专科情况:左侧腹股沟区可见大小约6.0 cm×5.0 cm肿物,表面呈菜花样,溃烂伴暗红色渗液,无恶臭,肿物伴有触痛,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图1).
作者:李明辉;赵静雅;冯运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及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门诊接诊的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予以药物封闭治疗辅以手法疏通及乳管灌洗治疗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经2~8周保守治疗后,其中101例(84.2%)痊愈,19例(15.8%)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手术治疗.对101例保守治疗痊愈患者随访30 ~ 42个月(中位时间为38.6个月),有9例(8.9%)出现复发.结论 对肉芽肿性乳腺炎采取药物封闭保守治疗,避免了全乳房切除术,复发率较低,疗效较好.
作者:吴恢升;伍建春;郑昶;王先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及严重胰瘘(B级及C级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150例因各种原因接受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61例,女89例;年龄18~78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尾切除术后发生胰瘘及严重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150例胰体尾切除术后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6.0%(54/150),术后住院时间为(9.1±6.2)d,再次手术率为2.7% (4/150),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7%(52/150),其中严重胰瘘即B级和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0.0% (15/150).发生胰瘘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6±9.3)d,再次手术率为7.7% (4/52).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4.919,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为恶性(OR=4.125,P<0.05)是胰体尾切除术后发生严重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可能会增加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风险,要加强患者营养治疗,改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胰瘘发生.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如果发生胰瘘,要警惕严重胰瘘发生的可能.
作者:张浩;谭春路;李可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全腹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我科64例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全腔镜组)和70例行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腔镜辅助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4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与腔镜辅助组相比,全腔镜组的吻合时间[(73.8± 10.3) min比(72.7±8.9) min,t=0.693,P=0.489]和清扫淋巴结数[(32.4±9.7)枚比(33.6±9.6)枚,t=-0.700,P=0.4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275.0±66.3) mL比(364.3±75.7)mL,t=-7.419,P=0.000]明显减少,切口长度[(3.0±0.8)cm比(7.3±1.7)cm,t=-19.354,P=0.000]明显减小、进食流质时间[(4.9±0.8)d比(6.0±0.7)d,t=-8.750,P=0.000]、肛门排气时间[(2.8±0.8)d比(3.9±0.8)d,t=-8.388,P=0.000]、下床活动时间[(1.3±0.5)d比(3.4±1.2)d,t=-14.118,P=0.000]、住院时间[(9.8±1.2)d比(13.0±1.5)d,t=-17.471,P=0.000]明显缩短,且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术后第1 d:(3.4±0.8)分比(6.2±1.3)分,t=-15.509,P=0.000;术后第3d:[(1.7±0.6)分比(4.0±0.8)分,t=-18.799,P=0.000]明显降低和需要的止痛剂剂量[(1.7±0.7)支比(4.0±2.1)支,t=-8.912,P=0.000]明显减少.腔镜辅助组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7% (4/70).全腔镜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或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与小切口辅助吻合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疼痛感轻等优势,近期效果显著.
作者:蔡逊;叶家欣;马丹丹;金炜东;张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以探讨佳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时机.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96例初始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全甲状腺切除组(n=50)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n=46),分别于术后第1、2、4、5、7、14d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TSH.结果 ①全甲状腺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除第5d一过性升高外,总体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14 d时其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T4、FT4水平在术后出现短暂升高后,至术后第4d时开始下降,至术后第14d时T4水平仍于正常值范围内,FT4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血清TSH在术后第1d呈一过性降低,术后第2d开始升高,至术后第4d时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随后继续升高.②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较术前呈降低趋势,至第5d起开始升高,但至术后第14d时仍低于术前水平.血清T4、FT4术后呈升高趋势,于术后第2d达高峰后随后下降,至术后第14d时其水平仍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血清TSH先降低,术后第4d开始升高,于术后第7d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4 d达正常参考值上限.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相关激素呈动态变化,临床应该根据其激素水平变化确定开始TSH抑制治疗时间.当术后TSH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可作为启动TSH抑制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许军;李朋;肖光雄;金哲龙;张浩;李景;胡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血管瘤常发生于皮肤和黏膜,而肝脏是好发血管瘤的实质脏器.病理可将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肝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见.近20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健康体检日益简便,“正常人”发现肝血管瘤的几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为此而困扰不安;而众多医生,甚至专科医生对此症的看法和建议也各不相同;用于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也不断创新、层出不穷,大有令人不知所措之势.不过经过一段肝血管瘤诊治的“乱世之秋”后,近年来已有多个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问世.尽管如此,对肝血管瘤的诊治仍未达到原则上的高度共识,在众人相继追逐精准医疗的今天,回顾近年对肝血管瘤的诊治,特别是手术治疗,仍存在众多医疗和社会问题,距离精准医疗还相距甚远.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困难型阑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腹腔镜下切除的51例困难型阑尾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8.5±12.9)岁.急性腹痛发作时间平均46.5 h.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3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另有1例疑似Crohn病(二次手术后明确).手术难点:阑尾显露困难、阑尾根部处理困难、阑尾系膜处理困难.本组患者除1例术中疑似Crohn病经二次手术证实为末段回肠Crohn病外,其余50例切除困难型阑尾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 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8h,住院时间平均6d.术后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孔感染,1例患者发生粪漏,1例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困难型阑尾在腹腔镜下切除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能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
作者:顾纪明;蒋晖;杜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对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手术治疗的55例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5例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男13例(23.6%),女42例(76.4%);年龄23~68岁,平均49.2岁.肝血管瘤病灶单发者16例,多发者39例,其中2个病灶者10例,3个及以上病灶者29例.肝血管瘤主要分布部位以右肝居多,占47.3%(26/55).复杂巨大肝血管瘤直径为10.2 ~ 50.0 cm,平均直径为16.2 cm.10.0~15.0 cm者占61.8% (34/55);>15.0 cm者占38.2% (21/55),其中>25,0 cm者占9.1%(5/55).术前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杂巨大肝血管瘤的手术切口多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占60.0%(33/55).手术方式采用包膜外剥除28例,肝切除27例.血流阻断方法采用Pringle法17例,保留健侧肝动脉的改良Pringle法12例,半侧入肝血流阻断1例.手术时间为85 ~ 420 min,平均202 min.术中失血量50 ~3 000 mL,平均失血量855.5 mL.其中50~200mL7例,200 ~ 1000mL32例,1 000~3 000mL 16例.有47.3%(26/55)的患者未输任何血液制品,而自体血回输率占18.2% (10/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7% (7/55),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8d.结论 复杂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的、可行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处理出血,同时需要注意防治胆管损伤所致的胆汁漏.
作者:贾昌俊;戴朝六;卜献民;徐锋;彭松林;许永庆;赵阳;赵闯;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行TME手术的44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36例.采用x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例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其中22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4例患者行横结肠造瘘术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术前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未手工加强缝合是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10 g/L、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新辅助放化疗及吻合口距肛门距离<5 cm是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患者的基础状态、吻合口局部情况、术中操作等因素均可影响吻合口瘘的发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吻合口瘘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结肠造瘘进行处理.
作者:孔杰;甘从存;徐士杰;江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收治的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术前行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均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2例.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只为明确诊断及缓解症状,确定其组织学分型后采用相应的放化疗,患者的分期、组织学分型及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与预后都是相关的.
作者:陈晨;高庆军;赵代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种病理类型,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其发病率为0.4% ~ 20.0%,在尸检病例中检出率约为0.4% ~ 7.3%,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70%,好发于30 ~ 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5)[1-2].
作者:戴朝六;贾昌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脓毒症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和盲肠穿刺结扎(CLP)组(n=27),CLP组根据术后取材时间不同分为6、12和24h 3个亚组(n=9).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CLP组以CLP术制作脓毒症模型,于造模后6h、12h及24 h处死大鼠,取血清标本,检测血清ALT、BUN、Cr、CK和LDH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血清ALT、BUN、Cr、CK及LDH水平变化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12h时均达到高水平,24 h时均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脓毒症大鼠血清中ALT、BUN、Cr、CK和LDH随时间依赖性改变,与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CLP术后大鼠肝、心、肾功能逐渐受损,12h功能障碍显著,12h后器官可能已发生不可逆病变.
作者:谢富佳;杨欢;张文敬;岳建云;柴琛;鲁彦;曹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 ~ 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77例成功实施全腹腔镜肝切除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35例,其中左肝外叶切除术23例,左半肝切除术4例,右半肝切除术3例,肝Ⅲ段切除术1例,肝Ⅵ段切除术1例,肝Ⅵ、Ⅶ段切除术2例,左肝外叶联合Ⅵ、Ⅶ段切除术1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43例.手术时间(163.6±62.3) min,术中出血量(273.6±282.4) mL.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现功能性肠梗阻,3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均顺利恢复,术后住院时间(7.2±2.5)d,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等近期疗效优势,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肝实质离断平面,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及妥善处理肝断面.
作者:黄登;郑树国;李建伟;陈健;范毓东;郭鹏;王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步法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采用三步法射频消融术,主要实施步骤为:第一步,射频消融损毁血管瘤主要供血动脉,阻断入瘤血流;第二步,抽取血管瘤体内残存血液,缩小肿瘤体积;第三步,射频消融损毁缩小的血管瘤组织.结果 2015年5~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巨大肝血管瘤(5.8~9.6 cm)患者13例,共13个病灶,术前血管瘤大径中位值8.0 cm,抽血量中位值78 mL,抽血后血管瘤大径中位值为5.3 cm,抽血前后血管瘤大径经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瘤血供损毁时间(4.4± 1.0) min,肿瘤射频中位次数为4次,肿瘤射频时间中位值为16 min,总手术时间中位值20 min.术后有3例病灶出现肿瘤残余,其余10例病灶均一次性损毁完全,肿瘤损毁率85.9% ~ 100%,平均为97.0%,完全损毁率为76.9% (10/13).术后住院时间(3.9±1.2)d.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予保守治疗后缓解,患者顺利出院.结论 从本研究有限数据的研究初步得出,三步法射频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实际临床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验证.
作者:刘辉;张曦;谭运华;冯晓彬;闫军;马宽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α肾上腺素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中肺脏水调节能力的影响.方法 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SAP组,SAP组根据造模后取材的不同时相分为SAP 4 h组和SAP 24 h两个亚组,每组5只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肺脏的肺水清除率(AFC),然后进一步应用α1肾上腺素抑制剂prazosin和α2肾上腺素抑制剂yohimbine处理SAP组大鼠后再观察AFC的变化.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α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mRNA在各组大鼠肺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各组肺脏湿干比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4 h(P<0.05)和24 h (P<0.05)时的肺脏湿干比均明显下降;与SAP组4h时比较,SAP组24 h时的肺脏湿干比进一步降低(P<0.05).②AFC变化:SAP组大鼠肺脏在4h和24 h时的AFC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SAP组24 h时较4h时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α1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prazosin或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yohimbine作用后,其AFC较SAP组相应时相均明显下降(P<0.05),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经prazosin和yohimbine联合作用后,其AFC较SAP组、SAP+prazosin组和SAP+yohimbine组相应时相均明显下降(P<0.05),几乎完全抑制到假手术组的水平(P>0.05).③SAP组4h和24h时,大鼠肺脏组织中α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SAP组24 h时较SAP组4h时仅轻度下降,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提示,α1、α2肾上腺素受体均可能参与了大鼠SAP时肺脏水的调节.
作者:徐进;许维雪;梁含理;梁杰佳;王海南;张伟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高龄(>70岁)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治疗中的价值,分析这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90例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发症、转归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其中15例患者症状缓解、一般情况改善后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2例患者经胆囊置管引流及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顺利拔管(带管时间<1个月),13例患者带管出院并定期冲管,症状明显缓解后拔管(带管时问1 ~2个月).住院时间15 ~ 30d,平均11.5 d.结论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对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治疗效果较好且治疗方法简单.
作者:马建伟;杨晓军;付兆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因“腹痛、腹胀伴四肢颜面水肿7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因十二指肠降部肿瘤(10 cm×8 cm)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25/50 HP,高度危险性,侵犯黏膜层.免疫组织化学:Dog-1(+),CD11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周开始服用印度Natco公司生产的伊马替尼片(Imatinib) 400 mg/d(商品名:格列卫,每片100 mg,批号:700931).服用3个月后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伴四肢及颜面水肿入院.
作者:郭庆金;马家驰;李一平;顾远晖;詹渭鹏;陈晓昌;汪旭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