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

闫开旭;刘宏斌

关键词:喉返神经, 显露, 保护, 腔镜甲状腺手术, 超声刀
摘要:目的 探讨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的技巧,预防喉返神经医源性损伤.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行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利用甲状腺下动脉、气管食管沟及甲状软骨下角显露喉返神经.结果 45例患者中,行单侧腺叶大部切除18例,行单侧腺叶切除22例,行双侧腺叶大部切除5例;手术时间108 ~ 125 min、(120±7)min,术中出血量18~25mL、(23±4) mL.术后均无不适,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其余均正常,且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有利于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住院的5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结果 511例患者中,胆囊结石274例(胆囊结石组),无胆囊结石237例(对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胆囊结石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0),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控制混杂因素后,合并糖尿病[OR=4.491;95% CI为(2.021,9.976);P<0.001]、TC水平[OR=2.548;95% CI为(1.944,3.338);P<0.001]、HDL-C水平[OR=0.115;95% CI为(0.056,0.237);P<0.001]及FBG水平[OR=1.277;95% CI为(1.086,1.502);P=0.003]均是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合并糖尿病者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TC和FBG水平越高,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越高;HDL-C水平越高,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越低.结论 高TC和FBG水平、低HDL-C水平及合并糖尿病均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清;金俊哲;吕洪洋;邢保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FOXA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叉头框蛋白A2 (forkhead box A2,FOXA2)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2013年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切除的85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ICC组织中FOXA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85例患者中,50例FOXA2呈高表达,35例呈低表达.ICC患者中FOXA2的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0),Ⅰ+Ⅱ期患者的高表达率高于Ⅲ+Ⅳ期患者.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3~73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随访期间65例肿瘤复发,64例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卫星灶、FOXA2低表达及CA19-9水平升高者的术后复发率更高(p<0.050),肿瘤神经侵犯、存在卫星灶、FOXA2低表达和术前CA19-9升高者的术后生存情况差(P<0.050).结论 FOXA2呈低表达的ICC患者的预后较差,FOXA2可能是反映ICC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川;沈俊颐;文天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浅谈3D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已有20年.在结直肠外科领域,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凭借其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近年来,3D技术与腹腔镜的完美结合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提供了全新的手术体验.1990年德国人研发出了3D腹腔镜设备,但因使用体验较差及技术限制,当时未能得以推广[1].随着科技的进步,成熟的3D技术改善了视觉疲劳等缺陷,使3D腹腔镜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普及.2012年,3D腹腔镜技术进入中国,其特有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给外科医生带来了超强的视觉冲击,在许多医院它甚至超越了原来的2D腹腔镜,成为术者的首选术式.现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3D腹腔镜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张卫;朱晓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分为观察组44例(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和对照组43例(采用普通鼻胃管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以评判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总体而言,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排便缓解时间及腹部X线平片示肠梗阻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48 h内腹痛腹胀缓解率、置管第1天引流量、24h腹围缩小量及24h内胃肠减压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可有效引流肠内容物,较早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征;桑畅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显露与保护

    目的 探讨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显露的技巧,预防喉返神经医源性损伤.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行胸壁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利用甲状腺下动脉、气管食管沟及甲状软骨下角显露喉返神经.结果 45例患者中,行单侧腺叶大部切除18例,行单侧腺叶切除22例,行双侧腺叶大部切除5例;手术时间108 ~ 125 min、(120±7)min,术中出血量18~25mL、(23±4) mL.术后均无不适,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其余均正常,且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术中显露喉返神经有利于避免喉返神经损伤.

    作者:闫开旭;刘宏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对进展期胃癌行FOLFOX化疗临床结局的预测意义

    目的 评估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Ⅰ,IGF-Ⅰ)水平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FOLFOX)化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接受FOLFOX方案化疗的9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第1天经静脉给予剂量为85 mg/m2的奥沙利铂(输注时间不短于2h),在第1天和第2天静脉推注剂量为20 mg/m2的甲酰四氢叶酸(推注时间约10 min),再立即静脉推注400 mg/m2的5-氟尿嘧啶,而后维持22 h持续滴注剂量为600 mg/m2的5-氟尿嘧啶.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化疗前的血清VEGF和IGF-Ⅰ水平.探索血清VEGF与IGF-Ⅰ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血清VEGF与IGF-Ⅰ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化疗前的血清VEGF与IGF-Ⅰ水平分别为(464.4±57.4) pg/mL和(33.5±7.3) ng/mL.血清VEGF水平与手术史、Lauren's分型、治疗前肿瘤TNM分期及病理学类型均相关(P<0.05),血清IGF-Ⅰ水平与治疗前肿瘤TNM分期及转移的器官数目均有关(P<0.05).SD+PD患者化疗前的VEGF水平和IGF-Ⅰ水平均高于CR+PR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化疗疗效(HR=1.764,P=0.006)、转移的器官数目(HR=1.662,P=0.015)、血清VEGF水平(HR=1.834,P=0.012)和血清IGF-Ⅰ水平(HR=1.855,P=0.008)均为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的预测因素,血清VEGF水平(HR=2.205,P=0.002)和血清IGF-Ⅰ水平(HR=1.931,P=0.004)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测因素.结论 血清VEGF和IGF-Ⅰ可作为接受FOLFOX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因素.

    作者:晋国权;李淼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LC联合LCBDE对老年与非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老年与非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5例行LC+LCBDE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4例(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111例(年龄<65岁),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各并发症、计划外镇痛、取石是否成功、中转开腹、结石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 ①术中和术后指标方面.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但老年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长(高)于非老年组,且老年组的留置T管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0).②术后并发症和计划外镇痛方面.2组患者的胆汁漏、腹膜炎、术后出血、呕吐、胸痛、术后发热(>38.5℃)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但老年组的计划外镇痛比例较非老年组高(P=0.007).③手术疗效方面.2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中转开腹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LC+LCBDE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同样安全、有效,值得积极推广和广泛应用.

    作者:王树金;李宁;李蓓;胡海杰;陈利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及术后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初探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的变化情况及甲状腺术后低钙血症(postthyroidectomy hypocalcemia,PHC)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95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PHC共27例(PHC组),占28.42%;血钙正常68例(正常血钙组),占71.58%.术前PHC组与正常血钙组的血钙水平和P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HC组的血钙水平和PTH水平均低于正常血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PHC组的血钙和PTH水平均降低(P<0.05);正常血钙组的血钙水平变化不大(P>0.05),但PTH水平降低(P<0.05).PHC组和正常血钙组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HC组的手术方式与正常血钙组不同(P<0.05),PHC组接受双侧腺叶手术的比例较高.结论 甲状腺手术后PTH值影响PHC的发生;手术范围越大,术后患者可能越容易发生低钙血症.

    作者:张伟明;王海南;李鹤;梁杰佳;许维雪;徐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疗效与优势.方法 前瞻性收集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56例(置管引流组)和腹腔镜组64例,分别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引流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置管引流组的体温恢复时间[(22.23±2.54)h比(31.53±2.77)h]、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25.85±2.60)h比(36.58±2.87)h]、抗生素应用时间[(3.68±0.77)d比(5.39±0.89)d]、住院时间[(5.34±0.61)d比(6.91±0.81)d]、住院费用[(5 344.76±912.98)元比(7 632.50±1 198.57)元]及并发症发生率[1.8%(1/56)比14.1% (9/64)]均短于(低于)腹腔镜组(P<0.050),但引流时间却长于腹腔镜组[(8.31±0.80)d比(4.49±0.92)d,P<0.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值得应用.

    作者:谢飞;牟廷刚;杨林;赖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男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的病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的方法,对MBC的病因、治疗等进行综述.结果 家族史、乳腺癌易感蛋白1/2(BRCA 1/2)基因突变、雌雄激素水平不平衡等众多因素是导致MBC发生的危险因素.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MBC患者中具有可行性.放疗可以控制MBC的局部复发,化疗可能对远期生存率有益.MBC的内分泌治疗原则不能完全等同于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结论 MBC的危险因素众多,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均可使MBC患者获益,但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证.

    作者:邓锋;阿迪力江·买买提明;栾梅香;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T2DM大鼠行Roux-en-Y胃旁路术后血清Ghrelin和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 surgery,RYGB)后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中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先将30只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22只和空白对照组(CSO组)8只.糖尿病组的22只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饮食6周后,再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终成功建立T2DM大鼠模型18只.将建模成功的1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RYGB组10只和假手术组(DSO组)8只.RYGB组大鼠接受RYGB,DSO和CSO大鼠接受假手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周测定3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Ghrelin及Visfatin水平,计算术后4周时的肥胖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相较于术前,RYGB组大鼠的体质量、肥胖指数,FBG水平、FINS及Visfatin水平均降低(P<0.050),ISI值和Ghrelin水平升高(P<0.050),但DSO组和CSO组大鼠手术前后的体质量、体长、肥胖指数、FBG水平、FINS水平、ISI值、Ghrelin水平及Visfati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此外,3组大鼠手术前后的Ghrelin和Visfatin水平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YGB组的Ghrelin、Visfatin水平的差值较DSO组和CSO组大(P<0.050),但DSO和CSO组的Ghrelin、Visfatin水平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术后血清Ghrelin水平的升高和Visfatin水平的降低可能是RYGB治疗肥胖型T2DM的重要机理.

    作者:尹彦斌;王跃生;张立海;苏德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根治性远端胃切除后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消化病医院接受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862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Roux-en-Y组、BillrothⅡ式吻合+Braun组(B-Ⅱ+Braun组)及Billroth Ⅰ式吻合组(B-Ⅰ组),再按性别、年龄(差异<5岁)、肿瘤直径(差异<1 cm)、肿瘤pT分期及肿瘤pN分期为匹配变量,行Gmatch配比以减少组间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后,比较3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近期(30 d内)并发症、术后1年以上胃镜复查结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①围手术期相关指标.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半流食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不同(P<0.050):B-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P<0.012 5),但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B-Ⅰ组术后首次进半流食的时间较B-Ⅱ+Braun组早(P<0.012 5),但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比较、Roux-en-Y组和B-Ⅰ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B-Ⅱ+Braun组和B-Ⅰ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Roux-en-Y组(P<0.012 5),但B-Ⅱ+Braun组和B-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②术后近期并发症.Roux-en-Y组、B-Ⅱ+Braun组及B-Ⅰ组分别发生并发症4例(12.5%,4/32)、2例(6.2%,2/32)及1例(3.1%,1/32),但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③术后1年以上胃镜复查结果.3组患者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均不同(P<0.050):Roux-en-Y组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B-Ⅱ+Braun组和B-Ⅰ组(P<0.012 5),但B-Ⅱ+Braun组和B-Ⅰ组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④生存情况.Roux-en-Y组、B-Ⅱ+Braun组及B-Ⅰ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 (21/30)、73.3% (22/30)及75.0% (24/32),且3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结论 Roux-en-Y吻合的抗反流效果显著;B-Ⅰ式吻合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符合生理结构.二者均可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优先选用.

    作者:柳金强;张瑞;周威;张磊;马娇娇;杨学文;肖书傲;连肖;郭曼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Aurk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胃癌和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期间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的198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同时探讨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6.62±1.85和7.10±1.59,癌组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Aurka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93.9% (186/198)比16.2% (32/198),P<0.01].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术前癌胚抗原(CEA)和CA19-9表达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TNM分期、T分期、N分期及分化程度均有关(P<0.05).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胃癌组织中Aurka mRNA的表达水平为15.38±1.73,高于HP阴性患者(7.20±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1).结论 Aurka基因及其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提示其作为一种致癌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及复发的预测指标.

    作者:徐秀连;肖江卫;魏寿江;谢贤庸;黄一帆;田小兵;王崇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鼠单侧喉返神经横断后喉内肌和喉返神经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估大鼠喉返神经横断伤后的自我修复效果.方法 将30只雄性、体质量为340~360 g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和空白对照组15只,再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随机均分为4周组、8周组及12周组.实验组的15只大鼠均行右侧喉返神经横断、切除,空白对照组大鼠仅暴露右侧喉返神经,不做截断处理.2组大鼠均于相应时点(4、8及12周)检测发声功能、杓状软骨大开放角度、喉返神经远端断端轴突数目及右侧甲杓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4、8及12周时,同时点实验组大鼠的声音总嘶哑度分级、杓状软骨大开放角度、喉返神经远端断端轴突数目及右侧甲杓肌中BDNF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实验组大鼠的声音总嘶哑度、杓状软骨大开放角度、喉返神经远端断端轴突数目及右侧甲杓肌中BDNF的表达水平均有所改善,但至术后12周时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单侧喉返神经横断伤后存在局限性自我修复,但是效果不佳.

    作者:瞿军;沈叶;王文杰;黄忠明;王时光;吴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病理分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病理分级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经穿刺及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2010年WHO第4版“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类标准”分为G1、G2及G3级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8例有神经内分泌症状,5例主要症状为腹痛,2例无任何症状;G1、G2及G3级各5例.15例患者共检出17个病灶(G1级5个,G2级5个,G3级7个),肿瘤主要位于胰体尾部(9个,其中G1级1个,G2级和G3级均为4个),其次为胰头(7个,其中G1级3个,G2级1个,G3级3个);1个病灶内有钙化点(G2级),9个病灶内可见坏死(G1级2个,G2级4个,G3级3个);10个病灶形态为类圆形(G1级3个,G2级3个,G3级4个),7个为不规则形(G1级2个,G2级2个,G3级3个);10个病灶位于胰腺轮廓内(G1级4个,G2级3个,G3级3个),7个位于胰腺轮廓外(G1级1个,G2级2个,G3级4个).CT平扫示17个病灶均为等或低密度,有坏死者密度不均.MRI检查示:5个病灶TI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G1级1个,G2级1个,G3级3个);2个病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G1级1个,G2级1个);1个病灶T1WI及T2WI均为等信号(G1级).病灶强化方式:1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密度降低(G1级);8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G1级3个,G2级4个,G3级1个),8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轻度-较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进一步明显强化(G1级1个,G2级1个,G3级6个).1例G1级及1例G2级病例发生肝脏转移,1例G3级病例发生肝脏多发转移及L2椎体骨转移,另1例G3级病例有门腔间隙淋巴结肿大.结论 各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路涛;蒲红;陈光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总结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手术距症状出现时间分为4组:<24h组62例、24~48h(含48h)组58例、48 ~ 72h(含72h)组47例及>72h组33例,比较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中转开腹率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4组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时的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结果 <24h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或短于24~48h组、48~72h组及>72h组(P<0.05),且>72h组的上述2个指标均多于或长于24~48h组和48~72h组(P<0.05);>72h组的住院时间和中转开腹率均长于或高于<24h组、24~48h组及48~72h组(P<0.05).术前4组患者的G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4 h组患者的GLQI评分高于24~48 h组、48~72 h组和>72 h组(P<0.05);术后6个月时4组患者的G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发病72 h内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手术时机,尤其在24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有利于提高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颜军;张丽娥;杨希恩;洪涛;郑小龙;郭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再认识

    目的 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危险因素及术前评估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国内外关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50-50标准”和国际肝脏外科学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Liver Surgery,ISGLS)标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可大体分为患者相关、肝脏相关及手术相关三类.术前评估主要是基于肝脏功能以及肝脏体积两个方面.结论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前充分评估、术中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等均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彭伟;李川;文天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评价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示踪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3-9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纳米碳组患者术中应用腹腔镜辅助下输液针注射法于肿瘤周边浆膜下注射稀释后的纳米碳混悬液,再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对2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情况、检出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纳米碳组共检出淋巴678枚,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447枚;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数为(32.28±4.10)枚/例,高于对照组的(21.28±2.74)枚/例(P<0.05);纳米碳组的淋巴结检出时间为(24.09±3.58) min,短于对照组的(32.76±4.76) min (P<0.05);纳米碳组≤5 mm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1.68%(486/678)比48.99%(219/447),P<0.01].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中黑染506枚(74.63%),黑染淋巴结组的转移率为26.28% (133/506),高于未黑染淋巴结组(6.40%,11/172)和对照组(19.24%,86/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中、术后观察及随访,未发现纳米碳混悬液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 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辅助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中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淋巴结检出数量明显提高,尤其是对微小淋巴结的检出率更高,提示其安全可行.

    作者:程科;庄競;李保东;刘永刚;王金榜;李丹;冯伟宇;徐冬利;张辉亮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肥胖大鼠行Roux-en-Y胃旁路术后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

    目的 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蛋白及其mRNA在肥胖大鼠行Roux-en-Y胃旁路手术(RYGB)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并探讨IGF-Ⅰ表达和脂肪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①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10只和高脂饮食组60只.高脂饮食组大鼠给予特定配方高脂饲料,NC组大鼠给予特定配方维持饲料,6周后测量高脂饮食组大鼠的体质量,选择体质量增加在前20位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胃旁路术组(GB组)10只和假手术组(SO组)10只.GB组大鼠行RYGB,SO组大鼠行假手术,NC组大鼠不接受任何手术.GB组和SO组大鼠于术中、3组大鼠于处理后12周取腹股沟脂肪组织[代表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和附睾脂肪组织[代表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各0.5 g,行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脂肪组织中IGF-Ⅰ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②转染实验.将SAT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未行转染)、IGF-Ⅰ(+)组(即基因过表达组)、IGF-Ⅰ(+)空载体组、IGF-Ⅰ(-)组(即基因沉默组)及IGF-Ⅰ(-)空载体组,转染相应载体,每组设3个复孔.转染48 h后进行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 (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水平.③Wortmannin实验.将SAT细胞分为Wortmannin(+)IGF-Ⅰ(+)组、Wortmannin(+)IGF-Ⅰ(-)、Wortmannin(-)IGF-Ⅰ(+)及Wortmannin(-)IGF-Ⅰ(-)组,转染相应载体类型24 h后,加入0.1 mmol/L Wortmannin,24 h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KT、p-AKT、p-PI3K、PI3K及GAPDH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PCR结果表明,在SAT组织中,同GB术前组比较,GB术后组的IGF-Ⅰ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而SO术前组和SO术后组的IGF-Ⅰ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中,5组大鼠的IGF-Ⅰ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果表明,同对应的空载体组比较,IGF-Ⅰ(+)组的增殖能力升高(P=0.04),IGF-Ⅰ(-)组的细胞增殖缓慢(P=0.0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同对应的空载体组比较,IGF-Ⅰ(+)组的细胞凋亡率较低(P=0.04),IGF-Ⅰ(-)组的细胞凋亡率较高(P=0.04).③与IGF-Ⅰ(+)空载体组比较,IGF-Ⅰ(+)组的p-PI3K/PI3K (P=0.03)和p-AKT/AKT (P=0.04)比值均升高;与IGF-Ⅰ(-)空载体组相比,IGF-Ⅰ(-)组的p-PI3K/PI3K (P=0.04)和p-AKT/AKT (P=0.04)比值均降低.与Wortmannin(+)IGF-Ⅰ(+)组比较,Wortmannin(-)IGF-Ⅰ(+)组的p-AKT/AKT比值较高(P<0.05);与Wortmannin(-)IGF-Ⅰ(+)组比较,Wortmannin(-)IGF-Ⅰ(-)组的p-AKT/AKT比值较低(P<0.05).结论 IGF-Ⅰ参与大鼠皮下脂肪富集,RYGB能明显降低大鼠皮下脂肪中IGF-Ⅰ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减重效果.

    作者:刘磊;姚柏宇;田忠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甲状腺再次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再次手术术式:一侧叶全切除+对侧叶部分或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2例,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7例,一侧叶残余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例,一侧叶残余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4例,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1例.再次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包括微小乳头状腺癌)25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6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7例发生RLN损伤,其中6例为暂时性损伤,1例为永久性损伤.结论 甲状腺再次手术因解剖层次紊乱、组织瘢痕粘连,致RLN损伤发生的风险增大.术者熟悉RLN解剖、识别变异或病理状况下的RLN、选择合理的途径、精细化操作显露RLN,以及术中应用神经监测仪,均有利于降低RLN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得胜;黄擎雄;冯平;马德奎;曾海锋;邱昌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