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冯乃章;马立勇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张智伟;任克;徐克;赵丽;赵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单侧肺动脉起源异常(AOPA)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9例AO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19例AOPA患者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占68.42%(13/19);单纯肺动脉起源异常占31.58%(6/19),伴有其他心脏畸形者占68.42%(13/19).3例患者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和异常起源肺动脉环缩术,余16例接受矫治术.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肺动脉分叉结构消失,缺如一侧的肺动脉由主动脉发出.超声诊断AOPA的准确率为94.73%(18/19).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吻合口及肺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OPA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李红玲;郑敏娟;陈文生;张军;孙益前;刘丽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口底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7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口底恶性肿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矢状面MPR,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 27例口底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境界不清,其中6例伴邻近骨质破坏,周围结构受累,10例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MPR技术可清楚显示口底恶性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累及范围.
作者:常亮;王长福;王玉强;张和平;靳海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宿阳;田家玮;姜双全;刘冬梅;郭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在婴幼儿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骨髓穿刺、皮疹压片细胞学确诊为LCH的婴幼儿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对骨显像阳性者加行局部X线或CT检查.利用ROI技术计算全身骨显像阳性病灶的F/N比值并求出位于相同部位病灶的F/N比值均值.结果 20例患儿全身骨显像10例阳性,4例为多发病灶,6例为单发病灶.单纯颅骨放射分布异常3例,颅骨合并其他部位骨3例,肩胛骨2例,肋骨1例,下肢骨1例;单发颅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0.36,长骨病灶的F/N比值均值为3.52.结论 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婴幼儿LCH的诊断及分期.
作者:丁献敏;刘保平;韩星敏;程兵;阮翘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高频超声在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超声工程学的进展和探测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可以更细微地显示周围神经损伤的细节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本文主要就周围神经超声探测方法、周围神经损伤的超声分级诊断和皮神经损伤等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卫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WI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早期PD组(n=13)和中晚期PD组(n=7),另选取14名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3.0T MR系统对各组中脑核团进行SWI,分别测量各核团相位值、宽度和中脑直径,计算宽度与中脑直径的比值(宽度/中脑直径),同时对PD患者进行Hoehn & Yahr分级,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时期PD患者黑质致密带(SNc)相位值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1),中晚期PD组SNc、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较早期PD组显著下降(P<0.01、P<0.05);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SNc宽度较正常对照组缩小(P<0.05、P<0.01),中晚期PD组SNc、SNr宽度较早期PD组明显缩小(P<0.01);中晚期PD组SNc宽度/中脑直径较正常对照组、早期PD组降低(P<0.01).PD患者SNc、SNr相位值与Hoehn & Yah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602,P<0.01;r=-0.445,P<0.05),SNc、SNr宽度与Hoehn & Yahr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828,P<0.01;r=-0.667,P<0.01).PD患者SNc相位值与其宽度、宽度/中脑直径呈正相关(r=0.590,P<0.01;r=0.445,P<0.05),SNr相位值与其宽度呈正相关(r=0.493,P<0.05).结论应用SWI测量中脑核团相位值、宽度以及中脑核团宽度/中脑直径比值对评估PD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王慈;范国光;刘芳;徐克;孙文阁;商秀丽;罗晓光;韩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利用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已经成为临床的主要方法之一.131I治疗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治疗剂量过大对患者和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放射性暴露,特别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使131I导致的甲减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时间趋于长久.患者甲状腺体积(质量)是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时计算投药量的重要参数,准确测量甲状腺体积是131I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本文对甲状腺显像评估甲状腺体积的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郭满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胸部CT平扫,其中10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肿块;右肺7例,左肺6例;中心型4例,周围型9例;2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11例形态欠规则,边界不光整;病灶大径3.0~8.3 cm,平均4.9 cm;肿块密度不均匀,10例增强后肿块均呈周边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中央强化不明显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3例侵及胸膜或胸壁组织,5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单侧胸腔少量积液.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绪斌;叶兆祥;肖建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作者:刘群;刘衡;朱克文;张国明;戴辉;曾莉;先正元;张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中,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2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较常见,可跨脑叶生长,部分发生于胼胝体.10例肿瘤出现囊变,5例肿瘤见钙化.CT见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MRI示肿瘤多以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DWI 5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值约(1.40±0.25)×10-3 mm2/s;增强后肿瘤呈环状、花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周围多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实性病灶为主,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李少朋;钱银锋;余永强;王海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患者女,72岁,10天前出现发热,无咳嗽咳痰.体格检查无异常.在当地医院接受胸片检查发现右上肺肿物,考虑为肺癌,当时患者无消瘦,无体质量减轻,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热退.CT:右前上纵隔见一不规则肿块影,呈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不清,约3.8 cm×3.0 cm×3.5 cm;分别于注入对比剂后25 s(动脉期)、50 s(静脉期)行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以动脉期为著,增强前及增强后各期CT值分别为43 HU、207 HU、130 HU,肿块强化不均匀,于动脉期及静脉期见多发较低密度区,侵犯纵隔旁胸膜,包绕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图1).
作者:刘勇彬;曾庆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作者:吴春苗;靳激扬;施鑫;吴旻;邓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皮二维胆道超声造影(2D-CEUSC)评价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3例因胆道梗阻性病变接受T管(21例)或PTC管(12例)插管的患者进行2D-CEUSC检查,以X线胆道造影(CC)作为金标准,分别评估图像质量、显示肝内胆管的高级别及对梗阻性病变(包括有无梗阻、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的判断.结果 全部33例2D-CEUSC均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直至梗阻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为优或中,可满足诊断需要,但与C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显示胆管级别方面,2D-CEUSC可清晰显示(3.64±0.96)级肝内胆管,而CC为(3.79±0.74)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治疗后仍存在胆道梗阻的22例中,2D-CEUSC对14例的梗阻水平、梗阻程度及梗阻原因判断正确,其中2D-CEUSC对肝门部梗阻、狭窄大于50%、完全梗阻及肿瘤性梗阻的判断与CC符合率分别为85.71%(6/7)、100%(3/3)、100%(9/9)和100%(12/12),对小病灶引起的不完全性梗阻正确判断的例数较低.结论作为一种新的胆道造影方法,2D-CEUSC对肝内胆管分支的显示情况与CC接近,可作为术前评估胆道梗阻的有益补充.
作者:张艳玲;许尔蛟;郑荣琴;任杰;苏中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EUS用于鉴别诊断妇科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常规妇科超声显示附件区包块声像图不典型的患者行CEUS检查,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剂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及动态血管模式,对比病理结果,分析CEUS在鉴别诊断附件区包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①CEUS图像及动态血管模式全面显示了组织微血管的血流走向及分布,对性质、来源不明的包块有鉴别诊断意义.②动态血管模式下各所选区域的TIC分析显示,良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逐渐低灌注,TIC波峰低平;恶性肿瘤及其末梢血管的造影剂呈快速高灌注,TIC波峰高尖.③良、恶性肿瘤的TIC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得到RT≥16.50 s、TTP≥20.28 s为诊断肿瘤良性的佳截点,常规超声结合上述RT和TTP截点诊断肿瘤良性ROC曲线下面积增大.结论 CEUS图像及其动态血管模式对判断附件区包块的性质、来源具有意义.造影剂的不同灌注特征及TIC参数RT、TTP有助于鉴别附件区良、恶性肿瘤.
作者:赵密;陈欣林;杨小红;路小军;刘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胎儿囊性淋巴管瘤的产前MRI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10年4月经超声检查怀疑胎儿淋巴管瘤并有完整资料的4例孕妇的常规MR图像,孕妇年龄24~30岁,孕龄31+3周~38+1周,观察分析其MRI特点.结果 4胎经MRI诊断为胎儿囊性淋巴管瘤,均由产后病理得到证实;MRI显示病变为单囊状或内含分隔、呈多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病变部位以颈部多见,瘤体直径1.73~10.63 cm.结论产前MRI能明确诊断胎儿淋巴管瘤.
作者:祁乐;张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婴幼儿重症肺炎对心功能的影响及Tei指数评价患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重症肺炎婴幼儿(肺炎组)和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反映左、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各参数,并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并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减小,主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右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缩短,三尖瓣A峰及A/E比值增大;左、右心室Tei指数增大,左、右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左、右心室等容收缩时间延长(P均<0.05).结论 重症肺炎对患儿左、右心功能均有损害,右心室功能损害重于左心室;Tei指数是评价右心功能较敏感、较准确的指标.
作者:陈旭;杨松青;宋军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MR T2WI和增强CT对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效能.方法 5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直肠腺癌,术前其中27例接受常规MR检查,43例接受CT检查,19例接受MR和CT检查.用MR T2WI和增强CT图像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R T2WI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优于增强CT(Kappa值0.72 vs 0.52,P<0.05),对原发直肠癌T1/T2和T3/T4分期准确率高于增强CT(88.89% vs 79.07%);MR T2WI鉴别T1/T2、T3/T4期肿瘤的特异度(94.74% vs 81.25%)、阳性预测值(85.71% vs 57.14%)均优于增强CT.MR T2WI对T1/T2和T3/T4期肿瘤的分期效能优于CT.结论 MR T2WI在原发直肠癌术前T分期评价中的效能优于增强CT.
作者:容蓉;孙晓伟;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64排螺旋CT(64-MSCT)和高清CT(HDCT)所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及支架腔内横截面积.方法 对7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0个支架)的患者行HDCT和64-MSCT冠脉支架成像,采用评分法对比两种方法所获支架图像质量,并测量同一支架腔内5个标志点处的横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MSCT获得的支架图像质量总评分低于HD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5);64-MS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31±0.73)mm2]小于HDCT图像的支架腔内横截面积均值[(1.68±0.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偏差百分率为(29.65±13.95)%.结论 HDCT可更清楚地显示支架内部结构,明显降低支架段伪影的影响,是支架植入术后有效的随诊手段.
作者:应援宁;张立仁;董智;沈云;曹会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CEUS定量分析技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例临床确诊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病变组.对照组为45名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受检者双肾皮质进行实时灰阶CEUS灌注成像,以Qlab图像分析软件计算ROI内造影剂回声信号的强度,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C),得到CEUS灌注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肾CEUS TIC在视觉上差异不显著,但定量灌注参数中,病变组肾皮质灌注曲线下面积(AUC)增大、达峰绝对值(DPI)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定量分析技术能准确、安全、简便、敏感地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
作者:董怡;黄咏红;陈为民;王文平;曹佳颖;范培丽;林希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