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肿瘤干细胞在腹膜种植中的作用机理假说

陈心足;杨昆;胡建昆;莫显明

关键词:胃癌, 肿瘤干细胞, 肿瘤转移干细胞, 腹膜转移, 机理
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CSC)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假说.方法 对CSC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提出系统性的理论假说.结果 肿瘤转移干细胞(MCSC)系具有转移特性的CSC亚群,但目前尚鲜有相关研究.MCSC转移是其趋向性迁移并定植到特定靶组织的多步骤“归巢”过程.胃癌腹膜转移是简化的“归巢”模式,可认为其关键环节是MCSC在腹膜的黏附、迁移和微环境的建立.捕获人胃癌腹膜转移灶的MCSC,并鉴定其干细胞性、高成瘤性及高侵袭性,是以MCSC为线索的胃癌腹膜转移机理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 MCSC可能在胃癌腹膜种植的多环节过程中发生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动脉退行性变.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AAA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传统经典的开放手术治疗距今(至2014年)已有60余年的历史,1951年,Dubost等首先报道成功实施了AAA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多年来,AAA开放手术的技术不断提高,其死亡率由过去的40%~50%降至5%以下[2-3].然而,由于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许多年老体弱、器官功能欠佳的患者难以耐受这种手术.1986年,Balko等[4]将覆有聚乙烯的支架经股动脉置入绵羊AAA模型中,由此提出了AAA腔内治疗的新概念.1991年,Parodi等[5]率先报道利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完成了第1例AAA的血管腔内治疗,成为血管外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的20年间,血管腔内技术得到了广泛开展,使AAA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创时代.

    作者:王深明;姚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盐酸沙格雷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近期疗效

    目的 观察盐酸沙格雷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采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的2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服药前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痛评分、冷感评分及溃疡面积的差异.结果 用药4周后,患者的无痛跛行距离[(287±32)m比(167±28) m]和长跛行距离[(315±40)m比(187±34) m]延长,静息痛得分(1分比2分)和冷感得分(1分比2分)降低,溃疡面积缩小[(6.18±3.28) cm2比(10.06±4.25) 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能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

    作者:方青波;阿力木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淋巴瘤肝转移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14岁,因“腹痛、消瘦及低热3个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8.0 ℃;呈重度营养不良表现,严重消瘦,凹型腹;上腹部剑突下见微隆起,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较硬,约4.0 cm×5.0 cm大,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检查:肝左外叶见2个椭圆形低密度影,分别约65.5 mm×55.5 mm和85.0 mm×55.0 mm大,边界欠清,其内均见分隔影;增强后2个病灶均呈持续性环形强化,壁较厚,其内分隔影见强化,而低密度影无强化;胃腔内胃底处胃壁明显增厚,增厚的胃壁强化不明显,其中心有局限性缺损并通至胃腔外,与肝左叶低密度影相连(图1);腹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胃镜检查:环胃壁半周有一巨大溃疡(约10.0 cm×10.0 cm大),底部可见厚白黄苔及污苔形成(直径3.0 cm);溃疡周围未见缝隙与瘘管相通.取胃壁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示胃体炎性肉芽组织及炎性坏死渗出物,局灶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初步诊断为:胃占位、胃穿孔、恶性肿瘤肝转移.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叶明显增大,内可触及2个较大肿物,分别位于靠近膈面及第一肝门附近,分别为7.0 cm×6.0 cm×5.3 cm及9.0 cm×6.2 cm×4.5 cm大,包块表面呈灰黄色,边界不清楚,质硬;第一肝门处肿块突出到肝胃韧带内,并紧贴胃小弯;小肠系膜可触及大量黄豆大小的肿大淋巴结.术中取胃组织送冰冻病理学检查示淋巴瘤,遂行左半肝切除术、近端胃(包括胃小弯溃疡及穿孔在内)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胃小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转移.临床诊断:胃恶性淋巴瘤并巨大溃疡穿孔,肝脏多发巨大转移瘤.患者术后应用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获访1年,行腹部C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图2).

    作者:肖阳;王梅;刘洁婷;赵冰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CT与MRI检查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CT与MRI检查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眉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例AI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和MRI检查示AIP患者的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T1WI示胰腺实质信号明显减低,扩散加权成像(DWI)示胰腺实质信号明显增高;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胰腺实质强化幅度明显降低,延迟期呈持续性延迟强化伴包膜征,胆总管胰腺段呈鸟嘴样狭窄.结论 AI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文彬;李真林;黄子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完全缓解的后续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完全缓解病例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同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初步判断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14例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接受手术者10例,术后真正达到pCR者5例;术后2例复发或转移,其中死亡1例,1例带瘤生存,余8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未行手术的4例患者中,有3例复发或转移,其中2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余1例无瘤生存.4例未行手术病例中CEA水平正常者(<5 μg/L)2例(1例复发或转移),CEA升高的2例均发生转移;10例手术病例中CEA水平正常者6例(均无瘤生存,4例真正达到pCR),升高者4例(1例真正达到pCR,2例复发或转移).结论 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初步判断达到pCR的病例,尤其是CEA值高于正常者,应接受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作者:田君;姚学权;曹勤洪;陈彻;朱旭升;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与肝外胆管癌发病关系的系统评价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与肝外胆管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获得研究病毒性肝炎与肝外胆管癌发病关系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 5.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终纳入了9篇文献,其中有8篇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有6篇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Meta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是肝外胆管癌的危险因素(OR=1.69,95% CI:1.32~2.17,P<0.000 1);在美国,HCV感染是肝外胆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5.53,95%CI:2.21~13.82,P=0.000 3);在中国,HCV感染不是肝外胆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0.82,95% CI:0.44~1.52,P=0.520 0).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肝外胆管癌的独立致病危险因素.HCV感染可能与美国人群肝外胆管癌的发病有关,而在中国,其与肝外胆管癌的发病无直接关联.

    作者:陈廷昊;何承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的4所医院行股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51例患者(患肢286条)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预防组(125例,患肢146条)和对照组(126例,患肢140条).预防组在对照组使用药物的基础上,加服盐酸沙格雷酯片.比较2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预防组的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P<0.05),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间歇性跛行距离评分、踝肱指数(ABI)及血管再狭窄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降低外(P<0.05),其ABI也降低(P<0.05),而其余指标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的改变值比较,预防组除了足部体表溃疡及坏疽评分的降低幅度较大外(P<0.05),其他指标的改变幅度均较小(P<0.05).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预防下肢股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较好,能维持相关指标的稳定.

    作者:董智强;李雪岩;王忠臣;李喜春;李正茂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目的 探讨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因不同原因施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4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21例,再次手术率为0.8%.导致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10例,胃肠道瘘7例,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3例.施行缝扎止血术、结肠造瘘术、吻合口漏修补术、清创缝合术等处理后,20例治愈或好转,1例死亡.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5 d(16~49 d),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76 000元(46 000~116 000元).结论 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可对患者造成较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规范手术操作和加强围手术期监测可以降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且合理掌握再次手术指征、实施及时有效的再次手术可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吴伯裕;张江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脏反应性淋巴增生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脏反应性淋巴增生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肝脏反应性淋巴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同时对文献报道的4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33篇(49例)加上本例患者共50例.50例患者中,女45例(90%),男5例(10%);年龄15~85岁、(57.6± 14.0)岁.8例(16%)为多发肿瘤,42例(84%)为单发肿瘤;6例冈腹痛或腹部不适就诊发现(12%),2例(4%)于手术中发现,2例(4%)于肝移植术后病理学检查时发现,l例(2%)于尸检时发现,余39例(78%)患者于体检或复查中发现;25例(50%)位于右肝,15例(30%)位于左肝,4例(8%)为左右肝多发,1例(2%)位于尾状叶,另有5例(10%)文献未明确说明.术前有恶性肿瘤史11例(2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15例(30%),合并病毒性肝炎感染5例(10%).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36例(72%).43例(86%)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 肝脏反应性淋巴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常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可能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冉勋;谢思明;王幸;蔡云强;刘续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感染时淋巴回流作用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腹腔感染时淋巴回流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搜集周内外有关腹腔感染时淋巴回流作用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腹腔感染时发生肠道细菌易位,易位的细菌和内毒素早期可通过淋巴系统回流并可至远离肠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此外,腹膜淋巴孔在腹膜淋巴循环中占有重要作用,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免疫功能.结论 肠道细菌易位的淋巴免疫通道和腹膜淋巴孔途径是对细菌和内毒素门静脉播散理论的有力补充,淋巴途径和门静脉途径的结合能较好地解释腹腔感染性全身感染.从淋巴途径着手对腹腔感染进行干预,将是一项具有前景的研究.

    作者:王科;汪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在主动脉疾病微创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而腔内治疗因其微创性正逐渐成为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血管疾病的检查、腔内治疗技术以及术后患者的复查随访,仍然常规地通过血管造影以及在X线透视下进行.一直以来,血管造影都是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是随着血管疾病微创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肾毒性及射线暴露对患者和医生的伤害正逐渐受到重视.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中,超声引导不仅能够实时地观察血管病变的情况,同时还能对血管造影无法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判断,如动脉斑块、血管内膜、血栓性质等.因此,根据血管疾病的发生部位和病理生理,通过各种超声引导方式[经腹部超声、经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3D彩超、经食管超声等]能更好地协助外科医生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

    作者:赵纪春;陈熹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处理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术的197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行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18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动脉数量每增加1根,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822倍(OR=1.822,P=0.010);大腰动脉直径每增加1 mm,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256倍(OR=1.256,P=0.040).197例患者获访1~36个月,中位数为16.8个月.随访期间,1例瘤体直径于术后6个月时增长大于5 mm,给予经股动脉以弹簧圈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处理,术后内漏消失;余17患者的内漏自行封闭或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动脉数量和大腰动脉直径均可影响Ⅱ型内漏的发生.如果持续性Ⅱ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处理,但应密切随访.

    作者:黄斌;吴洲鹏;赵纪春;袁丁;杨轶;熊飞;曾国军;陈熹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的9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有29例于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肺部细菌感染,感染率为30.21%,其中感染G需氧菌19例(65.52%),感染G+需氧菌10例(34.48%).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OR=2.165,P=0.001)、术中输血量(OR=1.952,P=0.003)、术后3d血肌酐平均值(OR=1.913,P=0.001)、术后3d液体负平衡时间(OR=0.196,P=0.023)及术后住院时间(OR=1.923,P=0.003)均与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有关.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易发生肺部细菌感染.术前改善患者基础状况、术中控制输血量、术后控制输液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改善肾功能均可减少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国栋;蔡秋程;张小进;江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LK1及STK15基因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保罗样激酶1 (polo-like kinase 1,PLK1)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5,STK15) mRNA及其蛋白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其特异性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结肠癌HCT-116细胞、HT-29细胞及CACO-2细胞,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LK1 mRNA和STK15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LK1蛋白和STK15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偶氮唑盐(MTT)法检测Dulbecco改良细胞培养基(DMEM培养基)、二甲基亚砜(DMSO)、SBE13(PLK1蛋白特异性抑制剂)或VX-680 (STK15蛋白特异性抑制剂)处理后4种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与Hela细胞比较,HCT-116细胞、HT-29细胞及CACO-2细胞的PLK1和STK15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①Hela细胞:与DMEM组比较,SBE13组、VX-680组及SBE13 +VX-680组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②HCT-116细胞和HT-29细胞:与DMEM组比较,VX-680组和SBE 13+ VX-680组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0.05),但SBE13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ACO-2细胞:与DMEM组比较,SBE13组、VX-680组及SBE 13+ VX-680组的增殖能力均降低(P<0.05).结论 HCT-116、HT-29及CACO-2结肠癌细胞的PLK1 mRNA和STK15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Hela细胞,应用其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部分结肠癌细胞系的生长.

    作者:高俊勇;余少鸿;赵永恒;王文学;周琪;李梅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碘伏原液浸泡对阑尾Ⅲ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效果

    目的 探讨碘伏原液浸泡对于预防阑尾Ⅲ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施行阑尾切除术者中切口类型为Ⅲ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碘伏原液浸泡切口(浸泡组)和冲洗切口(常规组)处理后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常规组57例患者中,有43例切口愈合等级为甲级,5例为乙级,9例为丙级,SSI发生率为24.56% (14/57).浸泡组35例患者的切口愈合均良好,均为甲级愈合,SSI发生率为0,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碘伏原液浸泡切口5 min能有效预防阑尾炎Ⅲ类切口SSI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宗浠;沈重周;刘玉林;葛建明;周菊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肝包膜下胆汁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肝包膜下胆汁瘤(HSB)的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HS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2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4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例,不详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7例,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1例,行LC+腹腔镜胆管取石术l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40 d,平均14.3 d;右肝9例,胆囊窝及右肝前叶膈顶部、胆囊窝及右肝后叶和左肝各l例;11例单发,1例左肝多发;HSB直径7.6~29.1 cm,平均15.7 cm;肝脏包膜下积液量800~3000 mL,平均1 400 mL;液体吸收时间7~120 d,平均37 d.主要治疗方案为置管引流7例(包括手术开腹置管外引流2例),B超引导下反复穿刺抽吸4例,1例不详;2例反复穿刺引流效果较差,行手术治疗.结论 HSB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诊断首选影像学检查,治疗以保守治疗+B超引导下经皮反复穿刺抽吸为主.

    作者:张志超;胡文秀;赵海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运甲状腺素蛋白在胆固醇结石胆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促成核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运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及其蛋白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促成核作用.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的两所医院施行择期胆囊切除术的2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和9例肝移植供体的正常胆囊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患者胆囊组织中TTR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构建Small和综合模拟胆汁体系,分别加入TTR和白蛋白(ALB),再通过Holan成核时间法和Holzbach法分别检测成核时间和成核活性.结果 胆固醇结石组TTR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51 ±0.78和3.95±0.0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85±0.63和1.53±0.08 (P<0.05).在Small模拟胆汁体系中,观察至21 d时,TTR组的成核时间为(14.5±1.3)d,ALB组为(18.0±0.8)d,TTR的成核活性为0.81;在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TTR组的成核时间为(13.5±0.6)d,ALB组为(18.5±1.3)d,TTR的成核活性为0.73.TTR组的成核时间均较短(P<0.01).结论 TTR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并在体外模拟胆汁体系中表现出促成核活性,提示其参与了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钱昌林;刘骅;沈志勇;季福;蔡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外科的新理念与挑战

    目的 阐述结直肠癌外科新的理念,并对未来结直肠癌的外科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方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外科研究新进展的文献,并结合我国以及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述.结果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极限保肛手术的重视,加强快速流程在我国结直肠外科的运用,发展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预测工作以及数字化结直肠外科.结论 结直肠癌外科将在以上几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microRNA-31对AGS人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LRH-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索microRNA-31 (miR-31)的高表达对AGS人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成纤维细胞核受体(LRH-1)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索miR-31调控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方法 将AGS细胞分为3组,分别给予转染miR-31 (MT组)、转染miR-31阴性对照序列即空脂质体(NC组)及滴加PBS溶液(BC组)处理.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试剂盒(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LRH-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31的作用位点.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4d后,MT组、NC组及BC组细胞A450值的均值分别为1.31、2.26和2.14,MT组较低(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MT组、NC组及BC组细胞凋亡率的均值分别为39.5%、9.3%和 10.0%,G1+S 期细胞比例分别为92.54%、73.23%及74.58%,MT组的该2个指标均较高(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MT组的迁移细胞数低于NC组及BC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T组细胞LRH-1蛋白的表达较BC组和NC组下调(P<0.01).结论 上调miR-31的表达对AGS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促进其凋亡并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miR-31可使LRH-1蛋白的表达下调,推测LRH-1基因可能是miR-31参与胃癌发生和发展的靶标之一.

    作者:高洪元;田守金;吴学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唑来膦酸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1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将其分为2组:预防组216例,接受唑来膦酸预防治疗;对照组202例,未接受唑来膦酸预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骨转移及复发情况.结果 预防组患者发生骨转移37例(17.13%),对照组发生骨转移73例(36.14%),预防组的骨转移发生率较低(x2=19.45,P<0.05);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中,均是预防组的骨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肺转移、肝转移、其他部位转移和多脏器转移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可减少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

    作者:阿迪力江·买买提明;郭瑞;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栾梅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