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超;胡文秀;赵海平
目的 阐述结直肠癌外科新的理念,并对未来结直肠癌的外科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方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外科研究新进展的文献,并结合我国以及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综述.结果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极限保肛手术的重视,加强快速流程在我国结直肠外科的运用,发展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预测工作以及数字化结直肠外科.结论 结直肠癌外科将在以上几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盐酸沙格雷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采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的2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服药前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痛评分、冷感评分及溃疡面积的差异.结果 用药4周后,患者的无痛跛行距离[(287±32)m比(167±28) m]和长跛行距离[(315±40)m比(187±34) m]延长,静息痛得分(1分比2分)和冷感得分(1分比2分)降低,溃疡面积缩小[(6.18±3.28) cm2比(10.06±4.25) c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能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
作者:方青波;阿力木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CSC)在胃癌腹膜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假说.方法 对CSC在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提出系统性的理论假说.结果 肿瘤转移干细胞(MCSC)系具有转移特性的CSC亚群,但目前尚鲜有相关研究.MCSC转移是其趋向性迁移并定植到特定靶组织的多步骤“归巢”过程.胃癌腹膜转移是简化的“归巢”模式,可认为其关键环节是MCSC在腹膜的黏附、迁移和微环境的建立.捕获人胃癌腹膜转移灶的MCSC,并鉴定其干细胞性、高成瘤性及高侵袭性,是以MCSC为线索的胃癌腹膜转移机理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 MCSC可能在胃癌腹膜种植的多环节过程中发生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结果.
作者:陈心足;杨昆;胡建昆;莫显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脾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并观察MSCs在体内的迁徙情况.方法 收集1只SD雄性大鼠胫骨及股骨的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及扩增雄性SD大鼠的骨髓MSCs,再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第4代骨髓MSCs的表面标志物.联合应用D-氨基半乳糖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24只雌性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2)大鼠于造模后24 h行骨髓MSCs脾内移植;空白对照组(n=12)仅于脾内注射0.5mL生理盐水.2组大鼠于移植后均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Y性别决定区基因(SRY基因)的表达,并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第4代MSCs表达CD44和CD29,但不表达CD34.MSCs移植72 h及以后,实验组存活5只大鼠(41.7%),空白对照组存活3只大鼠(25.0%),2组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高.将雄性大鼠的骨髓MSCs移植于雌性大鼠的脾内后,在雌性大鼠肝脏中能检测到SRY基因的表达;且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肝功能在移植后4周明显改善.移植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时点的ALT和TBIL水平均较低(P<0.05);移植后1周和2周,实验组的ALB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骨髓MSCs经脾内移植后迁徙并定居于受损的肝脏内,可替代肝细胞的功能.
作者:韩建平;陈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7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40 d伴纳差”人院.人院时无恶心和呕吐.查体:中上腹部压痛,可触及一约7 cm×5 cm大肿物,质地不均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 37.4 U/mL,CA7248.4 U/mL,余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示胰体后方有一不规则厚壁囊袋状影(图1A),内部见液性影及多个气泡影,增强扫描时囊壁轻度强化(图1B);CT多平面重建(MRP)处理示病灶与十二指肠水平部经狭颈相通,胰腺受压前移,内部密度正常.拟诊为十二指肠水平部巨大憩室并炎症.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胰腺钩突部有一约6 cm×5 cm×6 cm大肿物,质地不均匀,活动度尚可;在胰腺头颈交界处见钩突内部中心坏死,与十二指肠相通(图2).初步诊断为十二指肠巨大憩室,遂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内肿物由异型增生的腺管及间质构成,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胰腺组织及小肠肠壁(图3).免疫组化检查:Ki-67 40%,p53阴性.病理学诊断:胰腺中分化腺癌,侵及小肠壁.术后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腹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术后随访至2个月时,患者因肿瘤复发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作者:马立斌;柴琛;曹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预防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41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将其分为2组:预防组216例,接受唑来膦酸预防治疗;对照组202例,未接受唑来膦酸预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骨转移及复发情况.结果 预防组患者发生骨转移37例(17.13%),对照组发生骨转移73例(36.14%),预防组的骨转移发生率较低(x2=19.45,P<0.05);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中,均是预防组的骨转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肺转移、肝转移、其他部位转移和多脏器转移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可减少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
作者:阿迪力江·买买提明;郭瑞;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栾梅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完全缓解病例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同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初步判断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14例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中接受手术者10例,术后真正达到pCR者5例;术后2例复发或转移,其中死亡1例,1例带瘤生存,余8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未行手术的4例患者中,有3例复发或转移,其中2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余1例无瘤生存.4例未行手术病例中CEA水平正常者(<5 μg/L)2例(1例复发或转移),CEA升高的2例均发生转移;10例手术病例中CEA水平正常者6例(均无瘤生存,4例真正达到pCR),升高者4例(1例真正达到pCR,2例复发或转移).结论 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初步判断达到pCR的病例,尤其是CEA值高于正常者,应接受规范的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作者:田君;姚学权;曹勤洪;陈彻;朱旭升;许哲;李为苏;刘福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行下腔静脉逆灌注法原位肝移植术的9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有29例于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肺部细菌感染,感染率为30.21%,其中感染G需氧菌19例(65.52%),感染G+需氧菌10例(34.48%).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OR=2.165,P=0.001)、术中输血量(OR=1.952,P=0.003)、术后3d血肌酐平均值(OR=1.913,P=0.001)、术后3d液体负平衡时间(OR=0.196,P=0.023)及术后住院时间(OR=1.923,P=0.003)均与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有关.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易发生肺部细菌感染.术前改善患者基础状况、术中控制输血量、术后控制输液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改善肾功能均可减少术后早期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国栋;蔡秋程;张小进;江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14岁,因“腹痛、消瘦及低热3个月”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8.0 ℃;呈重度营养不良表现,严重消瘦,凹型腹;上腹部剑突下见微隆起,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较硬,约4.0 cm×5.0 cm大,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腹部CT检查:肝左外叶见2个椭圆形低密度影,分别约65.5 mm×55.5 mm和85.0 mm×55.0 mm大,边界欠清,其内均见分隔影;增强后2个病灶均呈持续性环形强化,壁较厚,其内分隔影见强化,而低密度影无强化;胃腔内胃底处胃壁明显增厚,增厚的胃壁强化不明显,其中心有局限性缺损并通至胃腔外,与肝左叶低密度影相连(图1);腹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胃镜检查:环胃壁半周有一巨大溃疡(约10.0 cm×10.0 cm大),底部可见厚白黄苔及污苔形成(直径3.0 cm);溃疡周围未见缝隙与瘘管相通.取胃壁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示胃体炎性肉芽组织及炎性坏死渗出物,局灶性异物巨细胞反应.初步诊断为:胃占位、胃穿孔、恶性肿瘤肝转移.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左叶明显增大,内可触及2个较大肿物,分别位于靠近膈面及第一肝门附近,分别为7.0 cm×6.0 cm×5.3 cm及9.0 cm×6.2 cm×4.5 cm大,包块表面呈灰黄色,边界不清楚,质硬;第一肝门处肿块突出到肝胃韧带内,并紧贴胃小弯;小肠系膜可触及大量黄豆大小的肿大淋巴结.术中取胃组织送冰冻病理学检查示淋巴瘤,遂行左半肝切除术、近端胃(包括胃小弯溃疡及穿孔在内)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胃小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肝转移.临床诊断:胃恶性淋巴瘤并巨大溃疡穿孔,肝脏多发巨大转移瘤.患者术后应用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术后获访1年,行腹部C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图2).
作者:肖阳;王梅;刘洁婷;赵冰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采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了64例2型糖尿病合并ASO住院患者,用药方法为100 mg/次,3次/d,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与体征、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主观感觉下肢麻木、冷感、疼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620.26±16.76)m比(236.28±18.43) m]、ABI [0.86±0.04比0.50±0.08]及足背动脉血流量[(32.5±16.8)mL/min比(21.1±10.2)mL/min]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空腹血糖[(6.18±1.23) mmol/L比(8.32± 1.5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8±0.45)%比(7.26±0.26)%]及低密度脂蛋白[(3.02±0.26) mmol/L比(3.31±0.30) mmol/L]也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及尿素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显著24例,有效3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用药后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胃部不适症状,余无任何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发生.结论 盐酸沙格雷酯在2型糖尿病合并ASO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有效.
作者:方朝晖;柳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microRNA-31 (miR-31)的高表达对AGS人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成纤维细胞核受体(LRH-1)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索miR-31调控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机理.方法 将AGS细胞分为3组,分别给予转染miR-31 (MT组)、转染miR-31阴性对照序列即空脂质体(NC组)及滴加PBS溶液(BC组)处理.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试剂盒(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细胞中LRH-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31的作用位点.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4d后,MT组、NC组及BC组细胞A450值的均值分别为1.31、2.26和2.14,MT组较低(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MT组、NC组及BC组细胞凋亡率的均值分别为39.5%、9.3%和 10.0%,G1+S 期细胞比例分别为92.54%、73.23%及74.58%,MT组的该2个指标均较高(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MT组的迁移细胞数低于NC组及BC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T组细胞LRH-1蛋白的表达较BC组和NC组下调(P<0.01).结论 上调miR-31的表达对AGS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促进其凋亡并降低细胞的迁移能力;miR-31可使LRH-1蛋白的表达下调,推测LRH-1基因可能是miR-31参与胃癌发生和发展的靶标之一.
作者:高洪元;田守金;吴学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动脉退行性变.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AAA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传统经典的开放手术治疗距今(至2014年)已有60余年的历史,1951年,Dubost等首先报道成功实施了AAA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多年来,AAA开放手术的技术不断提高,其死亡率由过去的40%~50%降至5%以下[2-3].然而,由于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许多年老体弱、器官功能欠佳的患者难以耐受这种手术.1986年,Balko等[4]将覆有聚乙烯的支架经股动脉置入绵羊AAA模型中,由此提出了AAA腔内治疗的新概念.1991年,Parodi等[5]率先报道利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完成了第1例AAA的血管腔内治疗,成为血管外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的20年间,血管腔内技术得到了广泛开展,使AAA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创时代.
作者:王深明;姚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1例非肝移植胆管铸型患者的诊治过程.方法 对1例非肝移植胆管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例非肝移植胆管铸型患者经生化检查、胆胰管水成像(MRCP)、上腹部CT等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低位胆管梗阻.采取开腹胆道探查、胆道镜检查取石、胆囊切除、T管引流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缩小,与周围大网膜膜性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水肿,胆总管扩张呈充盈状态.胆道镜下见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肝外胆管壁炎性水肿较重,大量纤维素附着;胆总管末端通畅,可见胰管开口,进而诊断为胆胰合流异常.以胆道镜从胆总管内取出1枚结石,约2.0 cm×1.5 cm×1.0 cm大,质硬,表面光滑;另取出1枚胆管铸型,约3.5 cm×0.3 cm×0.3 cm大,质脆易碎,表面粗糙.该患者的手术顺利,切除胆囊术后病理学检查示慢性胆囊炎改变.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复查上腹部CT提示无结石复发,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 非肝移植胆管铸型较少见,胆胰合流异常是非肝移植胆管铸型和胆管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胆道镜是清除胆管铸型和观察胆管内结构的重要工具.
作者:张诚;杨玉龙;吴萍;林美举;张洪威;史力军;李婧伊;张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运甲状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基因及其蛋白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促成核作用.方法 收集笔者所在的两所医院施行择期胆囊切除术的25例胆固醇结石患者和9例肝移植供体的正常胆囊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患者胆囊组织中TTR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构建Small和综合模拟胆汁体系,分别加入TTR和白蛋白(ALB),再通过Holan成核时间法和Holzbach法分别检测成核时间和成核活性.结果 胆固醇结石组TTR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51 ±0.78和3.95±0.0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85±0.63和1.53±0.08 (P<0.05).在Small模拟胆汁体系中,观察至21 d时,TTR组的成核时间为(14.5±1.3)d,ALB组为(18.0±0.8)d,TTR的成核活性为0.81;在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TTR组的成核时间为(13.5±0.6)d,ALB组为(18.5±1.3)d,TTR的成核活性为0.73.TTR组的成核时间均较短(P<0.01).结论 TTR在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并在体外模拟胆汁体系中表现出促成核活性,提示其参与了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钱昌林;刘骅;沈志勇;季福;蔡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而腔内治疗因其微创性正逐渐成为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血管疾病的检查、腔内治疗技术以及术后患者的复查随访,仍然常规地通过血管造影以及在X线透视下进行.一直以来,血管造影都是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是随着血管疾病微创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肾毒性及射线暴露对患者和医生的伤害正逐渐受到重视.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中,超声引导不仅能够实时地观察血管病变的情况,同时还能对血管造影无法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判断,如动脉斑块、血管内膜、血栓性质等.因此,根据血管疾病的发生部位和病理生理,通过各种超声引导方式[经腹部超声、经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3D彩超、经食管超声等]能更好地协助外科医生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
作者:赵纪春;陈熹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损伤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8):高剂量液体复苏组(HLR组)、中剂量液体复苏组(MLR组)、低剂量液体复苏组(LLR组)及未复苏组(Sham组),前3组的液体复苏剂量分别为45、30和15 mL/(kg·h).复苏后检测所有大鼠肠黏膜的通透性.于复苏后24、48及72 h,均分别抽取6只大鼠检测动脉血中乳酸和静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测量肠湿/干重比,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评分.结果 复苏后,HLR组的肠黏膜通透性高于其余3组(P<0.05).复苏3~8 h内,Sham组的所有大鼠均死亡,而其余3组大鼠均存活.术后24 h时LLR组的乳酸水平低于其余2组(P<0.05);HLR组的TNF-α水平在术后24、48及72 h均高于其余2组(P<0.05),在48 h时,LLR组低于MLR组(P<0.05);术后24 h时,LLR组的肠湿/干重比低,HLR组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3组大鼠肠黏膜损伤严重程度均随时间好转,但在48和72 h时,LLR组的肠绒毛基本正常.结论 复苏剂量为15 mL/(kg·h)的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术后早期酸中毒的程度和TNF-α的释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轻对肠道的损伤.
作者:沈璟;王鹏飞;王斌;张勤;李幼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胃肠外科因不同原因施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49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行非计划性再次手术21例,再次手术率为0.8%.导致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腹腔内出血10例,胃肠道瘘7例,炎性肠梗阻伴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3例.施行缝扎止血术、结肠造瘘术、吻合口漏修补术、清创缝合术等处理后,20例治愈或好转,1例死亡.本组患者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25 d(16~49 d),住院费用的中位数为76 000元(46 000~116 000元).结论 胃肠道非计划性再次手术可对患者造成较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规范手术操作和加强围手术期监测可以降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且合理掌握再次手术指征、实施及时有效的再次手术可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吴伯裕;张江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术的197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行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18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动脉数量每增加1根,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822倍(OR=1.822,P=0.010);大腰动脉直径每增加1 mm,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256倍(OR=1.256,P=0.040).197例患者获访1~36个月,中位数为16.8个月.随访期间,1例瘤体直径于术后6个月时增长大于5 mm,给予经股动脉以弹簧圈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处理,术后内漏消失;余17患者的内漏自行封闭或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动脉数量和大腰动脉直径均可影响Ⅱ型内漏的发生.如果持续性Ⅱ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处理,但应密切随访.
作者:黄斌;吴洲鹏;赵纪春;袁丁;杨轶;熊飞;曾国军;陈熹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12/46)、26.09%(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李国剑;杨镛;杨国凯;万嘉;马振桓;陆平;杜玲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22岁.4年前因外伤致左股动脉离断结扎30 h,在院外转诊多家医院,拟行截肢术,经笔者所在医院会诊转入.入院时患者左侧患肢膝关节的痛温觉消失,左足的皮温低,考虑系缺血时间较长所致.遂行股动脉探查、股动脉白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以及口服盐酸沙格雷酯片治疗,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个月患者左足的皮温逐渐恢复,足背动脉搏动较好,踝肱指数(ABI)为0.9,但左足第Ⅰ掌趾、第Ⅱ掌趾及其关节附近出现缺血性改变,第Ⅰ掌趾关节内侧出现明显的溃疡坏死.予以换药处理,同时口服盐酸沙格雷酯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局部溃疡无明显好转,且随着时间延长,溃疡的肉芽组织生长逐渐新鲜.故于术后1年行左侧第Ⅰ掌趾关节外侧植皮术,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尚可,但术后1个月植皮处出现溃疡,继续坚持换药,口服药物未作更改,在此后的2年里溃疡反复出现.曾尝试Buerger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但效果不佳.后笔者尝试给予静脉滴注阿加曲班治疗[诺保思泰,三菱制药(广州)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N0121012,10 mg/次,1次/12 h],并继续口服盐酸沙格雷酯片加阿司匹林肠溶片12d.12d后患肢局部溃疡明显好转(图1A),停用盐酸沙格雷酯片,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使用至30 d时,局部溃疡出现愈合倾向,继续服用,至40 d后停药,用药期间无副反应发生.75 d后复检示局部溃疡完全愈合(图1B).停药后一直坚持电话随访,已达1年,溃疡无复发倾向.目前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患者仍在随访中.
作者:吴华平;张利;李想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