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讨及体会

王建尧;刘磊;王斌;陈芳;毛建雄;姚君;曹娟

关键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Sprague-Dawley大鼠,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 通过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动物模型,探索适宜的制模条件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 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80只,根据使用的不同直径的钝头针均分为4组: 假手术组、19G组、21G组和23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分别用19G、21G和23G直径的钝头针行大鼠门静脉部分缩窄术以建立CTPV动物模型.术后6周,同时采用门静脉测压、门静脉造影、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门静脉高压及海绵样变形成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无大鼠死亡, 19G组、21G组和23G组在制模术后48 h内死亡的大鼠分别为2、4和16只.假手术组和19G组大鼠制模术后6周未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通畅,无曲张与扩张;病理学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无增大、内皮细胞光滑、中膜平滑肌层无增厚、外膜完整.21G组和23G组制模术后6周门静脉压力均升高,CTPV形成;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病理检查显示多个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血管腔,管腔之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其内可见脂肪细胞、散在的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门静脉管腔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增厚和血栓形成.结论 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可以复制出类似CTPV 的大鼠模型.21G钝头针更适宜CTPV大鼠模型的制作,该模型动物死亡率低,且成模率较高,比较稳定.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相关资料,就近年来恶性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能量代谢特点,缺氧的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需要稳定的能量来维持代谢.糖的摄取和糖酵解处于增高状态是其生物学特征,葡萄糖转运和代谢对肿瘤细胞至关重要,且导致不良的预后.结论 研究缺氧诱导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将有助于破解能量代谢的机理,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及新的思路和途径,改善既往的治疗策略,给肿瘤患者更合理和个性化的治疗.

    作者:郝朗松;张忠民;伍晓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外伤112例诊治体会

    肝外伤是腹部外科中死亡率较高的脏器伤,需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肝外伤患者112例,其中男98例,女14例, 年龄8~64岁,平均36.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4.5 h.损伤原因: 交通事故79例,坠落伤14例,钝击伤8例,刀刺伤10例,枪击伤1例.

    作者:陈廷昊;阳袁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外科治疗几个问题的新进展

    近20~30年来,胃癌的临床-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一些老问题,亦是甚为重要的问题获得了新认识,分歧意见渐趋达到共识. 现就有关胃癌合理治疗进展较大的几个问题略予解述.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近10年豫北地区胃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探讨10年来豫北地区胃癌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以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于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1 09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2组: 前5年组(n=433)和后5年组(n=657),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理学特征构成情况及年龄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前5年组患者年龄为15~83岁,平均为(57.60±10.84)岁,男女比为3.71∶1;后5年组患者年龄为18~82岁,平均为(58.95±10.81)岁,男女比为2.84∶1.2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明显变化(P>0.05).②2组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贲门胃底部居多,2组相比,后5年组胃窦癌有下降趋势,胃体癌有上升趋势(P<0.05),贲门胃底癌变化不明显.③2组患者中贲门胃底癌患者平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窦癌、胃体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恶性胃癌患者(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和低度恶性胃癌患者(高分化腺癌和中分化腺癌)的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前、后5年组相比,后5年组中高度恶性胃癌患者比例升高,而低度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下降(P<0.05).⑤在所有患者中,早期胃癌构成比例明显偏低(P<0.05),浸润深度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贲门胃底是豫北地区胃癌的多发部位;贲门胃底癌发病年龄较大,胃窦癌和胃体癌相对较年轻;高恶度胃癌好发于青年人,而低恶度胃癌好发于老年人;早期胃癌患者比例较低.

    作者:荆晓岳;王建国;周兵;张德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目的 探讨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以胰酶和乙二胺四乙酸磁性搅拌分离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大体生长过程, Calretin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间皮细胞,初步观察传代细胞的贴壁生长情况.结果 培养第4天细胞贴壁良好,第15天呈铺路石状、生长良好,1个月时细胞密集铺满皿壁;腹膜间皮细胞Calretinin表达都呈阳性;传代腹膜间皮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磁性搅拌酶分离培养可得到数量多、纯度高的原代人正常腹膜间皮细胞,能够满足一般实验要求.

    作者:王沛靓;吴晓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腹茧症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系统阐述腹茧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进展.方法 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遭遇腹茧症1例,并进行文献综述. 结果 该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并切除膜状组织,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慢性炎症反应,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 腹茧症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较易出现误诊或漏诊,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尝试.

    作者:王博;程洁;袁志林;张魁;冯晶;陈芦斌;窦科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4排增强CT对进展期胃癌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排增强CT(MDCT)对进展期胃癌(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分析70例AGC患者MD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判断N2(第7、8和9组)淋巴结转移及脏器受侵情况,并将CT判断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8例因手术禁忌证无法行手术治疗.MDCT术前判定N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2.0%(46/50),特异性为75.0%(9/12),准确性为88.7%(55/62).MDCT术前判定存在N2或以上淋巴结转移者81.6%(40/49)行D2以上扩大根治术; 判定N2淋巴结无转移者92.3%(12/13)行标准D2根治术.结论 MDCT对诊断AGC N2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有重要价值,对AGC手术根治程度的判定有指导作用.

    作者:苏妍卓;孙立波;舒振波;丁大勇;郑泽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老年胃癌特点及手术治疗进展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检索有关文献并分析老年胃癌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策略.结果 老年胃癌患者合并症多,但大多数可耐受胃癌手术并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结论 年龄因素不是老年胃癌手术的禁忌证,处理好老年患者的合并症、防控并发症和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正林;胡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体外Akt基因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葡萄糖转运载体-4表达和易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是否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葡萄糖转运以及Akt基因转染提高MSCs耐缺氧能力是否与GLUT-4易位和表达有关.方法 将经Akt基因转染和未转染的MSCs均行常氧(5% CO2)和缺氧(94% N2、1%O2和5%CO2)37 ℃孵育8 h.放射同位素法检测氚标-脱氧葡萄糖(3 H-G)的摄取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GLUT-4的蛋白质和mRNA表达.结果 ①缺氧转染组的3 H-G摄取量是缺氧非转染组的(1.39±0.13)倍(P<0.05),但仍低于常氧非转染组(P<0.05).②MSCs在常氧或缺氧、Akt基因转染或无转染的条件下均可表达GLUT-4蛋白.与常氧非转染组比较,缺氧非转染组GLUT-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与缺氧非转染组比较,缺氧转染组的GLUT-4 mRNA[(1.756±0.152)倍]和蛋白[细胞总GLUT-4蛋白(1.653±0.312)倍,细胞膜GLUT-4蛋白(2.041±0.258)倍]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且GLUT-4蛋白易位明显;但与常氧非转染组比较,其GLUT-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仍较低(P<0.05).④MSCs的3 H-G摄取量与细胞膜中GLUT-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5,P=0.001).结论 GLUT-4可能参与MSCs的葡萄糖转运,Akt基因提高MSCs耐缺氧能力可能与提高GLUT-4的表达和易位有关.

    作者:邵磊;周书春;徐桂萍;孔宏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肿瘤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的磁共振再分期(Ⅰ)——能否预测肿瘤局限于直肠壁?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MR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在行放疗加辅助化疗后的原发病灶是否有缩小以及是否局限于直肠壁的判断的准确性,并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作为参照标准.

    作者:赵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毒副反应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的药物分布特征、术后组织病理变化及临床毒副反应.方法 将我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符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纳入适应证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根治术中经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灌注含2 ml亚甲蓝、5-FU (1 000 mg/m2)和MMC (10 mg/m2)的灌注液100 ml; 对照组不进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术中亚甲蓝的分布特征,术后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肿瘤区域立即显色,此后染色逐渐变淡,但全手术过程中肿瘤区域仍可见染色.术后光镜观察见癌细胞出现轻度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表现.透射电镜见癌细胞核固缩或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治疗组术后第1天AST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第3天即恢复正常(P>0.05); 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其余指标(ALT、ALP、GGT、LDH)、肾功能指标(尿素和肌酐)、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及床旁心电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使胃癌原发灶在全手术过程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可降低癌细胞的活性; 临床观察其毒副反应小,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手段来预防术中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复发.

    作者:夏术森;王崇树;魏寿江;张才全;杜江;王先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LA4-Ig融合蛋白诱导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Ig)融合蛋白对同种异体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及机理.方法 利用大型哺乳动物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对照组及CTLA4-Ig组各5只.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检测肝功能、IL-2、IL-10、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分级和术后肝脏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为6.57 d,CTLA4-Ig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4.92 d (P<0.05).肝功能变化: 对照组术后ALT明显升高,Alb则明显降低;CTLA4-Ig组ALT及Alb均维持于正常稳定水平.细胞因子变化: 术后3 d起,对照组循环血中IL-2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CTLA4-Ig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移植物病理排斥反应分级: 在移植术后CTLA4-Ig组排斥反应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对照组术后3 d起肝脏细胞凋亡指数较CTLA4-Ig组明显升高.结论 CTLA4-Ig融合蛋白可诱导移植后免疫耐受,延长受体生存时间.细胞因子IL-2或者IL-10可作为监测移植排斥反应或者免疫耐受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作者:胡明道;赵恋峰;于恒海;唐继红;黄明;刘峰;周玉凯;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0 T 1H-MRS定量评价脂肪肝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3.0 T 磁共振氢波谱成像(1 H-MRS)在定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2例可获得肝脏标本的患者(活体肝移植供体候选者、部分需作肝段/肝叶切除的肝病患者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点分辨选择性波谱序列(point resolved selective spectroscopy,PRESS)对研究对象的肝脏行1 H-MRS检查,采用SAGE软件包测定水峰峰值(PW)、脂峰峰值(PL)、水峰峰下面积(AW)及脂峰峰下面积(AL),计算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1(relative lipid content one,RLC1)及肝细胞相对脂肪含量2(relative lipid content two,RLC2).于MR扫描后当日至1周内通过手术获取肝脏标本,并对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肝脏脂肪含量进行分级,并将影像学数据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7例无脂肪肝,11例轻度脂肪肝,4例中重度脂肪肝;不同病理级别间比较,PL、AL、RLC1及RLC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理分级升高,对应的各指标的值也相应升高;PL、AL、RLC1及RLC2与脂变细胞百分含量(proportion of fatty degenerative cells,PFDC)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以RLC1的相关系数高(0.771 3).结论 1 H-MRS能够较精确地反应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望替代有创性的肝穿刺活检.

    作者:赵黎明;宋彬;陈光文;袁放;黄子星;阳宁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腹部切口疝13例报道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共收治腹部切口疝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38~73岁,平均(57.5±10.8)岁. 50岁以上9例(69.2%);农民9例,工人3例(含退休),占92.3%.13例中,4例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例系剖宫产术后20年出现左下腹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后左下腹再次出现疝;4例为阑尾切除术后,其中2例系经腹直肌阑尾切除,分别于术后2年和半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切口疝修补术,术后2周及3个月再发生切口疝,分别为8.5 cm×9.0 cm×9.0 cm大和8.0 cm×9.0 cm×9.0 cm大;2例为剖腹探查术后,其中1例术后4年发生切口疝,在外院行修补术后5个月切口疝复发;1例为肠穿孔修补术后;1例为女性绝育术后;1例为右斜疝高位结扎修补+造瘘肠管切除+肠吻合术+腹壁修补术后.

    作者:周顺全;李民一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目的 介绍胃癌术前分期诊断常用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近年来国内、外胃癌术前分期诊断常用检查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腹超声、超声内镜、CT、MRI、PET及腹腔镜检查为胃癌术前分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提高了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判定胃癌术前分期,也有助于根据不同的分期实施不同的术式.

    作者:张海燕;孙立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消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快速流程模式中术后限制补液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索在快速流程模式下术后限制补液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60 岁)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采用不同补液方案(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限制补液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其中吻合口漏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P<0.05).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对于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限制补液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排便和进食时间均早于常规补液组(P<0.05). 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患者术前GLU [(6.70±2.93) mmol/L比(6.33±3.95) mmol/L]、BUN [(5.84±2.03) mmol/L比(7.32±10.83) mmol/L]及CREA [(76.19±19.85) μmol/L比(85.36±38.02) μmol/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限制补液策略可以降低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速患者的康复.

    作者:肖凌;黄真真;李蔚;薛瑛;汪晓东;李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60例胆固醇结石患者和94例正常人进行CYP7A-1基因A-204C基因座基因型分析.结果 CYP7A-1基因A-204C基因座等位基因C、A频率在胆石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75%、16.25%和81.91%、18.09%,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石组和对照组中AA基因型个体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较AC、CC基因型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 CYP7A-1基因多态性与胆固醇结石无关, 但与LDL-C水平有关.

    作者:赵燕;姚有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德国结直肠癌的医疗质量

    Kube R, Ptok H, Wolff S等人通过检查德国结直肠癌常规治疗质量并讨论其当前趋势,以探索治疗方法的新进展.作者在许多能提供各个方面治疗的有代表性医院实施了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遍及全国的的观察研究.结果 发现在患者风险状况和肿瘤特征特定的情况下,围手术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改变.通过临床治疗路径获得的手术切除率和长期的肿瘤治疗结果可以与目前结直肠癌方面的报告媲美.

    作者:蒲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