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容积插入屏气序列评价盂唇撕裂

田春艳;郑卓肇

关键词:肩关节, 损伤,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评价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容积插入屏气(VIBE)序列对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独立回顾性对比分析79例肩关节造影常规二维序列图像和各向同性三维VIBE重建图像,判定有无盂唇撕裂,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常规二维序列与各向同性三维VIBE诊断价值及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79例患者中,肩关节镜证实上方盂唇撕裂(SLAP损伤)27例,前方盂唇撕裂44例,后方盂唇撕裂10例.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VIBE以及常规二维序列对上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1.48%(22/27)~88.89%(24/27)、85.19%(23/27)~92.59%(25/27),特异度为82.69%(43/52)~84.62%(44/52)、84.62%(44/52)~86.54%(45/52);对前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8.64%(39/44)~90.91%(40/44)、90.91%(40/44)~95.45%(42/44),特异度为94.29%(33/35)~97.14%(34/35)、97.14%(34/35);对后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0.00%(8/10)~90.00%(9/10)、80.00%(8/10),特异度为92.75%(64/69)~95.65%(66/69)、94.20%(65/69)~95.65%(66/69).2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的一致性极好.各向同性三维VIBE和常规二维序列对于盂唇撕裂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VIBE序列成像是评价盂唇撕裂比较可靠的影像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携RGD肽靶向高分子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目的 制备携RGD肽的PLGA造影剂,并观察其在体外的靶向能力.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PLGA-COOH造影剂,利用碳二亚胺法将RGD肽与PLGA-COOH造影剂共价结合,制备出RGD-PLGA的靶向造影剂.用激光共聚焦检测FITC-RGD与PLGA造影剂的连接情况,并在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对比观察RGD-PLGA与普通PLGA靶向SKOV-3细胞的能力,而后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对比RGD-PLGA与普通PLGA的靶向能力.结果 连接FITC-RGD的PLGA显示出明显的绿光,体外靶向实验显示RGD-PLGA较普通PLGA更多地聚集在SKOV-3细胞的周围,流式细胞检测显示RGD-PLGA较普通PLGA有更好的靶向性.结论 成功制备出RGD-PLGA,且在体外实验中对高表达整合素αvβ3的SKOV-3细胞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作者:王星;冉海涛;王志刚;王红红;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前列腺癌动态增强MRI的多样性表现及特点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的动态增强MRI特征,评估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对44例前列腺癌疑诊患者行3.0T MR LAVA动态增强扫描,将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分为持续缓升型、缓升平台型、速升平台型和速升缓降型4种,并计算曲线强化程度(SIpeak%)和快强化率(Rmax).比较穿刺阳性与阴性病灶(阳性组、阴性组)之间、中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腺癌之间强化参数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共87个前列腺侧叶获得组织学证实,阳性组53个(Gleason Score 2~6者7个;Gleason Score 7~10者46个),阴性组34个.阳性组中速升平台型(26/53,49.06%)和速升缓降型(17/53,32.08%)曲线常见,阴性组中持续缓升型(24/34,70.59%)曲线常见.阳性组的SIpeak%、Rmax分别为(2.04±0.52)%、(35.09±15.79)%阴性组分别为(1.38±0.55)%、(17.39±9.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高分化腺癌的SIpeak%、Rmax分别为(1.55±0.54)%、(21.20±14.97)%;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2.12±0.48)%、(37.20±14.95)%(P均=0.01).结论 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多表现为早期快速强化,分化较差腺癌常比分化较好的腺癌表现出更强及更快的早期强化.

    作者:刘莉;吴宁;欧阳汉;戴景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声介导击破微泡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正常大鼠关节滑膜组织

    目的 探讨超声击破微泡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将20只正常清洁级Wister大鼠分为4组,每组5只(10个膝关节).单纯质粒组:10 μg EGFP注射入大鼠关节腔内;超声+质粒组:EGFP注射入大鼠关节腔内,超声持续照射10 min;微泡+质粒组:300μl SonoVue与10 μg EGFP混合注射入大鼠关节腔内;超声+微泡+质粒组:将300μl SonoVue与10 μg EGFP混合后注射入大鼠关节腔内,超声持续照射10 min.3天后取出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直接贴在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480 nm波长激发状态下观察EGFP转染效果.结果 单纯质粒组、超声+质粒组和微泡+质粒组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EGFP的荧光强度稍有增强;超声+微泡+质粒组EGFP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结论 超声介导微泡可以实现EGFP质粒对正常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转染.

    作者:景香香;刘洁;杨炳昂;符少清;吴汤娜;王东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容积插入屏气序列评价盂唇撕裂

    目的 评价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容积插入屏气(VIBE)序列对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独立回顾性对比分析79例肩关节造影常规二维序列图像和各向同性三维VIBE重建图像,判定有无盂唇撕裂,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常规二维序列与各向同性三维VIBE诊断价值及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的一致性.结果 79例患者中,肩关节镜证实上方盂唇撕裂(SLAP损伤)27例,前方盂唇撕裂44例,后方盂唇撕裂10例.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VIBE以及常规二维序列对上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1.48%(22/27)~88.89%(24/27)、85.19%(23/27)~92.59%(25/27),特异度为82.69%(43/52)~84.62%(44/52)、84.62%(44/52)~86.54%(45/52);对前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8.64%(39/44)~90.91%(40/44)、90.91%(40/44)~95.45%(42/44),特异度为94.29%(33/35)~97.14%(34/35)、97.14%(34/35);对后方盂唇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0.00%(8/10)~90.00%(9/10)、80.00%(8/10),特异度为92.75%(64/69)~95.65%(66/69)、94.20%(65/69)~95.65%(66/69).2名影像诊断医师评价的一致性极好.各向同性三维VIBE和常规二维序列对于盂唇撕裂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肩关节MR造影各向同性三维VIBE序列成像是评价盂唇撕裂比较可靠的影像方法.

    作者:田春艳;郑卓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应用段动脉阻力指数早期评价小儿肾积水手术后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段动脉阻力指数(RI)、肾实质厚度(RPT)早期评价小儿肾积水手术疗效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单侧肾积水患儿于术前、术后2个月进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确定肾积水程度,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9天、2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彩超检查,测量患侧肾脏RPT、段动脉RI,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2例患儿中,其中14例为中度肾积水(中度肾积水组),18例为重度肾积水(重度肾积水组),术后2个月复查IVU均提示梗阻解除;患侧RPT均明显低于健侧(P均<0.01),且重度肾积水组明显低于中度肾积水组(P<0.01);中、重度肾积水组患侧肾段动脉RI均高于健侧(P均<0.01),重度肾积水组高于中度重度肾积水组(P<0.05);术后9天患侧RPT无明显变化(P均>0.05),中、重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天患侧肾段动脉RI均较术前减低(P均<0.05),中、重度肾积水组间患侧肾术后段动脉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段动脉RI术后9天较术前减低,间接提示小儿肾积水患侧肾脏梗阻解除,可作为一种早期评价小儿肾积水手术后疗效的方法.

    作者:时博;李士星;张尧;鞠浩;冯舒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髓空洞症合并Charcot关节病1例

    患者女,47岁,左手麻木1个月,否认糖尿病及梅毒病史.查体:左肘关节显著肿胀,可触及囊性包块,无明显疼痛及功能障碍;左上肢反射减退,肌张力减低,皮肤感觉迟钝;右上肢及双下肢肌张力正常.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正常.CT:左肘关节对应关系紊乱,关节间隙变窄,相邻骨结构密度增高,关节内及周围可见多发大小不一、边缘规则或不规则的骨块影及钙化影,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考虑左肘Charcot关节病.颈椎MRI:于C2~T3椎体水平颈段脊髓稍增粗,内可见条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长轴与脊髓长轴平行,边界清晰,信号较均匀(图2);考虑C2~T3脊髓空洞.综合临床诊断为脊髓空洞合并左肘Charcot关节病.

    作者:彭鹏;刘怀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超声观察新生儿脊髓圆锥末端正常位置

    目的 探讨超声确定正常新生儿脊髓圆锥末端位置的方法.方法 选择足月产正常新生儿150名,用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终丝的长度和骶圆距离,并以此表示新生儿脊髓圆锥末端的正常位置.结果 新生儿内终丝的长度为3.62~5.54 cm;骶圆距离为5.92~9.72 cm;内终丝长度、骶圆距离与新生儿身高、体质量及内终丝长度与骶圆距离间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内终丝的长度和骶圆距离能用以表示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

    作者:李素和;王金锐;王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癌患者肋骨病变的SPECT/CT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217例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肋骨病灶的SPECT/CT结果.方法 对全身骨显像发现肋骨病变的217例肺癌患者加行肋骨病变SPECT/CT显像,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共发现154个肋骨放射性浓聚灶,其中良性病灶71个,包括肋骨骨折灶55个,肋软骨钙化灶11个,骨质增生灶5个;恶性病灶51个,包括破骨性转移37个,成骨性转移14个;性质待定病灶32个,CT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为肋骨髓腔局部稍高密度影,多位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结论 肺癌患者肋骨病灶性质多样,肋骨骨折、肋软骨钙化等良性病变占较大比例,诊断时要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作者:汪太松;赵晋华;邢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辐射剂量和成像系统对测量肺磨玻璃密度结节CT体积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辐射剂量和成像系统对测量磨玻璃密度(GGO)结节体积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MDCT和宝石能谱CT(HDCT)在7种不同噪声指数(NI)下对含有14个相同大小GGO结节的胸部体模进行扫描,采用0.625 mm层厚、骨算法重建获得图像,使用Lung VCAR软件测量GGO结节体积.根据CT机器测定的剂量指数(CTDI)计算每次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应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所测结节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14个结节标准体积均为981.25 mm3,7种不同NI扫描时MDCT和HDCT检测的结节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NI增加,MDCT和HDCT测得结节体积的误差率逐渐增大,而ED逐渐下降.相同NI下,宝石能谱CT的ED较MDCT降低34.4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同NI下,HDCT测量GGO体积的准确性优于MDCT.在NI=15时,HDCT的ED较低,测量GGO结节体积的误差较小.

    作者:徐岩;贺文;李剑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螺旋CT诊断肾蒂断裂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共同构成肾蒂.肾蒂断裂多见于严重的闭合性损伤,死亡率高[1],临床以重度休克、失血、腹膜刺激征及合并多脏器损伤为主要表现,缺乏特异性.MSCT为诊断腹部创伤提供了安全、快捷的方法,被视为急诊肾蒂损伤的首选检查[2].

    作者:杨于兵;储成凤;杨小庆;许宏;徐柏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不同体位下的脑静脉颅外回流

    目的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观察不同体位下的颈内静脉和椎静脉,探讨体位对脑静脉颅外回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名中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静息状态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在仰卧位和坐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仰卧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67±0.26)cm2,血流速度为(18.73±7.37)cm/s,血流量为(758.51±437.23)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4±0.02)cm2,血流速度为(19.25±8.88)cm/s,血流量为(47.23±25.40)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颈内静脉和椎静脉血流量之和)的94.13%.坐位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为(0.16±0.09) cm2,血流速度为(18.08±10.71)cm/s,血流量为(177.43±157.42)ml/min;椎静脉横截面积为(0.06±0.03)cm2,血流速度为(36.06±16.88)cm/s,血流量为(144.61±94.97)ml/min;颈内静脉血流量占脑静脉颅外回流总量的22.02%.与仰卧位相比,坐位时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和血流量明显减少,椎静脉的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 健康志愿者静息状态下,颈内静脉和椎静脉丛分别是仰卧位和坐位时脑静脉颅外回流的主要途径.

    作者:陈永超;邓雪飞;罗福成;连娟;韩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SPECT/CT显像诊断甲状腺癌脑转移1例

    患者男,63岁,1998年因甲状腺滤泡及乳头混合癌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接受手术治疗,2007年因左锁骨上及甲状软骨右侧肿物再次接受手术治疗.2008年1月和5月分别给予131I治疗,剂量5.55 GBq(150 mCi),其后患者偶感头痛.2008年12月头部平扫+增强MRI怀疑脑转移瘤,同时给予第3次131I治疗,剂量同前.7天后131 I全身显像及头部SPECT/CT显像(图1):左额叶见小灶状核素浓聚灶,密度基本同周围脑质密度,与MRI所示异常信号位置一致,诊断为甲状腺癌脑转移瘤.2009年5月给予第4次131I治疗,剂量同前.头部MRI示病变稍增大,大径变化约0.3 mm;头部131I SPECT/CT显像发现左额叶病变仍摄取131I,但患者临床症状并未加重.2009年11月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较前降低,CT示左额叶病变已呈高密度钙化,平均CT值为88.7 HU.

    作者:李红梅;冯珏;杨阳;方凤宁;王亚平;郑泓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

    目的 探讨腺苷(ADE)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D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CAD)的价值.方法 选择CAD可能性为低、中、高度的患者共53例,采用两日法行静息、腺苷负荷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 G-MPI及DSCTCA,并于4周内进行CAG.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17节段5分制(0~4分)目测半定量方法对MPI结果进行分析,静息与负荷评分的差值>1为可逆性缺血.DSCTCA结果采用目测直径法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狭窄<50%及狭窄程度≥50%.以CAG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50%时定义为CAD,比较MPI和DSCTCA对CAD的诊断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G-MPI和DSCTCA对CAD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4.44%(34/36)、52.94%(9/17)、81.13%(43/53)及88.89%(32/36)、88.24%(15/17)、88.68%(47/53).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8,P=0.005).结论 G-MPI和DSCTCA诊断CAD均有较高价值,联合应用可提供功能及解剖两方面的信息,提高对CAD的诊断效能.

    作者:杨吉琴;李娟;平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频超声引导注射实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合物基因大鼠胸腺转移

    目的 探索高频超声引导注射技术实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基因大鼠胸腺转移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供体Balb/c小鼠异种MHC-I类抗原(H-2Kd)基因,并构建pCI-neo- H-2Kd质粒.对20只成年SD大鼠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影像系统获得胸腺标准切面超声声像图,同时使用Vevo轨道系统和超声引导注射针装置,在超声引导下将质粒注人大鼠胸腺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2Kd基因在转染大鼠胸腺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超声引导下注射质粒后全部大鼠存活.H-2Kd基因成功转入受体大鼠胸腺,流式细胞仪检测H-2Kd在大鼠胸腺内的表达阳性率为60.73%(56.04%~62.49%).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注射技术定位准确,方法简便,对组织损伤轻微,注射成功率较高,可代替手术胸腺内注射法诱导免疫耐受.

    作者:许晴;张文谦;李彤;路欣;张进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茴香枳术汤治疗大鼠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

    目的 探讨茴香枳术汤(HX-S)治疗大鼠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性.方法 将108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承气汤(DS)组、HX-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正常组大鼠常规饲养,其余组大鼠按照浆膜剥脱法制成大鼠粘连性肠梗阻模型.造模成功后第8天,对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DS、HX-S低、中、高剂量灌胃.治疗后第3、5、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峰值流速及小肠管壁厚度.结果 治疗后第3、5、7天,与模型组比较,DS组、HX-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明显下降(P均<0.05),小肠管壁厚度基本恢复正常(P均<0.05).各治疗组比较,HX-S高剂量组疗效较显著.结论 高剂量HX-S对大鼠粘连性肠梗阻有一定疗效;应用高频彩超可观察疗效.

    作者:盛丽;唐晓勇;王维斌;强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肺通气/灌注显像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疗中常被用为一线影像学检查,随着多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从显像技术到放射性药物方面均有较大进步.本文针对肺通气/灌注显像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阚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99mTc-MMP-9Ab无创探测ApoE-/-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 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99mTc标记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体(MMP-9Ab)标记的佳条件以及用99mTc-MMP-9Ab无创性探测AS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损伤并阻断10只ApoE-/-小鼠左侧颈总动脉血流20 min后高脂饮食饲养4周.氯化亚锡晶体(SnCl2·2H2O)的用量为31.25~1000.00μg,MMP-9Ab的用量为0.1、0.2、0.3ml,测定不同条件下标记物的标记率及其稳定性.将适量标记物经小鼠尾静脉注射,于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取主要脏器测量放射性计数率值,经放射性衰变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 ID/g),观察99mTc-MMP-9Ab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情况.对ApoE-/-AS模型鼠及C57BL/6小鼠各5只行左侧颈总动脉离体自显影显像,观察99m Tc-MMP-9Ab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体外的显像情况.结果 99mTc-MMP-9Ab标记的佳条件为SnCl2·2H2O溶液(10 g/L)0.05 ml,柠檬酸溶液0.1ml,MMP-9Ab溶液(0.2g/L)0.1ml,通氮气振荡1h,再加入新鲜99mTcO4- 185 MBq,100℃水浴30 min,99mTc-MMP-9Ab标记率可达(95.16±1.81)%,室温下放置3h后放化纯不小于80%.99mTc-MMP-9Ab在正常小鼠血液内清除迅速,30 min后血液中放射性迅速下降,肌肉内放射性亦甚少.离体自显影显像中,粥样硬化组自显影胶片上的曝光黑影与肉眼可见的粥样硬化斑块有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99mTc标记MMP-9Ab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标记率高,体外稳定性较好,无需进一步纯化.99mTc-MMP-9Ab有望成为显示AS斑块形成的靶向显像剂.

    作者:王中娟;邓钢;张追阳;居胜红;陈骏;赵瑞;金晖;魏晓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能能谱CT定量检测尘肺SiO2

    目的 应用双能能谱CT定量分析煤工尘肺病肺标本肺实质和肺结节的SiO2沉积量.方法 对6个肺标本行双能能谱CT扫描,病理证实其中1个无尘肺病,1个为Ⅰ期尘肺病,1个Ⅱ期尘肺病,3个为Ⅲ期尘肺病.能谱CT扫描图像以SiO2和水为基物质对获得物质分离图像,在SiO2基图像上进行肺标本的SiO2定量.分别测量肺实质和肺结节内的SiO2沉积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个尘肺病肺标本共检出非钙化结节68个,测量肺实质和肺结节内沉积SiO2的ROI平均分别为211.96 mm2 (207.17~215.46 mm2)和5.74 mm2 (3.81~7.73 mm2).肺实质内的SiO2沉积量为11.43 mg/ml(- 12.07~25.87 mg/ml),肺结节内SiO2的沉积量为110.16 mg/ml(38.52~168.32 mg/ml).肺实质和肺结节内SiO2的沉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另1个无尘肺病肺标本的肺实质SiO2沉积量为-8.65 mg/ml(-23.31~24.62 mg/ml),尘肺病肺标本与无尘肺病肺标本肺实质内SiO2沉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双能能谱CT获得的物质分离图像可以定量肺实质和肺结节内的SiO2含量.双能能谱CT有可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尘肺病提供一种定量工具.

    作者:陈步东;贺文;李剑颖;孔令;付甲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阴道超声造影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宫颈癌及评估宫颈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宫颈浸润癌患者27例(Ⅰ、Ⅱ和Ⅲ期分别为12例、14例和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13例,另选1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经阴道CEUS检 查,观察并存储宫颈病变的增强过程,并对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慢性宫颈炎、CINⅢ及宫颈浸润癌的血流信号较造影前均明显增多.慢性宫颈炎与子宫体呈同步增强与消退.宫颈浸润癌病灶迅速增强,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0.05),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边界;之后缓慢消退.CINⅢ宫颈灌注早于子宫肌层,呈弥漫性高增强,后与宫体同步消退.结论 CEUS可直观显示宫颈病变的血流灌注.宫颈浸润癌的CEUS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可为诊断及评估浸润范围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作者:李平;王学梅;张雨芹;刘艳君;陶春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上肢体位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利用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上肢两种不同体位对CT增强扫描中对比剂利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42例接受CT胸部增强扫描患者,均于右臂留置静脉通道,单筒高压注射对比剂.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60岁)和老年组(>60岁);再根据采用的不用上肢体位分为第一体位组(仰卧位,双上臂伸直上举,与身体处于同一水平面)和第二体位组(仰卧位,双上臂上举,双前臂交叉置于额头上,留置静脉通道的右臂在上).测量右锁骨下静脉胸廓入口内外各2~3 cm处CT值,取其平均值的差值作为评价对比剂利用效果的指标.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上肢体位之间对比剂的利用效果.结果 采用第一体位、第二体位时,不同年龄组的对比剂利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种不同体位组之间比较,对比剂利用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采用第二体位可降低右腋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内对比剂在胸廓外的留滞,有助于提高对比剂的利用率,降低对比剂局部滞留引起的伪影.

    作者:王猛;高振华;冯仕庭;孟悛非;李子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