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

何贤禄;张尚福;卢强;曾勇

关键词: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 SPTP)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均为女性,其中4例为年轻女性; 术前均未确诊; 行胰腺体尾部切除2例,肿瘤局部切除4例,其中2例加脾切除,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SPTP.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9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SPTP多发于年轻女性,术中冰冻切片对术中处理提供参考,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354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恶性占63.75%(204/320),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为主; 良性占36.25%(116/320),以神经鞘膜瘤和平滑肌瘤为主. 肿瘤切除率恶性为50.98%(104/204),良性为61.21%(71/116). 除34例患者放弃治疗外,余均行手术治疗. 175例患者完全切除肿瘤,其中5例行血管重建,其余170例均顺利将血管分离或仅作了血管修补.145例患者因肿瘤浸润广泛或不能耐受血管置换手术等原因而只行肿瘤部分切除或取活检. 肿瘤完全切除患者随访1年,有132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75.43%.结论 腹膜后肿瘤的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腹膜后肿瘤应尽可能手术完全切除,如有血管受累,应行血管重建,这对提高治愈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极为有利.

    作者:黄斌;赵纪春;马玉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附43例报道)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检查和(或)置管外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局部并发症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收治43例合并胰腺坏死、胰周积液、假性胰腺囊肿及脓肿并发症的SAP患者进行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检查和(或)置管外引流,观察其疗效.结果 43例SAP患者共穿刺64例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24例行诊断性穿刺抽液检查,诊断符合率为100%. 41例(95%)置管引流48例次,1例直接行开腹手术,1例自动出院. 腹胀缓解率为93%(40/43),中转开腹手术率为37%(16/43),置管外引流有效率为61%(25/41).结论 采用CT引导下穿刺抽液检查和(或)置管外引流对部分SAP患者局部并发症的诊治效果较好.

    作者:姚欣敏;于澜;张抒;肖渝清;杨一村;曹扬;黄江涛;黄德全;罗静;彭秋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直肠癌手术环周切缘的研究

    本研究对30例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pT3期患者切除的标本作肉眼和镜下评估环周切缘(CRM)以及手术质量.结果有6例(20%)患者显示CRM阳性,这些病例在直肠周围组织的浸润深度>4 mm.

    作者:李亚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腹症腹腔镜探查术120例报道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期间运用腹腔镜行腹腔探查术120例,疗效满意.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8~76岁,平均44.9岁.全部患者均以急腹症入院,发病时间4~72 h,平均7.3 h. 除14例有腹部既往手术史外,其余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 h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腔探查术.44例(37%)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作者:王立明;杨华;张朝军;罗云生;程应东;陈组林;马丹;蔡瑜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柳氮磺胺吡啶和5-氟尿嘧啶对裸鼠皮下移植瘤胰腺癌细胞BxPC-3凋亡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5-FU)和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 SZ)对裸鼠皮下移植瘤胰腺癌细胞BxPC-3凋亡基因的作用.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5-FU及SZ单独或联合作用后裸鼠皮下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NF-κB (p65)、bcl-2及cyclin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5-FU (7.5和15 mg/kg)和SZ(10和20 mg/kg)单独或联合作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其NF-κB (p65) mRNA表达相对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各自对照组比较,除SZ组2个亚组外,其余各组均明显降低(P<0.01); bcl-2和cyclinD1 在mRNA和蛋白水平以及Bax蛋白表达量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上述指标经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二者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结论 Bax水平上调, bcl-2、cyclinD1及NF-κB (p65)水平下调可能是SZ可协同增强5-FU诱导裸鼠皮下移植瘤胰腺癌细胞BxPC-3凋亡的机理之一.

    作者:黄喆;郭克建;何三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缩胆囊素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目的 总结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e,CCK)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关于CCK作为神经肽/神经递质在信号传递、神经保护及镇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 CCK作为神经递质能够拮抗致痫剂的致痫作用; CCK8还能够对抗神经元的手术和化学损伤以及延缓神经元老化; CCK在痛觉传导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整合作用.结论 CCK是大脑中丰富的神经递质/神经肽之一,同时也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一重要的信号因子,在神经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冯宁;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锌指蛋白A20促进同种异体大鼠小体积移植肝再生并抑制急性排斥

    目的 探讨锌指蛋白A20对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与排斥及受体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急性排斥组合DA (RT1a)大鼠→Lewis (RT1l)大鼠建立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 75只大鼠均分为A20腺病毒组(A20组)、对照空腺病毒组(rAdEasy组)及对照生理盐水组(PS组)3组. 供肝切取后采用离体门静脉灌注法转基因干预,肝脏灌洗后移植. 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及排斥反应,检测移植肝A20表达、肝细胞再生与凋亡、肝血窦内皮细胞(LSECs)中NF-κB活性与ICAM-1 mRNA表达、移植肝浸润单核细胞(LIMCs)总数及自然杀伤(NK)细胞和自然杀伤T(NKT)细胞数以及血清IFN-γ水平. 结果 A20组受体大鼠存活时间长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01 8),而PS组大鼠存活时间又长于rAdEasy组大鼠(P=0.001 8). A20促进小体积移植肝再生,肝移植后4 d A20组大鼠肝细胞BrdU标记指数高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A20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指数低于PS组大鼠和rAdEasy组大鼠(P<0.01). 肝移植术后4 d,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A20组大鼠移植肝有少量细胞浸润,呈轻度排斥; 而PS 组和rAdEasy组大鼠移植肝有大量细胞浸润,呈重度排斥. A20能抑制移植后早期(1 d) LSECs 中NF-κB活性和 ICAM-1 mRNA 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20能下调移植肝LIMCs数,包括下调NK和NKT 亚群细胞数,并下调血清IFN-γ水平(P<0.05). 结论 A20能有效促进同种异体大鼠30%小体积移植肝再生,抑制排斥并延长受体存活时间,其功效可能与抑制LSECs中NF-κB活性、抑制LIMCs浸润及减少NK 细胞和NKT 细胞浸润入肝以及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徐明清;严律南;苟兴华;彭方兴;李德华;韩蕾;黄兰英;黄迎春;胡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复习近年早期EN在SAP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综述. 结果对SAP患者空肠置管行早期EN能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感染并发症,但对于EN的开始时机、配方、输注方式等仍然存在争议.结论 早期EN在SAP的治疗中有积极的作用,但仍有待深入的研究.

    作者:董亮;康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消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治疗组和肠外营养(PN)治疗组,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至术后第7 d. 测定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计数(L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EN组的LC、TP、Alb、Pa、Tf、ALT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低于PN组(t=2.45,P<0.05); 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t=8.60,P<0.001).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应首选EN.

    作者:李月春;王东霞;胡夏荣;叶镇彭;陈桂林;王彤;王在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间隙连接蛋白43与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关系

    目的 观察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对胆管癌细胞和胆管癌移植瘤的作用以及转染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方法 MTT法比较双自杀基因系统作用下和(或)Cx43基因转染后QBC939细胞的细胞抑制率及旁观者效应. 前体药物应用前、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判断自杀基因系统的作用和Cx43蛋白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 CD和HSV-tk基因在转染细胞中获稳定表达.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示CD+tk+Cx+细胞中Cx43的表达量增加. 自杀基因系统对CD+tk+Cx+细胞组和它生成的移植瘤组的抑制作用均比CD+tk+细胞组高.结论 双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内、外对胆管癌细胞和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x43基因导入可明显增强旁观者效应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董泾青;刘茂玲;邹声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细胞肝癌靶向性r-Caspase-3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表达

    目的 构建肝细胞肝癌特异性表达反向半胱氨酸蛋白酶3(r-Caspase-3)重组腺病毒,为肝细胞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 构建甲胎蛋白(AFP)增强子和白蛋白 (ALB) 启动子腺病毒载体(pAdTrack-EAFP-PALB),然后将目的 基因r-Caspase-3亚克隆到载体pAdTrack-EAFP-PALB上, 获得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EAFP-PALB /r-Caspase-3, 经PmeⅠ酶切线性化后与pAdEasy-1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骨架pAdEasy-EAFP-PALB /r-Caspase-3; 鉴定正确的pAdEasy-EAFP-PALB /r-Caspase-3 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脂质体转染AD293 细胞进行包装、扩增,获得病毒.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监测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 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r-Caspase-3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 SRB染色法评估重组腺病毒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初步观察HepG2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穿梭载体pAdTrack-EAFP-PALB/r-Caspase-3酶切、测序正确.穿梭载体、pAdEasy-1载体同源重组后PCR 及PacⅠ酶切鉴定结果表明pAdEasy-EAFP-PALB/r-Caspase-3 重组成功; 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pAdEasy-EAFP-PALB/r-Caspase-3 转染AD293 细胞即可观察到GFP 的表达; 回收病毒可重复感染AD293 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 均可检测到r-Caspase-3的表达,证实Ad-EAFP-PALB/r-Caspase-3病毒颗粒包装成功; SRB染色检测发现Ad-EAFP-PALB/r-Caspase-3具有凋亡诱导特异性.结论 靶向性Ad-EAFP-PALB/r-Caspase-3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并具有凋亡诱导靶向性,为进一步研究靶向性r-Caspase-3基因治疗肝细胞肝癌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炜;程卫;丘昶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方法我院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对182例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空肠ρ袢代胃术(PRY)69例和非离断式食管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URY)113例. 分析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情况、消化道症状及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 非离断式食管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手术时间短于空肠ρ袢代胃术,且无Roux潴留综合征(RSS)发生. 2种术式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非离断式食管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良好,可以推荐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作者:卢春茂;汪振耿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PAAF与ASPAAF诱导的肠损伤比较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相关性腹水(ASPAAF)诱导大鼠肠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理.方法 以PAAF和ASPAAF分别诱导的SD大鼠肠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 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8 ml/只; PAAF组腹腔内注射PAAF 8 ml/只, ASPAAF组腹腔内注射ASPAAF 8 ml/只. 分别于注射后6 h 和12 h分批处死大鼠,每时间点8只. 测定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同时测定小肠组织中Na+-K+-ATP酶活性及TNF-α水平; 于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并作等级比较.结果 注射后6 h 和12 h, PAAF组和ASPAAF组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 小肠组织中TNF-α水平以及肠黏膜损伤程度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而Na+-K+-ATP酶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 ASPAAF组血清内毒素和TNF-α水平,小肠组织中TNF-α水平以及肠黏膜损伤程度又均较PAAF组增高(P<0.05),Na+-K+-ATP酶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PAAF及ASPAAF均能引起大鼠肠损伤,且ASPAAF引起的损伤更为严重.

    作者:刘震;程若川;方向;张跃天;赵海剑;李俊;陈玉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对231例儿童行腹腔镜脾手术后的经验总结

    Rescorla FJ, West KW, Engum SA等人回顾性分析了某一机构1995~2006年接受腹腔镜脾脏手术的231例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29例,女102例,平均年龄7.69岁.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主要有肠梗阻、出血、肺炎等; 无死亡病例,无切口感染以及胰腺炎发生;

    作者:梁春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阿司匹林和叶酸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

    Logan RF, Grainge MJ, Shepherd VC等人采用2×2析因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来评估阿司匹林(300 mg/d)和叶酸(0.5 mg/d)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疗效. 纳入研究的6个月内接受了腺瘤切除的945例患者,853 例(90.3%)获随访4个月后进行第2次肠镜检查以判断是否复发.

    作者:宋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去胸腺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目的 探索建立大鼠胸腺切除模型的方法.方法 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在开胸切除胸腺的同时配合术中剑突下抽气的方法建立模型,正式实验30次.结果 30只大鼠中,1只死于术后肺不张,1只因术中误穿肺静脉失血过多而死亡.余28只均存活30 d,手术成功率达93.3%.结论 改进的大鼠胸腺切除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较高,可作为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作者:王谦;李立;陈刚;李晓延;闫宏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并肠瘘1例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在治疗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1例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患者接受其子的150 cm 回肠,供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受体残余空肠与供体回肠近端行端端吻合,受体结肠与供肠远端行端侧吻合,供肠远端造瘘作为观察窗,术后给予免疫抑制等治疗. 结果患者小肠移植术后恢复顺利,肠道功能恢复,血管吻合口通畅,正常生活110 d后因心脏意外死亡.结论 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患者实施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可行的,植入肠管的血管植入技术对小肠移植成功非常重要.

    作者:赵海平;孙晓风;侯明星;罗力;吴万敏;邬新林;董培德;欧阳晓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我院在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对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发生胰瘘,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发生胆瘘2例,经腹腔引流治愈.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操作简便,预防胰瘘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张春秋;王国华;彭晓晖;刘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可切除直肠癌患者保肛术与预后因素和术前放疗的关系

    Howard JH、 Gonzalez Q、Arnoletti JP等人研究分析了肿瘤大小、肿瘤距肛门缘距离等预后因素以及术前放疗与保肛术的关系.

    作者:吕东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