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

朱正;赵心明;周纯武

关键词:癌, 神经内分泌, 肝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2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肿瘤大径分别为4.8 cm、6.7 cm、10.0 cm,均为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内可见分隔;2例病变较大者,推压周围肝内血管使之移位;1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强化和纡曲血管.MRI平扫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多为单发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患者行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值分别取0、500、1000 s/mm~2),比较常规扫描及DWI对肝硬化癌变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21例肝癌28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27例共37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的病例数及结节数均多于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癌变结节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DWI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较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更为敏感.

    作者:黄泽光;谢长浓;吴永峻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CT、MR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单发,其中2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肿瘤大径分别为4.8 cm、6.7 cm、10.0 cm,均为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其内可见分隔;2例病变较大者,推压周围肝内血管使之移位;1例病变内可见多发强化和纡曲血管.MRI平扫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结论 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多为单发实性肿物、其内伴不同程度低密度区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作者:朱正;赵心明;周纯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友病性假肿瘤1例

    患者男,5岁5个月,发现右前臂肿物1个月,起初拇指大小,后渐弥漫性增大,达15 cm×9 cm,无红肿、痛,皮温不高,质软.既往史:确诊血友病5年,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Ⅸ为15%(参考值:>45%),凝血因子Ⅷ为165%(参考值>45%),纤维蛋白原9.86 g/L(参考值:2.00~4.00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 s(参考值:26~38 s).

    作者:梁昌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猪体外冠状动脉管壁高分辨MR成像

    目的 利用1.5T MR扫描仪寻求简单易行的体外冠状动脉管壁成像程序.方法 对10个猪心行冠状动脉MR检查.以3D FIESTA序列行前降支成像,分别选择8通道头部线圈、膝关节线圈、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行2D SE T1WI, 成像参数均相同,之后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采用384×256和512×512的矩阵行T1WI.注入对比剂后,分别使用不同的NEX行SE T1WI、PDWI和frFSE T2WI.测量前降支近段管壁、管腔、前降支周围心外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前降支邻近的室间隔心肌的信号强度,并测量周围空气的信号强度作为背景噪声,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冠状动脉管壁对管腔的对比噪声比(CNR1)及冠状动脉管壁对周围心外膜下脂肪结缔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NR2).结果 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成像前降支管壁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8通道头线圈和膝关节线圈.384×256矩阵所得的SE T1WI的SNR和CNR1、CNR2明显高于512×512矩阵.NEX为3时图像的SNR和CNR1、CNR2高.结论 选择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384×256的矩阵、3个NEX可以得到良好的SNR和CNR.

    作者:李涛;高建华;赵绍宏;周卫华;蔡祖龙;杨立;程流泉;高元桂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诊断转移性肝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首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增强时相的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67个,超声造影后发现病灶106个.转移性肝癌的动脉相增强模式有四种类型:①37个病灶(37/106,34.91%)动脉相呈快速整体高增强,退出迅速,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②56个病灶(56/106,52.83%)动脉相周边呈环状快速高增强,推出迅速,延迟相呈低增强;③12个病灶(12/106,11.32%)动脉相、门脉相病灶均匀等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④1个病灶(1/106,0.94%)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肿瘤的大小为决定其增强模式的重要因素.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时间与转移灶的血供密切相关,在转移性肝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重;邓旦;廖明松;赖小今;吴晓波;陶杰;梁燕;常明;赵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康厚艺;张伟国;金榕兵;王毅;陈金华;张乐天;汪黎黎;邹博;马长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 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0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中晚期PD组,10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早期PD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各兴趣区(双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扣带回、额叶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和早期PD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扣带回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与对照组其余兴趣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黑质FA值呈负相关(r=0.039,P=0.025).3组之间各兴趣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 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在体研究提供更多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有价值信息.

    作者:舒红格;漆剑频;朱文珍;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漏诊、CT误诊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1例

    患儿女,14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一拳头大小包块,伴腹胀,未予治疗.4天前自觉肿块迅速增大,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体温38℃.查体:腹部触及一大小约25 cm×20 cm类圆形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较清,基底未触及,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彩超示:子宫前上方一大小约26.4 cm×20.0 cm×10.8 cm的囊实性肿块,内有多个实性团块状强回声突向囊内,囊壁较薄,囊液欠清;CDFI示:囊壁周围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腹、盆腔囊实性肿块,考虑畸胎瘤.

    作者:冯清华;罗良平;史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别胶质瘤

    目的 评价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用.方法 应用Siemens 3.0T MR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患者行2D~1H-MRS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及水肿区主要代谢物,计算代谢物比值(NAA、Cho、Cr、Cho/Cr、Cho/NAA、NAA/Cr)比较各代谢物比值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35例中,肿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损伤15例,经组织学证实23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12例.肿瘤复发病变强化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损伤,平均NAA/Cr比值显著低于放射性脑损伤;肿瘤复发病变水肿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平均NAA/Cr在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病变强化区代谢物比值ROC曲线,将Cho/Cr和Cho/NAA比值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大于1.77作为肿瘤复发的判断标准,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18/20)和93.33%(14/15),准确率为91.43%(32/35).结论 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作者:徐俊玲;李永丽;连建敏;窦社伟;吴慧;冯敢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检测胎儿心脏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优成像条件. 方法 对130胎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后进行显示效果评分,对显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21胎胎儿完成三维容积数据采集,采集成功率为93.13%;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方法整体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方法在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显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在侧位四腔心切面显示佳,二维切面在妊娠25~29周显示率较高,三维切面在妊娠20~24周显示率较高;两种方法在血管长轴相关切面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优势,但需要对采集条件进行控制并熟练掌握脱机分析方法.

    作者:郭楠;闵玲;陈娇;朱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维超声观察正常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对100名孕妇(孕龄为16~19~+周、20~24~+周、25~29~+周、30~34~+周各25名)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颅缝和囟门结构.结果 ①矢状缝显示率低,为53.00%,其他颅缝和囟门的显示率为70.00%~98.00%.②不同孕周胎儿额缝、冠状缝、颞缝、蝶囟、乳突囟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矢状缝、人字缝、前囟、后囟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张剑;夏炳兰;夏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诊断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在诊断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继发孔型ASD患儿,年龄9个月~15岁.采用PC-MRI采集通过ASD的左向右分流束的图像,以及缺损边缘与上下腔静脉及二尖瓣、右上肺静脉连线的PC-MRI图像. 结果 42例PC-MRI测量的ASD直径、缺损边缘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房室瓣及右上肺静脉间的距离均与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P<0.001).26例PC-MRI测量结果与外科手术结果高度相关(P<0.001),不同流速编码中,流速编码50~70 cm/s时PC-MRI测量到的缺损直径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对为一致. 结论 PC-MRI可直观显示房间隔缺损的位置、数目、大小和与周围心内结构的空间关系,同时可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为心脏解剖畸形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和思路.

    作者:孙爱敏;丁文龙;朱铭;钟玉敏;王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实时三维超声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诊断胎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胎胎儿cTGA的资料.二维超声检查获取各诊断切面,并采用心脏三节段分析法进行分析.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在四腔心切面上采集四维容积数据,利用时空影像关联(STIC)技术分析两条大动脉的位置关系.与产后超声心动图及尸体解剖结果对照,对两种方法诊断胎儿cTGA及合并畸形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P=0.14);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常规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P<0.001).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可快速、准确地诊断胎儿cTGA及其合并畸形,相对于二维超声有一定优势.

    作者:张颖;蔡爱露;赵一理;郭亚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作者:沈敏;朱康顺;孟晓春;陈秀珍;陈俊伟;刘凌云;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补法、泻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脑作用的中枢机制

    目的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观察补法和泻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脑作用的中枢机制. 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对11名受检者用补法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ST36)、11名用泻法电针刺激ST36、10名电针刺激右侧足三里穴同一水平向外2~3 cm处.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结果 电针结束后5 min,泻法组的脑区激活不明显,而补法组平均信号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尾状核头部、丘脑、左侧岛叶、扣带回及小脑齿状核.电针结束后20~30 min期间两组脑区的激活为明显,均激活左侧的丘脑、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颞中回、额中回、岛叶、双侧尾状核头部、小脑半球、前、后扣带回;两组激活区域大致相同,但补法组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广、强度更大.针刺假穴组只激活中央旁小叶及小脑半球. 结论 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均能激活边缘系统、辅助运动区、灰质结构等脑区,而应用补法能更早、更强烈地激活上述脑区.

    作者:江虹;王培军;赵小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T诊断双肾癌1例

    患者男,53岁,当地CT体检发现双肾占位.平素体健.CT增强扫描:左肾和右肾分别见大小约7.0 cm×6.8 cm×6.0 cm和2.5 cm×2.0 cm×1.8 cm的肿块影,边界欠清,双肾肿块在肾实质明显增强的对比下呈不均匀轻度增强,诊断为双肾占位.先后2次在全麻下进行右肾癌剜除术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双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孙玉今;金承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的CT表现

    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罕见,因其发病部位特殊,相关报道鲜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小网膜肿瘤的CT表现.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网膜肿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0~68岁,平均5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4例,腹部触及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

    作者:高伟民;胡连源;徐克;徐荣天;任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图像拼接软件在数字化摄影中的应用

    脊柱畸形矫治和下肢人工关节置换需摄立位脊柱全长和下肢全长X线片.之前有三种解决方法:①常规胶片摄影法:由于常规胶片长为43 cm,只能采用分段摄片然后拼接,很难保证影像与实体一致~([1]);②特制长胶片一次曝光法: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影像密度不均匀、清晰度较差;③CR系统专用的全脊柱成像设备,将三个装有IP的暗盒呈上下重叠排列置于专用脊柱摄影架上进行摄影,其缺点是连接处上下密度不均、清晰度差,有时可见暗盒边框白色伪影.我院采用数字化摄影和图像拼接软件,完成351例全脊柱和全下肢图像拼接,报告如下.

    作者:范志刚;许波;潘森鑫;徐周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维超声血管指数及肾脏体积在慢性肾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参数--血管指数(VI)及肾脏体积对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诊断价值. 方法 病例组80例和对照组30名,应用三维超声技术计算VI及肾脏体积,二维超声技术计算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皮质厚度(CT)及肾脏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I在CKD 2期开始减小,RI在CKD 3期开始升高,CT在CKD 3期开始降低,VI在CKD早期及晚期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均高于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CKD 1期肾脏三维及二维体积增大,三维肾脏体积在CKD 2期后缩小,二维肾脏体积在CKD 4期后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I、三维肾脏体积、CT、二维肾脏体积与病理学积分呈负相关 (r=-0.67、-0.52、-0.43、-0.52).结论 VI、三维肾脏体积较RI、CT、二维肾脏体积能早期敏感地发现CKD肾功能异常.

    作者:吴迪;王学梅;刘艳君;欧国成;赵文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血糖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对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4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132例,血糖<7.80 mmol/L;B组120例,血糖7.80~11.00 mmol/L;C组102例,血糖≥11.00 mmol/L.结果 与A组相比,C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较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B、C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校正TIMI帧数(CTFC)值高于A组(P<0.05).B、C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A组,其中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随机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介入治疗后预后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

    作者:董红志;张敬霞;王伟;殷雅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