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赵心明;周纯武
目的 评估在3.0T MR上使用半自动软件OsiriX测量膝关节软骨体积的可重复性及准确性. 方法 在3.0T MR上使用MR轴位水激发3D-FLASH序列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右膝关节进行重复扫描.全部图像由3名观察者分别使用开放源软件OsiriX进行软骨的半自动分割及随机工作站进行人工分割,计算软骨体积,比较两种方法测量软骨体积所需时间、可重复性及测量结果. 结果 ①OsiriX软件分割比人工分割节省50%以上时间;②OsiriX软件分割及人工分割的观察者间可重复性误差分别为4.88%和9.82%,高年资观察者内部可重复性误差分别为0.77%和1.29%,个体内部可重复性误差范围分别为0.14%~1.11%和0.52%~1.61%.前者各项可重复性误差均低于后者(P<0.05);③OsiriX软件分割的系统误差为(-3.80±3.93)%,随机配对误差为(4.68±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36). 结论 与人工分割相比,OsiriX半自动分割测量软骨体积具有省时、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可重复性高、有相对固定标准等明显优势,可用于临床及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
作者:马聪;张礼荣;尉传社;王冬青;王德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桡神经在肘部的行程复杂,临床医师不易掌握其解剖定位.高频超声简单、易行,可多平面及动态检查,能显示肘部桡神经的纤细结构.本文对肘部桡神经检查方法及测值进行描述.
作者:赵新宇;鄂占森;徐文中;陈敏;张颖;柳展梅;吕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3D-DESSwe)序列在面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5T MR 3D-DESSwe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行面神经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大强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与格氏解剖学图谱进行比较,由两位阅片者协商采用三分法对图像质量和面神经显示可靠性进行评估:2分:图像均匀,面神经显示清晰;1分:图像局部欠均匀,面神经显示模糊;0分:图像不均匀,无法显示面神经.结果 所有志愿者两侧面神经均获得清晰的描述,面神经与周围结构对比明显,所得图像评分均为2分.脑池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其周围流动的脑脊液呈低信号;内听道段面神经呈相对低信号,内听道内流动受限的脑脊液呈高信号.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颅外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周围骨质、软组织呈低信号,可显示部分面神经分支.结论 3D-DESSwe序列可以显示面神经全长,尤其对于显示面神经颞骨内段、颅外段更有价值.
作者:秦毅;张敬;李金亭;王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儿女,14岁,2个月前偶然发现腹部一拳头大小包块,伴腹胀,未予治疗.4天前自觉肿块迅速增大,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体温38℃.查体:腹部触及一大小约25 cm×20 cm类圆形包块,质中,表面光滑,边界较清,基底未触及,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彩超示:子宫前上方一大小约26.4 cm×20.0 cm×10.8 cm的囊实性肿块,内有多个实性团块状强回声突向囊内,囊壁较薄,囊液欠清;CDFI示:囊壁周围星点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腹、盆腔囊实性肿块,考虑畸胎瘤.
作者:冯清华;罗良平;史长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优成像条件. 方法 对130胎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后进行显示效果评分,对显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21胎胎儿完成三维容积数据采集,采集成功率为93.13%;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方法整体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方法在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显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在侧位四腔心切面显示佳,二维切面在妊娠25~29周显示率较高,三维切面在妊娠20~24周显示率较高;两种方法在血管长轴相关切面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优势,但需要对采集条件进行控制并熟练掌握脱机分析方法.
作者:郭楠;闵玲;陈娇;朱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对100名孕妇(孕龄为16~19~+周、20~24~+周、25~29~+周、30~34~+周各25名)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颅缝和囟门结构.结果 ①矢状缝显示率低,为53.00%,其他颅缝和囟门的显示率为70.00%~98.00%.②不同孕周胎儿额缝、冠状缝、颞缝、蝶囟、乳突囟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矢状缝、人字缝、前囟、后囟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张剑;夏炳兰;夏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首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增强时相的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67个,超声造影后发现病灶106个.转移性肝癌的动脉相增强模式有四种类型:①37个病灶(37/106,34.91%)动脉相呈快速整体高增强,退出迅速,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②56个病灶(56/106,52.83%)动脉相周边呈环状快速高增强,推出迅速,延迟相呈低增强;③12个病灶(12/106,11.32%)动脉相、门脉相病灶均匀等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④1个病灶(1/106,0.94%)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肿瘤的大小为决定其增强模式的重要因素.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时间与转移灶的血供密切相关,在转移性肝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重;邓旦;廖明松;赖小今;吴晓波;陶杰;梁燕;常明;赵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 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0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中晚期PD组,10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早期PD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各兴趣区(双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扣带回、额叶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和早期PD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扣带回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与对照组其余兴趣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黑质FA值呈负相关(r=0.039,P=0.025).3组之间各兴趣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 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在体研究提供更多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有价值信息.
作者:舒红格;漆剑频;朱文珍;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研究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心房应变,对比斑点追踪显像及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两种方法对心房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 对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的40例患者于术后1周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及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分别测量左心房封堵器处及左心房侧壁应变,对比两种方法评价心房功能的可靠性.结果 两种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及后处理分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显示左心房侧壁应变显著高于封堵器局部应变(组织多普勒:47.31%±27.25% vs 30.06%±14.29%, P<0.01;斑点追踪:43.49%±25.55% vs 12.74%±9.16%, P<0.001).两种方法评价侧壁应变无差异,但斑点追踪封堵器局部应变低于组织多普勒显像,且有5例患者封堵器局部应变为0,而组织多普勒法未见封堵器局部应变为0(χ~2=5.33, P=0.027).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心房形变能力优于组织多普勒应变显像.
作者:房芳;李治安;杨娅;裴金凤;栾姝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存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于基础状态和恢复灌注24 h后对各组大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乳头肌短轴高帧频二维图像,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PRS)、环向应变(PCS),并采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_s)、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和室壁增厚率(TR).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心脏行左心室乳头肌短轴TTC染色并计算节段心肌的梗死面积(AN).以TTC染色作为金标准,ROC曲线分析上述二维应变及TR参数评价梗死节段的准确性.结果 ①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LVID_d和LVID_s值均明显增加,FS、EF和前间隔TR值均明显降低(P<0.05);②与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及假手术组术后相比,心肌梗死组术后的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后侧壁和后间隔的PRS及PCS值均明显减低,心肌梗死组术后前间隔、前壁和前侧壁的PRS及PCS值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0.05);③以TTC染色所得节段心肌AN>50%为梗死节段,ROC曲线分析显示PCS为判断梗死心肌的佳指标,PCS值为临界值(-6.14%)时诊断梗死心肌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90.91%.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准确量化局部心肌功能.
作者:付倩;谢明星;王新房;吕清;方凌云;王静;袁莉;程龙;项飞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脊柱畸形矫治和下肢人工关节置换需摄立位脊柱全长和下肢全长X线片.之前有三种解决方法:①常规胶片摄影法:由于常规胶片长为43 cm,只能采用分段摄片然后拼接,很难保证影像与实体一致~([1]);②特制长胶片一次曝光法:对设备要求高、操作复杂、影像密度不均匀、清晰度较差;③CR系统专用的全脊柱成像设备,将三个装有IP的暗盒呈上下重叠排列置于专用脊柱摄影架上进行摄影,其缺点是连接处上下密度不均、清晰度差,有时可见暗盒边框白色伪影.我院采用数字化摄影和图像拼接软件,完成351例全脊柱和全下肢图像拼接,报告如下.
作者:范志刚;许波;潘森鑫;徐周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康厚艺;张伟国;金榕兵;王毅;陈金华;张乐天;汪黎黎;邹博;马长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直肠癌术后复发一直是临床诊治的难题,早期诊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对治疗至关重要.CT灌注成像在诊断早期直肠癌术后复发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直肠癌术后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玉成;傅桂芹;杨喆;郭学晨;孙桂来;张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用.方法 应用Siemens 3.0T MR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患者行2D~1H-MRS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及水肿区主要代谢物,计算代谢物比值(NAA、Cho、Cr、Cho/Cr、Cho/NAA、NAA/Cr)比较各代谢物比值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35例中,肿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损伤15例,经组织学证实23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12例.肿瘤复发病变强化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损伤,平均NAA/Cr比值显著低于放射性脑损伤;肿瘤复发病变水肿区平均Cho/Cr和Cho/NAA比值显著高于放射性脑损伤,平均NAA/Cr在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病变强化区代谢物比值ROC曲线,将Cho/Cr和Cho/NAA比值中任意一个或两个大于1.77作为肿瘤复发的判断标准,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18/20)和93.33%(14/15),准确率为91.43%(32/35).结论 2D~1H-MRS对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具有重要鉴别价值.
作者:徐俊玲;李永丽;连建敏;窦社伟;吴慧;冯敢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颈椎关节突关节位属一个新的投照体位~([1]),可显示颈椎关节突关节及相应关节间隙,在传统颈椎斜位的基础上增大20°~25°,使C3~C7关节突关节显示佳,是一种相对客观的颈椎关节突关节X线投照方法.
作者:党连荣;左庆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佳的诊断切点. 结果 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 结论 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男,5岁5个月,发现右前臂肿物1个月,起初拇指大小,后渐弥漫性增大,达15 cm×9 cm,无红肿、痛,皮温不高,质软.既往史:确诊血友病5年,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Ⅸ为15%(参考值:>45%),凝血因子Ⅷ为165%(参考值>45%),纤维蛋白原9.86 g/L(参考值:2.00~4.00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 s(参考值:26~38 s).
作者:梁昌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测兔急性肾衰竭(ARF)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及其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关系.方法 家兔后腿肌注50%甘油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前(T_0)、造模后1、4、8、12天(T_1、T_4、T_8、T_(12))共5个时间点行肾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肾皮质回声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包括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变化(A)、曲线上升支斜率(β),同时测各时间点SCr及BUN,分析其与超声造影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造模后曲线TTP、A和β在T_1、T_4、T_8与造模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T_8时间点各参数两两比较,差异不同.AT、TTP、A、β与血肌酐、尿素氮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P>0.05).结论 灰阶超声造影可较早反映ARF时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但曲线各参数变化与SCr、BUN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作者:蒋智;黄晓玲;杨红;涂波;刘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降低颅底脑膜瘤手术创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观察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同时随机抽取未接受MSCTA检查的2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输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2例患者MSCTA皆清晰显示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与术中观察一致,通过模拟操作皆合理地设计了骨瓣的大小及形状,有效避免了瘤周重要血管的损伤,准确地评估了包裹动脉剥离的危险度,其中9例改变了常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4例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结论 MSCTA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操作,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建强;韩向君;史克珊;李刚;李香营;鲁宏;关莹;尤晓光;战跃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男,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自觉恶心,伴腹泻,无肿瘤病史.腹部CT:肝左叶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5 cm×10 cm,密度均匀,CT值约40 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条片状不均匀强化,其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影绕行,门脉期肿块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延迟期肿块密度较正常肝实质略低,边界显示不清.
作者:彭陵;吴正参;王中秋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