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闫凯;谢理想;李绍东;徐凯
目的 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应用Image-J 1.42q软件分析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比较淋巴瘤不同发展阶段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差异,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及淋巴瘤ADC值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三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37±0.08)×10-3 mm2/s,第二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47±0.08)×10-3 mm2/s,第一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69±0.07)×10-3 mm2/s,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3,P<0.05).第三阶段的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密度(48.85±4.04)%明显大于第二阶段(42.65±4.48)%和第一阶段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31.75±4.1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P<0.05).淋巴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淋巴瘤的ADC值与其发展阶段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评价淋巴瘤发展进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作者:赵芸芸;刘剑羽;徐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8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急性单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显著低于健侧(P<0.001).在侧支循环开放中,前交通动脉开放占48.53%(33/68),后交通动脉开放为42.65%(29/68),眼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占32.35%(22/68),无交通支开放14.71%(10/68).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开放,侧支途径两支以上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60 cm/s者,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TCD检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以快速方便地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孟璇;王欣;李兴杰;童明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患者男,57岁.上腹胀痛不适伴食欲差1个月.既往无肝炎、结核、手术及疫区接触史.入院CT检查:平扫见胃窦壁不均匀增厚并见点状钙化,腹腔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肝内见大小不等的沙粒状、结节状及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91~192 HU;左肺底见一钙化结节(图1B);增强扫描示增厚的胃壁明显强化,肝内及腹腔病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肝内另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
作者:郑生喜;黄宝生;邓生德;魏铭;柴瑾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病例1,19岁女性,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余入院.妇科肿瘤五项检查示CA-125略升高(55.85 U/ml),血HCG<5 mIU/ml.B超示盆腔囊实性包块,盆腔少量积液.MRI示子宫上方偏右侧附件区类哑铃状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长径约46 mm,其内信号较均匀,T1WI呈明显低、高、稍低信号的三层结构(图1A),T2WI(图1B)、压脂序列SPAIR表现为明显低信号环内包绕较高信号,轴位T1WI显示病变右侧类圆形结构可见羽毛状脑沟回样结构.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谷鹏;袁滨;艾克文;张忠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的外周动静脉瘘患者的术前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图像.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动静脉瘘的准确率为91.67%,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瘘口和其相关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特异性,瘘口处动脉进入静脉的高速、低阻、双期、单向血流是动静脉瘘的血流频谱特征.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动静脉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大,结合相关参数综合分析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严继萍;王志萍;高志翔;宋秋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前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术前临床及双期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CT征象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0.18%、65.48%和42.0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单段病灶与多段病灶)、子灶、血管侵犯、动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管侵犯、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7、0.007). 结论原发性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主要CT征象包括血管侵犯和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
作者:高顺禹;崔湧;孙应实;唐磊;李晓婷;张晓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对15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RP)等三维重建. 结果 64排螺旋CT清晰显示15例主动脉缩窄,与手术结果一致;所有患者均为复杂畸形,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室间隔缺损6例(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狭窄6例、继发心壁肥厚6例.VR明确显示主动脉缩窄的部位、长度和狭窄程度.64排螺旋CT在侧支循环及肺动脉显示方面明显优于心脏超声检查. 结论 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合并的心脏畸形,可作为诊断主动脉缩窄首选.
作者:李艳英;赵雁鸣;贾广生;万勇;高丽;赵德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血管造影评价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术后肺动脉发育及相关解剖学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术后患者血管造影资料,且22例与术前造影资料比较,评价肺动脉发育、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主动脉侧支血管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31例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狭窄疑血栓形成.28例肺动脉发育良好且左、右肺动脉发育对称,3例单侧肺动脉狭窄,1例肺动脉发育差.1例出现肺动静脉瘘,1例存在胸腔积液.22例双向Glenn手术前后造影比较,左右肺动脉直径和McGoon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36%(8/22)的主动脉侧支较术前增多.18.75%(6/32)病例术后存在腔静脉侧支血管. 结论血管造影是评价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双向Glenn术后肺动脉发育及相关解剖学情况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向太;崔燕海;张群;谈文开;唐向周;王绍荣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良性气管狭窄支架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例气管狭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时及支架取出后行64层螺旋CT和支气管镜检查,回顾分析其MSCT及支气管镜表现.结果 MSCT显示了全部14例气管狭窄,其中上段7例,中段5例,下段1例,上段和中段两处狭窄1例,狭窄段长度12.9~41.9 mm,平均(28.09±7.99)mm,狭窄段直径1.5~8.2 mm,平均(5.68±2.22)mm,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直径11.6~16.4 mm,平均(13.69±1.25)mm,支架取出后狭窄段直径10.2~15.6 mm,平均(11.96±1.44)mm.支架相关并发症:全部14例均有肉芽组织增生和黏液滞留,2例发生支架移位.支气管镜显示了全部14例气管狭窄,气管黏膜充血、支架表面滞留液和气管壁、肉芽组织的动态变化,其中5例先端未能通过狭窄段而不能全面观察病变.结论 MSCT在良性气管狭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征宇;梁熙虹;陈光利;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评价孤立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测量32例孤立性AF患者(孤立性AF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计算百分变化率,并测量左心房容积.结果 孤立性AF组充血试验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FM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6.14±2.03)% vs (16.50±5.00)%,P<0.01],两组受试者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NTG-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AF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心房容积明显增大[(45.85±13.72)ml vs (27.33±6.51)ml,P<0.01].孤立性AF患者FMD与左心房容积呈负相关(r=-0.62,P<0.01).结论 AF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损伤作用,孤立性AF患者FMD与左心房构型有关.
作者:李巧丽;李天亮;胡新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幕上囊实性室管膜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囊实性室管膜瘤MRI特征.结果 9例囊实性室管膜瘤中,肿瘤位于侧脑室旁者7例,表现为大囊大结节者6例,大囊小结节者2例,肿块内多发小囊变者1例.7例肿块呈多发囊变,3例见瘤内出血.全部病例均见瘤周Ⅱ度水肿;肿瘤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内囊变区呈T2WI更高信号,瘤内出血呈T1WI结节状或片状高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区及瘤内出血不强化.结论 幕上囊实性室管膜瘤常位于侧脑室旁,大囊变、多囊变、瘤内出血、壁结节、囊壁明显强化和瘤周Ⅱ度水肿等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李跃明;曹代荣;李银官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加速器机载kV锥形束CT(CBCT)成像参数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方法采用CatPhan 600模体的CTP 528模块,分别改变管电压、管电流、准直器、扫描范围和重建精度,测量XVI CBCT的空间分辨率. 结果管电压从80 kV增至140 kV时,空间分辨率从5 lp/cm增加到7 lp/cm.管电流对空间分辨率影响较小.准直器型号、重建精度和机架旋转范围对空间分辨率影响较大. 结论 CBCT的影像质量随成像条件变化范围很大,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条件合理选择参数,减少患者辐射剂量的同时得到佳的影像质量.
作者:王运来;廖雄飞;葛瑞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右心室心肌局部舒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34例尿毒症患者根据左心室肥厚与否分为左心室非肥厚组18例,左心室肥厚组16例.正常对照组为30名健康者.测量各组左、右心室壁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大应变(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和舒张晚期应变率(SRa).结果 左心室:各节段ε、SRs及SRe均为左心室非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小于正常对照组,大部分节段左心室非肥厚组大于左心室肥厚组;SRa:左心室非肥厚组大于左心室肥厚组,左心室非肥厚组部分节段小于正常对照组,部分节段大于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肥厚组大部分节段小于正常对照组.右心室:各节段的ε、SRs及SRe均为左心室非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小于正常对照组,SRa为正常对照组<左心室非肥厚组<左心室肥厚组.结论 应变及应变率能敏感地定量评价尿毒症左、右心室心肌局部舒缩功能.
作者:卢西梅;高晓军;贾莉;宋喜焕;卢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流中断型四肢动脉损伤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血流中断型四肢动脉损伤患者的CDU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动脉管壁连续性、管腔通畅程度、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频谱形态及肢体远端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将CDU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6例患者中,完全动脉胁迫征13例,动脉完全断裂9例,动脉内膜挫伤合并血栓形成14例.35例患者肢体远端侧支循环形成,其CDU特征为双向、低速,呈小慢波或低阻型动脉频谱.以DSA或手术探查结果为金标准,CDU的诊断准确率为72.22%(26/36).结论 CDU对血流中断型四肢动脉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刘照宏;梁峭嵘;梁彤;吴征杰;高峻青;石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近年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类疾病的发生与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有直接联系.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及功能的异常在PF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肛提肌的解剖、功能及影像学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朱兆领;应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改变出现早、分布广、变化快,认识其特征及动态变化,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早期确诊和有效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我院2009年收治首批确诊的6例散发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西宾;王波;杨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87例(135个结节)患者的甲状腺结节进行检查,予以弹性分级.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弹性分级以≤Ⅱ级为主,甲状腺乳头状癌弹性分级以≥Ⅲ级为主.良性结节的弹性分级以0~Ⅱ级为主,恶性结节的弹性分级以Ⅲ~Ⅳ级为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弹性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分级Ⅲ级时,良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超声弹性分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91%、76.47%、80.00%.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
作者:刘芳;肖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肥厚型心肌病的左心室肌的旋转运动及扭转特征.方法 病例组为24例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室间隔和左心室前、侧壁增厚归为病例组1,室间隔中上部肥厚归为病例组2;正常对照组为4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GE Vivid 7超声诊断仪,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脱机分析得到不同水平、不同节段的旋转角度、旋转速度及扭转角度,计算舒张早期解旋率.结果 病例组乳头肌水平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趋向于逆时针方向,且病例组2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水平和心尖水平旋转运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1、病例组2与正常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早期解旋率分别为(0.22±0.11)%/ms、(0.23±0.08)%/ms、(0.43±0.19)%/ms,病例组1和病例组2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的表现型其左心室扭转及旋转运动表现不同;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扭转及旋转运动.
作者:张音佳;陈悦;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测2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血管的血流参数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54例(108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81名正常对照者脉络膜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收缩期加速时间(SAT)、加速度(A)、加速时间与心动周期之比(R),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和高血压与各血流参数的相关性,测量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和RI,比较两血管血流参数变化的一致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血管的PSV、EDV降低,RI增高,R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睫状后短动脉的变化一致;SAT、A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与糖尿病病程、年龄均呈负相关(P<0.05);RI与病程、年龄和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R与病程、年龄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脉络膜血管的血流参数变化可以反映糖尿病脉络膜病变的血液循环状态,为临床诊断起到提示作用.
作者:温欣;王学梅;韩冰;于英蛟;汪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已经成为医院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1-2].本文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放射科接受DR检查的患者资料,提出影响DR图像质量的因素,旨在提高DR使用能力、保证诊断质量.
作者:邓彤;程晓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