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军;韩长利;吕品;戴世鹏;戴景儒
目的 通过荷瘤裸鼠体内实验研究验证hTERT反义分子探针(99m Tc-hTERT ASON)作为新型分子显像剂的可行性,探讨其在整体动物水平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双功能螯合剂法制备放射性核素99m Tc标记的反义分子探针(99m Tc-hTERT ASON).建立荷MCF-7乳腺癌动物模型,进行体内生物分布与显像实验.所有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结果 99m Te-hTERT ASON标记率达到76%±5%(n=5),放射性化学纯度达到96%以上,比活度为1850 kBq/μg.99m Tc-hTERT ASON主要分布在肾脏与肝脏组织;99m Tc-hTERT ASON的肿瘤摄取率与肿瘤/非肿瘤比值(T/NT)均高于对照组(P<0.05);6 h时99m Tc-hTERT ASON的肿瘤/血液比值(T/B)与肿瘤/肌肉比值(T/M)分别为2.02与8.85.在注射99m Te-hTERT ASON后4~8 h,荷瘤裸鼠肿瘤部位出现明显放射性浓聚.结论 99m Tc-hTERT ASON能特异性地聚集于肿瘤组织中,且T/NT比值较高,有望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显像研究.
作者:王荣福;刘萌;张春丽;闫平;于明明;邸丽娟;刘红洁;郭凤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速度矢量成像(VVI)评价2型糖尿病亚临床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受试对象分3组:单纯糖尿病组(DM)29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DM & HP)26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及VVl分析软件,对85例受试者左心室6个室壁16节段心肌长轴方向的收缩期速度、应变、应变率及达峰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的心肌收缩期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期心肌速度、应变和应变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结论 VVI技术能够客观、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不全.
作者:管海辰;周启昌;田蕾琪;曾施;蒲大容;谢锋;刘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为LAM患者的各脏器CT表现.结果 10例肺内均见多发薄壁囊腔,7例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2例气胸,4例胸腔积液(2例为乳靡样),2例出现肺结节;6例合并肾错构瘤,3例合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见盆腔肿物,1例腹腔见多发淋巴结影;4例合并结节性硬化,5例合并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例未行颅脑检查).结论 LAM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该病的MSCT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刘颖;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对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组)和25例正常人(对照组),以应变率成像技术测量左心房侧壁,评价房间隔心肌收缩功能,应用Simpson's方法测量左心房主动射血容积指数(LAAEVI)和被动射血容积指数(LAPEVI).结果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心肌应变率在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减低,舒张晚期增高(P<0.05);左心房被动射血容积指数减少、主动射血容积指数增加(P<0.05).左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应变率成像与主动射血分数检测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73,P<0.001;r=0.68,P<0.001).结论 应变率成像可以准确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
作者:胡伟;郝力丹;郭瑞强;周青;陈金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54岁.体检时超声发现腹腔占位病灶就诊.查体:右中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16 cm×17 cm的肿块,质硬,无压痛,无波动感.
作者:曹诗林;李莹;徐坚民;单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血氧依赖水平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初步观察脑瘤、皮质脊髓束(CST),初级皮层运动区(M1)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例邻近M1区脑瘤患者行术前及术后Bold-fMRI和DTI检查.采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建立脑瘤、M1区、CST三者融合的三维图像,观察手术前后三者的关系及手术前后变化.按照肿瘤级别将脑瘤分为2组.结果 术前脑瘤使M1区及CST受压、移位,部分CST出现中断和缺损.高级别脑瘤对CST的影响程度高于低级别脑瘤.术后M1区及CST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高级别脑瘤与低级别脑瘤术后恢复程度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Bold-fMRI与DTI融合技术,术前可直观地观察脑瘤、M1区、CST三者间的关系,了解M1区和CST的受累程度,有助于手术方案制定,术后可观察M1区和CST变化情况,并同术前进行比较,为评估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作者:高万军;张云亭;张敬;张权;李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梗阻CT扫描图像,主要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必要时进行CPR、MIP及VRT对图像进行二维或三维重建.结果 50例中,包括肠道肿瘤16例,粘连19例,胆石性2例,腹外疝9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2例.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均显示了肠梗阻的存在.单独根据轴位图像能确定42例(84.00%)梗阻部位及46例(92.00%)梗阻原因;而结合后处理图像能确定49例(98.00%)梗阻部位及49例(98.00%)梗阻原因.横断面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医生的诊断信心明显高于单纯横断面(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后处理图像能更直观的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其中MPR应作为首选技术.
作者:石海峰;杨小庆;杨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45岁.因下腹疼痛10余年,发现下腹肿块1个月,疼痛加重2天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于左下腹探及一大小约103 mm×84 mm×92 mm,略低回声包块(图1),边界较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近包块边缘处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嘱患者深呼吸,该包块后方与腹腔肠管未见明显相对移动,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左下腹实性肿物.
作者:田鹏;杜毅力;李晓东;李涛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表面重建三维数字肠道和肠道位置映射模型.方法 利用第2套中国虚拟人数据集的彩色断面图像手动分割出肠道,再在VC++环境下借助可视化工具包VTK进行表面重建和肠道相对位置映射功能实现.结果 系统的实现功能包括:①虚拟人体肠道的面绘制,其中实体颜色、透明度、背景颜色、网格删减系数、表面平滑次数和光线效果等参数可以设定,以达到不同的面绘制效果.②具有旋转、平移、缩放和正交视图等方便的交互式操作.③从三维空间坐标到肠道相对位置的映射.结论 此系统可以独立运行,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扩展性,可应用于肠道内的定位,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辅助的演示系统.
作者:刘利;罗洪艳;张绍祥;郑小林;侯文生;杨琴;谭立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34岁.2004年外伤后腰痛、尿失禁3年左右,曾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因近10个月来右肘部肿胀疼痛就诊.查体:右肘部肿胀明显,无明显压痛,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肘关节CR检查:右侧肘关节骨端肥大,变形及骨刺形成,关节结构紊乱,伴关节周大量游离体形成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X线诊断:神经性关节病.
作者:安光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偏心距的方法.方法 收集51根干肱骨标本、50根肩关节防腐湿标本,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厚层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肱骨头向内侧偏心距MPR测量值(4.42±1.27)mm(1.00~8.50 mm),VRT测量值(4.36±1.43)mm(0.50~8.80 mm);向后偏心距MPR测量值(3.32±1.38)mm(-1.00~7.50 mm),VRT测量值(3.59±1.42)mm(0.00~7.20 mm).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是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
作者:李锦青;王健;唐康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100例T2DM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病程小于5年为A组(36例);5~10年为B组(31例);大于10年为C组(33例);正常对照组为D组(30例).应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如有斑块形成,测量其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重构指数(RI),并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结果 糖尿病各组颈动脉血管重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C组血管重构发生率高于A、B组(P<0.05);C组血管负性重构发生率高于正性重构发生率(P<0.05),A、B组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于负性重构发生率(P<0.05),C组中软斑及混合斑的血管负性重构发生率高于A、B、D组(P<0.05);软斑、硬斑及混合斑之间重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组的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TC、LDL-C及ApoB高于硬斑组及混合斑组(P<0.05).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够简便、准确、综合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
作者:吴凤芸;张宇虹;苏本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为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应用于临床影像设备提供完整的技术方案和程序代码.方法 通过数字化可视人体分割数据与标准DICOM 3.0数据格式的转换,对中国可视化人的彩色分割图像与CT图像进行融合.结果 建立了一套符合临床放射治疗系统数据要求的标准DICOM 3.0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源女性盆腔数据.结论 为妇科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勾画、治疗方案优化和剂量评估提供了具有重要器官分割特性的数字模拟计算模型,有助于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的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锦露;王阁;王东;雷新;谭立文;张绍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设计、合成含精氨酸-精氨酸-亮氨酸(RRL)多肽序列,研究131I标记RRL小分子环肽在荷前列腺癌BALB/c裸鼠体内的分布与显像研究.方法 通过固相法合成包含RRL序列的10环肽(YCGGRRLGGC).在多肽序列的两个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二硫键以维持序列的稳定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纯化合成的多肽,并进行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分析.通过氯胺-T法进行RRL多肽的131I标记,建立荷PC3前列腺癌BALB/c裸鼠模型,分别进行体内分布和肿瘤显像研究.结果 RRL多肽序列被成功合成,HPLC后目标产品纯度99.56%.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产物相对分子量为1040 kD,与RRL多肽理论分子量一致.RRL多肽131I标记率60%左右,放射化学纯度96.5%.动物体内肿瘤对131I标记的RRL多肽的摄取在注射后明显高于对照肽.注射后3h小鼠甲状腺(未封闭)及腹腔放射性聚集明显,肿瘤部位见少量放射性聚集,在注射后24h小鼠肿瘤及膀胱明显放射性聚集.结论 RRL10环肽的设计是成功的,应用氯胺T法对其131I标记是可行的.肿瘤对131I标记化合物的特异性摄取预示着RRL10环肽在肿瘤显像、治疗中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明明;王荣福;张春丽;闫平;刘萌;崔永刚;刘红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人端粒酶(telomerase)与人类的衰老与肿瘤发生密切联系;其主要组成成分之一--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是端粒酶的限速亚单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研究意义.检测端粒酶活性,尤其是hTERT活性,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肿瘤,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端粒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萌;王荣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在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人钠/碘转运体(hNIS)基因转染人大细胞肺癌介导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否可行.方法 ①利用重组质粒以脂质体转染法将hNIS基因转染人人大细胞肺癌H460细胞系中,获得稳定表达hNIS的细胞株(hNIs-H460).②用hNIS-H460细胞株建立大细胞肺癌荷瘤课鼠模型,进行放射性核素99m TcO4-显像和131I显像.结果 ①体外实验表明hNIS-H460细胞株可以摄取碘.②裸鼠大细胞肺癌(hNIS-H460)移植瘤的99m TcO4和131I显像结果较清晰.结论 转染后的hNIS-H460细胞具有一定的摄碘能力.裸鼠大细胞肺癌(hNIS-H460)移植瘤可以进行99m TcO4和131I显像;99mTco4-显像的质量优于131I显像.
作者:郑薇;谭建;李玮;李宁;许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肝脏超声影像学肝段划分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肝脏连续断面部分,运用体数据绘制与表面绘制的重建方法,在三维可视化软件上建立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进一步建立虚拟Couniaud肝段模型,对超声常用切面进行肝段划分.结果 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走行分布,建立了虚拟Couniaud肝段模型,并在任意切割面能准确划分出肝段.结论 肝脏三维可视化模型能为肝脏超声影像学的肝段划分提供精确的二维和三维解剖学基础,有利于提高超声对肝内病变进行准确定位的能力.
作者:程果;郭燕丽;张绍祥;谭立文;李锐;李恺;陈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女,77岁,因右侧肢体不自主舞动1月余,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肘关节不自主屈曲,往返运动,不能自控,同时还伴有快速伸缩舌、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睡眠时停止;入院前5天病情加重,表现为右上肢舞蹈,右下肢轻度舞蹈,吞咽困难,睡眠后可停,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
作者:曾宪珠;朱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2个多月就诊.体检心界向左扩大.外院超声提示:右心房侧壁5.6 cm×1.0 cm略强回声团块影.CT示(图1、2):右心房侧壁可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密度均匀,CT值约35 HU,肿块突向心腔内,与心包膜之间关系较密切,增强后肿块中度强化,约75 HU,心包内可见积液.术后病理:右心房血管肉瘤.
作者:弓静;田建明;萧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上尿路原发恶性病变并不常见,其中90%为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其他还包括大约10%的鳞癌和不到1%的腺癌.上尿路原发恶性病变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静脉肾盂造影、超声、CT尿路造影(CTuorgraphy,CTU)、磁共振成像、肾盂输尿管逆行造影、膀胱镜检查和输尿管镜检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范围的全尿路高清晰的轴位图像,并可通过后处理技术用不同方法观察病变.多层螺旋CT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极为有用的检查方法,在国内外很多医院已经取代静脉肾盂造影来评价上尿路病变.现有文献表明,在识别尿路结石和尿路肿瘤特征方法,CT优于静脉.肾孟造影
作者:王继琛;王鹤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