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律;沈凯;范丽明
目的观察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以寻找对胰腺癌诊断与随访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2例胰腺癌患者血清AFP、CEA、CA50、CA15-3、CA19-9、CA72-4和CA125共7种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并取以胃肠道肿瘤患者和良性疾病患者各16例作为对照. 结果 7种肿瘤标记物中,CA19-9、CA50和CA125对胰腺癌诊断的相对价值较高,尤以CA19-9的诊断价值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86.7%,切除术后监测上述三项指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CA19-9、CA50和CA125的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随访是有价值的.
作者:华宇明;倪泉兴;傅德良;虞先浚;陈炜;徐近;张群华;张延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管瘤样病变十分常见,血管瘤(hemangioma)在1岁以下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高达5%~10%[1].但大多数血管瘤为自限性,不需治疗.而对于体积大、流量高的血管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治疗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严重挑战[2].作者近年在动脉栓塞后,成功切除4例巨大的臀部AVM,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体表血管瘤623例,其中4例为臀部巨大AVM,占同期收治血管瘤的0.6%,女3例,男1例, 21~25岁,表现为单侧臀部巨大软组织肿物.肿物在患者出生时已存在并缓慢增大,1例在怀孕时明显增大.查体发现局部隆起的肿物约25~31 cm大,有显著的震颤和血管杂音,其体表色素斑和静脉曲张.1例局部已多次发生溃疡出血.4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迂曲增粗的畸形血管或囊状扩张的血窦,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增粗,髂内动脉直径超过正常的两倍,为0.9~1.4 cm,股深动脉及其分支也增粗,表明AVM的供血除髂内动脉外,还来自髂外动脉.DSA后立即进行栓塞治疗,经动脉导管将螺圈、明胶海绵碎粒注入AVM,使之闭塞.栓塞后造影示畸形血管显著减少.查体发现AVM体积减小,血流杂音和震颤减轻,体表曲张静脉缩瘪.
作者:李晓曦;庄文权;黄灿之;林勇杰;陈国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71岁,因发现左小腿包块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左小腿持续性疼痛,同时发现左小腿后中上段约拳头大包块,行走时剧痛,不发热;无外伤史,有Ⅱ型糖尿病.查体: 左小腿后份中上段内侧腓肠肌内扪及肿块约7 cm×5 cm×4 cm大,质硬,压痛,界清,皮温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X线照片示左小腿上份后方软组织肿胀,未见确切包块,左胫腓骨未见异常.彩超示左小腿后份中上段腓肠肌内查见4 cm×5 cm×8 cm大减弱回声区,边界不清,肌肉结构失常,血流丰富,双下肢血流正常,提示为左小腿腓肠肌病.化验: 白细胞6×109/L,N 0.84,Hb 105 g/L,血糖5.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行左小腿包块活检,报告为肌病.出院采用对症治疗无效,且觉包块有长大,疼痛加重,左下肢不敢着地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出院后2个多月后再次入院.查体: 左小腿包块约10 cm×6 cm×7 cm大,性质同前.再次手术发现,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呈弥漫性结节样变硬,苍白炎性水肿,边界欠清,但局限于该肌肌膜内,与周围无粘连,约10 cm×7 cm×6 cm大,遂施行左腓肠肌内半全切.病理报告为左小腿肌肉内多处小血管慢性炎变,管壁变性坏死,周围有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符合糖尿病所致坏死性血管炎,引起肌肉炎症改变.术后患肢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降糖药物和血栓心脉宁,随访14个月,疼痛消失,患肢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情况良好.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4%(2/83); 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作者:王建玲;王强;田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采用不同药物区域动脉灌注,观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随机分组后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开口处,分别给予善宁(奥曲肽)、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两种药物联合持续动脉灌注,观察胰腺、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淀粉酶、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模型建立后6小时各项检查指标明显升高,胰腺坏死、出血,肝脏充血、水肿并有坏死.应用善宁降低了血清淀粉酶,肝功能指标也有改善,胰腺水肿渗出减轻,出血坏死情况改善不明显,肝脏瘀血坏死情况有所好转.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降低了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水肿、坏死得到改善,肝脏瘀血、坏死减轻.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明显降低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肝脏病理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丁田贵;李迅庚;吕国庆;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记录发病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1β、肠道菌群、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 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TNFα水平下降(P<0.0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双歧杆菌数量减少,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双歧杆菌数量不变,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值)回升(P<0.01).SDD组血浆D-乳酸由(8.05±3.05) mg/L降至(3.95±1.83) mg/L(P<0.01),门静脉内毒素由(0.423±0.155) EU/ml下降至(0.227±0.084) EU/ml(P<0.01).ANP组72小时病死率为58.8%,SDD组为14.3%(P=0.005).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保护正常菌群,维护肠屏障,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作者:邓群;黎沾良;熊德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学组成立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研讨会于2001年8月11日~12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腹腔镜外科骨干及部分兄弟省市的代表共34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词。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出席了会议。在四川省医学会的主持下,根据我省腹腔镜外科开展的实际情况并顾及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推荐我省腹腔镜外科的骨干共18人组成我省腹腔镜学组成员,并由省医学会领导宣布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正式成立。首届学组成员本着民主选举的原则,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学组组长及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当选为组长,川北医学院彭祥玉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枫主任医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杨训主任医师当选为副组长。学组领导均表示要在四川省医学会的领导下,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提高我省腹腔镜外科的水平及我国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应用多媒体手术数码录像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低位/超低位吻合的手术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的初步设想,与会代表就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及建议。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周总光;副组长〓彭祥玉,杨〓枫,杨〓训;秘书〓舒〓晔;学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周总光,彭祥玉,杨〓训,杨〓枫,邵明远,周代培,杨和清,雷正明,张有钫,李君男,尹思能,苗建国,王宁,王旭,舒晔,刘山,曾祥武,罗伟。(舒 晔 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30岁,车祸后3小时,因骨盆骨折收住我院.入院后,自述腹痛、腹胀.查体: 全腹为板状腹,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阳性,但不剧烈,肠鸣音亢进.于右下腹做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约2 ml.行CT和B超检查,提示腹部脏器未见破裂,未见游离气体.于左下腹再次穿刺,抽出不凝血约3 ml,但穿刺是在回抽时固定于某一位置才能吸出不凝血,考虑为肠系膜破裂出血,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少量不凝血,脐下壁腹膜正中可见一10 cm×8 cm×5 cm大血肿,并向下腹部前腹壁腹膜两侧扩散至两侧髂窝,向下向后延伸至腹膜后,两侧壁腹膜及腹膜后均呈蓝色,探查其余脏器无异常,放置腹腔引流后关腹.术后经抗炎、补液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唐晓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7例 ,上消化道X线钡餐确诊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球部3例.其中6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心肺脑等严重合并症行保守治疗.手术为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连同周围肠壁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布鲁氏纳氏腺瘤,2例为间质瘤.结论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腹痛、肠梗阻、穿孔等,并约有15%的病例可发生恶变.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宜行局部切除.
作者:李定纲;王今;韩威;吴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20例胰腺感染患者,采用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方法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 残余脓肿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瘘4例,胰瘘6例,经治疗后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该治疗方法残余感染及死亡率低.
作者: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作者:何劲松;祝文锋;姜立华;吕新生;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梗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梗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的水平. 结果梗黄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正常组,其表达分别与梗阻程度、梗阻时间和营养状况呈显著正相关(r=0.734, P<0.01; r=0.646, P<0.01; r=0.594, P<0.05 ).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黄)组术前血清sIL-2R显著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良性梗黄)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 恶性梗黄组中有转移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呈现暂时抑制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术后第21天,良性梗黄患者血清sIL-2R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恶性梗黄患者则仅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梗黄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血清sIL-2R异常表达与梗阻类型、梗阻程度、梗阻时间、营养状况以及是否转移有关.检测梗黄患者血清sIL-2R可作为其免疫状况评价、病情、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金池;林永堃;刘景丰;石铮;郭平凡;林雁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供体血输入同种大鼠对诱导胰腺移植耐受的可能性.方法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的供受体,胰腺移植当天取供体大鼠全血1 ml,注入糖尿病受体大鼠腹腔,辅以短期的硫唑嘌呤(Aza). 结果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为28~112天(平均64.2天),与单纯用硫唑嘌呤组(10.2天)或单纯输入供体血液组(9.8天)相比,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移植前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移植当天输入供体血液,能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3整合素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正常皮下组织、增殖期肉芽组织(伤后7~12天)和成熟期肉芽组织(伤后30~35天)VEGF及β3整合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VEGF及β3整合素在正常皮下组织表达很低,在增殖期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肉芽组织成熟后其表达又降低.结论 VEGF及β3整合素是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作者:张聚良;王岭;晋援朝;王映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特性,50%以上的胰头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依然是手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但其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及5年生存率低的缺点愈显突出.因此根据胰头癌的发展情况进行恰当的手术,可大限度地实现手术目的.现就如何选择胰头癌的根治方式和范围作一探讨.1 全胰切除术全胰切除无疑可以大限度地达到清除肿瘤之目的,然而全胰切除是要付出代价的.实施这项手术的患者均发生糖尿病,且常常难以控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胰切除术与部分胰腺切除术相比并无优越性.笔者认为肿瘤组织周围的淋巴清扫意义可能更大.国际上全胰切除术数量已明显减少.全胰切除术只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少数不能安全地进行胰肠吻合的病例; ②术中胰腺切缘有肿瘤或胰液细胞学检查阳性; ③整个胰管有乳头样改变或增生不良; ④术后具备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期胰体尾部癌的药物缺血治疗效果.方法解剖犬胰腺,结扎脾动脉近心端,远端插入化疗泵,注射尿素溶液并留置化疗泵,术中、术后从化疗泵注入40%尿素溶液(1 mg/kg体重),观察胰腺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 结果实验用8只犬术后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缺血后胰腺各型细胞坏死,胰腺纤维化.结论高浓度尿素溶液(40%)缺血治疗安全,效果明显,有可能成为治疗晚期胰体尾部癌的一种方法.
作者:向国安;耿智敏;孙水平;秦兆寅;胡海田;郑克让;杨文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位置深在,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目前,我国到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多为进展期肿瘤.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对1990~1995年全国20家医院的统计资料,59.6%的患者就诊时肿瘤大于5 cm,70%以上的肿瘤伴有胰周组织、器官的浸润、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18.6%.其中,胰头癌占全部肿瘤的80%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着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疗效,这些因素又多与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了解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复发、转移形式,方能合理地选择术式,确定其切除范围.1 胰头癌的转移、扩散途径1.1 胰内扩散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以浸润性导管癌的方式向周围胰组织浸润转移.显微镜下,癌组织浸润多局限于距肉眼判定肿瘤边缘的2.0~2.5 cm以内,很少超过3.0 cm,因解剖学上的关系,约70%左右的肿瘤已浸及钩突.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抑制率,并与6种常用抗癌药新生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及环磷酰胺的抑瘤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6种抗癌药相比,As2O3抑瘤作用强(P<0.01或P<0.05),但并非As2O3浓度越高对细胞株的抑制率就越高.在6个浓度梯度中,1.0 μg/ml以上的As2O3对BEL-7404的抑瘤作用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SMMC-7721,各浓度的As2O3的抑瘤作用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2O3体外试验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生长; 如果应用As2O3治疗肝癌,应做不同浓度As2O3的药敏试验,以选择浓度低而且有效的剂量,以减少As2O3的毒副作用.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彭民浩;陆云飞;邱庆明;卢榜裕;廖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