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聚良;王岭;晋援朝;王映梅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3整合素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正常皮下组织、增殖期肉芽组织(伤后7~12天)和成熟期肉芽组织(伤后30~35天)VEGF及β3整合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VEGF及β3整合素在正常皮下组织表达很低,在增殖期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肉芽组织成熟后其表达又降低.结论 VEGF及β3整合素是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作者:张聚良;王岭;晋援朝;王映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有关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隐凹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隐凹素是动物小肠适应肠道有菌环境而产生的一类天然广谱抗生素肽,在肠粘膜抗感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探索隐凹素的作用机理,可望找到防止细菌移位及细菌耐药的新途径.
作者:李全生;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21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同时癌和异时癌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同时癌中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的漏诊率分别为80.0%和40.0%,术中探查准确率为77.8%.肿瘤在发生部位和病理分期方面与单发大肠癌无明显差别,47.6%的病例合并绒毛腺管状腺瘤,合并直肠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 结论术前全程肠镜检查、术中全大肠探查及术后定期纤维结肠镜随诊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诊断和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毅;邱辉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学组成立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研讨会于2001年8月11日~12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腹腔镜外科骨干及部分兄弟省市的代表共34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词。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出席了会议。在四川省医学会的主持下,根据我省腹腔镜外科开展的实际情况并顾及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推荐我省腹腔镜外科的骨干共18人组成我省腹腔镜学组成员,并由省医学会领导宣布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正式成立。首届学组成员本着民主选举的原则,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学组组长及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当选为组长,川北医学院彭祥玉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枫主任医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杨训主任医师当选为副组长。学组领导均表示要在四川省医学会的领导下,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提高我省腹腔镜外科的水平及我国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应用多媒体手术数码录像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低位/超低位吻合的手术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的初步设想,与会代表就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及建议。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周总光;副组长〓彭祥玉,杨〓枫,杨〓训;秘书〓舒〓晔;学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周总光,彭祥玉,杨〓训,杨〓枫,邵明远,周代培,杨和清,雷正明,张有钫,李君男,尹思能,苗建国,王宁,王旭,舒晔,刘山,曾祥武,罗伟。(舒 晔 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采用不同药物区域动脉灌注,观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随机分组后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开口处,分别给予善宁(奥曲肽)、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两种药物联合持续动脉灌注,观察胰腺、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淀粉酶、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模型建立后6小时各项检查指标明显升高,胰腺坏死、出血,肝脏充血、水肿并有坏死.应用善宁降低了血清淀粉酶,肝功能指标也有改善,胰腺水肿渗出减轻,出血坏死情况改善不明显,肝脏瘀血坏死情况有所好转.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降低了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水肿、坏死得到改善,肝脏瘀血、坏死减轻.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明显降低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肝脏病理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丁田贵;李迅庚;吕国庆;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特性,50%以上的胰头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依然是手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但其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及5年生存率低的缺点愈显突出.因此根据胰头癌的发展情况进行恰当的手术,可大限度地实现手术目的.现就如何选择胰头癌的根治方式和范围作一探讨.1 全胰切除术全胰切除无疑可以大限度地达到清除肿瘤之目的,然而全胰切除是要付出代价的.实施这项手术的患者均发生糖尿病,且常常难以控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胰切除术与部分胰腺切除术相比并无优越性.笔者认为肿瘤组织周围的淋巴清扫意义可能更大.国际上全胰切除术数量已明显减少.全胰切除术只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少数不能安全地进行胰肠吻合的病例; ②术中胰腺切缘有肿瘤或胰液细胞学检查阳性; ③整个胰管有乳头样改变或增生不良; ④术后具备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善胰腺缺血和钙通道阻断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并使用钙拮抗剂.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血栓素(TXB2)及前列腺素(6-酮-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血TNFα、IL-1β、CRP、TXB2和6-酮-PGF1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和使用钙通道阻断剂在阻止急性胰腺炎重症化治疗中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蒲青凡;严律南;孙碎康;郁树康;潘继豹;王俊;李荣祥;潘万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术前及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12例直径<2 cm的胰腺良性肿瘤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CT或MRI和动脉造影的诊断敏感性分别是16.7%、40.0%和87.5%.通过术中探查发现病灶7例(58.3%),其余5例借助于术中B超定位成功4例.结论术中B超是目前有价值的定位手段,而且还能提供病灶更详细的资料,对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在定位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可提高定位诊断的成功率.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罗志勇;袁朝新;严律南;蒋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用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的方法,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时间.方法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升段、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用Roux-Y同步吻合的方法将胰、胆、胃、肠重建排列,术后胆肠吻合口不置T管及空肠不置造瘘管,腹腔置2 mm硅胶管用于灌洗.结果 28例中除2例切口裂开,行二期缝合外,均顺利恢复出院.平均住院25天.无胆、胰漏,无返流性胆管、胰管炎等.随访6个月~6年,1年生存24例(85.7%),3年生存15例(53.6%),5年生存5例(17.9%).结论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消化功能恢复快,不影响根治时相关淋巴结的廓清.用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并发症少.不置T管和空肠造瘘管,对患者侵扰小,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作者:黎春华;任万武;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肾、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 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
作者:沈文律;沈凯;范丽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涉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受体、作用机理和在急性胰腺炎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缓激肽、内皮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等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起一定作用,但实验结果并不一致.结论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发挥其微血管效应的因素较多,其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友岱;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梗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梗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IL-2R的水平. 结果梗黄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正常组,其表达分别与梗阻程度、梗阻时间和营养状况呈显著正相关(r=0.734, P<0.01; r=0.646, P<0.01; r=0.594, P<0.05 ).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黄)组术前血清sIL-2R显著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良性梗黄)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 恶性梗黄组中有转移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呈现暂时抑制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术后第21天,良性梗黄患者血清sIL-2R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恶性梗黄患者则仅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梗黄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其血清sIL-2R异常表达与梗阻类型、梗阻程度、梗阻时间、营养状况以及是否转移有关.检测梗黄患者血清sIL-2R可作为其免疫状况评价、病情、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金池;林永堃;刘景丰;石铮;郭平凡;林雁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肠梗阻是直肠癌的晚期并发症之一,由于直肠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手术方法尚存争议.我科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的直肠癌451例,其中合并完全性肠梗阻83例,行一期切除57例.57例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7~76岁,平均54.1岁.出现排便困难,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症状时间为2~45天,4例并发肠穿孔.查体均有腹胀、肠型、高调肠鸣、气过水音等肠梗阻体征或有肠麻痹、腹膜刺激征等表现.腹部X线平片检查50例,提示典型低位肠梗阻征象45例,广泛肠胀气并膈下游离气体3例,广泛肠胀气2例.直肠指检或镜检均发现肿块已占据肠腔全周,肠腔闭塞或极度狭窄,手指或直肠镜已无法通过,只能扪到或窥见肿块的下缘.其中肿瘤距肛缘8 cm以内22例,8~12 cm 29例,12~16 cm 6例.本组均无法作常规肠道准备,入院至手术时间为6~72小时,其中21例为入院24小时内手术.入院后即予禁食、胃肠减压,并适当纠正内环境紊乱及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抗感染.术中探查肿瘤能切除者,即在肿瘤近侧横断乙状结肠及系膜,将近侧梗阻结肠牵出术野敞开减压,远侧肠端封闭备作切除.经阑尾腔插管,用1‰甲硝唑顺行灌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后,切除阑尾; 常规切除肿瘤.需作吻合者,如减压灌洗后近侧梗阻结肠管腔缩小,口径与远端直肠口径相差不大者,可直接对端吻合; 梗阻时间较长,结肠过度扩张,减压后肠管仍不缩小,远近侧肠管口径差距过大者,则将扩张结肠对系膜侧作三角形切除后缝合整形,使之呈漏斗状缩小至与远端直肠口径接近,再对端吻合,大网膜包被加固吻合口.1‰甲硝唑彻底冲洗术野,放置有效腹腔引流后关腹.
作者:王崇树;魏寿江;赵国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记录发病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1β、肠道菌群、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 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TNFα水平下降(P<0.0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双歧杆菌数量减少,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双歧杆菌数量不变,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值)回升(P<0.01).SDD组血浆D-乳酸由(8.05±3.05) mg/L降至(3.95±1.83) mg/L(P<0.01),门静脉内毒素由(0.423±0.155) EU/ml下降至(0.227±0.084) EU/ml(P<0.01).ANP组72小时病死率为58.8%,SDD组为14.3%(P=0.005).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保护正常菌群,维护肠屏障,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作者:邓群;黎沾良;熊德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作者:何劲松;祝文锋;姜立华;吕新生;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院收治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感染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27~54岁,平均41岁.均经B超、CT扫描检查及手术证实诊断.方法: 术中切开胰腺包膜,充分暴露胰前壁,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并松动胰床,游离胰头、体部.将多根特制的多侧孔引流管置胰床引出,接负压引流器,保持恒定的闭吸式低负压引流(负压控制在2.5~3.0 kPa),同时在胰床置冲洗管一根经腹壁另戳孔引出,缝闭胃结肠韧带裂孔,使大小腹腔隔离,保证能充分低负压引流,同时腹腔置管冲洗和引流.合并胆囊或胆管结石者同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3例,行空肠上段造瘘5例,术后给予抑制胰液分泌、营养支持和抗菌治疗.结果: 29例中治愈24例(82.8%),治愈标准为无脓肿和胰瘘,随访半年.住院42~53天,平均46天,本组死亡5例(17.2%),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1例,ARDS和肝肾功能障碍综合征各2例.
作者:陈伯怀;赵兵;戢运福;徐明;王贤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对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运用Seldinger技术对11例胆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急诊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和栓塞术,栓塞材料运用明胶海绵粒或明胶海绵粒加方纱线段. 结果 7例胆道术后、1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1例肝脏外伤后及2例巨块型肝癌破裂后大出血的患者,行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有9例发现异常,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9例),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2例)和假性动脉瘤形成(4例).经导管栓塞术后,11例患者出血均停止,2例导管治疗48小时后复发大出血.结论胆道大出血的急诊导管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导管治疗后保持胆道引流的通畅也很重要.
作者:鲜于剑波;王鸿志;资玲华;宋忠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7例 ,上消化道X线钡餐确诊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球部3例.其中6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心肺脑等严重合并症行保守治疗.手术为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连同周围肠壁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布鲁氏纳氏腺瘤,2例为间质瘤.结论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腹痛、肠梗阻、穿孔等,并约有15%的病例可发生恶变.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宜行局部切除.
作者:李定纲;王今;韩威;吴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