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黎春华;任万武;张军

关键词: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效果
摘要:目的用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的方法,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时间.方法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升段、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用Roux-Y同步吻合的方法将胰、胆、胃、肠重建排列,术后胆肠吻合口不置T管及空肠不置造瘘管,腹腔置2 mm硅胶管用于灌洗.结果 28例中除2例切口裂开,行二期缝合外,均顺利恢复出院.平均住院25天.无胆、胰漏,无返流性胆管、胰管炎等.随访6个月~6年,1年生存24例(85.7%),3年生存15例(53.6%),5年生存5例(17.9%).结论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消化功能恢复快,不影响根治时相关淋巴结的廓清.用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并发症少.不置T管和空肠造瘘管,对患者侵扰小,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静脉造影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单层胰胃吻合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4%(2/83); 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作者:王建玲;王强;田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选择性消化道灭菌对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记录发病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1β、肠道菌群、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 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TNFα水平下降(P<0.0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双歧杆菌数量减少,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双歧杆菌数量不变,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值)回升(P<0.01).SDD组血浆D-乳酸由(8.05±3.05) mg/L降至(3.95±1.83) mg/L(P<0.01),门静脉内毒素由(0.423±0.155) EU/ml下降至(0.227±0.084) EU/ml(P<0.01).ANP组72小时病死率为58.8%,SDD组为14.3%(P=0.005).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保护正常菌群,维护肠屏障,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作者:邓群;黎沾良;熊德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附40例报告)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治(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7例 ,上消化道X线钡餐确诊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球部3例.其中6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心肺脑等严重合并症行保守治疗.手术为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连同周围肠壁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布鲁氏纳氏腺瘤,2例为间质瘤.结论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腹痛、肠梗阻、穿孔等,并约有15%的病例可发生恶变.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宜行局部切除.

    作者:李定纲;王今;韩威;吴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液中AFP-mRNA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是否会导致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方法选择14例无远处转移并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提取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标本,于术中肿瘤切除后提取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标本.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血中AFP-mRNA的表达,观察手术前后血液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术前外周血、手术切除肿瘤后门静脉血和术后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和35.7%,术中切除肿瘤后肝静脉血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7.1%,虽高于前三者,但无统计学差异,但A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P<0.05).结论手术中有包括肝癌细胞在内的肝脏来源的细胞经肝静脉进入血循环.

    作者:赵鸿;陈孝平;赵西平;杨东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有关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隐凹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隐凹素是动物小肠适应肠道有菌环境而产生的一类天然广谱抗生素肽,在肠粘膜抗感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探索隐凹素的作用机理,可望找到防止细菌移位及细菌耐药的新途径.

    作者:李全生;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成立暨腹腔镜外科结直肠肿瘤规范化手术标准研讨会纪要

    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学组成立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研讨会于2001年8月11日~12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腹腔镜外科骨干及部分兄弟省市的代表共34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词。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出席了会议。在四川省医学会的主持下,根据我省腹腔镜外科开展的实际情况并顾及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推荐我省腹腔镜外科的骨干共18人组成我省腹腔镜学组成员,并由省医学会领导宣布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正式成立。首届学组成员本着民主选举的原则,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学组组长及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当选为组长,川北医学院彭祥玉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枫主任医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杨训主任医师当选为副组长。学组领导均表示要在四川省医学会的领导下,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提高我省腹腔镜外科的水平及我国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应用多媒体手术数码录像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低位/超低位吻合的手术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的初步设想,与会代表就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及建议。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周总光;副组长〓彭祥玉,杨〓枫,杨〓训;秘书〓舒〓晔;学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周总光,彭祥玉,杨〓训,杨〓枫,邵明远,周代培,杨和清,雷正明,张有钫,李君男,尹思能,苗建国,王宁,王旭,舒晔,刘山,曾祥武,罗伟。(舒 晔 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头癌根治范围的探讨

    由于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特性,50%以上的胰头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依然是手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但其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及5年生存率低的缺点愈显突出.因此根据胰头癌的发展情况进行恰当的手术,可大限度地实现手术目的.现就如何选择胰头癌的根治方式和范围作一探讨.1 全胰切除术全胰切除无疑可以大限度地达到清除肿瘤之目的,然而全胰切除是要付出代价的.实施这项手术的患者均发生糖尿病,且常常难以控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胰切除术与部分胰腺切除术相比并无优越性.笔者认为肿瘤组织周围的淋巴清扫意义可能更大.国际上全胰切除术数量已明显减少.全胰切除术只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少数不能安全地进行胰肠吻合的病例; ②术中胰腺切缘有肿瘤或胰液细胞学检查阳性; ③整个胰管有乳头样改变或增生不良; ④术后具备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

    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硬变者达80%以上,外科处理后并发症高达20%~50%.因此,如何选择佳处理方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肝外科的关键问题之一.我科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变者27例,其中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20~70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5例,中度15例,重度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6例,合并胆管内癌栓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2例.肿瘤位于左肝外叶2例,左肝内叶4例,右肝前叶6例,右肝后叶7例,右半肝5例,左半肝3例; 肿瘤直径<5 cm 3例,5~10 cm 18例,>10 cm 6例.2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式包括: ①因广泛转移仅行活检术加脾动脉结扎(1例); ②肿瘤局部纯酒精注射加脾动脉结扎(6例); ③肿瘤局部微波固化加肝固有动脉结扎,脾动脉结扎(2例); ④肝癌切除加脾动脉结扎(18例).其中合并胆管内癌栓或门静脉癌栓者加行取栓术.结果: 术后第5天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术后出现腹水6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肾综合征1例,肝创面大出血1例.18例肝癌切除加脾动脉结扎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动脉结扎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无脾梗塞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5.5%(17/26)、42.3%(11/26)及34.6%(9/2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肝内癌肿复发、出现门静脉癌栓加重门静脉高压、腹水形成、衰竭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作者:周晓辉;杨训;刘洲;罗澜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糖尿病局限性肌病手术治疗1例报告

    患者,男,71岁,因发现左小腿包块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左小腿持续性疼痛,同时发现左小腿后中上段约拳头大包块,行走时剧痛,不发热;无外伤史,有Ⅱ型糖尿病.查体: 左小腿后份中上段内侧腓肠肌内扪及肿块约7 cm×5 cm×4 cm大,质硬,压痛,界清,皮温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X线照片示左小腿上份后方软组织肿胀,未见确切包块,左胫腓骨未见异常.彩超示左小腿后份中上段腓肠肌内查见4 cm×5 cm×8 cm大减弱回声区,边界不清,肌肉结构失常,血流丰富,双下肢血流正常,提示为左小腿腓肠肌病.化验: 白细胞6×109/L,N 0.84,Hb 105 g/L,血糖5.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行左小腿包块活检,报告为肌病.出院采用对症治疗无效,且觉包块有长大,疼痛加重,左下肢不敢着地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出院后2个多月后再次入院.查体: 左小腿包块约10 cm×6 cm×7 cm大,性质同前.再次手术发现,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呈弥漫性结节样变硬,苍白炎性水肿,边界欠清,但局限于该肌肌膜内,与周围无粘连,约10 cm×7 cm×6 cm大,遂施行左腓肠肌内半全切.病理报告为左小腿肌肉内多处小血管慢性炎变,管壁变性坏死,周围有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符合糖尿病所致坏死性血管炎,引起肌肉炎症改变.术后患肢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降糖药物和血栓心脉宁,随访14个月,疼痛消失,患肢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情况良好.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肾、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 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

    作者:沈文律;沈凯;范丽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形状记忆合金在普通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目前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SMA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结果,SMA临床应用广泛,各种类型的支架能够扩张血管、胆管、结肠、直肠以及胃吻合口等良恶性狭窄,SMA导管有助于胰胆管内窥镜检查;胆囊套石蓝可以清除胆囊各部位结石;压缩吻合器施行吻合术安全、可靠;采用SMA支架施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效果良好;海球栓的栓塞效果优于弹簧圈;下腔静脉滤网能够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论 SMA的临床应用方兴未艾.随着内窥镜、腹腔镜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SMA产品应用于临床.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输入供体血对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供体血输入同种大鼠对诱导胰腺移植耐受的可能性.方法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的供受体,胰腺移植当天取供体大鼠全血1 ml,注入糖尿病受体大鼠腹腔,辅以短期的硫唑嘌呤(Aza). 结果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为28~112天(平均64.2天),与单纯用硫唑嘌呤组(10.2天)或单纯输入供体血液组(9.8天)相比,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移植前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移植当天输入供体血液,能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20例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20例胰腺感染患者,采用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方法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 残余脓肿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瘘4例,胰瘘6例,经治疗后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该治疗方法残余感染及死亡率低.

    作者: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钙超载对低温保存肝脏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探讨钙离子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应用含胶原酶保存液灌注大鼠肝脏制成不同细胞成活率的肝细胞悬液,低温保存肝脏细胞.应用Fura-2/AM标记测细胞内钙. 结果①低温保存2小时肝细胞: 实验1组(细胞成活率为5%)肝细胞内钙值为(1055.0±30.79) nmol/L; 实验2组(细胞成活率为10%)肝细胞内钙值为(853.0±20.42) nmol/L; 实验3组(细胞成活率为30%)肝细胞内钙值为(616.0±13.20) nmol/L; 实验4组(细胞成活率为50%)肝细胞内钙值为(562.0±26.06) nmol/L; 实验5组(细胞成活率为70%~80%)肝细胞内钙值为(318.0±13.01) nmol/L; 实验6组(细胞成活率为90%)肝细胞内钙值为(114.6±6.11) nmol/L.②低温保存24小时肝细胞: 实验A组(细胞成活率为10%)肝细胞内钙值为(1704.0±70.11) nmol/L; 实验B组(细胞成活率为50%)肝细胞内钙值为(1125.0±23.22) nmol/L.随着细胞成活率的降低,细胞内钙值逐渐升高; 在同样细胞成活率情况下,随着保存时间延长(2小时与24小时)细胞内钙值增高1倍左右.结论在低温保存过程中,钙超载是造成肝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主要因素.

    作者:刘东举;何三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目的用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的方法,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时间.方法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升段、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用Roux-Y同步吻合的方法将胰、胆、胃、肠重建排列,术后胆肠吻合口不置T管及空肠不置造瘘管,腹腔置2 mm硅胶管用于灌洗.结果 28例中除2例切口裂开,行二期缝合外,均顺利恢复出院.平均住院25天.无胆、胰漏,无返流性胆管、胰管炎等.随访6个月~6年,1年生存24例(85.7%),3年生存15例(53.6%),5年生存5例(17.9%).结论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消化功能恢复快,不影响根治时相关淋巴结的廓清.用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并发症少.不置T管和空肠造瘘管,对患者侵扰小,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作者:黎春华;任万武;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术式选择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位置深在,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目前,我国到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多为进展期肿瘤.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对1990~1995年全国20家医院的统计资料,59.6%的患者就诊时肿瘤大于5 cm,70%以上的肿瘤伴有胰周组织、器官的浸润、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18.6%.其中,胰头癌占全部肿瘤的80%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着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疗效,这些因素又多与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了解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复发、转移形式,方能合理地选择术式,确定其切除范围.1 胰头癌的转移、扩散途径1.1 胰内扩散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以浸润性导管癌的方式向周围胰组织浸润转移.显微镜下,癌组织浸润多局限于距肉眼判定肿瘤边缘的2.0~2.5 cm以内,很少超过3.0 cm,因解剖学上的关系,约70%左右的肿瘤已浸及钩突.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及6种抗癌药物对肝癌细胞株作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抑制率,并与6种常用抗癌药新生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及环磷酰胺的抑瘤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6种抗癌药相比,As2O3抑瘤作用强(P<0.01或P<0.05),但并非As2O3浓度越高对细胞株的抑制率就越高.在6个浓度梯度中,1.0 μg/ml以上的As2O3对BEL-7404的抑瘤作用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SMMC-7721,各浓度的As2O3的抑瘤作用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2O3体外试验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生长; 如果应用As2O3治疗肝癌,应做不同浓度As2O3的药敏试验,以选择浓度低而且有效的剂量,以减少As2O3的毒副作用.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彭民浩;陆云飞;邱庆明;卢榜裕;廖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亚低温对肝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作者:何劲松;祝文锋;姜立华;吕新生;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