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培中;周凤桐;刘绪友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20例胰腺感染患者,采用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方法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 残余脓肿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瘘4例,胰瘘6例,经治疗后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该治疗方法残余感染及死亡率低.
作者: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采用不同药物区域动脉灌注,观察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SAP模型,随机分组后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开口处,分别给予善宁(奥曲肽)、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两种药物联合持续动脉灌注,观察胰腺、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淀粉酶、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模型建立后6小时各项检查指标明显升高,胰腺坏死、出血,肝脏充血、水肿并有坏死.应用善宁降低了血清淀粉酶,肝功能指标也有改善,胰腺水肿渗出减轻,出血坏死情况改善不明显,肝脏瘀血坏死情况有所好转.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降低了血清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水肿、坏死得到改善,肝脏瘀血、坏死减轻.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明显降低淀粉酶及肝功能指标,胰腺、肝脏病理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丁田贵;李迅庚;吕国庆;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意义目前,研究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及其病理生理变化,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以模拟某些疾病的病理状态,研究探讨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研究对外科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的效果等.一些新的手术方法的构思亦需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和可行性,某些外科的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反复摸索取得经验,为过度到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因此,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提高临床上对某些外科疾病的认识,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验证临床医学发现,推动外科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实验外科学对现代外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新的手术方法创新、突破和发展的先导和前题,是外科学、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和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已经成为外科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要方面.迅速发展的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要求进一步规范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现就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有关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讨论如下.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目前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SMA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结果,SMA临床应用广泛,各种类型的支架能够扩张血管、胆管、结肠、直肠以及胃吻合口等良恶性狭窄,SMA导管有助于胰胆管内窥镜检查;胆囊套石蓝可以清除胆囊各部位结石;压缩吻合器施行吻合术安全、可靠;采用SMA支架施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效果良好;海球栓的栓塞效果优于弹簧圈;下腔静脉滤网能够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论 SMA的临床应用方兴未艾.随着内窥镜、腹腔镜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SMA产品应用于临床.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7例 ,上消化道X线钡餐确诊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球部3例.其中6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心肺脑等严重合并症行保守治疗.手术为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连同周围肠壁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布鲁氏纳氏腺瘤,2例为间质瘤.结论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腹痛、肠梗阻、穿孔等,并约有15%的病例可发生恶变.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宜行局部切除.
作者:李定纲;王今;韩威;吴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71岁,因发现左小腿包块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左小腿持续性疼痛,同时发现左小腿后中上段约拳头大包块,行走时剧痛,不发热;无外伤史,有Ⅱ型糖尿病.查体: 左小腿后份中上段内侧腓肠肌内扪及肿块约7 cm×5 cm×4 cm大,质硬,压痛,界清,皮温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可扪及.X线照片示左小腿上份后方软组织肿胀,未见确切包块,左胫腓骨未见异常.彩超示左小腿后份中上段腓肠肌内查见4 cm×5 cm×8 cm大减弱回声区,边界不清,肌肉结构失常,血流丰富,双下肢血流正常,提示为左小腿腓肠肌病.化验: 白细胞6×109/L,N 0.84,Hb 105 g/L,血糖5.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行左小腿包块活检,报告为肌病.出院采用对症治疗无效,且觉包块有长大,疼痛加重,左下肢不敢着地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于出院后2个多月后再次入院.查体: 左小腿包块约10 cm×6 cm×7 cm大,性质同前.再次手术发现,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呈弥漫性结节样变硬,苍白炎性水肿,边界欠清,但局限于该肌肌膜内,与周围无粘连,约10 cm×7 cm×6 cm大,遂施行左腓肠肌内半全切.病理报告为左小腿肌肉内多处小血管慢性炎变,管壁变性坏死,周围有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符合糖尿病所致坏死性血管炎,引起肌肉炎症改变.术后患肢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服用降糖药物和血栓心脉宁,随访14个月,疼痛消失,患肢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情况良好.
作者:彭其芳;程南生;熊先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期胰体尾部癌的药物缺血治疗效果.方法解剖犬胰腺,结扎脾动脉近心端,远端插入化疗泵,注射尿素溶液并留置化疗泵,术中、术后从化疗泵注入40%尿素溶液(1 mg/kg体重),观察胰腺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 结果实验用8只犬术后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缺血后胰腺各型细胞坏死,胰腺纤维化.结论高浓度尿素溶液(40%)缺血治疗安全,效果明显,有可能成为治疗晚期胰体尾部癌的一种方法.
作者:向国安;耿智敏;孙水平;秦兆寅;胡海田;郑克让;杨文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肠梗阻是直肠癌的晚期并发症之一,由于直肠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手术方法尚存争议.我科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的直肠癌451例,其中合并完全性肠梗阻83例,行一期切除57例.57例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7~76岁,平均54.1岁.出现排便困难,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症状时间为2~45天,4例并发肠穿孔.查体均有腹胀、肠型、高调肠鸣、气过水音等肠梗阻体征或有肠麻痹、腹膜刺激征等表现.腹部X线平片检查50例,提示典型低位肠梗阻征象45例,广泛肠胀气并膈下游离气体3例,广泛肠胀气2例.直肠指检或镜检均发现肿块已占据肠腔全周,肠腔闭塞或极度狭窄,手指或直肠镜已无法通过,只能扪到或窥见肿块的下缘.其中肿瘤距肛缘8 cm以内22例,8~12 cm 29例,12~16 cm 6例.本组均无法作常规肠道准备,入院至手术时间为6~72小时,其中21例为入院24小时内手术.入院后即予禁食、胃肠减压,并适当纠正内环境紊乱及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抗感染.术中探查肿瘤能切除者,即在肿瘤近侧横断乙状结肠及系膜,将近侧梗阻结肠牵出术野敞开减压,远侧肠端封闭备作切除.经阑尾腔插管,用1‰甲硝唑顺行灌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后,切除阑尾; 常规切除肿瘤.需作吻合者,如减压灌洗后近侧梗阻结肠管腔缩小,口径与远端直肠口径相差不大者,可直接对端吻合; 梗阻时间较长,结肠过度扩张,减压后肠管仍不缩小,远近侧肠管口径差距过大者,则将扩张结肠对系膜侧作三角形切除后缝合整形,使之呈漏斗状缩小至与远端直肠口径接近,再对端吻合,大网膜包被加固吻合口.1‰甲硝唑彻底冲洗术野,放置有效腹腔引流后关腹.
作者:王崇树;魏寿江;赵国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涉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受体、作用机理和在急性胰腺炎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缓激肽、内皮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等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起一定作用,但实验结果并不一致.结论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发挥其微血管效应的因素较多,其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友岱;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有关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隐凹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隐凹素是动物小肠适应肠道有菌环境而产生的一类天然广谱抗生素肽,在肠粘膜抗感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探索隐凹素的作用机理,可望找到防止细菌移位及细菌耐药的新途径.
作者:李全生;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以寻找对胰腺癌诊断与随访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2例胰腺癌患者血清AFP、CEA、CA50、CA15-3、CA19-9、CA72-4和CA125共7种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并取以胃肠道肿瘤患者和良性疾病患者各16例作为对照. 结果 7种肿瘤标记物中,CA19-9、CA50和CA125对胰腺癌诊断的相对价值较高,尤以CA19-9的诊断价值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86.7%,切除术后监测上述三项指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CA19-9、CA50和CA125的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随访是有价值的.
作者:华宇明;倪泉兴;傅德良;虞先浚;陈炜;徐近;张群华;张延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肾、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 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
作者:沈文律;沈凯;范丽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管瘤样病变十分常见,血管瘤(hemangioma)在1岁以下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高达5%~10%[1].但大多数血管瘤为自限性,不需治疗.而对于体积大、流量高的血管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治疗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严重挑战[2].作者近年在动脉栓塞后,成功切除4例巨大的臀部AVM,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体表血管瘤623例,其中4例为臀部巨大AVM,占同期收治血管瘤的0.6%,女3例,男1例, 21~25岁,表现为单侧臀部巨大软组织肿物.肿物在患者出生时已存在并缓慢增大,1例在怀孕时明显增大.查体发现局部隆起的肿物约25~31 cm大,有显著的震颤和血管杂音,其体表色素斑和静脉曲张.1例局部已多次发生溃疡出血.4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迂曲增粗的畸形血管或囊状扩张的血窦,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增粗,髂内动脉直径超过正常的两倍,为0.9~1.4 cm,股深动脉及其分支也增粗,表明AVM的供血除髂内动脉外,还来自髂外动脉.DSA后立即进行栓塞治疗,经动脉导管将螺圈、明胶海绵碎粒注入AVM,使之闭塞.栓塞后造影示畸形血管显著减少.查体发现AVM体积减小,血流杂音和震颤减轻,体表曲张静脉缩瘪.
作者:李晓曦;庄文权;黄灿之;林勇杰;陈国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4%(2/83); 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作者:王建玲;王强;田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抑制率,并与6种常用抗癌药新生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及环磷酰胺的抑瘤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6种抗癌药相比,As2O3抑瘤作用强(P<0.01或P<0.05),但并非As2O3浓度越高对细胞株的抑制率就越高.在6个浓度梯度中,1.0 μg/ml以上的As2O3对BEL-7404的抑瘤作用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SMMC-7721,各浓度的As2O3的抑瘤作用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2O3体外试验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生长; 如果应用As2O3治疗肝癌,应做不同浓度As2O3的药敏试验,以选择浓度低而且有效的剂量,以减少As2O3的毒副作用.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彭民浩;陆云飞;邱庆明;卢榜裕;廖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学组成立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研讨会于2001年8月11日~12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腹腔镜外科骨干及部分兄弟省市的代表共34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词。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出席了会议。在四川省医学会的主持下,根据我省腹腔镜外科开展的实际情况并顾及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推荐我省腹腔镜外科的骨干共18人组成我省腹腔镜学组成员,并由省医学会领导宣布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正式成立。首届学组成员本着民主选举的原则,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学组组长及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当选为组长,川北医学院彭祥玉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枫主任医师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杨训主任医师当选为副组长。学组领导均表示要在四川省医学会的领导下,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提高我省腹腔镜外科的水平及我国微创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应用多媒体手术数码录像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低位/超低位吻合的手术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的初步设想,与会代表就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规范化原则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及建议。四川省医学会腹腔镜外科学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周总光;副组长〓彭祥玉,杨〓枫,杨〓训;秘书〓舒〓晔;学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周总光,彭祥玉,杨〓训,杨〓枫,邵明远,周代培,杨和清,雷正明,张有钫,李君男,尹思能,苗建国,王宁,王旭,舒晔,刘山,曾祥武,罗伟。(舒 晔 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虽然Kausch早在1912年即首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但直至1935年Whipple首次成功二期实施PD后,此术式才趋规范化.此后围绕PD手术技术改进很多,主要针对切除范围和技术细节等.如1955年Ross提出的全胰切除术(TP); 1973年Fortner提出的区域性胰腺切除术(reginal pancreatectomy,RP)及1986年日本学者提出的联合血管切除术的扩大清扫术.然而,尽管技术几经改进,肿瘤切除率的提高,但胰头癌的5年生存率仍在5%以下.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胰腺周围的解剖复杂,临近重要脏器和血管在发生肿瘤后很难进行比较彻底的切除和清扫.从肿瘤生物学行为看,胰腺癌主要来源于连接中心腺泡细胞的间介导管,多为导管细胞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有多中心病灶,早期侵犯胰管并沿其蔓延,胰内胆管早期围管浸润并沿神经血管束膜转移,淋巴转移早.如何提高胰头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改善远期生存率一直是外科医师所关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文献,从对胰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上来评价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优缺点及由此引起的思考.
作者:谭毓铨;陈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是否会导致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方法选择14例无远处转移并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提取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标本,于术中肿瘤切除后提取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标本.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血中AFP-mRNA的表达,观察手术前后血液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术前外周血、手术切除肿瘤后门静脉血和术后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和35.7%,术中切除肿瘤后肝静脉血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7.1%,虽高于前三者,但无统计学差异,但A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P<0.05).结论手术中有包括肝癌细胞在内的肝脏来源的细胞经肝静脉进入血循环.
作者:赵鸿;陈孝平;赵西平;杨东亮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