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57例报告

王崇树;魏寿江;赵国刚

关键词:直肠癌, 肠梗阻, 一期切除术
摘要:肠梗阻是直肠癌的晚期并发症之一,由于直肠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手术方法尚存争议.我科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的直肠癌451例,其中合并完全性肠梗阻83例,行一期切除57例.57例中男37例,女20例,年龄17~76岁,平均54.1岁.出现排便困难,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症状时间为2~45天,4例并发肠穿孔.查体均有腹胀、肠型、高调肠鸣、气过水音等肠梗阻体征或有肠麻痹、腹膜刺激征等表现.腹部X线平片检查50例,提示典型低位肠梗阻征象45例,广泛肠胀气并膈下游离气体3例,广泛肠胀气2例.直肠指检或镜检均发现肿块已占据肠腔全周,肠腔闭塞或极度狭窄,手指或直肠镜已无法通过,只能扪到或窥见肿块的下缘.其中肿瘤距肛缘8 cm以内22例,8~12 cm 29例,12~16 cm 6例.本组均无法作常规肠道准备,入院至手术时间为6~72小时,其中21例为入院24小时内手术.入院后即予禁食、胃肠减压,并适当纠正内环境紊乱及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抗感染.术中探查肿瘤能切除者,即在肿瘤近侧横断乙状结肠及系膜,将近侧梗阻结肠牵出术野敞开减压,远侧肠端封闭备作切除.经阑尾腔插管,用1‰甲硝唑顺行灌洗结肠至冲洗液清亮后,切除阑尾; 常规切除肿瘤.需作吻合者,如减压灌洗后近侧梗阻结肠管腔缩小,口径与远端直肠口径相差不大者,可直接对端吻合; 梗阻时间较长,结肠过度扩张,减压后肠管仍不缩小,远近侧肠管口径差距过大者,则将扩张结肠对系膜侧作三角形切除后缝合整形,使之呈漏斗状缩小至与远端直肠口径接近,再对端吻合,大网膜包被加固吻合口.1‰甲硝唑彻底冲洗术野,放置有效腹腔引流后关腹.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治疗胆瘘7例报告

    1997年5月至2000年3月期间我们应用奥曲肽治疗胆瘘7例,取得满意疗效.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7~43岁.胆道手术后胆瘘2例,经皮肝穿刺致胆瘘1例,外伤性胆瘘4例.漏出量80~230 ml/d.行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引流并给予奥曲肽,首日300 μ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滴注,以后100 μg,皮下注射,3次/天,根据病情连用7~14天.7例患者均获治愈,瘘道闭合时间8~16天.奥曲肽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典型病例患者,男,17岁,因右胸部枪弹(空爆弹)伤后胸痛、胸闷21天于外院转入我院胸外科.查体: 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右下肺创伤性湿肺伴双肺感染.行胸腔闭式引流,第4天自引流管流出深黄色胆汁约200 ml.B超检查提示肝右后叶上段约5.4 cm×4.0 cm大强回声区,胸腔包裹性积液.诊断为右膈肌破裂、右肝后叶破裂转入我科.WBC 10.6×109/L,N 0.8,L 0.2; 引流物培养无菌生长.行支持、抗炎、引流及对症治疗,15天后引流管内无引流物溢出,拔管.3天后右腋前线第7肋间皮肤出现约0.3 cm×0.3 cm大破口,有大量深黄色胆汁涌出.造影检查发现瘘道通向右肝膈面,膈~肝间隙有一约1.5 cm×0.9 cm大高密度区; B超检查提示为液性暗区.经引流4月余,流出胆汁100~150 ml/d,遂加用奥曲肽,共14天.第3天胆汁流出量即明显减少,约10 ml/d并逐日减少,第10天即无胆汁流出; 第16天瘘道由肉芽组织充填.复查B超示膈~肝间隙液性暗区消失.观察7天无异常变化后出院.

    作者:王茂旭;王雪梅;贾珂;郑建伟;卢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肾、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 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依据.

    作者:沈文律;沈凯;范丽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改善胰腺缺血和钙拮抗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改善胰腺缺血和钙通道阻断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并使用钙拮抗剂.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血栓素(TXB2)及前列腺素(6-酮-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血TNFα、IL-1β、CRP、TXB2和6-酮-PGF1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和使用钙通道阻断剂在阻止急性胰腺炎重症化治疗中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蒲青凡;严律南;孙碎康;郁树康;潘继豹;王俊;李荣祥;潘万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评价——静脉造影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胆道大出血的导管治疗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对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运用Seldinger技术对11例胆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急诊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和栓塞术,栓塞材料运用明胶海绵粒或明胶海绵粒加方纱线段. 结果 7例胆道术后、1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1例肝脏外伤后及2例巨块型肝癌破裂后大出血的患者,行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有9例发现异常,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9例),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2例)和假性动脉瘤形成(4例).经导管栓塞术后,11例患者出血均停止,2例导管治疗48小时后复发大出血.结论胆道大出血的急诊导管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导管治疗后保持胆道引流的通畅也很重要.

    作者:鲜于剑波;王鸿志;资玲华;宋忠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附40例报告)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形状记忆合金在普通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目的,了解目前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SMA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结果,SMA临床应用广泛,各种类型的支架能够扩张血管、胆管、结肠、直肠以及胃吻合口等良恶性狭窄,SMA导管有助于胰胆管内窥镜检查;胆囊套石蓝可以清除胆囊各部位结石;压缩吻合器施行吻合术安全、可靠;采用SMA支架施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效果良好;海球栓的栓塞效果优于弹簧圈;下腔静脉滤网能够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论 SMA的临床应用方兴未艾.随着内窥镜、腹腔镜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SMA产品应用于临床.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我院10年来收治的21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同时癌和异时癌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2%.同时癌中钡灌肠和纤维结肠镜的漏诊率分别为80.0%和40.0%,术中探查准确率为77.8%.肿瘤在发生部位和病理分期方面与单发大肠癌无明显差别,47.6%的病例合并绒毛腺管状腺瘤,合并直肠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 结论术前全程肠镜检查、术中全大肠探查及术后定期纤维结肠镜随诊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诊断和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毅;邱辉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致前腹壁壁腹膜巨大血肿1例报告

    患者,男,30岁,车祸后3小时,因骨盆骨折收住我院.入院后,自述腹痛、腹胀.查体: 全腹为板状腹,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阳性,但不剧烈,肠鸣音亢进.于右下腹做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血约2 ml.行CT和B超检查,提示腹部脏器未见破裂,未见游离气体.于左下腹再次穿刺,抽出不凝血约3 ml,但穿刺是在回抽时固定于某一位置才能吸出不凝血,考虑为肠系膜破裂出血,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少量不凝血,脐下壁腹膜正中可见一10 cm×8 cm×5 cm大血肿,并向下腹部前腹壁腹膜两侧扩散至两侧髂窝,向下向后延伸至腹膜后,两侧壁腹膜及腹膜后均呈蓝色,探查其余脏器无异常,放置腹腔引流后关腹.术后经抗炎、补液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唐晓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2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

    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硬变者达80%以上,外科处理后并发症高达20%~50%.因此,如何选择佳处理方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肝外科的关键问题之一.我科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变者27例,其中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20~70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度5例,中度15例,重度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6例,合并胆管内癌栓2例,合并门静脉癌栓2例.肿瘤位于左肝外叶2例,左肝内叶4例,右肝前叶6例,右肝后叶7例,右半肝5例,左半肝3例; 肿瘤直径<5 cm 3例,5~10 cm 18例,>10 cm 6例.2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式包括: ①因广泛转移仅行活检术加脾动脉结扎(1例); ②肿瘤局部纯酒精注射加脾动脉结扎(6例); ③肿瘤局部微波固化加肝固有动脉结扎,脾动脉结扎(2例); ④肝癌切除加脾动脉结扎(18例).其中合并胆管内癌栓或门静脉癌栓者加行取栓术.结果: 术后第5天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术后出现腹水6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肾综合征1例,肝创面大出血1例.18例肝癌切除加脾动脉结扎者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动脉结扎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无脾梗塞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5.5%(17/26)、42.3%(11/26)及34.6%(9/26).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肝内癌肿复发、出现门静脉癌栓加重门静脉高压、腹水形成、衰竭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作者:周晓辉;杨训;刘洲;罗澜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术式选择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位置深在,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目前,我国到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多为进展期肿瘤.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对1990~1995年全国20家医院的统计资料,59.6%的患者就诊时肿瘤大于5 cm,70%以上的肿瘤伴有胰周组织、器官的浸润、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18.6%.其中,胰头癌占全部肿瘤的80%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着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疗效,这些因素又多与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了解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复发、转移形式,方能合理地选择术式,确定其切除范围.1 胰头癌的转移、扩散途径1.1 胰内扩散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以浸润性导管癌的方式向周围胰组织浸润转移.显微镜下,癌组织浸润多局限于距肉眼判定肿瘤边缘的2.0~2.5 cm以内,很少超过3.0 cm,因解剖学上的关系,约70%左右的肿瘤已浸及钩突.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输入供体血对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供体血输入同种大鼠对诱导胰腺移植耐受的可能性.方法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的供受体,胰腺移植当天取供体大鼠全血1 ml,注入糖尿病受体大鼠腹腔,辅以短期的硫唑嘌呤(Aza). 结果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为28~112天(平均64.2天),与单纯用硫唑嘌呤组(10.2天)或单纯输入供体血液组(9.8天)相比,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移植前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移植当天输入供体血液,能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时间.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定位诊断(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术前及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12例直径<2 cm的胰腺良性肿瘤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CT或MRI和动脉造影的诊断敏感性分别是16.7%、40.0%和87.5%.通过术中探查发现病灶7例(58.3%),其余5例借助于术中B超定位成功4例.结论术中B超是目前有价值的定位手段,而且还能提供病灶更详细的资料,对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在定位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可提高定位诊断的成功率.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罗志勇;袁朝新;严律南;蒋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肉芽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β3整合素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β3整合素在肉芽组织血管生成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正常皮下组织、增殖期肉芽组织(伤后7~12天)和成熟期肉芽组织(伤后30~35天)VEGF及β3整合素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 VEGF及β3整合素在正常皮下组织表达很低,在增殖期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而肉芽组织成熟后其表达又降低.结论 VEGF及β3整合素是血管生成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作者:张聚良;王岭;晋援朝;王映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有关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隐凹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隐凹素是动物小肠适应肠道有菌环境而产生的一类天然广谱抗生素肽,在肠粘膜抗感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探索隐凹素的作用机理,可望找到防止细菌移位及细菌耐药的新途径.

    作者:李全生;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腺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以寻找对胰腺癌诊断与随访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分析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62例胰腺癌患者血清AFP、CEA、CA50、CA15-3、CA19-9、CA72-4和CA125共7种肿瘤标记物的表达,并取以胃肠道肿瘤患者和良性疾病患者各16例作为对照. 结果 7种肿瘤标记物中,CA19-9、CA50和CA125对胰腺癌诊断的相对价值较高,尤以CA19-9的诊断价值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86.7%,切除术后监测上述三项指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CA19-9、CA50和CA125的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随访是有价值的.

    作者:华宇明;倪泉兴;傅德良;虞先浚;陈炜;徐近;张群华;张延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20例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20例胰腺感染患者,采用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及灌洗方法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 残余脓肿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瘘4例,胰瘘6例,经治疗后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该治疗方法残余感染及死亡率低.

    作者:胡伟明;张肇达;田伯乐;张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目的用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的方法,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时间.方法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升段、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用Roux-Y同步吻合的方法将胰、胆、胃、肠重建排列,术后胆肠吻合口不置T管及空肠不置造瘘管,腹腔置2 mm硅胶管用于灌洗.结果 28例中除2例切口裂开,行二期缝合外,均顺利恢复出院.平均住院25天.无胆、胰漏,无返流性胆管、胰管炎等.随访6个月~6年,1年生存24例(85.7%),3年生存15例(53.6%),5年生存5例(17.9%).结论保留十二指肠水平段,消化功能恢复快,不影响根治时相关淋巴结的廓清.用Roux-Y同步吻合重建消化道,并发症少.不置T管和空肠造瘘管,对患者侵扰小,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作者:黎春华;任万武;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单层胰胃吻合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4%(2/83); 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作者:王建玲;王强;田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1 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意义目前,研究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及其病理生理变化,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以模拟某些疾病的病理状态,研究探讨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研究对外科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的效果等.一些新的手术方法的构思亦需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和可行性,某些外科的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反复摸索取得经验,为过度到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因此,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提高临床上对某些外科疾病的认识,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验证临床医学发现,推动外科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实验外科学对现代外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新的手术方法创新、突破和发展的先导和前题,是外科学、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和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已经成为外科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要方面.迅速发展的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要求进一步规范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现就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有关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讨论如下.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