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罗志勇;袁朝新;严律南;蒋俊明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与消化道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89~1999年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83例行回顾性总结,其中行经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胰胃吻合是残余胰腺与胃后壁间断单层植入式吻合.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4%(2/83); 并发症发生率为25.3%(21/83),其中胰瘘3例,胆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切口裂开5例,胃排空迟缓5例,腹腔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肠梗阻1例.结论胰胃吻合术简便、安全,是降低术后胰瘘的胰肠重建方法.
作者:王建玲;王强;田志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目前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普通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SMA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结果,SMA临床应用广泛,各种类型的支架能够扩张血管、胆管、结肠、直肠以及胃吻合口等良恶性狭窄,SMA导管有助于胰胆管内窥镜检查;胆囊套石蓝可以清除胆囊各部位结石;压缩吻合器施行吻合术安全、可靠;采用SMA支架施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效果良好;海球栓的栓塞效果优于弹簧圈;下腔静脉滤网能够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论 SMA的临床应用方兴未艾.随着内窥镜、腹腔镜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多的SMA产品应用于临床.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鸿坤;封华;李鸣;潘松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且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胰腺位置深在,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目前,我国到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多为进展期肿瘤.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对1990~1995年全国20家医院的统计资料,59.6%的患者就诊时肿瘤大于5 cm,70%以上的肿瘤伴有胰周组织、器官的浸润、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18.6%.其中,胰头癌占全部肿瘤的80%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着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疗效,这些因素又多与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了解胰头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复发、转移形式,方能合理地选择术式,确定其切除范围.1 胰头癌的转移、扩散途径1.1 胰内扩散胰腺癌早期即可穿破胰管壁,以浸润性导管癌的方式向周围胰组织浸润转移.显微镜下,癌组织浸润多局限于距肉眼判定肿瘤边缘的2.0~2.5 cm以内,很少超过3.0 cm,因解剖学上的关系,约70%左右的肿瘤已浸及钩突.
作者:郭克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改善胰腺缺血和钙通道阻断剂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并使用钙拮抗剂.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血栓素(TXB2)及前列腺素(6-酮-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血TNFα、IL-1β、CRP、TXB2和6-酮-PGF1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和使用钙通道阻断剂在阻止急性胰腺炎重症化治疗中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蒲青凡;严律南;孙碎康;郁树康;潘继豹;王俊;李荣祥;潘万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在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涉及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受体、作用机理和在急性胰腺炎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缓激肽、内皮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等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起一定作用,但实验结果并不一致.结论影响血管活性物质发挥其微血管效应的因素较多,其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友岱;高宏凯;周总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血管瘤样病变十分常见,血管瘤(hemangioma)在1岁以下婴幼儿中的发病率高达5%~10%[1].但大多数血管瘤为自限性,不需治疗.而对于体积大、流量高的血管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的治疗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严重挑战[2].作者近年在动脉栓塞后,成功切除4例巨大的臀部AVM,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体表血管瘤623例,其中4例为臀部巨大AVM,占同期收治血管瘤的0.6%,女3例,男1例, 21~25岁,表现为单侧臀部巨大软组织肿物.肿物在患者出生时已存在并缓慢增大,1例在怀孕时明显增大.查体发现局部隆起的肿物约25~31 cm大,有显著的震颤和血管杂音,其体表色素斑和静脉曲张.1例局部已多次发生溃疡出血.4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迂曲增粗的畸形血管或囊状扩张的血窦,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增粗,髂内动脉直径超过正常的两倍,为0.9~1.4 cm,股深动脉及其分支也增粗,表明AVM的供血除髂内动脉外,还来自髂外动脉.DSA后立即进行栓塞治疗,经动脉导管将螺圈、明胶海绵碎粒注入AVM,使之闭塞.栓塞后造影示畸形血管显著减少.查体发现AVM体积减小,血流杂音和震颤减轻,体表曲张静脉缩瘪.
作者:李晓曦;庄文权;黄灿之;林勇杰;陈国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7年5月至2000年3月期间我们应用奥曲肽治疗胆瘘7例,取得满意疗效.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7~43岁.胆道手术后胆瘘2例,经皮肝穿刺致胆瘘1例,外伤性胆瘘4例.漏出量80~230 ml/d.行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引流并给予奥曲肽,首日300 μg加生理盐水20 ml,静脉滴注,以后100 μg,皮下注射,3次/天,根据病情连用7~14天.7例患者均获治愈,瘘道闭合时间8~16天.奥曲肽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典型病例患者,男,17岁,因右胸部枪弹(空爆弹)伤后胸痛、胸闷21天于外院转入我院胸外科.查体: 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示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右下肺创伤性湿肺伴双肺感染.行胸腔闭式引流,第4天自引流管流出深黄色胆汁约200 ml.B超检查提示肝右后叶上段约5.4 cm×4.0 cm大强回声区,胸腔包裹性积液.诊断为右膈肌破裂、右肝后叶破裂转入我科.WBC 10.6×109/L,N 0.8,L 0.2; 引流物培养无菌生长.行支持、抗炎、引流及对症治疗,15天后引流管内无引流物溢出,拔管.3天后右腋前线第7肋间皮肤出现约0.3 cm×0.3 cm大破口,有大量深黄色胆汁涌出.造影检查发现瘘道通向右肝膈面,膈~肝间隙有一约1.5 cm×0.9 cm大高密度区; B超检查提示为液性暗区.经引流4月余,流出胆汁100~150 ml/d,遂加用奥曲肽,共14天.第3天胆汁流出量即明显减少,约10 ml/d并逐日减少,第10天即无胆汁流出; 第16天瘘道由肉芽组织充填.复查B超示膈~肝间隙液性暗区消失.观察7天无异常变化后出院.
作者:王茂旭;王雪梅;贾珂;郑建伟;卢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虽然Kausch早在1912年即首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但直至1935年Whipple首次成功二期实施PD后,此术式才趋规范化.此后围绕PD手术技术改进很多,主要针对切除范围和技术细节等.如1955年Ross提出的全胰切除术(TP); 1973年Fortner提出的区域性胰腺切除术(reginal pancreatectomy,RP)及1986年日本学者提出的联合血管切除术的扩大清扫术.然而,尽管技术几经改进,肿瘤切除率的提高,但胰头癌的5年生存率仍在5%以下.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胰腺周围的解剖复杂,临近重要脏器和血管在发生肿瘤后很难进行比较彻底的切除和清扫.从肿瘤生物学行为看,胰腺癌主要来源于连接中心腺泡细胞的间介导管,多为导管细胞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有多中心病灶,早期侵犯胰管并沿其蔓延,胰内胆管早期围管浸润并沿神经血管束膜转移,淋巴转移早.如何提高胰头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改善远期生存率一直是外科医师所关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文献,从对胰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上来评价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优缺点及由此引起的思考.
作者:谭毓铨;陈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术前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7例 ,上消化道X线钡餐确诊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7例,球部3例.其中6例行手术治疗,4例因心肺脑等严重合并症行保守治疗.手术为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连同周围肠壁组织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2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布鲁氏纳氏腺瘤,2例为间质瘤.结论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腹痛、肠梗阻、穿孔等,并约有15%的病例可发生恶变.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一般宜行局部切除.
作者:李定纲;王今;韩威;吴苏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运用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对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运用Seldinger技术对11例胆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急诊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和栓塞术,栓塞材料运用明胶海绵粒或明胶海绵粒加方纱线段. 结果 7例胆道术后、1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1例肝脏外伤后及2例巨块型肝癌破裂后大出血的患者,行选择性肝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有9例发现异常,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9例),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2例)和假性动脉瘤形成(4例).经导管栓塞术后,11例患者出血均停止,2例导管治疗48小时后复发大出血.结论胆道大出血的急诊导管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导管治疗后保持胆道引流的通畅也很重要.
作者:鲜于剑波;王鸿志;资玲华;宋忠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亚低温(MH)对缺血预处理(IP)保护作用的增强效应机理.方法观察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4组犬肝上下腔静脉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TAX)能力变化. 结果肝缺血再灌注后ALT、AST、LDH和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 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ALT、AST、LDH和MD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P<0.05),SOD、CAT、GSH-PX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增强肝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 亚低温对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作者:何劲松;祝文锋;姜立华;吕新生;陈积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期胰体尾部癌的药物缺血治疗效果.方法解剖犬胰腺,结扎脾动脉近心端,远端插入化疗泵,注射尿素溶液并留置化疗泵,术中、术后从化疗泵注入40%尿素溶液(1 mg/kg体重),观察胰腺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变化. 结果实验用8只犬术后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缺血后胰腺各型细胞坏死,胰腺纤维化.结论高浓度尿素溶液(40%)缺血治疗安全,效果明显,有可能成为治疗晚期胰体尾部癌的一种方法.
作者:向国安;耿智敏;孙水平;秦兆寅;胡海田;郑克让;杨文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特性,50%以上的胰头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尽管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依然是手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但其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及5年生存率低的缺点愈显突出.因此根据胰头癌的发展情况进行恰当的手术,可大限度地实现手术目的.现就如何选择胰头癌的根治方式和范围作一探讨.1 全胰切除术全胰切除无疑可以大限度地达到清除肿瘤之目的,然而全胰切除是要付出代价的.实施这项手术的患者均发生糖尿病,且常常难以控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全胰切除术与部分胰腺切除术相比并无优越性.笔者认为肿瘤组织周围的淋巴清扫意义可能更大.国际上全胰切除术数量已明显减少.全胰切除术只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少数不能安全地进行胰肠吻合的病例; ②术中胰腺切缘有肿瘤或胰液细胞学检查阳性; ③整个胰管有乳头样改变或增生不良; ④术后具备充分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
作者:彭淑牖;刘颖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意义目前,研究人体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及其病理生理变化,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以模拟某些疾病的病理状态,研究探讨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研究对外科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的效果等.一些新的手术方法的构思亦需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和可行性,某些外科的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在实验动物模型上反复摸索取得经验,为过度到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因此,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提高临床上对某些外科疾病的认识,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验证临床医学发现,推动外科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实验外科学对现代外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外科实验动物模型是现代外科学理论和新的手术方法创新、突破和发展的先导和前题,是外科学、手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和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科实验动物模型已经成为外科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要方面.迅速发展的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要求进一步规范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现就普通外科实验动物模型的有关内容、特点和基本要求讨论如下.
作者:姜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腺良性微小肿瘤的术前及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8月收治的12例直径<2 cm的胰腺良性肿瘤定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CT或MRI和动脉造影的诊断敏感性分别是16.7%、40.0%和87.5%.通过术中探查发现病灶7例(58.3%),其余5例借助于术中B超定位成功4例.结论术中B超是目前有价值的定位手段,而且还能提供病灶更详细的资料,对顺利完成手术、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在定位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可提高定位诊断的成功率.
作者:田伯乐;张肇达;胡伟明;罗志勇;袁朝新;严律南;蒋俊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 十二指肠闭锁6例,空肠闭锁12例,回肠闭锁20例,结肠闭锁2例; 隔膜型10例,盲端型26例,多节段型4例.术前均获确诊.拒治4例,手术治疗36例. 结果手术36例治愈存活26例,术后存活率为72%; 20例术后随访1~21年,疗效满意.术后死亡10例.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闭锁部位及类型来选择.本病的疗效及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钟麟;曾蓉君;向波;郎诗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抑制率,并与6种常用抗癌药新生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顺铂及环磷酰胺的抑瘤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6种抗癌药相比,As2O3抑瘤作用强(P<0.01或P<0.05),但并非As2O3浓度越高对细胞株的抑制率就越高.在6个浓度梯度中,1.0 μg/ml以上的As2O3对BEL-7404的抑瘤作用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SMMC-7721,各浓度的As2O3的抑瘤作用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2O3体外试验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BEL-7404和SMMC-7721的生长; 如果应用As2O3治疗肝癌,应做不同浓度As2O3的药敏试验,以选择浓度低而且有效的剂量,以减少As2O3的毒副作用.
作者:陈俊强;李绍森;彭民浩;陆云飞;邱庆明;卢榜裕;廖清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化道灭菌(SDD)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和SDD治疗组(ANP后喂服三联抗生素),记录发病72小时组织学、血清TNFα、IL-1β、肠道菌群、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和内毒素含量及病死率. 结果 SDD使ANP胰腺和小肠病理改变减轻,TNFα水平下降(P<0.01).ANP时肠道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双歧杆菌数量减少,SDD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双歧杆菌数量不变,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值)回升(P<0.01).SDD组血浆D-乳酸由(8.05±3.05) mg/L降至(3.95±1.83) mg/L(P<0.01),门静脉内毒素由(0.423±0.155) EU/ml下降至(0.227±0.084) EU/ml(P<0.01).ANP组72小时病死率为58.8%,SDD组为14.3%(P=0.005).结论 SDD可减少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保护正常菌群,维护肠屏障,减轻了ANP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助于提高ANP的生存率.
作者:邓群;黎沾良;熊德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有关小肠隐凹素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有关隐凹素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隐凹素是动物小肠适应肠道有菌环境而产生的一类天然广谱抗生素肽,在肠粘膜抗感染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探索隐凹素的作用机理,可望找到防止细菌移位及细菌耐药的新途径.
作者:李全生;张肇达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