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SCs来源exosomes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李晓;刘玲英;柴家科

关键词:MSCs, exosomes, 旁分泌, 组织修复
摘要:目的 总结MSCs来源exosomes (MSCs-exosomes)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分析MSCs-exosomes临床应用的潜能和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MSCs-exosomes促进组织损伤修复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Exosomes是MSCs旁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囊泡,可在细胞间传递功能性蛋白、RNA和microRNA,通过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等方式在多种疾病导致的组织损伤中发挥修复作用.结论 MSCs-exosomes是治疗组织修复损伤的研究新热点,针对MSCs-exosomes生物学功能、细胞间转运和治疗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电解可脱弹簧圈联合微弹簧圈治疗宽基底肾动脉瘤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70岁.2013年3月因腰部疼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肾动脉瘤,大小20 mm×20 mm×20 mm(图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正常,无家族性肾动脉瘤病史.手术在导管室进行,采用局麻下右侧股总动脉穿刺置鞘(6F),泥鳅导丝配合猪尾导管置于肾动脉水平造影,提示右侧肾动脉瘤;Cobra导管超选右肾动脉主干造影,提示主干中段分出下极肾动脉,支配1/4肾脏.肾动脉上极分支近肾门处形成动脉瘤基底,其流入道直径5 mm,流出道直径4 mm,动脉瘤大小约19 mm×15 mm×15 mm,瘤颈长5 mm,基底宽约11 mm,远端为肾动脉上极三分支,支配3/4肾脏(图2).

    作者:段琛;熊江;王立军;郭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抑制肌动蛋白聚合对体外大鼠跟腱来源肌腱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重塑对体外大鼠跟腱来源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 cells,T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3周龄雄性SD大鼠跟腱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SCs,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别以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YD)终浓度为0、50、100、500、1 000 ng/mL的含15%FBS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及形态变化,纤维肌动蛋白(fibros actin,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Western blot检测F-actin/球状肌动蛋白(globular actin,G-actin)比值,根据结果选择CYD有效使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取TSCs分别采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组)、含CYD的成脂诱导培养基(CYD+诱导组)以及普通培养基(普通组)、含CYD的普通培养基(CYD+普通组)培养3、7d,收集各组细胞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分化相关特异标志性基因表达,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y)、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脂肪酸结合蛋白(aP2),Western blot检测PPARγ、aP2蛋白表达.结果 CYD浓度为100 ng/mL时既能有效干扰TSCs细胞骨架F-actin的聚合,又不影响TSCs的存活,选择该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3、7d时CYD+诱导组PPARγ、LPL和aP2基因及PPARγ、aP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d时CYD+普通组PPARγ、LPL和aP2基因表达也显著高于普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细胞骨架重塑是TSCs成脂分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抑制F-actin聚合可促进TSCs的成脂分化,对肌腱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波;唐康来;张吉强;郭宇鹏;刘翔周;施又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融合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8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45例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滑脱复位率及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B组显著增加(P<0.05).术中A组4例、B组1例发生硬脊膜撕裂;术后A组6例出现下肢根性症状;两组各出现1例切口感染.A组患者获随访24~36个月,B组26~40个月.术前及术后2周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时A组JOA评分及改善率显著优于B组(P<0.05).X线片复查示,A组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显著高于B组,术后2年复位丢失率显著低于B组;术后2周及2年,A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高于B组;术后2年,A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后外侧融合相比,后路椎体间融合能更大程度复位椎体,恢复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较高,更大程度上恢复脊柱的力学稳定性,获得更好远期疗效.

    作者:张超;孙天威;田融;贾宇涛;徐天同;申庆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预防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预防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PJI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及归纳总结.结果 PJI的预防涉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术中及术后各阶段,目前临床以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为主.结论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多层面综合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PJI.

    作者:曹建刚;刘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4年5月47例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患者临床资料.男30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34岁.内固定术后至取出手术时间10个月~20年,平均22个月.内固定部位:上肢25例,下肢22例.术中1枚螺钉取出困难18例,2枚15例,3枚9例,4枚5例.钢板类型:普通钢板15例,锁定钢板32例;不锈钢钢板10例,钛合金钢板37例.结合螺钉取出困难原因及螺钉、钢板、切口和骨质等具体情况,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原则,选择不同方法取出螺钉和钢板.结果 螺钉和钢板均完全取除,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发生.手术时间65 ~ 270min,平均125 min;手术出血量80~775mL,平均157mL;术后引流量20~250mL,平均92 mL.术后切口Ⅰ期愈合39例,延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感染和再骨折发生.结论 对于钢板上螺钉取出困难有多种处理方法,每种方法均有适应证.术前充分准备,掌握各种处理方法和熟悉其适应证,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方法,可顺利取出螺钉和钢板.

    作者:殷渠东;顾三军;孙振中;芮永军;孔友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及植钉方式的解剖研究

    目的 对成人尸体枢椎干骨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探索一种简便、精确的植钉方法,为临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60具完整且无畸形的成人尸体枢椎干骨标本,以椎弓根内、外侧缘与侧块交界处连线的中点作纵垂线,经横突后支与下关节突外侧缘交界处作水平线,两线交点偏外1~ 2mm处为进钉点,经椎弓根植钉,分别测量椎弓根高度及宽度、大进钉长度、钉道至椎管和横突孔短距离、进钉角度等解剖参数,评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椎弓根上缘、中部、下缘宽度分别为(7.35±0.89)、(5.50±1.48)、(3.97±1.01)mm,椎弓根高度为(9.94±1.16)mm.大进钉长度为(25.91±1.15)mm,进钉方向与冠状面夹角为(26.95±1.88)°、与矢状面夹角为(22.81±1.61)°.钉道至椎管、横突孔的短距离分别为(2.72±0.83) mm和(1.98±0.26)mm.结论 分别经椎弓根内、外侧缘与侧块的交界处,以及经横突后支与下关节突外侧缘的交界处作为枢椎椎弓根进钉点坐标的定位标志进行植钉,在解剖形态学方面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唐晓军;曹奇;陈亮元;唐国军;杨五洲;李严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生物敷料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生物敷料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生物敷料概况以及各类型生物敷料研究进展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与传统敷料相比,生物敷料可更好地促进伤口愈合.生物敷料主要分为天然材料类、人工合成材料类和载药类敷料,其中天然材料类敷料以海藻酸盐敷料为主,该类敷料促进伤口愈合已获大量研究证实;人工合成材料类敷料包括薄膜类、液体类、水胶体类、水凝胶类及泡沫类,各具优缺点,可根据需要选用;载药类敷料可发挥负载药物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采用微囊技术构建敷料以及选择中药作为负载药物是其研究方向.结论 目前研究的生物敷料类型较多,其临床应用前景广泛,但各有优缺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其功效.

    作者:张劲峰;郝建波;张劲鹏;罗波;刘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脂肪干细胞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脂肪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近年来以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脂肪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国内外ADSCs复合可注射型三维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对ADSCs特性、可注射型支架材料创新、分化诱导方式和促进血液供应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结果 ADSCs具有数量充足、强大的分泌功能等特性,与多种可注射型支架材料复合后相容性良好,辅以生长因子等促进血液供应的策略,可构建多种形式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脂肪.结论 以ADSCs为种子细胞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脂肪虽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其可能为临床上修复软组织缺损和整形填充提供一种优良、易操作的可注射型填充材料.

    作者:阳水发;易阳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FBS对成骨生长肽促进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培养液中不同浓度FBS对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促进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8只5周龄SD大鼠四肢骨,贴壁法分离纯化BMSCs并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BMSCs分组培养:分别采用浓度为1×10-10、1×10-9和1×10-8 mol/L的OGP进行培养,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组;同时每组设FBS浓度为0、2%、5%、8%和10%5个梯度.培养后1、3、5、7、9、12d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9d时采用对硝基苯磷酸二钠法测定早期分化指标细胞内ALP活性.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s贴壁生长,增殖迅速,呈纤维状涡旋生长,形态典型.MTT检测示,FBS低于5%时各组细胞不能持续增殖,当FBS浓度为8%以上时细胞可持续增殖;OGP 1×10-8 mol/L和1×10-9 mol/L组在FBS各浓度中促增殖效果均大于对照组(P<0.05);FBS浓度低于10%时,OGP 1×10-8 mol/L组促增殖效果显著优于其余OGP浓度组(P<0.05),但FBS浓度为10%时OGP 1×10-8 mol/L组无促增殖优势.ALP检测示,各组组内随FBS浓度增加,ALP活性增加(P<0.05);当FBS浓度为5%、8%时,各OGP浓度组ALP活性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OGP 1×10-8 mol/L组高(P<0.05);当FBS浓度为10%时,各OGP组ALP活性仍大于对照组(P<0.05),但OGP1×10-8 mol/L组与OGP 1×10-9 mo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FBS浓度为OGP促进BMSCs增殖分化的佳血清浓度,且OGP促进BMSCs增殖分化的适浓度为1×10-8 mol/L.

    作者:卞泗善;苏庆红;肖毅;徐展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组织工程骨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目的 对组织工程骨血管生成过程中种子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作一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组织工程骨血管生成相关文献,对常见种子细胞来源、生物学特性、转变机制、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综述.结果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研究已有长足进展,无论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引入,还是VEGF和血管生成素1双转染MSCs-内皮祖细胞共培养体系,均在骨生成和血管生成中显示出明显优势,但距临床应用仍有距离.结论 采用基因修饰构建的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材料复合物具有血管生成速度快、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势,在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段鑫;李伟;项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第一跖骨干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通过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经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15例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男11例,女4例;年龄27 ~ 56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重物砸伤7例,扭伤2例.左足6例,右足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 10d,平均8.5 d.骨折根据AO分型均为81 (T)-C2型.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5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的(踇)趾(第1跖骨、趾骨)评分标准为76~96分,平均85.2分.结论 经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内侧入路更安全,足部外观满意.

    作者:李兵;杨云峰;陈凯;于涛;任昊旸;陈大伟;俞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三维外固定支架应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三维外固定支架在骨质疏松骨折中的力学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45具新鲜成人冰冻胫骨标本,快速制备胫骨骨质疏松体外模型,并制备胫骨中段短斜形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n=15),分别采用三维外固定支架、髓内钉以及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每组各取5具标本,固定于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分别行抗轴向压缩力学测试、抗弯曲力学测试以及抗扭转力学测试.结果 抗轴向压缩力学测试显示,三维外固定支架组及髓内钉组位移显著低于钢板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外固定支架组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弯曲及抗扭转力学测试显示,三维外固定支架组及髓内钉组挠度和扭角显著低于钢板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外固定支架组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外固定支架对骨质疏松骨折行多平面立体三维固定,固定牢靠,经生物力学测试显示能够满足骨质疏松骨折固定需要.

    作者:刘宗超;田泽高;蒋燕;王振龙;刘勇;鲁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双面立体缝合修复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中期疗效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面立体缝合修复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8例半月板桶柄状撕裂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龄19~4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21例,交通事故伤11例,其他伤6例.左膝15例,右膝2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2d~6个月,平均2.5个月.MRI提示半月板Ⅲ度损伤,内侧半月板22例、外侧半月板16例.于关节镜下采用上层面和下层面水平褥式缝合修复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 36个月,平均24.5个月.按照Barrett等的标准,半月板均成功修复.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面立体缝合修复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具有缝合牢固、愈合率高等特点,可取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作者:黄东红;卢启贵;王平;孙克民;李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 探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伴或不伴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21例(21髋)CroweⅣ型DDH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THA,其中9例术中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截骨组),12例未行截骨(未截骨组).两组除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0,P=0.005)外,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并行影像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多于未截骨组(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截骨组1例(1髋)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症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88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复查示,截骨组截骨面均于3~6个月愈合;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发生.末次随访时,截骨组及未截骨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90.67±4.06)、(92.17±3.2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P=0.360).截骨组及未截骨组双下肢长度差值分别为(0.22±0.26)、(0.18±0.27) c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000,P=0.546);截骨组6例、未截骨组5例存在下肢不等长.截骨组1例存在大腿部疼痛,未截骨组2例Trendelenburg征阳性.结论 THA治疗CroweⅣ型DDH可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患肢长度.根据术前模板测量、下肢短缩程度和术中软组织牵拉程度情况选择是否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振东;柴伟;宋俊雷;杨帆;李恒;张庆猛;徐驰;陈继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对BMSCs在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成骨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富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leucocyte-and platelet-rich plasma,L-PRP)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兔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4~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3.0 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A、B、C、D4组(n=6),建立双侧ANFH模型.取髂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采用Landesberg方法制备L-PRP.ANFH动物模型修复方法: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行髓芯减压联合L-PRP移植,C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移植,D组行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移植.术后2、4、8周摄X线片,观察髋关节和骨缺损灶骨密度变化,并行Lane-Sandhu X线评分评价成骨情况;取各组股骨头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及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检测.结果 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各组骨缺损呈现不同程度骨再生.术后2、4、8周,Lane-SandhuX线片评分、血管计数、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均显示:C、D组明显优于A、B组,D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RP在治疗兔ANFH模型中对BMSCs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为临床髓芯减压联合BMSCs及L-PRP治疗ANFH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方家刘;尹宗生;王伟;陆鸣;江正;高维陆;张硕;余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手术矫正杯状耳畸形的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Ⅰ、Ⅱ型杯状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应用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增大耳廓法治疗9例(10侧)Ⅰ、Ⅱ型杯状耳畸形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6 ~ 20岁,平均10.1岁.双侧耳畸形1例、单侧8例.根据Tanzer (1975)分型标准:Ⅰ型1侧,Ⅱa型4侧,Ⅱb型5侧.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耳廓无下垂,耳轮舒展,对耳轮走形自然,耳甲腔扩大,耳廓接近正常大小,双侧耳大致对称,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翻转耳后舌状皮瓣联合软骨管对耳轮成形、耳甲腔软骨移植法能有效矫正杯状耳解剖缺陷,是治疗Ⅰ、Ⅱ型杯状耳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梦茹;彭维海;邵英;瓮洁;李兵;张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目的 设计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解剖特点,设计制作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2010年1月-2012年7月,纳入符合选择标准的66例Evans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基础上,使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对小转子进行固定;对照组34例仅单纯行DHS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股骨颈干角、骨折愈合时间、固定成功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58.4±5.3) min和(186.3±6.6) 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78.5±6.2) min和(246.2±8.7)mL](仁-14.040,P=0.000; t=-31.145,P=0.000);两组术后股骨颈干角[试验组(138.6±3.0)°和对照组(139.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P=0.301).两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8.8±2.0)周]显著少于对照组[(10.7±3.4)周](t=-2.871,P=0.006).术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固定成功率分别为93.3% (28/30)和67.7% (2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9,P=0.022).试验组和对照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3.3% (25/30)和58.1% (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80,P=0.049).结论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在DHS固定基础上应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可减少骨折块周围软组织剥离,缩短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大限度地保存髋关节功能.

    作者:郭晓泽;章莹;肖进;谢会斌;余杰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打压植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

    目的 探讨使用生物型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打压植骨重建髋臼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的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9年4月,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患者18例(20髋).男6例,女12例;年龄36~62岁,平均46岁.病程3~10年,平均6年.术前Harris评分为(40.25±6.68)分.髋臼内陷(5.70±4.26)mm;根据Sotelo-Garza和Charnley分型:1型(内陷1~5mm)12髋,2型(内陷6~ 15mm)5髋,3型(内陷>15 mm)3髋.采用生物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自体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结果 手术时间48 ~ 126 min,平均74 min;失血量150~650mL,平均350mL.术后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156个月,平均108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6个月内自体移植骨均与髋臼融合.末次随访时髋臼内陷(-1.11±0.45)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P=0.00).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20±4.2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P=0.00).随访期间均无髋臼假体松动发生.结论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髋臼内陷,选择生物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时联合自体骨打压植骨重建髋臼治疗可获得较满意中期疗效.

    作者:鲁宁;杨阳;陈鸿;李伟强;浦波;刘路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隧道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影响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股骨隧道角度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4~5月龄健康家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1.8 ~ 2.3 kg),随机分为3组(n=18).3组均取右后肢自体跟腱制备ACL重建模型,重建时股骨隧道分别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45、60°角定位;左膝关节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4周检测各组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4、8、12周测量重建韧带大载荷及骨隧道扩大率.结果 与正常膝关节相比,3组术后各时间点膝关节滑液中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建韧带大载荷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间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隧道扩大,4周时达高值,但各时间点3组间股骨隧道扩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ACL重建中当股骨隧道与股骨干纵轴在冠状位呈30 ~ 60°间变化时,在早期对骨隧道愈合无明显影响.

    作者:邹国耀;宋恩鸿;李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手外科医用保温装置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医用保温装置,探讨其在断指再植术后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设计以水作为加热介质、可设置温度并微电脑控制的医用保温装置.将2010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1例行断指再植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10例术后9d内采用医用保温装置保温(试验组),211例术后采用常规烤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伤后至就诊时间、损伤指别及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再植指存活率、患者和同室患者自评舒适度,并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 术后试验组患者及同室患者舒适度好者分别为188例(89.52%)、201例(9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例(11.85%)、145例(68.72%).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按PSQI量表评价,获好105例、中85例、差20例,对照组分别为45、95、71例.术后试验组35例(16.67%)发生血管危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例(36.02%);试验组196例(93.33%)再植指成活,对照组为181例(85.78%).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断指再植术后应用医用保温装置对再植手指进行保温,可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并改善对同室患者的影响.

    作者:吴兴;阚世廉;赵建勇;陈广先;王伟;肖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