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环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李为儒;肖学敏;李志刚;陈婷婷

关键词:双环法, 乳房下皱襞, 缩小整形术, 临床治疗, 社会活动, 乳房下垂, 乳房畸形, 女性, 肥大症, 自信, 重量, 压力, 疼痛, 湿疹, 肉体, 美容, 美感, 矫治, 垂乳, 背部
摘要:乳房肥大症和乳房下垂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畸形.不仅影响形体美感,而且可因乳房重量较大引起肩、颈、背部疼痛;以及乳房下皱襞湿疹、糜烂.给女性带来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和压力,甚至失去自信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勇气.矫治巨乳和垂乳具有美容和临床治疗的双重意义[1].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的诊疗进展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Aplasia cutis congenita)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皮肤及邻近组织的缺损,它的发病率约0.01%,通常发生于女性的几率大于男性[1].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好发于头皮,但也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作者:王介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种方法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Abbe瓣、Estlander瓣和Bernard瓣修复唇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对行Abbe瓣、Estlander瓣和Bernard 瓣修复唇缺损的14例唇癌患者进行病例资料回顾性研究,对3种修复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期间,无局部复发及区域淋巴结转移.随时间的推移,功能及美观评分越来越高(功能及外形效果越来越好).术后6个月,总体形态功能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均较为满意.结论:Abbe瓣、Estlander瓣及Bernard瓣修复唇部缺损各有优点,需根据缺损大小、位置、患者需求选择,可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雷明辉;周淑芳;陈建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urvivin亚细胞定位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survivin的亚细胞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病理诊断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标本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样本survivin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乳腺癌中survivin的亚细胞定位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率为76%,其中26%定位于细胞核,15%定位于细胞浆,两者染色均阳性为35%.亚细胞定位差异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病例分级、ER表达、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survivin在乳腺癌表达具有亚细胞定位差别,并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该基因的不同定位在乳腺癌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作者:李永平;于芳;吕勇刚;朱海军;史明;王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 2011年6月,笔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婴幼儿血管瘤,2mg/kg/天,分2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观察瘤体有复发表现,则重复1个疗程,至患儿1岁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至1岁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和腹泻,均在停药1周后恢复,继续治疗.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陈鑫;袁斯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uper-Bond C&B粘结剂固定牙周松动前牙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牙周炎松动前牙用Super-Bond C&B粘结剂固定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牙周基础治疗后的16例牙周炎患者共计18颗Ⅱ ~Ⅲ°松动前牙,采用Super-Bond C&B粘结剂在牙齿邻面将松动牙直接粘结固定,治疗后6个月时对粘结固定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粘结有无松脱,患牙动度、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等的变化.结果:18颗牙在6个月内有1例治疗失败,1例松脱,已行再固定.治疗后6个月患牙的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较固定前有所改善(均值分别减少0.81mm、0.42mm,P<0.05);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自觉舒适无异物感.结论:采用Super-Bond C&B粘结剂直接粘结法固定牙周炎所致松动前牙,具有美观、舒适的特点,粘结效果稳定,牙周状况改善,有助于改善牙齿的咀嚼功能.

    作者:柳七零;汪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波紫外线对人血小板线粒体DNA影响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对人血小板线粒体活性及线粒体DNA的影响,探讨其作为评测光损伤敏感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不同能量的中波紫外线照射人血小板,观察血小板线粒体活性及线粒体DNA光化产物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含量的变化.结果:接受不同能量中波紫外线照射的血小板,线粒体活性明显降低(P<0.05),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含量则明显增加(P<0.05).结论:人血小板线粒体活性与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含量对中波紫外线的照射敏感,并与其剂量呈依赖关系,可很好反映中波紫外线对生物体光损伤作用.

    作者:黄茂芳;刘仲荣;杨慧兰;张玲;薛礼长;张发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对黄褐斑体表温度与黑素指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时皮肤体表的温度变化,探讨体表温度的改变与黑素指数的关系.方法:对22例黄褐斑患者使用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光斑直径6mm或8mm,能量密度2.0~3.3J/cm2,每周1次,12次为1个疗程.单次激光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即刻用红外测温仪测量黄褐斑部位皮肤体表温度,并在治疗前、治疗6次、12次后使用皮肤多功能测试仪检测相应固定部位黑素指数.结果:黄褐斑皮损区单次治疗后双面颊体表温度高于治疗前,但与正常皮肤相比无差异;激光治疗6次、12次后黑素指数均显著性减少.结论: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后皮肤温度有一定程度升高,但并不引起明显光斑反应,治疗后黑素指数降低,表明温度并非导致激光光斑反应的唯一及主要因素,可能与Q开关激光激活黑素细胞内部的反应原件相关.

    作者:蔡宏;宋为民;王毅侠;金宪强;沈静;郑涵;赵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人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中胰酶配方及浓度的探讨

    目的:研究不同配方及浓度的胰蛋白酶对人瘢痕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生物活性影响.探索一种更适于瘢痕角质形成细胞原代培养消化的方法.方法:温消化法分离瘢痕组织表皮、真皮后,分别采用0.1%胰蛋白酶和0.05%胰蛋白酶-0.025%EDTA对表皮片进行消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法和24h细胞贴壁率观察K存活率及细胞活性.结果:两种配方胰酶消化K,细胞存活率均达80%以上,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独使用胰蛋白酶相比,经胰蛋白酶-EDTA组消化后的细胞贴壁率增加,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蛋白酶-EDTA能较温和地消化角质形成细胞,较大程度地保留细胞活性,与胰蛋白酶消化法相比,此方法更适合K的消化及培养.

    作者:蒋才丽;农晓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乳晕脱毛28例护理体会

    一般常用的脱毛方法有刮剃、蜜蜡脱、除毛膏、机械拔、镊取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敛命的缺陷,不能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并且很容易除毛后使得表皮或毛囊受伤,造成毛孔粗大、毛囊发炎感染、色素沉淀,比原来的毛发更浓密更粗大.我科采用Lightsheer半导体激光脱毛仪进行全身各部位的脱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特殊部位的脱毛,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静;胡永璐;郝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长脉冲Nd:YAG激光“点阵式”治疗面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长脉冲Nd:YAG激光治疗面部血管瘤的新方法.方法:68名患儿,共68个皮损,血管瘤直径1.0~ 3.2cm,平均2.2cm,随机分为传统组和点阵组,将脉冲Nd:YAG激光(参数:能量密度160~ 220mJ/cm2,脉冲宽度15ms,光斑直径3mm)光斑分别以传统整片覆盖方式及点阵式作用于血管瘤表皮,根据表皮变化调整能量,治疗终点为每脉冲激光作用后表皮变灰白.术后予局部防水、外涂金霉素软膏处理.治疗间隔1-2个月,治疗次数3~5次.结果: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后血管瘤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传统组有效率为96.77%,点阵组有效率为97.30%,点阵式相比于传统方式疗效更显著(P<0.05),且点阵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传统组少.结论:长脉冲Nd:YAG激光以点阵式治疗面部血管瘤较传统方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潘福强;黎冻;周翔;莫海雁;肖翔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黑木耳多糖对ICR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r polysaccharide,AAP)对ICR小鼠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雌性ICR小鼠共50只,随机分成5组各10只:正常组(A)、模型对照组(B)、模型+AAP低剂量(50 mg/kg.d)灌胃组(C)、模型+AAP中剂量(100 mg/kg.d)灌胃组(D)、模型+AAP高剂量(200 mg/kg.d)灌胃组(E).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联合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照射小鼠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每周一、三、五照射,第1周每次照射时间1h,以后每周依次增加1h,自第5周起为5h,直至第14周照光结束.每次照光前各治疗组小鼠给予不同浓度的AAP灌胃.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背部皮肤用测试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0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皮肤组织中S0D、GSH-PX活力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对照组比较,AAP各灌胃组S0D、GSH-PX活力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皮肤出现皮屑、褐黄、粗糙肥厚、深皱纹、缺乏弹性等光老化特征,组织切片呈现光老化改变.AAP各治疗组皮肤外观及组织学特点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AAP能有效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对小鼠皮肤光老化有保护作用.

    作者:易清玲;曾维惠;刘彦婷;徐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皮瓣延迟术改善局部静脉瘀血扩张皮瓣血供的临床应用

    目的:利用皮瓣延迟术增加局部静脉瘀血扩张皮瓣成活面积的方法.方法:扩张器注水后期有时出现扩张皮瓣局部缺血、甚至坏死.利用正常组织和血供行皮瓣延迟术,阻断除蒂部外大部分血供.术后14天再切取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全损创面.结果:2006年~2011年,应用本法为15例出现局部血供障碍的扩张皮瓣行延迟术,皮瓣长宽比例为3∶1.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成活100%.结论:扩张皮瓣延迟术能调整扩张皮瓣供血,增加了部分血供障碍扩张皮瓣的成活面积.

    作者:赵京玉;陈敏亮;李兵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对血管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在创面愈合、组织移植的过程中,如何能构建新生血管,建立新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了解并寻求在血管化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提高组织的血管化进程及再生修复能力.

    作者:王白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两种补片修补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聚丙烯网片与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游离TRAM皮瓣切取术后腹壁缺损的修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腹壁疝发生;聚丙烯网片组患者腹壁膨出率为6.3%,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组为5.7%,无显著性差异;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组术后感染率及积血积液率略高于聚丙烯网片组,无显著性差异;聚丙烯网片组患者术后疼痛不适及异物感发生率为34.4%,高于膨体聚四氟乙烯组的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补片对于修复TRAM皮瓣切取后腹壁缺损都是有效的,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更佳.

    作者:杨红岩;赵玉明;晏晓青;曾玮;李丹;刘岱;王白石;张元文;徐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调Q1064nm激光和点阵1064nm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Q1064nm激光和点阵1064nm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24例,用调Q1064nm激光治疗,每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B组:22例,用点阵1064nm激光治疗,每2周治疗1次,每例患者治疗10次.两组患者均在疗程结束随访1年后进行评估.结果:A组24倒患者经过调Q1064nm激光治疗5次后,临床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79.17%;B组22例患者采用点阵1064nm激光治疗10次后,临床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8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调Q1064nm激光和点阵1064nm激光治疗面部黄褐斑,有效、安全、无副作用,是目前治疗面部黄褐斑有效的方法.

    作者:钟贵玲;胡瑛;白莉;李素霞;朱蕾;颜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组织皮瓣在小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模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皮瓣在小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模型与效果.方法:40只小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只,先建立半侧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模型,在修复中,对照组采用的供体为普通的小鼠皮瓣,观察组采用复合组织瓣.结果:经过修复后,对照组有5只在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同时3只动物出现血栓,复合组织瓣缺血死亡.观察组只有1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无血栓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血栓反应和排斥反应发生率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5只动物食欲不佳后死亡.观察组没有动物因为自身原因而死亡,存活均超过100天.观察组的术后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皮瓣,复合组织瓣在小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排斥反应与血栓反应,从而减少死亡情况.

    作者:罗锐;余波;张萍;张瑞智;龚正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环法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乳房肥大症和乳房下垂是女性常见的乳房畸形.不仅影响形体美感,而且可因乳房重量较大引起肩、颈、背部疼痛;以及乳房下皱襞湿疹、糜烂.给女性带来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和压力,甚至失去自信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勇气.矫治巨乳和垂乳具有美容和临床治疗的双重意义[1].

    作者:李为儒;肖学敏;李志刚;陈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应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急性鼻翼缺损的护理体会

    各种原因导致的鼻缺损都会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而在整形外科急诊中,外伤性鼻翼缺损并不少见.修复鼻翼全层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很多[1-3],可以应用各种皮瓣再造鼻翼,也可以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本文就应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急性鼻翼缺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谷玉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烧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儿童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对照选择相同深度的两个创面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治疗.治疗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银软膏治疗.临床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炎症反应发生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过敏反应、创面愈合3个月后期随访有无色素沉着或脱失、瘢痕增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减少创面炎症反应及感染机会,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后期随访瘢痕增生少.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复合溶菌酶联合治疗儿童烧伤创面,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创面炎症反应,疗效可靠.在今后儿童烧伤创面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前景,适用于基层医院使用.

    作者:王连英;武凤莲;李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获取与培养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条件,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对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耳软骨和关节软骨消化来获得软骨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来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染色等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以多角形或三角形为主,传代3次以后出现去分化.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显示细胞3代以内可以保持表型稳定,具有较强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而且耳软骨及关节软骨细胞在实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差别.采用贴壁筛选法获得的BMSCs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生长曲线呈“S”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组织工程要求,能够作为骨-软骨复合组织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鹏;付崇健;邓天政;姜明;李吉国;于书娟;朱国雄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