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儒;肖学敏;李志刚;陈婷婷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 2011年6月,笔者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婴幼儿血管瘤,2mg/kg/天,分2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如观察瘤体有复发表现,则重复1个疗程,至患儿1岁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至1岁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和腹泻,均在停药1周后恢复,继续治疗.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陈鑫;袁斯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因年轻恒牙外伤后深埋其残根保留牙槽骨骨量,与传统拔除残根相比,为后期修复是否带来更好的效果.方法:选择秦皇岛市第二医院2001年1月~2009年9月口腔科收治的年轻恒牙外伤患者60例,共计90颗患牙.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例(共计50颗患牙)深埋保留残根,临时修复,待牙根形成后,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桩冠修复,或拔出残根后固定修复;对照组病例(共计4 0颗患牙)拔除残根后临时义齿修复,成年后固定义齿修复.结果:实验组50颗患牙中有45颗修复成功,成功率为90.0%;对照组的40颗患牙中有33颗修复成功,成功率为82.5%,两种方法修复成功率有着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轻恒牙深埋残根有利于牙槽骨及颌骨发育,为将来修复提供了良好基础,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拔除方法.
作者:邢飞鹏;孙立洲;李昆;王俊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颌面部犬咬伤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6月~ 2011年5月38例颌面部犬咬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初期清创与免疫治疗、彻底清创缝合、预防感染、继续免疫接种治疗.结果:35例患者创口Ⅰ期愈合,3例术后感染延期愈合,1例局部畸形行Ⅱ期整复手术,随诊期间均无狂犬病和破伤风发生.结论:犬咬伤患者应尽早注射狂犬疫苗、破伤风抗毒素,强调采用彻底清创美容缝合与预防使用抗生素的联合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李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对比金属桩和玻璃纤维桩对上颌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患者170例(195颗)上颌残根、残冠,先行完善根管治疗,若有牙龈覆盖,再行牙龈切除术.根据桩核材料的不同将研究分为玻璃纤维桩树脂核(120颗)和金属铸造桩核组(75颗)两组,修复结束后分别在第1、3、6、12、18、24个月复诊,通过临床肉眼观察和X线片检查,记录有无桩冠松脱、桩折断、牙根折断.结果:经纤维桩修复的前牙修复体固位和稳定良好,未发现折裂和松动,烤瓷冠边缘密合,牙龈无色素沉着,牙周情况良好,根尖周无病变.然而经金属桩修复后的前牙修复体在随访过程中有4颗牙齿发生根折,2例桩核松动脱落,9颗牙齿牙龈边缘出现色素沉着,其余修复效果良好.结论:玻璃纤维桩树脂核不易折断和松动,造成根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铸造桩核,且美学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是金属桩核良好的替代品.
作者:杨岚;周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男性型脱发患者头皮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情况.方法:对来自10例男性AGA患者和3例正常人的头皮,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男性型脱发患者头皮不同区域AR的表达.结果:患者不同部位总的AR表达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脱发区强,且均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毛囊隆突部和毛囊漏斗部,脱发交界区及脱发区的AR 表达强于枕部非脱发区及正常对照组(P<0.05);在表皮,枕部非脱发区、脱发交界区及脱发区AR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皮脂腺部位,各组的AR表达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男性型脱发患者不同区域头皮AR的表达是有区别的;毛囊隆突部和漏斗部,交界区及脱发区AR表达明显增强,可能是男性型脱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黄涛;万苗坚;董佳辉;冯智英;谢小元;李英;赖维;计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皮瓣在小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模型与效果.方法:40只小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只,先建立半侧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模型,在修复中,对照组采用的供体为普通的小鼠皮瓣,观察组采用复合组织瓣.结果:经过修复后,对照组有5只在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同时3只动物出现血栓,复合组织瓣缺血死亡.观察组只有1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无血栓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血栓反应和排斥反应发生率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5只动物食欲不佳后死亡.观察组没有动物因为自身原因而死亡,存活均超过100天.观察组的术后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皮瓣,复合组织瓣在小鼠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排斥反应与血栓反应,从而减少死亡情况.
作者:罗锐;余波;张萍;张瑞智;龚正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角质层在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已经完全角化的细胞,核和细胞器都已消失.在HE染色切片上呈均质伊红色,细胞轮廓不清,表面的细胞连接松散,趋向脱落,即称为鳞屑.角质层粘贴技术,是用涂有粘性材料的胶带、圆盘或者玻片粘贴皮肤,作用于表皮角质层的粘附力可使鳞屑脱落,从而观察角质层的生理和病理学变化,此技术被广泛用于药物、化妆品的动力学研究和观察活性物质的渗透深度[1].
作者:张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一般常用的脱毛方法有刮剃、蜜蜡脱、除毛膏、机械拔、镊取等.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着敛命的缺陷,不能达到永久脱毛的效果.并且很容易除毛后使得表皮或毛囊受伤,造成毛孔粗大、毛囊发炎感染、色素沉淀,比原来的毛发更浓密更粗大.我科采用Lightsheer半导体激光脱毛仪进行全身各部位的脱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特殊部位的脱毛,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静;胡永璐;郝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老年人病理特点的眼袋整形方法.方法:对42例(84眼)老年患者进行眼整形,其中男性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2岁.针对老年人眼袋的病理解剖特点,采用包括疝出眶隔脂肪切除或重置、眶隔加固、外眦韧带悬吊和多余皮肤切除四个步骤在内的眼袋整形技术,所有患者均于术后7天拆除切口缝线.结果:术后42例患者的眼袋和下睑松弛均得到了满意的修复,随访3~30个月,眶下区均得到年轻化改善,下睑及睑缘形态自然,无眼睑外翻发生,切口瘢痕隐蔽,不易发现,患者对外观满意.结论:四步法眼袋整形技术,对老年性眼袋的病理特点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是一种比较适合老年人的眼袋整形方法.
作者:宋慧锋;王祎蓉;陈保国;高全文;张培培;郝永红;柴家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临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美容和心理,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科室采用大西地酸乳膏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仵宁;周永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体毛过多或浓重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问题,激光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使这一难题得到了极人程度的解决.激光脱毛技术基于选择性的光热动力学原理,具有方便快捷,安全高效,效果永久性等特点.本文参考近年来不同激光和强脉冲光脱毛的相关文献,就其近期的应用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黑龙江籍汉族女性体质与皮肤粗糙度,平滑度,皱纹的关系.方法:选取105名女性健康自愿者,根据王琦的“七分法”对其进行体质分型并检测其面颊、眼角、颈部、侧胸部、背部、前臂屈侧皮肤的平滑度,皱纹,粗糙度.结果:与平和体质相比,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面颊部平滑度明显降低(P<0.05);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眼角部位,湿热体质前臂屈侧部位皱纹明显增加(P<0.05);阳虚体质眼角部位,气郁体质颈部明显粗糙(P<0.05).结论:不同体质不同部位的皮肤粗糙度,平滑度,皱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作者:徐艳明;王雪;张宁;杨智荣;井丽巍;李艳微;刘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以美容为目的的固定修复治疗所形成的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方法对牙列不齐、面下1/3垂直距离较短的患者,按下颌息止颌位时的面下1/3垂直距离减去2- 3mm确定下颌位置并以此为标准进行修复治疗,使患者实现正常的面容及咬合形态,同时观察颞下颌关节(TMJ)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3例前牙超覆(牙合)、超覆盖,面下1/3垂直距离偏短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均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形态,改善了咀嚼功能和容貌,同时1例伴有TMJ症状的患者TMJ症状消失.结论:对面下1/3垂直距离不足的咬合畸形患者恢复正常的咬合形态及面下1/3垂直距离,在改善容貌和咬合功能的同时,也去除了TMD的易感(occlusion)因素,对于缓解或解除TMD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曹利;越涑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针对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在计算机上重建头颅三维模型并模拟双颌正颌手术,通过对开(牙合)距离以及术中术后颏部的角度测量,分析开(牙合)距离与颏部角度变化的关系,为术前预测颏部形态改变提供相关定量参考.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共2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进行研究,统计其开(牙合)距离.计算机将三维CT影像重建出头颅模型,模拟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前徙,下颌SSR0旋转后退成型术,测量术中及术后面角和Y轴角的大小变化,分析其与开(牙合)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行正颌手术后面角均增大,并且开(牙合)巨离与面角变化值成正相关,开(牙合)距离越大手术后面角改变越大.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开(牙合)距离X与面角变化量Y1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82+2.06X.对于Y轴角的测量表明,开(牙合)患者的Y 轴角在正颌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开(牙合)距离越大减小的越多,即开(牙合)距离与Y轴角的减小量成正相关.统计学分析,开(牙合)距离X与Y轴角变化量Y2的直线回归方程Y2=0.68+1.25X.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行双颌正颌手术后,其开(牙合)距离与颏部形态变化有相关性.此相关性为预测和分析正颌手术中颏部形态的变化趋势提供定量依据.
作者:林爽;王宇令;杨鸣良;卢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在创面愈合、组织移植的过程中,如何能构建新生血管,建立新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了解并寻求在血管化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提高组织的血管化进程及再生修复能力.
作者:王白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各种原因导致的鼻缺损都会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而在整形外科急诊中,外伤性鼻翼缺损并不少见.修复鼻翼全层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很多[1-3],可以应用各种皮瓣再造鼻翼,也可以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鼻翼缺损.本文就应用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修复急性鼻翼缺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谷玉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纵行黑甲是临床表现为指(趾)甲床上甲根部至甲远端的褐色或黑色条带的一组疾病.不同性质的疾病均可以纵行黑甲为临床表现,常见的原因有:甲母痣、雀斑样痣、甲黑素瘤,其他因素还有药物反应(多种化疗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抗疟药、砒霜、水银等)、炎症性、外伤性(剔甲癖)、感染性(甲真菌病)以及全身性疾病(Addison病)等.
作者:董斌;刘林嶓;王琪影;李广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IPS e.max press铸瓷贴面在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IPS e.max press铸瓷贴面前牙美容修复的应用及技术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对12例患者(56颗前牙)进行IPS e.max press铸瓷贴面修复.通过2年随访检查,根据改良Ryge评价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56例瓷贴面修复体完整未脱落,贴面粘结后与邻牙协调,颜色和亮度匹配良好,边缘适合性优良,牙龈健康.有6颗牙1周内出现牙本质敏感,6个月后复查,5颗敏感消失,1颗1年后敏感消失.结论:IPS e.max press 铸瓷贴面是前牙较理想的美学修复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作者:张志清;孙艳华;尹玉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Herry等[1]首次报道了将实心硅微针阵列芯片用于药物经皮释放的研究以来,经皮微针药物导入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出现了像实心微针、中空微针、金属微针、硅微针、聚合物微针等一系列微针,导入的药物从刚开始的小分子药物及高亲脂性药物到目前的大分子药物、蛋白质、混悬液,甚至是微粒体[2-3],经皮药物导入的效率和剂量也有了较人的提高,取得了与皮下注射相当的疗效.
作者:马常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种子细胞的条件,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对3周龄新西兰大白兔耳软骨和关节软骨消化来获得软骨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来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两种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染色等对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以多角形或三角形为主,传代3次以后出现去分化.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显示细胞3代以内可以保持表型稳定,具有较强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而且耳软骨及关节软骨细胞在实验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差别.采用贴壁筛选法获得的BMSCs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生长曲线呈“S”形,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符合组织工程要求,能够作为骨-软骨复合组织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鹏;付崇健;邓天政;姜明;李吉国;于书娟;朱国雄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