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丰林;于海洋;徐会娟;许荣;王海鹏;夏拥军;王惠忠
目的 总结钩掌关节骨折脱位的损伤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2010年12月-2013年8月收治钩掌关节骨折脱位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17~51岁,平均28.1岁.致伤原因:拳击伤8例,重物击伤1例,交通事故伤l例.9例新鲜损伤根据Cain等分型标准,ⅠA型l例,ⅠB型l例, Ⅱ型3例,Ⅲ型4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例钩掌关节骨折脱位畸形愈合,伤后2年6个月行钩掌关节融合术.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术后无环、小指麻木及手内在肌萎缩,无再骨折或脱位发生.9例新鲜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内获得愈合,钩掌关节均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末次随访时握力达32.8~42.5 kg,平均36.5 kg;Cooney腕关节评分85~100分,平均92.5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为0分.另l例钩掌关节融合术后10周植骨融合,术后12个月握力12kg,Cooney腕关节评分70分,VAS评分0分. 结论 钩掌关节骨折脱位多为拳击伤,损伤程度与掌骨纵向撞击和屈曲角度有关;正侧位X线片不能很好显露钩掌关节,旋前斜位X线片和CT可评估损伤类型;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获得正常解剖关系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田建;芮永军;糜菁熠;邱扬;周建东;柯尊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55°)并截瘫的手术方法与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3例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男7例,女6例;年龄14~49岁,平均23.5岁.病程13~3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为(65.23±7.9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38±0.31)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7例、D级5例.病灶累及2个椎体7例,T8、9 1例,T11、122例,T12、L1 4例;3个椎体4例,T10~ 12 2例,T9~11 1例,T11~L1 1例;4个椎体2例,T4~7 1例,T6~9 1例.10例伴椎旁脓肿.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出现3例脊髓神经损伤,2例肺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3~7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X线片及CT示术后10~20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处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术前结核症状、体征均消失,未见结核病灶复发征象.术后1周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10例、D级2例,末次随访时为D级1例、E级12例,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脊柱后凸Cobb角分别为(22.38±1.76)°和(22.15±1.8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4.08±0.76)分和(0.62±0.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期PVCR联合病灶清除矫正后凸畸形、前方钛网支撑植骨、后方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结核重度后凸畸形并截瘫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豇;王跃;刘仲前;唐六一;万仑;张耀明;邓俊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对中下颈椎前路椎体椎弓根螺钉(cervical 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CATPS)内固定技术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方法 广泛查阅关于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中下颈椎可以安全实施CATPS内固定技术,并一期完成前路减压、融合,同时获得坚强内固定,为复杂颈椎疾患的外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技术存在操作方法复杂、钢板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及食管刺激等并发症缺点,远期疗效和适应证等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 中下颈椎CATPS内固定技术安全有效,但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手术技术及内固定器械均需更深入研究.
作者:陈春;侯黎升;阮狄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无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25例(27髋).其中男17例(19髋),女8例(8髋);年龄30~57岁,平均45.6岁.左髋13例,右髋10例;双髋2例.病因:股骨颈骨折继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5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骨关节炎2例(3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致骨关节炎2例(2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1髋).病程1~17年,平均6.1年.术前改良Harris评分为(47.6±14.2)分. 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25例(27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96个月,平均51个月.术后1例(1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1髋)出现假体松动,行翻修术;假体生存率为96.3%(26/27).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为(92.1±3.6)分,显著优于术前(t=18.241,P=0.000);获优19髋,良5髋,可2髋,差1髋,优良率为88.9%.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无脱位、骨吸收、骨溶解及异位骨化发生. 结论 无柄髋关节假体保留了股骨颈,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力学传导与分布更接近于自然状态,用于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庆真;刘午阳;高辉;施明祥;连育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胸部正中难愈性伤口外科分级标准及对应治疗方法选择. 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1月,收治260例开胸术后胸部正中难愈性伤口患者.男124例,女136例;年龄11~75岁,平均49.5岁.伤口形成时间13~365 d,平均26.6 d.伤口长度1~25 cm,平均13.4 cm.根据自定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外科分级标准,Ⅰ级70例、Ⅱ级64例、Ⅲ级42例、Ⅳ级78例、Ⅴ级6例.扩创后Ⅰ、Ⅱ级伤口采用邻近皮瓣修复;Ⅲ级伤口采用蝶形胸骨固定器固定联合邻近皮瓣(28例)或双侧胸大肌推进修复(11例)以及双侧胸大肌推进修复(3例);Ⅳ级伤口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修复(65例)、腹直肌翻转修复(5例)以及带蒂大网膜瓣修复(8例);Ⅴ级患者均采用带蒂大网膜瓣修复.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例患者死亡,其中Ⅳ级1例、Ⅴ级2例,均为带蒂大网膜瓣修复者.患者住院时间4~86 d,平均18.3 d.伤口Ⅰ期愈合248例(96.5%);9例愈合不良,其中8例行2次手术后愈合,1例经3次手术后愈合. 结论 自定开胸术后难愈性伤口外科分级标准适用于所有开胸术后胸部正中难愈性伤口,根据分级结果选择恰当治疗方法,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郑少逸;陈华德;孙传伟;黄志锋;卞徽宁;刘族安;马亮华;李汉华;邓燕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7月,收治90例(90膝)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龄10~58岁,平均3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0例,运动伤22例,摔伤8例.病程1~365 d,中位病程106 d.合并半月板损伤1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撕脱骨折3例.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正规康复锻炼. 结果 术后2例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40.1个月.X线片检查示,术后3~12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7例术后4~13个月出现钉尾脱落,均行二期关节镜下钉尾取出术.术后6~12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 结论 对于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功能康复满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和军;李棋;唐新;邓岚兰;郑果;王飞;付维力;李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基质金属蛋白酶7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7,MMP-7)处理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 (P-ADM-pm)植入大鼠体内后的组织学变化及其血管化过程. 方法 取家猪腹部皮肤,采用机械法制备网织层真皮62块,随机分为A、B两组(n=31);A、B组真皮均经脱细胞处理制成P-ADM,B组再用MMP-7溶液处理制备P-ADM-pm;两组各取1块进行鉴定.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每只大鼠背部皮下左、右侧各植入1块P-ADM(A组)、P-ADM-pm(B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3、7、14、21、28d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4d时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两组移植物宿主细胞、血管浸润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 术后大鼠均存活至实验结束,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炎性反应.大体观察示,术后7d两组移植物表面均形成一层有少量微血管的纤维膜,随时间延长微血管增多、变粗并浸润移植物,且B组较A组明显;至21d两组纤维膜微血管减少、增粗,B组移植物完全血管化.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移植物炎性反应较B组严重;B组浅层成纤维细胞、微血管长入分别出现于术后3、7d,并于14、21d时贯穿移植物全层;A组分别出现于术后3、14d,至28 d时均未贯穿移植物全层;各时间点B组成纤维细胞及新生微血管计数均显著多于A组(P<0.05).14 d扫描电镜观察B组移植物内长入较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其分泌的胶原原纤维. 结论 与P-ADM比较,P-ADM-pm植入大鼠体内后,宿主对其反应与正常创伤愈合过程相似,其作为植入性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模板引导作用.
作者:王芳;武岩;石文;邵阳;马印东;贾军;辛乃军;吴秋合;宋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采用头髓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对远侧交锁螺钉的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远侧交锁螺钉的生物力学、临床应用、操作难点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对长型或短型头髓钉,植入远侧交锁螺钉均可增加头髓钉的整体抗扭转刚度,目前临床常规使用.使用长型头髓钉时植入远侧交锁螺钉费力耗时、射线暴露显著增加;使用短型头髓钉时植入远侧交锁螺钉可能有股内侧血管损伤、局部应力集中、二次骨折以及断钉等并发症. 结论 对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A1、A2.1型),可不植入远侧交锁螺钉;对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必须植入远侧交锁螺钉,防止股骨干旋转畸形.
作者:李清;张世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体内生物反应器在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面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体内生物反应器在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体内生物反应器可由骨膜、肌肉、肌层膜、筋膜瓣及生物材料构建,它能有效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尤其对于较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开展. 结论 随着骨组织工程相关技术的发展,体内生物反应器有望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这一问题,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海峰;韩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观测创伤早期大鼠异位骨化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表达变化,探讨MMP-9对预测异位骨化发生的价值. 方法 取4~5周龄雄性SD大鼠132只,体重(135.0±6.5)g,随机分为两组(n=66).实验组通过钳夹并切断跟腱制备异位骨化模型,对照组仅暴露跟腱.术后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2、3、4、5、6、7、8d两组各取8只大鼠,取跟腱组织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取血清及跟腱组织分别行ELISA及RT-PCR检测MMP-9蛋白含量及基因表达.通过两组剩余10只大鼠术后5、10周X线片及术后10周组织学观察结果,诊断异位骨化形成情况. 结果 所有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各时间点对照组大鼠跟腱无明显变化,呈正常跟腱结构;实验组随时间延长,跟腱断端硬度逐渐增加,出现大量不规则结缔组织及软骨细胞,MMP-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深染阳性.各时间点实验组MMP-9蛋白含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P-9蛋白含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根据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0周实验组大鼠跟腱组织均发生异位骨化,对照组均无异位骨化发生. 结论 在大鼠跟腱异位骨化早期,MMP-9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其对预测异位骨化发生有参考意义.
作者:石伟哲;肖海军;薛锋;吴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联合bFGF对人BMSCs(human BMSCs,hBM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 取第4代hBMSCs,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含10%FBS的a-MEM)常规培养;B组加入含10 ng/mL LIF的完全培养基;C组加入含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基;D组加入含10 ng/mL LIF和10 ng/mL bFGF的完全培养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测定各组第4代hBMSCs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hBMSCs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第8代hBMSCs表面标志CD44、CD90、CD19、CD34表达情况. 结果 4组细胞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且细胞增殖速率表现为D组>C组>B组>A组.各组细胞形态观察发现A组细胞较早出现衰老和分化现象;B组细胞早期形态维持较好,但增殖相对缓慢,后期出现部分衰老细胞;C组少量细胞呈神经样细胞分化,但增殖较快;D组细胞增殖迅速,且能长期维持hBMSCs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示,A、C组骨髓基质标志CD44、CD90表达较B、D组低;各组造血细胞标志CD19、CD34均呈阴性,组间差异不明显. 结论 LIF联合bFGF不仅可以维持h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而且能够促进其快速增殖.
作者:施剑明;曹俊;殷明;殷嫦嫦;程细高;谢荣辉;林思文;徐浚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0月,采用MIPPO治疗16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0~63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h~5d,平均1d.骨折按Tile分型:B2型8例,B3型4例,C1型2例,C2型2例.2例合并髂骨翼骨折,4例合并骨盆后环骨折.入院至手术时间3~12d,平均6d. 结果 术中出血量60~120mL,平均7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长期持续疼痛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7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精索损伤表现,男性患者提睾反射均存在.X线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周.随访期间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复位获满意13例,良好3例;根据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行功能评价,获优12例,良4例. 结论 采用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软组织并发症少及感染率低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明;韩智敏;李志云;蔡强强;涂俊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AO分型为A型的胸腰椎骨折疗效. 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Wiltse入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9~51岁,平均39.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压砸伤7例.骨折节段分别为T8 1例,T9 2例,T102例,T113例,T12 12例,L1 10例,L2 4例,L31例.骨折按AO分型:A1型(压缩型骨折)17例,A2型(劈裂型骨折)3例,A3型(爆裂型骨折)15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受伤至手术时间3~15d,平均5.9 d.记录并分析围手术期指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评价矫正效果.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7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5 mL,术后引流量平均51 mL.术后2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17.3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19个月,平均15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术后即刻、内固定物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即刻后凸Cobb角与内固定物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物取出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物取出后伤椎屈伸活动范围均恢复. 结论 Wiltse入路结合非融合技术治疗AO分型为A型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作者:孟祥玉;曾凯斌;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谢江;田慧中;马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2月共60例颈椎病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CDA组(28例)和ACDF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保守治疗时间以及术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颈椎退变及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以NDI和JOA评分评价两组疗效;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和颈椎MRI,比较相邻上、下节段ROM及颈椎、椎间盘退变程度.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0个月,平均34个月.无假体移位、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12、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NDI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和CDA组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分别为80.68%±4.01%和79.44%±3.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7,P=0.221);两组JOA改善率均达优.末次随访时,两组相邻上、下节段ROM、Kellgren X线颈椎退变分级与术前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2,P=0.895). 结论 CDA和ACDF治疗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获良好疗效,但CDA不能明显减缓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关涛;胡志伏;修磊;李楠;金群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人脐带血管周围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perivascular cells,HUCPVC)分离培养条件及定向分化胰岛样细胞能力. 方法 取患者自愿捐赠的妊娠一期(8~12周)脐带组织,体外分离培养妊娠早期HUCPVC,记录传代代数并观察细胞分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tage-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 1,SSEA-1)、SSEA-3、SSEA-4、OCT-4、TRA-1-60和TRA-1-81表达.利用分段培养法(5个阶段)对细胞进行拟胚体诱导和胰岛样细胞定向分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拟胚体特异标志物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巢蛋白(Nes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表达,采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检测胰岛素分泌能力. 结果 成功分离纯化出妊娠早期HUCPVC并可稳定连续传代10代以上,细胞均显著表达干细胞标志物SSEA-3、SSEA-4、OCT-4、TRA-1-60和TRA-1-81,具有分化潜能.经拟胚体体外诱导可形成表面有膜包被的一中空、分层并具有规则球状形态的拟胚体,标志物AFP、Nestin和SMA均呈阳性.可定向分化为独立的胰岛样细胞结构,胰岛素表达阳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结果显示,分化的细胞在高糖培养基中的胰岛素含量为(23.2±5.3)mU/L,明显高于低糖培养基中的含量(7.0±0.5)mU/L(t=7.444,P=0.002). 结论 通过分离、传代和诱导,妊娠早期HUCPVC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结构并分泌胰岛素.
作者:曹玫;张剑波;叶尚勉;李浩;赵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TK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单膝初次TK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A组),23例采用传统术式(B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指数、侧别、病因、病程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假体松动、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 结果 术中A组3例(13.6%)、B组1例(4.3%)行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98,P=-0.346).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延长(t=7.557,P=0.000),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t=-0.295,P=0.769),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t=-2.419,P=0.020).A组发生术中骨裂1例,术后急性感染1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509,P=0.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46个月.两组膝关节内、外翻及股骨、胫骨假体内、外翻偏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假体松动发生. 结论 与传统TKA相比,计算机导航下行TKA在下肢力线准确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手术时间延长,且存在感染和定位针部位骨裂的风险.
作者: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戴进;蒋青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舟月关节、头月关节及月三角关节克氏针固定结合骨锚修复治疗急性期月骨周围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5例急性期月骨周围损伤患者.男30例,女5例;年龄32~56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11例,摔伤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3.4 d.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23例,月骨周围脱位10例,经三角骨月骨周围脱位2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6例,桡骨茎突骨折8例,尺骨茎突骨折2例,胫骨远端骨折1例.采取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固定舟骨骨折,经舟月关节、头月关节及月三角关节克氏针固定,并使用Mitek骨锚修复腕骨间韧带. 结果 术后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3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复查示21例舟骨骨折愈合,2例舟骨骨折不愈合.随访期内均未出现舟骨及月骨缺血性坏死表现.末次随访时,健、患侧腕关节舟月角、桡月角及背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掌屈活动度及握力未达健侧水平(P< 0.05).按照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为(79.9±10.7)分,其中优8例、良17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上肢功能调查量表(DASH)值为21±10.术后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经舟月关节、头月关节及月三角关节克氏针固定结合骨锚修复治疗急性期月骨周围损伤,可早期获得腕关节稳定,有利于腕骨间韧带修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周炎;刘世清;余铃;廖琦;黄涛;赵奇;张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制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骶髂关节固定器械. 方法 在18具成人骨盆标本(男8具,女10具)双侧髂骨和骶骨上测量与锁定接骨板和锁定螺钉设计相关的解剖学指标;根据解剖测量结果设计骶髂关节多轴锁定接骨板螺钉系统,采用医用钛合金制作.在4具成年男性骨盆标本上,通过生物材料试验系统测试0~700 N垂直载荷及0~12 N·m扭转载荷下,正常骨盆(A组)、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B组)及骶髂关节多轴锁定接骨板螺钉系统固定骶髂关节脱位(C组)后,骶髂关节位移距离和位移角度.在1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上模拟应用该系统,观察软组织破坏程度,摄骨盆X线片观察锁定接骨板及锁定螺钉位置. 结果 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套骶髂关节多轴锁定接骨板螺钉系统.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0~700N垂直载荷下,A组位移距离显著大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2N·m扭转载荷下,A组位移角度显著小于B、C组(P<0.05);扭转载荷≤6 N·m时B组位移角度大于C组,>6N·m时B组小于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尸体标本上安装该系统时,软组织破坏少,植钉准确、安全. 结论 骶髂关节多轴锁定接骨板螺钉系统体积较小,操作时创伤小;多轴向固定,可灵活调整植钉方向,固定牢固,在尸体标本上应用固定效果良好.
作者:范伟杰;谢雪松;周淑平;张永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26岁.因双大腿肿痛伴膝关节屈曲障碍2 d于2012年10月入院.2d前患者偶行负重单车锻炼,持续约40 min.次日出现双大腿肿胀疼痛,并逐渐出现双膝关节活动受限,屈曲时症状加重,皮色和温度正常,于大腿肿胀处外用云南白药后疼痛稍缓解.第3天肿痛症状加重,双下肢无法负重,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患者双大腿张力性肿胀,未出现水疱;双侧腹股沟、臀部及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双膝痛性活动受限,被动活动膝关节可引起双侧股外侧肌剧痛,以左侧为著;双侧股外侧肌压痛、质硬;双下肢针刺觉,远端肢体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有力.
作者:邢学武;姚树源;潘子翔;姜文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分析昆明小鼠窦房结与心房肌、心室肌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探讨参与调控向窦房结细胞分化的miRNA. 方法 60~90日龄健康昆明小鼠190只,雌雄不限,体重35~45 g.取其中10只经预实验确认窦房结解剖定位方法后,切取余180只小鼠窦房结及左心耳(心房肌)、心尖处(心室肌)组织.取标本行HE染色观察;提取总RNA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miRNA,并进行基因功能关联性分析. 结果 小鼠窦房结解剖定位以界沟为纵轴线,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2.0mm×1.5 mm×1.0mm范围;HE染色示窦房结组织细胞少,几乎无横纹,细胞质淡染,细胞核大而圆,细胞周围较多纤维结缔组织,其间可见窦房结动脉.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窦房结与心室肌、心房肌相比,差异表达miRNA共39个,其中上调miRNA 12个,下调miRNA 27个.根据靶基因构建差异miRNA与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可得到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的miRNA和被miRNA调控的关键靶基因. 结论 小鼠窦房结组织存在的差异表达miRNA可能参与了胚胎干细胞向窦房结细胞分化过程的调控.
作者:方易冰;文智;邓明彬;赖前成;于风旭;唐小军;伍长学;牟光容;廖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